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10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杨九俊 编 页数:157
前言
一、观念更新——师生平等的前提条件 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教育家曾十分重视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春秋时期的孔子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战国时期的苟况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喻学生可以后来居上,超过老师。唐代的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但是,封建社会中的师生关系,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并服从封建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如《尚书》所云“朴作教刑”和《学记》所载“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说明教师可
内容概要
《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最为贴近教师,最能贴近课堂。分析教学细节,感悟教学道理,相信大批教师得到此书后,会一口气读完,多有恍然顿悟。全书从教学现场的描述与教学细节的分析入手,阐述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贯彻、落实这些理念。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研究视域第一节 教学现场一、教学现场的理解二、教学现场的基本特征三、教学现场的预设与生成第二节 教学细节一、教学细节的理解二、教学细节的基本特征三、教学细节与教学理念一第三节 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一、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构成一对教学基本范畴二、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具有研究的独特性三、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具有丰富的研究空间第二章 师生关系第一节 教学现场:天光云影共徘徊第二节 细节分析:“你是我永远的朋友”细节 分析一:民主平等是师生对话的第一法则细节 分析二:教学互动在师生平等中实现细节 分析三:师生平等摈弃“一言堂”细节 分析四:关爱是一束阳光细节 分析五:幽默是一缕春风第三节 理念提升:师生平等的理性解读一、观念更新——师生平等的前提条件二、民主互动——师生平等的本质特征三、交往对话——师生平等的实现途径第三章 教学互动第一节 教学现场:“公园”里的教学互动第二节 细节分析:知识在互动中生成细节 分析一:愉悦的情境是互动的前提细节 分析二:教学互动需要合理调节细节 分析三:教师是教学互动的主导细节 分析四:自主选择促进教学互动细节 分析五:在角色转换中互动细节 分析六:让教学互动充满童话色彩细节 分析七:生生互动让互动回归本真第三节 理念提升:让知识与生命共生一、主体与合作:呼唤教学互动二、主动与能动:实践教学互动三、善教与乐学:实现教学互动的双翼第四章 主动探究第一节 教学现场:一堂成功的探究活动课第二节 细节分析:探究什么和怎样探究细节 分析一:提出有效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行为细节 分析二: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空和自由度,经历探究过程细节 分析三:鼓励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细节 分析四:学习任务自始至终都很明确细节 分析五:对学习活动的经历有利于学生提出新的问题第三节 理念提升:让主动探究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有效的问题:主动探究的起点二、关注经历:探究学习的弓l导框架第五章 预设生成第一节 教学现场:一堂“失败”的好课第二节 细节分析: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细节分析一:能不能打无准备之仗细节分析二:要教会学生什么细节分析三:教师能预料课堂中发生的一切吗第三节 理念提升:科学而艺术地把握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一、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二、科学而艺术地把握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第六章 回归生活第一节 教学现场:生活是最好的教材教学现场一:由梧桐树推出的兀值教学现场二:在分享欢乐中欢快地学习第二节 细节分析:贴近生活,教育无痕细节分析一:蓝天白云下的课堂细节分析二:提供真实的问题背景细节分析三:不用砍下大树就能量细节分析四:让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细节分析五:知识生成的惊讶与兴奋细节分析六:新年礼物细节分析七:教学要顺应学生的情感脉络细节分析八:从无拘无束的表现开始第三节 理念提升: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呼唤一、回归生活是时代精神的趋向二、生活世界是学校教育的生长家园三、教育是通往美好生活的通道四、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生长点第七章 合作学习第一节 教学现场:不同情景中的合作学习教学现场一:分离种子教学现场二:认识沙尘暴第二节 细节分析:合作学习应注意什么细节分析一:分组,应该合理细节分析二:分工,为了合作细节分析三:交往,需要互动细节分析四:教师,明确角色细节分析五:评价,指向过程第三节 理念提升: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学习一、概念解读二、价值追求三、操作策略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第一节 教学现场:两堂数学课教学现场一:三角形的认识教学现场二:数字与编码第二节 细节分析:多元视野中的信息技术细节分析一:信息技术,让教学内容丰富而立体细节分析二:信息技术,让思维的羽翼飞翔细节分析三:信息技术,让学习更加高效细节分析四:信息技术,创造了平等的师生新关系细节分析五:信息技术,永远无法替代教师的指导第三节 理念提升:适时而恰当地运用好信息技术一、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二、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三、信息技术引入“任务驱动”四、信息技术作为发现学习的工具第九章 多元评价第一节 教学现场:非常考试,非常滋味第二节 细节分析:回归评价的教育功能细节分析一: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细节分析二: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细节分析三:评价应该重结果,更应该成为学习的过程细节分析四:应该允许学生以评价主体的身份参与评价活动细节分析五: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该体现激励性细节分析六:评价应该允许采用多种形式第三节 理念提升:让多元评价进入学习生活一、差异性: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二、共同的责任:评价参与者的多元化三、选择性: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一、观念更新——师生平等的前提条件 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教育家曾十分重视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春秋时期的孔子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战国时期的苟况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喻学生可以后来居上,超过老师。唐代的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但是,封建社会中的师生关系,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并服从封建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如《尚书》所云“朴作教刑”和《学记》所载“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说明教师可对学生施行体罚;教师被纳入“天、地、君、亲、师”的序列,享有很高的威望,学生就只能恭敬从命,不能反问质疑。在西欧中世纪,学生对教师则必须绝对服从,只能听而不问、信而不疑,稍有违犯,就会受到教师的责打。这种人身依附、依靠棍棒维持学校纪律,压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状况,是封建社会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 到了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家、教育家在政治上反对封建等级制,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和人的个性解放,在教育上则反对压抑儿童“天性”、无视学生人格的封建主义师生关系。如18世纪,法国的卢梭极力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主张改变教师的地位和作用。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要从儿童自发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他说:“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移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这就从封建主义的“教师中心”,跃到了另一极端——“儿童中心”,贬低和否定了教师的作用。 无论是“教师中心”,还是“儿童中心”,都背离了教育的“交往性”这一本质属性,把教师和学生置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状态,这是形而上学的。用这种对立哲学观指导人与人的关系,会导致人与人关系失衡,甚至导致不平等的权威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存在;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则要么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要么强调学生的绝对中心。这种传统的师生观,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不利于教学过程的正常展开,使教学信息输出、输入渠道不畅,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使师生双方的发展都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失却师生关系的生长意义,失却教育的真实意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