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3 出版社:教育科学 作者:蔡国春 页数:29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领先世界各国最早跨入了 “大众高等教育”的门槛。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美国大学遭遇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管理问题和竞争压力,直接引发了一场史称“高等教育管理革命”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探索现代大学的管理模式,促进高等学校管理的科学化。“院校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IR)正是从这时开始正式登上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舞台,并逐渐成为美国大学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成为现代高等学校管理科学化的一种手段与象征。 “院校研究”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专门术语,在我国曾被译为“机构研究”、“学院研究”等。在中文文献中,“院校研究”术语的引入始于20 世纪80年代。从90年代初开始,我国学者开始正式关注这一领域,时至今日,国内对于“院校研究”的研究热情和实践兴趣正在与日俱增。 本书所要回答的问题是:(1)院校研究是什么,不是什么?它对现代大学管理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功能?(2)院校研究的性质与功能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哪些因素作为保证?(3)院校研究在美国大学管理中的应用是否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能否借鉴?我们应该如何借鉴? 围绕上述问题,本书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院校研究是在一所高等学校内部进行的,是研究者基于本校情境、针对学校管理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所做的分析与咨询研究,是高等学校为改进本校管理决策和运行状况而设定的一个专门实践领域。院校研究对于现代大学管理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1)提供数据信息服务;(2)提供决策咨询服务。院校研究功能的实现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1)研究本身的方法论基础。即院校研究的有效性。它要求院校研究必须遵循一般科学研究的程式,采取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信息、提供研究报告。(2)“研究”与“决策”相结合的体制保障。即咨询服务的直接性。这取决于高等学校内部的“研究者”与“决策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它依赖于一个良好的“组织设计”。美国院校研究的成功实践正是在于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得到了较好的保证。而我国既往的类似实践之所以难有作为的“症结”也正在于此。 美国大学管理中的“院校研究现象”是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借鉴的。在中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为了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迫切需要借鉴美国院校研究的经验与模式。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1)解构高校管理者 “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管理哲学,建构“以科学理性为基础”的现代大学管理理念;(2)检讨我国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的功能定位,更新高教研究所(室 )的组织设计,为有效开展院校研究实践提供制度保证;(3)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数据资源建设步伐,发展校际数据共享关系,建立能够满足院校研究需要的院校数据资源库;(4)将“院校研究”纳入到高等教育学研究生教育视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博士(EdD)、硕士(EdM)专业学位制度,培养能够胜任院校研究工作岗位要求的专业人才;(5)成立全国性院校研究专业组织,以此推动我国高校院校研究实践的开展,提升研究人员专业化水平。 全书除前言和结语外共十三章,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和第一章):选题的缘起和国内研究进展述评;第二部分(第二、三章):院校研究的概念与历史;l第三部分(第四至七章):院校研究的功能及其实现条件;第四部分(第八、九章):院校研究的过程、程式及其应用;第五部分(第十至十三章及结语):我国推进院校研究实践的问题探讨。
作者简介
蔡国春,男,1966年生于江苏省泗阳县。1987年6月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从事“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1999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高等教育管理、比较高等教育。在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院校研究与高等学校管理等领域取得了比较集中的研究成果。1997年以来在《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全球教育展望》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主持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各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并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院校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我国高校管理中的应用”的相关研究任务。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文献基础与国内研究进展述评第一节 国内外文献的搜集过程与获得途径一、国外文献的搜集过程与获得途径二、国内文献的搜集过程与获得途径第二节 国内研究进展与文献述评一、文献回顾与研究进展二、文献综述三、国内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二章 院校研究是什么:概念的界定第一节 国内外学者既有定义述略一、国外学者的定义二、跨文化的诠释三、我国学者的认识与看法第二节 与定义有关的若干问题分析一、关于“院校研究”的语义解读二、院校研究之研究对象问题的澄清三、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研究之间的关系分析第三节 本书概念的界定与说明一、概念的性质及本书概念的界定方法二、院校研究是什么:本书概念的界定第三章 美国院校研究发展分析:历史的视角第一节 院校研究的起源及其早期形式一、“建校研究”二、“校史研究”三、“院校改进研究”第二节 院校研究的组织化与制度化的院校研究一、院校调查运动与院校研究的组织化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与院校研究的制度化第三节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美国院校研究一、高等教育的“紧缩”与院校研究功能的扩张二、“说明责任”与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的院校研究第四节 美国院校研究发展动因述略一、内因:高等学校管理复杂性的增加二、外因:高等学校承担“说明责任”压力的增大第四章 院校研究机构:职能与任务第一节 院校研究机构的地位与职能一、院校研究机构的性质与地位:组织理论的视角二、院校研究机构的职能:提供信息与咨询服务第二节 院校研究机构的任务与职责一、个案:6所美国大学院校研究办公室的任务声明二、AIR的建议:院校研究办公室的8项工作职责三、现状:一项关于院校研究机构职责的问卷调查第三节 院校研究任务特征分析:多样性与差异性一、院校研究任务的多样性与广泛性二、院校研究任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三、院校研究任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第五章 组织化:院校研究活动的组织与运行第一节 美国院校研究活动的组织化一、美国院校研究活动“组织化”的发展阶段二、院校研究组织化程度模式氧三、院校研究人员的组织化特征第二节 院校研究活动的组织与运行模式一、院校研究活动的报告关系二、美国院校研究的组织模式及其特征三、美国院校研究组织模式的新发展:分裂化模式第六章 专业化:院校研究人员素质与职业发展第一节 院校研究人员的任职资格与职业态度一、院校研究人员的任职资格二、院校研究者的职业态度与价值观第二节 院校研究人员的“组织化智能”一、“组织化智能”概述二、“组织化智能”的发展策略第三节 院校研究人员的培训与职业发展一、院校研究的职业发展与相关高等教育课程二、院校研究协会与院校研究人员的职业发展第七章 科学化:以数据为基础的院校研究第一节 数据与院校研究一、数据对院校研究的重要性二、院校研究涉及的数据范畴第二节 数据收集的途径与方法一、“日常数据”的收集二、“专题数据”收集的方法第三节 数据分析的统计方法和信息技术一、统计方法与统计软件二、数据分析的信息技术三、定性研究的数据分析第八章 院校研究的程式:以某些问题领域为例第一节 “学生保持”研究一、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二、数据收集三、数据分析四、报告与交流第二节 “学习效果”研究一、研究准备二、数据收集三、数据分析四、报告与交流第三节 “师资需求”研究一、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二、数据收集三、数据分析四、报告与交流第四节 “教师薪金”研究一、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与影响薪金的因素二、数据收集三、数据分析四、沟通与报告第九章 院校研究在高校战略规划中的应用第一节 规划理论与院校规划一、规划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二、院校规划的基本模式:战术规划与战略规划第二节 环境扫描与战略规划一、环境扫描的含义及其模式二、院校研究中环境扫描的领域与具体问题三、环境扫描与战略规划的衔接第三节 战略规划与高等学校管理一、战略规划理论运用于美国高等教育的背景二、战略规划应用于高等学校的过程与模式三、院校战略规划的编制原则与文本规范第十章 再析“院校研究”:性质与功能第一节 教育研究与院校研究的独特性质一、在“求真”与“求用”之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述略二、在“研究”与“实践”之间: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研究影响实践的可能性三、院校研究不是什么:关于院校研究性质的辨析第二节 管理视角与院校研究功能的普遍意义一、从“智囊制度”看“院校研究”二、从现代管理的决策理论看“院校研究”三、作为信息中枢和智囊机构的“院校研究”第十一章 我国借鉴院校研究的背景分析:比较的角度第一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学校管理一、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下的高校管理变革二、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及其问题第二节 高等教育市场化背景下的高等学校发展一、美国高等教育市场化背景下的院校竞争机制二、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推进与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第十二章 我国借鉴“院校研究”的实践基础第一节 我国高校高教研究机构发展分析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高教研究室(所)发展特征分析二、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高教研究所(室)发展特征分析三、我国高校高教研究机构功能分析:院校研究的视角第二节 我国高校发展规划与政策研究机构的设置与职能一、我国高校发展规划与政策研究机构的类型与设置模式二、我国高校发展规划与政策研究机构的组织与职能配置三、院校发展与政策研究机构在我国高校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分析第十三章 我国借鉴院校研究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第一节 若干制约因素分析一、研究与认识之不足二、意识与制度之缺失三、方法与数据基础之薄弱第二节 若干策略选择一、加强研究、匡正认识二、行政驱动、加速进程三、加强数据资源建设结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院校研究实践模式一、我国高校院校研究的组织设计与制度化二、我国高校院校研究机构的职能配置与职责区分三、我国高校院校研究人员的培养与队伍建设附录一 美国院校研究协会(AIR)及其附属国际性协会概况附录二 院校研究协会出版物概述与文献主题分析附录三 美国122所学院和大学院校研究机构的日常工作任务附录四 我国30所高校发展规划与政策研究机构的组织与职能配置附录五 1986—2004年间全国高等教育学博士、硕士学位点发展统计附录六 2004年全国61所高校高等教育学硕士点设置情况附录七 1986--2003年关于“院校研究”(IR)的中文文献题录附录八 2004-一2005年国内期刊关于“院校研究”_(IR)的论文题录参考文献后 记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以严谨而理性的态度,在大量翔实丰富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对“院校研究”的概念界定、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对院校研究的功能及实现条件,院校研究的过程、程式及应用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我国借鉴院校研究的可能性、实践基础及制约因素和模式构建一一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设想。本书对我国院校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对高等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