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袁振国 页数:346
Tag标签:无
前言
近20年来出版的《教育学》大约不下200部。但有新意的却不多,都没有摆脱旧的体系和模式。虽然有的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但体系仍然是旧的,还是因循原来的四大块,感到与热火朝天的教育现实不相称。最近读到袁振国教授主编的《当代教育学》,顿感面目一新。新在什么地方?我认为主要在立意新、体系新、内容新这三个方面。 首先引起我思考的是,作为一本教科书的《教育学》,想给学生些什么?我想,教科书有两类:一类是知识性的,主要教给学生知识,让他们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例如许多自然科学的课本;另一类是观念性的,主要教给学生该专业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例如社会科学如哲学、经济学等的许多课本。当然,知识和观点是不能分开的,没有知识的观点是空洞的,没有观点的知识是盲目的。但从教学任务来讲总有一个侧重点。那么《教育学》教科书想教给学生什么呢?过去的《教育学》总想集多种任务于一身:既想给师范生尽可能多的教育方面的知识,又想给学生建立一种教育观念,还想教给学生各种教育方法。结果内容庞杂,学生抓不住要领,观念既建立不起来,方法也没有学到。《教育学》是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因此,我认为《教育学》教科书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建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正确的教育观念也不是通过说教和灌输而获得的,而是要在对各种教育问题的探讨中建立起来。教育是很复杂的社会活动,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讲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也就是说,教育教学是有许多方法的,但需因事因人,因不同的情境而异,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教育规律是不变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正确的教育观念是相对稳定的。建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就能创造出许多新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内容概要
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思想来源、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当代世界教育、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规模迅速增长、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内涵逐渐扩大……
书籍目录
用教育新理念武装教师——《当代教育学》序教学建议上篇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1节 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二、学校教育制度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第2节 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第2章 当代世界教育第1节 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一、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二、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第2节 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一、规模迅速增长二、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三、内涵逐渐扩大四、不平等严重存在第3节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一、教育全民化二、教育终身化三、教育民主化四、教育信息化第3章 当代中国教育第1节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新中国初期十七年的教育历程二、“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的教育三、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改革第2节 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一、义务教育二、高中阶段教育三、高等教育四、民办教育五、教师六、教育经费第3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二、我国的教育目的中篇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第1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二、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第2节 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一、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二、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三、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四、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第3节 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一、素质的含义、分类与结构二、素质教育的内涵、目的与任务三、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第5章 教师与学生第1节 教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三、教师的专业发展第2节 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二、学生的社会地位三、学生的发展第3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二、良好的师生关系第6章 当代学习理论第1节 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一、中国古代的学习理论二、现代学习理论第2节 学习的心理条件一、智力因素与学习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第3节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一、知识的学习过程二、技能的学习过程三、知识与技能的迁移第4节 学生的学习差异一、学习差异与学习风格二、学习差异与学习策略三、学习差异与因材施教第5节 学习理论的最新进展一、多元智力理论二、脑科学与人的学习第7章 当代课程理论第1节 课程理论的发展一、课程与课程论二、三大课程流派第2节 课程结构一、当代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结构二、当代课程的基本形式结构第3节 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一、课程设置二、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第4节 我国当代课程改革一、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二、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第8章 当代教学理论第1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一、教学的概念二、教学理论及其历史演变三、1949年以后我国教学理论的发展第2节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一、教学目的二、教学阶段三、教学内容四、教学方法第3节 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一、教学目标二、教学过程三、教学方法第4节 认知教学理论一、教学目标二、教学原则……第9章 当代教学策略第10章 当代学校德育第11章 当代教育评价第12章 当代学校管理下篇第13章 教育与经济发展第14章 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第15章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第16章 教育与文化后记
章节摘录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顾名思义,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如前所述,素质的基本分类是一分为三,与此相应,素质教育也应当分成三个层次,即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与社会素质教育。但社会素质是后天获得的多种多样素质的总称,所以还应当细分为若干种。与此相应,也就应当把社会素质教育进一步划分为如下六种: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劳动技术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所谓全面,有两个含义:一是所有学生的素质都要得到提高,达到某一教育阶段所提出的素质标准与要求;二是各种素质都要有所提高,不能重此轻彼,或重彼轻此。只有这两个“全面”都付诸实施,才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划分为如下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做人。做人是素质教育的起码要求,只有学会了做人的学生,他们才算是养成了一定的素质。自古以来,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就倡导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必要的基本要求。如北宋张载明确指出:“学者当须立人之性。仁者人也,当辨其人之所谓人。学者学所以为人。”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强调指出:“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教育事业虽然很复杂,目的总是归到学做人这一点。”我国现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陈鹤琴早就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个提法对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也是基本适用的。 第二个层次是成才。做人是成才的基础,成才是做人的升华。只有学会了做人的学生,他们才会成才;一个不会做人的学生,他不可能成才,即使成了才,也对国家、对社会不会有什么好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成才必须在具备做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素质水平,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他们才会成为高层次的人才。由此也就不难看出,相对地说,做人是共同要求,不应当有高低层次之分;成才要区别对待,应当容许不同层次、水平的存在。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成才方面,必须采取“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的举措,万勿千篇一律地提出过高的期望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