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研究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钱旭升  页数:22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研究》以“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核心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结合课堂实录的分析,将其主要原因归结为技术取向。为有效解决这一现存问题,作者从多角度论证了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文化取向存在的必要性,并借鉴文化学的研究思路,似课程实施要素为基础,架构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文化取向的基本框架,尝试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蕴义的表达和学生弱势身份的现实转化的途径探索方面做出创新。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技术取向及成因分析一、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技术取向(一)实施观念的技术取向(二)实施主体的技术取向(三)实施内容的技术取向(四)实施过程的技术取向(五)实施结果评定的技术取向(六)实施平台的单一化二、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技术取向的成因分析(一)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史的潜在影响(二)对相关国家和地区课程实施情况的片面认识(三)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偏差第二章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研究背景和现状一、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二、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技术取向研究(一)从有效教学角度对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研究(二)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技术取向的研究与反思三、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研究(一)国外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研究(二)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研究第三章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转向一、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文化取向的必然性(一)社会主导文化发展理路的基本要求(二)世界各国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发展诉求(三)课程文化研究范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四)信息素养的培养呼唤文化取向(五)信息技术是文化(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承载体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二、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内涵及分析思路第四章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权力共享体一、学生的文化意义建构(一)学生的群体文化意义(二)学生的个体文化意义二、教师与学生的身份(一)文化反哺(二)文化权力共享体的构建三、文化共享体的存在特征(一)开放的人员构成(二)多维的存在形态第五章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内容的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一、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内容的文化冲突背景(一)课程实施内容的界说(二)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内容的社会冲突(三)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内容的学科冲突(四)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内容的学生冲突二、课程实施内容的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一)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的原则(二)课程实施内容的基本框架第六章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的文化共生与文化内化一、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的文化认识(一)文化共生(二)文化博弈与文化内化二、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的文化共生与文化内化(一)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的文本转化(二)课堂辩论与文化积淀第七章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协商与反思第八章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场域支撑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技术取向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技术取向  (一)实施观念的技术取向  《课标》秉持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等基本理念,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然而,现实的情况如何呢?我国现行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理念与《课标》的理想描述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信息技术课程被认为是一门可有可无的、无足轻重的“副课”,该课程开设与否,对学生的影响都不是很大。有的教师把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归纳为“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就次要,考起来基本不要”。这样理解显然比较偏颇,人们在对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理念的理解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狭隘理解  《课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做出阐述,要求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应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