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唯 页数:290 字数:269000
内容概要
《国旗下课程》内容介绍:国旗下的讲话是一种重要的学校德育活动和德育形式,深圳滨海小学把“讲话”转化为“课程”,并且进一步转化为“学校文化传统”.转化为师生的生命成长。作者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变革三个角度对国旗下课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通过对当下流于形式的国旗下讲话所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自己对国旗下课程未来发展的思考。
《国旗下课程》的作者是李唯。
作者简介
李唯,全国十佳小学校长,中国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工作者,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提出了“珍视童年价值、培育生命自觉”的办学理念,致力于从学生的生命成长规律出发,培养学生的生命自觉意识。
现为深圳市滨海小学校长。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国旗下课程的生成与本质
一、国旗下课程的生成
(一)从“讲话”到“课堂”
(二)从“课堂”到“课程”
(三)教育的返璞归真
【案例一】种下一颗童年的种子
【案例二】读书,这么好的事
【案例三】漂亮是天赋教养是选择
【案例四】人有两只手——助人为快乐之本
【专家点评】因“敏感”而生的课堂
二、国旗下课程的本质
(一)国旗下课程的形式
(二)国旗下课程的_内容
(三)教育敏感与教育细节
【案例一】向身边的榜样学习
【案例二】只追前一名
【案例三】如果没有天使那就自己做天使吧
【案例四】无处不在的母爱
【专家点评】关注校长的日常工作
第二章 国旗下课程与学生成长
一、国旗下课程中的学生
(一)体现学生立场
(二)实现学生自觉
【案例一】培育生命自觉
【案例二】一颗糖果的诱惑
【案例三】人生也像铅笔一样
【案例四】不简单与不容易
二、国旗下课程促进学生成长
(一)健康自觉
【案例一】健康是一切生活的出发点
【案例二】你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吗?
【案例三】关爱生命,从有秩序地走路开始
【案例四】今天你低碳了吗?
【专家点评】生命自觉从健康自觉开始
(二)尊重自觉
【案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案例二】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案例三】懂得尊重会让你赢得更多的尊重
【案例四】给予比接受更幸福
【专家点评】生命自觉内含着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三)诚信自觉
【案例一】诚信是做人之本
【案例二】如果你捡到了手机
【案例三】最敬业的送奶工
【案例四】拾荒老人郭冬容
【专家点评】生命自觉的生命,是诚信的生命
(四)责任自觉
【案例一】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案例二】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案例三】作业为谁而做?
【案例四】责任心可以让我们把事情做完整
【专家点评】责任心推动着生命自觉的形成与内化
第三章 国旗下课程与教师发展
一、国旗下课程中的教师
二、国旗下课程促进教师发展
(一)教师生命自觉
【案例一】我有诺言 尚待实现
【案例二】保持自己的水准
【案例三】滴水穿石
【案例四】什么是奖励?
【专家点评】做拥有生命自觉的教育者
(二)教师专业发展
【案例一】人不能像树懒一样活着
【案例二】愿我们都有一颗橘子的心
【案例三】我要飞得更高
【案例四】Just do it
【专家点评】基于生命自觉,培育注重专业发展的教师
(三)教师生命共同体
【案例一】滨海因我而精彩
【案例二】立即行动并竭尽全力
【案例三】没有钱的布施
【案例四】你希望自己是哪种人
【专家点评】在共同体氛围的营造中促成教师的生命自觉
第四章 国旗下课程与学校变革
一、国旗下课程中的学校
(一)学校为何选择国旗下课程?
(二)国旗下课程在学校层面的几项保障
【案例一】滨海拾贝的快乐
【案例二】滨海人的精神盛宴
【案例三】塑阳光心态,做文明教师
二、国旗下课程促进学校变革
(一)促进学校转型
【案例】学生眼中的国旗下课程
【案例一】国旗下课堂为我营造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案例二】令我受益匪浅的国旗下讲话
【案例三】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案例】家长眼中的国旗下课程
【案例一】源自国旗下课堂的教子之道
【案例二】国旗下课堂让我的孩子健康成长
【案例】教师眼中的国旗下课程
【案例一】点燃生命自觉的火把
【案例二】今天,我们来上课
【案例三】喜爱你,敬畏你
【案例四】小故事,大智慧
【专家点评】学校转型性变革呼唤校长的价值领导力
(二)铸造特色文化
【案例一】同一个学校,同一个梦想
【案例二】朝着同一个方向奔跑
【案例三】滨海,梦想的家园
【专家点评】学校的深层变革应该是文化变革
第五章 国旗下课程展望
一、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建议
结语
章节摘录
学校发展离不开创新,离不开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视野、创新的举措和创新的路径。创新与学校的成长血脉相连,尤其对一个新建立的学校来说,它的命脉从创新而来,它的生成方式也和创新盘根错节地连接在一起。 校长以及学校所有的教育者都必须是创新者,创新意识理应进入个体生活,成为个体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创新不该成为一个表示结果的词,不该作为一种要求、负担和不得不做的差事,而要以一个充满温情和理性的形象进入个体,和个体相容。首先,创新应该是一种精神,鼓舞个体生命成长的精神,能够激励着个体和学校的发展,在面对困难之时使我们能够想到通过努力去解决,而不是退缩和逃脱到老套与习惯中去。其次,创新应该成为一种态度,它鼓励个体直面问题,积极寻找解决之道,更关键的是鼓励个体面对自己,向自己发问。前者指向外在,后者指向内在,外在和内在的态度形成一种合力,使个体解放自己,肯定自己。最后,创新理应成为一种行动,创新如果只是心动,那它最多是理念层面的,而不是实践层面的,它最多是妙想,而不可能是实干,想法最终需要回归到实践中来,完成实践创新。 那么,又在何种方式上理解创新呢?创新就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方法的产生吗?创新是一种只同奇思妙想相关的结果吗?我们如何赋予创新一种新的内涵?其实,创新既可以是一种全新的方法,也可以是对某事、某物所做的部分改变或改进;创新既可以是无中生有的突进,也可以是对事物陈列的方式进行重组,在不变的内容中呈现出新的姿态,甚至是对原有结构所进行的部分增减。沟通不同层面的创新含义的正是创新的内在本质。创新表达了这样一种含义,它需要鼓舞起个体的态度,能够从整体理解事物,并对其进行优化、重构、重新解读、增添新意等,使其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独特状态,发挥不同以往的独特作用,产生不同以往的效果。如此来看,创新最直接的体现在实践的土壤最丰厚之地,最多发生在传统与现代交接的地方。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再因自谦或信心不足而对创新望而却步,它和实践贴近得如此真实,仿佛就在我们左右。而对一线教师来说,创新也潜在于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这样的理解又带给我们什么?我们第一次重新认识了创新之意,使整个生活的基调发生某种转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对未来充满了好奇,所以才会将创新与变革的血液注入自己、生活和未来。 这样的想法主导、引导和指导着我的生活以及教育事业。从滨海小学成立伊始到如今初步成型,其本身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之旅。可以说,每个步骤、每种举措和每个制度都需要建立在一个共同的、整体的和不变的平台上;同样,每种改变、每次尝试和前行都需要建立在一个优雅的、完美的和贯串始终的基调上。整个平台就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整个基调就是我们的创新改革旋律。有了基调,有了平台,我们的学校改革才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每一次尝试和创新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根”,寻到它的“因”。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