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教育科学 作者:王立东|主编:吴松年//王军 页数:188 字数:170000
内容概要
“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丛书(高中版)”是为高中教师有效实施新课程、创造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而编写的。本丛书集中提炼了高中新课改实验区骨干教师实施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典型个案,并在课堂教学操作性层面上对教师提出的教学疑难问题给予解读。本丛书可作为高中教师专业化培训用书。 本丛书的最大特点是依据高中新课改有效教学的显著特征,有效解读教学疑难问题,引导教师开展优质高效课堂教学。高中教学具有目标性、共通性、信息性、经验性和竞争性五大基本特征,本丛书凸显了这些显著特征。 本丛书的显著特色是以解决新课程有效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为依托,贯穿新课程有效教学理念,以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德建设和教学素养提高为目标,在教学艺术和教学研究的高度上提供了典型的教学个案和可借鉴的教学经验;突出的特点是有极强的课堂有效教学的操作性。
书籍目录
专题一 模块化教学疑难问题 1. 如何用疑问法突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教学难点? 2. 如何以问题为中心解决“政治生活”教学重点? 3. 如何在规定学时内完成“经济生活”的教学任务?专题二 有效教学疑难问题 4. 如何有效发挥视频资源的作用? 5. 思想政治课如何进行有效小结? 6. 如何进行有效的试卷讲评? 7. 如何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导入? 8.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设问? 9.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布置作业更有效? 10.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效率? 11. 教师如何实施对学困生的有效辅导?专题三 探究式教学疑难问题 12. 如何进行思想政治课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和运用? 13. 如何利用情景材料进行“经济生活”问题的自主探究? 14. 如何运用教材中的预设材料和问题进行探究式教学? 15. 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单元综合探究课”的独特作用? 16. 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哲学探究”的课堂?专题四 评价学习疑难问题 17. 如何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8. 如何把握时机进行课堂评价? 19. 实施激励性评价应注意什么? 20. 新课改下课堂语言评价应注意什么问题? 21. 如何发挥好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22.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才能提高课堂效益? 23. 对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评价才更有实效?专题五 综合能力培养疑难问题 24. 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5.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6. 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精神? 27. 如何巧妙利用“问题设置”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专题六 优化学习状态疑难问题 28.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29. 如何优化学生参与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良好状态? 30. 如何从规范教师的“讲”入手,优化思想政治课堂学习环境? 31. 如何使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专题七 高考备考教学疑难问题 32. 如何把握时事热点背景下的高考考点? 33. 高考复习备考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选题配题? 34.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经济生活”的图表题? 35. 思想政治试卷评讲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6. 高考冲刺阶段地,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进行学法指导?专题八 新课程高考试题分析 37. 如何应对新课改高考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查? 38. 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实现思想政治科学备考? 39. 针对各省自主命题的特点,如何确立科学应对方略? 40. 如何让学生会获取和解读试题的信息? 41. 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调动和运用知识? 42. 如何让学生解答好研究性学习试题?
章节摘录
专题一 模块化教学疑难问题 1 如何用疑问法突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教学难点? 疑难问题 要准确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于初步接触哲学的学生说,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学生学习只是达到记忆效果,不能正确地进行区分和理解,这势必会影响到对后面知识的学习。 那么如何巧妙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准确地区分二者,并在课堂短短的时间内消化这些知识呢?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并运用疑问法来唤醒和激励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思想的碰撞和冲击,在激烈的思想争鸣中探索知识的真谛,享受学习的兴趣,感知知识的生成过程。 解决策略 用疑问法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巧设情境,引导学生生颖 在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上,有些学生理解不准确:如有些学生把信不信神作为划分唯物和唯心的标准;也有的把是否相信理想的力量、是否追求理想意图、是否以人类进步作为标准;也有的把心硬和心软作为标准等等。这些都造成了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概念理解上的混乱,但这些不准确的地方正是教师进行设疑的切入点。从这些点切入设计疑问法有助于学生对照自身的观点产生疑问,与已有的思想产生冲突,与同学的思想产生冲突,从而调动起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针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的混淆之处,设计“学者与民工”的情境对话: 学者问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追求什么?” 民工:“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你追求什么?”学者:“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 运用此对话,设问“你是否同意学者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从而把学生引入思考的轨道。总结归纳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第二步,运用案例,引导学生论颖 在学生对唯物主久和唯心主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面纱。可以援引一些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也可以提供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让学生充分谈自己的理解,在不同意见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例如,古希腊赫拉克里物认为:“为产生了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我国战国时期的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范缜认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也。”德国的费尔巴哈认为:“人不是源于天,而是导源于地;不是导源于神,而是导源于自然界”。古希腊柏拉图认为:“理念是脱离和先于事物的客观实在,是万物的本源。”我国明朝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世界万物依赖人的心灵。英国的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德国黑格尔认为“思想不但构成外界事物的实体,而且构成精神性的东西的普遍实体”,在他看来,“客观思想”或是“绝对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编辑推荐
课改实践经验的总结,教师有效教学的帮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