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陈向明  页数:39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什么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如何在我国实现本土化?历史上国内外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通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制度性支持是什么?作为改革的先行者,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有哪些探索?引起广泛关注的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施的现状如何?遇到了什么困难和问题?解决的对策和可能性出路在哪里?    针对以上问题,本书对北京大学本科的通识教育(特别是元培计划的改革实践)进行了探索,并从中提炼出现阶段我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实施通识教育的基本模式。

书籍目录

前言概述1、理论分析篇  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观——从君子、绅士到现代理想人格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的实践困境 2、历史与比较篇  美国的通识教育   美国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   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   清末和民国时期的通识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的通识教育   台湾的通识教育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与北京大学通选课比较  学分制实施条件的国别比较 3、现状调查篇  学生眼中的课程与教学   教师眼中的课程与教学   教师与学生对课程和教学看法的比较  文科实验班的师资管理   实验班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   文、理科实验班的课程与教学 4、元培计划专题篇  元培计划改革现状   元培计划实施状况   通选课实施状况   自由选课制度的实施   从“双重课程价值观”看元培计划的课程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   专业教育背景下实施通识教育的困境5、元培学生个案篇  学生选择元培实验班的原因   元培班学生的专业选择   导师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班级管理和住宿制度对学生的影响   从学生毕业去向看元培计划培养目标达成程度  元培班学生对通识教育的理解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理论分析篇:  1.3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二战”后,世界高等教育界最重要的争论之一就是“通”与“专”的关系问题。在许多国家,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因此其课程和教学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早期都比较专门化。专门化的教育重视学科本身的理论性和完整性,授课内容比较集中,具有公认的评估方法,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帮助。但是,随着战后科技发展的日益综合化、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日益复杂化以及职业变换可能性的增加,过于专门化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求。例如,在英国,1959—1960年获得历史、古典文学、英语和现代语言学单科荣誉学位的人为8441人,而这些人毕业以后只有739人专门从事这些领域的研究工作(王承绪,1992:294)。因此,政府部门和很多教育工作者提出,在大学本科阶段要增加通识教育的比例,使学生在打好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为自己筑构一个宽厚的知识背景,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以不变应万变。  当然,什么样的教育被认为过于“专”,而什么样的教育又被认为足够“通”?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对学生进行比较“通”的教育?“通”与“专”如何结合?——这类问题在不同的国家因其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以及学科方向的特点不同而有所不同,很难给出一个固定的、普适的标准。一般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因其经济起飞较早,科技发展比较迅捷,高等教育普及率比较高,因此对通识教育的需要和认识相对早于发展中国家。此外,国际政治格局也可能影响到一些国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实践。比如,英国的一些殖民地(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受其影响,在办学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模仿英国的大学,在其发展的早期都十分强调专门化的教育(Holmes&McLean,1989)。

编辑推荐

  《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是在教育部“十五”重点规划课题“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实践研究”(DIA010309)的成果基础上形成的,课题的时间跨度为2000-2005年。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在我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具体内容包括:(1)“通识教育”的具体涵义及其与“专才教育”、“专业教育”、“自由教育”、“素质教育”等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2)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的历史背景、必要性、可行性和本土化问题;(3)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4)通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制度性支持,如学制安排、自由选课制度、自由选专业制度、导师制、学生管理制度等;(5)我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初步构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这本书写的很详细,有非常多的看点,值得参考!
  •   很实用,很有借鉴意义
  •   打开此书,即为陈向明博士写的前言所吸引,“本课题在研究方法上的特色是:学术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思辨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质的研究相结合,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但翻读之后才发现,上述特色还只是一个努力的方向而已。22名作者中包括不少北大在读研究生(陈向明博士其实只写了两节),每人一节(多的也有三四节)1-2万字左右写下来,一般都是点到即止,未能深入展开,故而整书感觉则较为零散,浮浅,风格不一。正文中真正的学术/思辨研究只有第一部分七八十页的内容(全书的精髓正在于此)。其余部分则是(对于国内外和北大通识教改)综述性的介绍罢了。而所谓的经验研究其实是对北大教改个案的若干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汇报。调查本身未作严格的前测后测,对照组比较,定量调查结果未作较为高级的统计分析,定性调查结果也只是罗列几条访谈笔记来引证作者的观点,甚至有关调查样本,问卷设计,变量界定,调查实施等方面的说明也是基本上阙如。可资利用的是,该书对北大五年来的通识教改作了较为完整(虽然谈不上严谨)的记录,涉及到国内大学实行通识教改可能会遇到的许多具体问题。尽管学理上有不足,但对于其他打算实行通识教改的学校如何优化行政管理来配合教改仍有借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