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法

出版时间:2007-8  出版社:教育科学  作者:夏丏尊  页数:150  
Tag标签:无  

前言

  仰望与断想:在大师背影之外的地方  在种种新鲜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面前,广大教师的热情是空前的,遗憾的是,许多教师的热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报。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理论面前,茫然中,反而变得异常困惑、疲惫,变得手足无措:有了好胃口,却没有健壮起来!  这是致命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没有培养起来有足够"消化能力"的教师?  看来,"消化不良"的病变已悄然进入我们一些教师的身体。中医的观念认为,如果一个人生病了,且十分虚弱,万万不能突然间大补。这是过犹不及的做法。要治病首先要扶本,恰当的方法是循序渐进地帮助病人恢复自身的身体机能。要引领教师从根本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处和归属地。换句话说,中国的教育要有中国的教育之根,中国的教师要有自己的灵魂。  我们的教育有自己的传统,这种传统甚至在上千年前就已达到了巅峰。比如孔子所代表的传统。在卡尔·雅斯贝斯的视野里,孔子、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世界的"轴心时代"。

内容概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话虽然只指示学习“做诗”的初步方法,但中国人学习作文,也是同一的态度。原来中国文人是认定“文无定法”,只有“神而明之”,所以古代虽然有几部论到作文法的书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和唐彪的《读书作文谱》之类以及其他的零碎论文,不是依然脱不了“神而明之”的根本思想,陈义过高,流于玄妙,就是不合时宜。近来在这方面虽已渐渐有人注意,新出版的书也有了好几种,只是适合于中等学校做教科用的仍不易得,而为应教学上的需要,实在又不能久待;所以参考他国现行关于这一类的书籍,编成这本书以救急。    文章本是为了传达自己的意思或情感而作的,所以只是一种工具。单有意思或情感,没有用文字发表出来,就只能保藏在自己的心里,别人无从得知。单有文字而无意思或情感,不过是文字的排列,也不能使读的人得到点什么。意思或情感是文章的内容,文字的结构是文章的形式。内容是否充实,这关系作者的经验、知力、修养。至于形式的美丑,那便是一种技术。严格地说,这两方面虽是同样地没有成法可依赖,但后者毕竟有些基本方法可以遵照,作文法就是讲明这些方法的。    本书在1926年8月由开明书店初版,至1941年已印行20版,如此畅销不衰,堪称20世纪中学作文辅导的经典。时隔半个世纪,将这部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文教育名著重新修订出版,目的是为了给广大读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和中学生提供一种学习作文写作的上佳参考读本。 本书主要摘取于夏丏尊老前辈分别于1919年在长沙第一师范与1922年在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时编写的讲义稿,后经刘薰宇老前辈于立达学园任教时实践修改而成。全书主要围绕写作,分别从记事文、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小品文五个文种展开,详细阐述了诸多语文和文学创作问题。

书籍目录

序绪言第一章 作者应有的态度第二章 记事文 第一节 记事文的意义 第二节 做记事文的第一步 第三节 材料的取舍和整理 第四节 记事文的顺序 第五节 文学的记事文第三章 叙事文 第一节 叙事文的意义 第二节 记事文和叙事文的混合 第三节 叙事文的要素 第四节 叙事文的主想 第五节 叙事文的观察点 第六节 观察点的变动 第七节 叙事文的流动 第八节 叙事文流动的中止 第九节 叙事文流动的顺逆第四章 说明文 第一节 说明文的意义 第二节 说明文的用途和题式 第三节 说明文的条件 第四节 条件的省略第五章 议论文 第一节 议论文的意义 第二节 命题 第三节 证明 第四节 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推法 第五节 续前 第六节 证据的性质分类 第七节 各种议论的联络 第八节 议论文的顺序 第九节 做驳论的注意第六章 小品文 第一节 小品文的意义 第二节 小品文在文章练习上的价值 第三节 小品文练习的机会 第四节 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着眼细处 第五节 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印象的 第六节 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暗示的 第七节 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中心 第八节 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机智 第九节 实际作例和添削 第十节 分段与选题附录一 作文的基本的态度附录二 论记叙文中作者的地位并评现今小说界的文字附录三 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

章节摘录

  第三章 叙事文  第四节 叙事文的主想  叙事文和记事文一样,对于材料须有所选择。选择的标准,除记事文所说的“适切题目”和“注意特色”以外,还因文的目的而定。这个目的在叙事文中就是主想,大体有三类。  (1)以授予教训为主例如传记等。  (2)以授予知识为主例如历史等。  (3)以授予趣味为主例如小说等。  因了主想的不同,材料选择取舍的标准也就不一样。即如要叙述岳飞的事迹,做第一类的叙事文,应当对于他的家教、性行、轶事、格言等详加叙述,而于他的生卒年月、生的地方、官职战功等却用不着详说。做第二类的叙事文却恰好相反,生卒年月等应当详尽,家教轶事等只得省略。至于做第三类的叙事文,不但材料的选择不同,并且叙述的方法也就相异。《少年丛书》中的岳飞是第一类叙法,《宋史》中的岳飞是第二类叙法,《说岳传》中的岳飞是第三类叙法。总括一句,第一类以善为主,第二类以真为主.第三类以美为主。

编辑推荐

  夏先生和刘先生曾长期担任中学语文教师,又都是文章大家,因此《文章作法》可谓他们多年教学经验和深厚文学修养的结晶,内容自然生动有趣而不枯燥乏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章作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6条)

 
 

  •   这么好的书应大力宣传和推广。大作家的作品,虽然是大家的作品,但是作者长期担任语文教师,又是文章大家,这本书说他们俩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文学素养的结晶,语言朴实自然,生动有趣,简洁明快,没有丝毫的枯燥感,对帮助中学生写文章的提高有着非常的作用,好书,给五分。
  •   现在的语文老师有几个能像夏丏尊一样能边教书边做文章的呢!别以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东西现在已经了out了。历史是一个圆。只要有作文课这本书永远有用。
  •   以前在上中学的时候,课本里面有介绍写作技巧的小文章,那个时候没有认真读。现在写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才慢慢的感觉到技巧的重要性,八股也有八股的好处!这本书好处就是详略得当,写的很精巧,不压人,但绝对让人有收获!
  •   讲撰写文章方法的书籍有很多,但往往佶屈聱牙,令人生畏。
    这本小册子,让人多了一份亲近,多了意思练笔的冲动。
  •   彼时文章作法总结,对现在依然有很大指导意义
  •   大师作品,虽然成书是在许多年前,但内容绝不过时.作文就那么几招,跟着大师的脚步走近作文,聆听大师的教导吧.适合初中以上及成人.
  •   对写作有帮助哦,从根本帮助提高作文水平!
  •   内容通俗易懂,都是讲作文基本功的,感觉比自己自小学到高中从语文老师那里学到的都多。
  •   比普通老师好很多,因为很多老师压根就不会讲作文,可能连他自己作文水平都不咋的,这就是中国。
  •   对我的帮助很大,作文能及格了......哈哈
  •   大家写作的文章小书,好。
  •   大家名作,虽是针对中学生而做,但每个文字工作者都应该看看。
  •   不错!有利于文章写作和教材解读!正在认真的阅读中!
  •   看后对如何写好文章很有帮助,值得一读!
  •   大家的小作品。值得写文章和教授写文章的人好好读。
  •   这本书,应当说,是看了别人的评论后才买的。后来仔细阅读后,感觉不适应学生,也不适合想提高写作水平的从政人员使用,因为学生看的话,有些不直接,或不是很了解;从政人员来看的话,写得太过专业。所以,很适合老师阅读,然后向学生授之以渔,很不错。
  •   实话说,比之当今各大高校发的写作教程、写作教育等等教科书要好得多,对于学习写作的朋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这本书对想学好写作文的人来说很有帮助。
  •   比我想象中的来得快,是正版的.我建议想要学写作的朋友,除了多看书以外,可以考虑这本书.
  •   大师的著作,真的启发人的心灵。让我这个老中学生一下就投入进去,收获很多。民国时的大师真的是让人佩服的。
  •   内容介绍翔实,方法什么的也很实用。讲解很透彻。 不论是底子好的或是需要提高的,相信都非常有帮助。
  •   从前的大师,真的有人文思想和情怀,真正为教育而教育。
  •   一本上个世纪的书,现今还有用!!!!!!!!!
  •   大手笔 非常值得拥有,书写的很实用,可以看得出作者的用心良苦,书的排版紧凑,不像有的书字体大,行间距宽 一看就是为了赚读者的钱。 总而言之,值得一看。
  •   书不错,应沉下心来看才有效果!
  •   小书的内容,大家的功底,着实不凡。
  •   各种文体,都有解说,增强写作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可以。
  •   读了,书很好,以后还要在当当买东西。
  •   读前人写的书有种膜拜的感觉
  •   经典就是经典。
    适合在校学生。商务人士亦可借鉴。
  •   因为年代的问题,一些说法对于现今来说不免有些老了不适用,但总体上的讲解分类举例都非常恰当精辟,很多我以前模糊的地方现在都豁然开朗。私以为初高中老师借鉴这本书来讲授也会是非常有成效的。
  •   印刷质量非常好,手感很棒,当然内容更好
  •   挺不错的书,就是快递非常的烂,没听过的快递。不专业。
  •   大家的书,值得一看。。
  •   不错的书 文言较多 看着不错
  •   感觉这般小书挺好的,虽然刚收到还没来得及细看。
  •   要是小时候看了这种书多好
  •   好书,值得读和收藏!
  •   挺好、实用,物美价廉,值得一读。
  •   适合静静玩味,定能体会出其中要义。
  •   值得一看,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   浅显易懂,指导孩子不错
  •   留待以后翻阅,质量不错。
  •   一代大师远去的背影,淳淳的教诲,永恒的风范,致敬!!
  •   大师作品,物美价廉!
  •   简体横排。对写东西很有助益。
  •      这本小册子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语文学家夏丏尊讲义稿的汇编,由于成书在民国时期,所以之前心中还疑虑书中的内容是否与当今时代脱节,或是内容晦涩难懂,读罢才知多虑了。以前的我错误的认为民国时期是个动荡不安乱哄哄的年代,没有什么可供深入了解的,随着对相关历史事件的不断了解,并读了一些民国时期学者的书后,逐渐认识到那是近代史上中国思想大转折时期,是落后的传统东方文明与西方先进文明大碰撞大融合的时期,对那之后的中国人的思想走向甚至可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媲美。那时国家、政局的动荡丝毫没有影响学者们的治学研究,同时由于加入了西方的一些理论、方法,致使那个时代的学者有了从新的角度来审视和理解中华传统文明,并出现了最早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家。    从此书名即可看出此书是教授写作的,在读的过程中常感觉到“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的意味的,比如他把文章分为:“内容”和“形式”两大块,“内容”可通过“经验、知力和修养”来逐渐充实;而“形式”,则是一种“技术”,可通过努力锻炼得以快速提高;对于初学写作的,没有“腹案功夫”的,可将材料一一地用“短文”方式记录下,然后连缀起来并加以润色,这种办法可适用于一切文体,其实我就是惯于用这种方式的,但总觉得这是一种拿不上台面的“野路子”,看到大师也推荐这种方法,以后便可放心大胆的用了;如今许多人写作有一种“引用癖”(俗称“掉书袋”),仿佛才能彰显自己知识的渊博,而本书作者的观点——遣词造句少用那些用滥的成语、典故,并最好是“写出自有特色的语言”;民国时期不少学者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敢于质疑甚至否定古人,并勇于同行间的辩论,对于对名著“高山仰止”的今人,读之犹恐不及,更安敢挑名著的毛病,而作者通过摘取《红楼梦》、《水浒传》和与作者同时代的鲁迅、郁达夫等的一些文章片段进行批评指正,以达规范写作的目的。虽然我们远未达到点评名著的水平,但这也另一方面提醒写作爱好者在读书特别是所谓的名著时,要仔细揣摩、品味名著的滋味,不要只当做外行看了个热闹,而忽略了其中的门道……    我总认为能用心的读一本书,从其中的二三点心得启示,便值了。此书中对文体的分类很细,也许今人已分的不那么详细,但其中一些通用的经验技巧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这本书很适合中学教师和学生阅读,是一本很正统的作文教学书。正如作者所说:写作勿好高骛远,由生到熟,只要勤练,大部分人会做得比当初想的好。另外,很多书的序和附录(除了名家所做)大多被忽略,如同蔬菜的根稍,虽不起眼但却是极有营养,往往对书的内容和成书背景有深入的描写,为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大有益处。
  •   本书对常用文体既下了定义又有举例,看完之后应该都会写这些文体或从阅读文章中区分出各段落属于什么文体。对于如何收集写作材料、组织材料顺序和写作注意的要点都告诉大家了。对初学者有好处。简单、易懂。大师就是能把复杂变简单的人。
  •   这本书是我在儿童时代读过当时的确觉得受益匪浅!那时候还是70年代说白了老师也不太会写文章如何教学生呢?但这本书却给了我另一方世界。现在买了多只是为了收藏。小时候读到的那本废品收购站拾得的直版繁体残本已经遗失了。为了回忆的阅读。
  •   大师的作文课,开卷有益
  •   还行 个人觉得对应试作文没多大用处
  •   适合中学生、教师读
  •   书还没看,草草翻阅了,可能不适合这个时代的写作方式
  •   书不厚,讲的比较细致,但带着一些民国时期的文学特点,孩子不喜欢,需要父母引导。
  •   大家之作,一点也没过时,相当好的写作入门书籍!
  •   不愧是大师作品,深入浅出,看过之后让人受益匪浅。但写作关键还是在个人,要多练笔。
  •   文学大师精心所著,很值得。
  •   言简意赅,有利于孩子学习
  •   内容精炼紧凑,实用
  •   刚收到的书,还没有来得及看。
  •   一本有指导作用的书
  •   通俗易懂,所举实例很详细
  •   大师讲解,精辟细致,学无止境啊。
  •   书的质量还不错,内容值得一看
  •   好书当然值得看了
  •   基本看完了,这本书成文应该是在上世纪初或是中叶,文中语法,语句都和现代语法文词差别很大,不适合现代青少年中学生读,其他阶层的人,读也不太适宜,已经过时了。讲的方法,不深不透,只可作入门知识,而且例子多陈旧。还不如直接看初高中书本中介绍的文章的分析解释与作法举例。看后,后悔买了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