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钟志农 页数:344 字数:3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在国内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程的目标体系和主题架构,描绘了中小学生心灵成长的“路线图”,为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一套颇具实用价值的解决方案:
中小学心育课程的理论取向、基本架构与发展趋势
各年龄段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成长危机及“发展关键期”
各阶段心育课程的主题架构
180个心育活动主题的设计理念与目标体系
心育课程的设计要领、干预手段、专业技术与评价标准
实施心育课程中的困惑与对策
心育活动课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
本书既是《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丛书》其他分册的配套用书,也是各地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指导性手册。本书也为广大家长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抓好孩子“发展关键期”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者简介
钟志农,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心理健康教育首席导师兼德育导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首届“十佳专家”。在《人民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众心理学》等国家级或省级刊物上发表70余篇论文,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20部。创办了全国知名的大型公益性论坛“心海扬帆”,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数百场,受到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和家长的热烈欢迎。
书籍目录
推荐序(张侃)
自序 探寻成长“路线图”,引领学生幸福人生
第一章 中小学“心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一、核心概念的厘定
◇何为“心育” ◇何为“心育课程” ◇何为“心育活动课”
二、“心育课程”实施十余年来凸显的问题
◇选题的随意性◇内容与素材的重复性◇课程设计思路的主观性◇活动主题与理念的模糊性
三、“心育课程”理论取向的争论
◇课程基本取向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难道“发展”才是积极的,“预防”就是消极的?
◇课程理论视野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
四、“心育课程”的基本架构
◇课程的容量、密度多大是合适的? ◇课程主题如何对应学生成长“路线图”和“时间表”?
◇课时从哪里来? ◇谁来上课?◇如何评价? ◇是否一定要有教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小学心育课程体系
一、设计小学心育课程的积极心理学依据
◇塞利格曼:没有乐观的“解释形态”,“潜能”就毫无意义
◇诺丁斯:欢乐不必从小学就结束
二、设计小学心育课程的发展心理学依据
◇埃里克森:勤奋进取,还是自贬自卑?
◇巴尔特斯:发展是毕生的、多维度的、可塑的◇特伦和史密斯:发展是一个动态交互系统
三、设计小学心育课程的教育心理学依据
◇贾馥茗:教育必须以培养人建立正当的行为习惯为第一要义
◇塞尔曼:观点采择能力与发展亲社会行为
四、小学心育课程的主题架构
◇发展焦点1:适应、习惯、注意、观察与想象◇小学l~3年级心育活动课主题设计架构◇发展焦点2:思维、人际、个性与记忆◇小学4~6年级心育活动课主题设计架构
五、小学心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小学1~3年级心育课程目标体系及阐述
◇小学4~6年级心育课程目标体系及阐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学心育课程体系
一、设计中学心育课程的积极心理学依据
◇彼得森和塞利格曼:美德和性格品质的行为价值分类体系◇马斯洛:“自我实现”者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体系◇巴克莱:幸福就是“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
……
第四章 积极心理学主导下的中职学校心育课程体系
第五章 中小学心育课程的活动设计、实施与评价
第六章 中小学心育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对策
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笔者结合长期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经验,针对当前学校心育活动课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个小学心育活动课主题设计的基本架构,并且在各种场合广泛征求了一线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特别是实验基地学校老师们的意见,进行了反复的讨论、推敲和修改,初步形成了一个方案,现求教于大方。 习惯上,我们把小学六年时间划分为低段(1~2年级)、中段(3~4年级)和高段(5~6年级),这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上有它的方便之处。但考虑到现在小学生的智力发展与社会化发展都有提前的趋势,所以小学中段儿童的某些年龄特征(不是全部)与小学高段儿童的年龄特征越来越密切相关,因此,本书的心育课程的主题架构中是按“1~3年级”和“4~6年级”两段来划分的。但不管如何划分,儿童的身心发展与年龄特征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进程,谁都无法将其泾渭分明地切割成两段或三段,因为所有的界限都是人为划定的,分段只是为了研究和叙述的便利。 我们认为,在小学1~3年级,实施心育活动课要抓好四件大事。 (1)帮助入学新生尽快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与适应。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在幼儿园,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基本上是一种“游戏模式”,他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成长,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没有特别严格的约束。但是进入小学之后,一切都突然发生改变,他们面对的是一天5~6节课的课堂学习任务,而且每节课都必须背手挺胸、老老实实地坐40分钟,必须完成超出他们想象的大量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必须严格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及“校纪”、“校规”,必须面对与班级同伴在学习上和品行上的激烈竞争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必须面对教师或严厉或温和的量化考核评价以及家长难以满足的种种高标准要求……所有这一切给小学新生带来的困惑与不适应,是我们成年人所难以理解的。特别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儿童对自己入学后的适应性困难根本没有能力用语言来表达,他们只能用肢体语言即行为动作来释放躯体内的那种紧张感,于是出现了课堂上好动、坐立不安、说话、做小动作、要求喝水或上厕所、下课打闹、不小心损坏公物等令教师头痛、难以容忍的“问题行为”。于是有的教师就会“严加管教”,当众批评、呵斥、罚站、请家长,以防“事态扩大”,“带坏”了其他同学;接下来就是家长的严厉训斥、打骂等。这样的校园生活情境与教师、家长的负面评价如果反复出现,儿童的自尊心、上进心就会大大受挫,于是导致新的“问题行为”的发生,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就会出现“恶性互动”;本来是属于“适应困难”的一年级新生,用不了多久就变成了教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和家长眼中的“不争气的孩子”。于是埃里克森所说的“勤奋进取,还是自贬自卑”的发展危机就真的降临在这些适应不良的学生身上了。 因此,心育课程必须设计一系列发展性主题,帮助刚刚入学的小学生适应学校新环境、新制度、新规范、新要求,以防止其因适应不良产生的环境压力和挫败体验。
编辑推荐
《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程开发指南》既是《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丛书》其他分册的配套用书,也是各地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指导性手册。《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程开发指南》也为广大家长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抓好孩子“发展关键期”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