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功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吕宏军,滕磊 著  页数:265  字数:200000  

前言

王文章    伴随着新世纪的开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首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并已发展为比较健全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和传承人保护制度。在进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国务院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公布了三批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市、自治区也公布了省级保护名录项目8566项,代表性传承人9564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从十多年前的单个的项目性保护,走上了整体性保护、科学保护和依法保护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保护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普遍认知和理解,人们越来越珍视优秀传统文化,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程度、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全社会已经逐步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围绕着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现在,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方法和方针、原则逐步完善和确立。在总结保护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恒定性和活态流变性的基本衍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既不是使它凝固不变,也不是人为地使之突变,而是要让它按照自身的规律去自然衍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遵循其本体规律。近些年来,我们提出的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多种针对不同类型项日实施的保护原则与方法,在保护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在准确认识、总结和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确立了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确立了保护工作的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保护方针和原则的确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是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机构队伍基本建立。截至2011年,不包括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仅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14.3876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转移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增长至6.2298亿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成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叶l心,16个省、市、自治区文化厅(局)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和队伍基本建立。    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丰富多彩。近十年来,北京和全圉各地陆续举办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及保护成果展,对于社会公众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意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两三年来,主要的展演活动如2009年文化部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010年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2011年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2012年年初文化部等部门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等都引起轰动,增强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六是国际合作和交流不断加强。2004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第一批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在四川成都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截至2011年11月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达36项,成为世界上人选项目最多的国家。2012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培训中心在中国(北京)正式成立,这表明了国际社会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    在充分肯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生存濒危的境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存在传承人年老体弱,人走歌息、人亡艺绝的现象;在保护工作中,重开发、轻保护、轻传承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度开发、盲目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现象仍有发生;一些地方对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保护工作不落实的情况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应该头脑清醒,思想明确,进一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研究解决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抓实干,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扎实、深入的开展。    最近,文化部主要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的实施及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情况,以及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检查,以便找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把各项保护措施落到实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会越做越好。    在概要回顾总结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保护工作的基础,或者说我们科学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律,不断取得保护工作成绩的基础是什么,我想,首要的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科学认知。今天,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整体性保护的情况下,更需要继续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认真、科学的梳理和分析,进一步探究它的文化渊源,揭示它的价值,总结它的存在形态和演变历程,以及研究如何在把握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保护。这样的调查、分析和梳理,可以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性及其杰出的文化、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由此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逐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关注、重视或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正是基于此,我们组织专家学者或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者编撰出版了这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200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也曾邀我主持编撰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迄今已出版二十多本。这次经作者重新修订后纳入现在这套丛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其项(书)目的选择,则是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确定,每个项目独立成书,分批出版。第一辑收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项,内容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戏曲、传统工艺、传统技艺等多个领域。它们形式各异,但都以其厚重的历史、鲜明的特征在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并长久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乃至生活方式;如同一朵朵奇葩,千姿百态、绚丽斑斓,与其他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悠久博大、辉煌壮丽。    这套丛书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都是该项目研究的专家学者或项目的传承人,其中不少作者是项目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他们根据自己多年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本着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精神,详尽梳理每一个项目的历史渊源和沿革流变、分布区域和存续状况,细致描述它们的呈现形态,包括风格流派、技艺特征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作品,并对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价值进行深入的阐发。这套丛书力图以学术的权威性、叙述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成为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读物,它的出版不仅有助于中国渎者认识和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也为世界人民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一扇窗口。    是为序。    2012年5月6日

内容概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少林功夫》内容包括少林功夫的表现形式、少林功夫包含的层面、少林功夫的功能、少林功夫发展史、现代少林功夫、少林功夫的思想渊源、佛教禅宗与禅武思想、紧那罗王信仰、体系完整的少林功夫等。

书籍目录

前言
一、少林功夫的表现形式
二、少林功夫包含的层面
三、少林功夫的功能
第一章 少林功夫发展史
第一节 初创
第二节 形成
第三节 发展
第四节 现代少林功夫
第二章 少林功夫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佛教禅宗与禅武思想
第二节 紧那罗王信仰
第三节 少林武德
第三章 体系完整的少林功夫
第一节 拳
第二节 棍
第三节 刀
第四节 剑
第五节 其他器械
第六节 其他功夫
第七节 少林功夫的风格与特征
第四章 兼容并蓄的少林功夫
第一节 其他武学流派与少林功夫的交融
第二节 南北少林
第三节 海外的少林功夫
第五章 少林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少林功夫与传统医学
第二节 少林功夫与军事
第三节 少林功夫与艺术
第四节 少林功夫与文学
第六章 保护和振兴少林功夫的措施
第一节 少林功夫当前面临的危机和压力
第二节 保护少林功夫的措施
第三节 保护、振兴及推广少林功夫的总体目标
附 录
一、少林寺历史大事年表
二、少林功夫武僧传略
后记(一)
后记(二)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明代少林棍法的发展还与参加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不仅在战场上使用棍法。而且还不断从实战的棍法中吸取营养,并加以充实和提高。据明武僧友公三奇和尚塔铭载,明中叶北逃塞外的蒙古贵族不断侵扰北部边关,为此明王期不断调集各地人马前往守边,少林僧兵也在应征之列、正德年间,少林僧兵将领周友受武宗宣调,率千余名僧兵镇守山两、陕两边关,因立战功,周友被武宗赐以“都提总调言”之职、 后周友义奉命征战云南。明正德至嘉靖时的少林僧兵还参加镇压刘六、刘七、王堂、师尚诏等农民起义。另据俞大猷《新建十方禅院碑》及《正气堂集》中的“诗送少林寺僧宗擎有序”载,嘉靖四十年(1561)俞大猷列少林寺观看了千余棍僧的表演后说,少林过去传流的以格斗为主的棍法真谛已失。于是方丈小山和尚就派宗擎、普从两位武僧随俞在江南学习实战少林棍法达三年之久,最后练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回寺后,宗擎、普从二僧将战场上学到的实战棍法义间传给寺内武僧,精此技者多达百人。在少林僧兵参加的众多战争小,点站吋少林僧兵参加的抗倭战争规模最大。在这场长达数十年的战争小,少林僧兵与倭寇进行了不可胜数的战斗,由于战争的洗礼,使少林棍术有了长足发展。 明代少林棍法不仅习之者众多,而且形成了完整的埋论体系万历年间,民间武术家程宗猷与云水、君信、涵初等携资到少林与学习棍法,前后十余载,他们先后从学于洪转、洪纪、宗想、宗贷广按等棍法大师、、万历四十四年(1616)程宗猷根据他在少林寺所学的棍法,写成了著名的《少林棍法阐宗》一书。天启元午(1621)陔书与其续作《蹶张心法》、《长枪法选》、《单刀法选》介刊成《耕余剩技》一书。《少林棍法阐宗》中的《纪略》篇及《问答》等篇详细记述了少林棍法的历史演变过程及棍法的特征、技巧、习练方法等,同时还记载当时少林武僧练习的棍有小夜叉棍、大夜叉棍、阴手棍、排棍、穿梭棍等公路,而Ⅱ川图解的方法介绍了少林棍法。因此,《少林棍法阐宗》书是一部介绍少林棍法的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综合性著述,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少林棍法著作。《少林棍法阐宗》对研究少林棍法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内容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后记

我与佛法本无因缘,除了两千多年以来,佛教文化融人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影响到我们中国人意识形态的部分外,并无其他。    研究生读的是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是西亚古代宗教——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琐罗亚斯德教又称祆教、火祆教或拜火教,乃世界五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一度成为萨珊波斯、大夏和粟特城邦的主要宗教,在伊朗及中亚各地广为流传,与佛教发生了广泛的联系。比如琐罗亚斯德教与佛教的起源都与雅利安人有关,琐罗亚斯德教神与佛教的神也有关系,两者的艺术、风俗也互有影响。在研究琐罗亚斯德教的过程中,我对佛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1999年,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张军先生筹拍《中国佛教文化》系列电视专题片,我参与策划和部分样片的拍摄制作,其间有幸向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先生、中国佛协副会长净慧法师、北京佛协副会长牟小东先生、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先生等请教,这使我受益匪浅。此时,尚没有少林寺的因缘。    2002年的一天,张军告诉我,少林寺的释永信方丈正在为弘扬中国佛教文化而不懈努力着。方丈认为少林功夫是中国传统佛教文化最为通俗、传播最广的表现形式之一,这种在嵩山少林寺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以紧那罗王信仰为核心、以少林寺武僧演练的武术为表现形式并充分体现禅宗智慧的传统佛教文化体系,已经成为人类最具价值的精神文明体系的组成部分,为全世界不同文化的人们所理解,成为不同文化之问相互沟通的桥梁,应当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丈是这么说的,同时也是这么做的。    记得第一次去嵩山少林寺还是6年前,除了塔林和记忆中“十三棍僧救秦王”的动人故事外,并无留下太多印象。今年“五一”,听说张军先生正在少林寺为“少林功夫”拍摄素材,便也赶到河南。时隔短短数载,少林寺确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辖区内规划整洁,违章建筑、凌乱摊点早已拆除,这些都是释永信方丈为保护少林文化,对其生存空间改造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同时,他还大力推动对少林文化的学术研究,创办少林文化研究所,积极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弘扬中华少林文化,将少林功夫的种子遍播全球。    在与方丈的交谈中,我能感受到一颗保护祖国传统文化,保护佛教传统文化的拳拳赤诚之心。正好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浙江人民出版社在编辑一套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丛书,笔者不才,与吕宏军先生一同编著这本《少林功夫》,算是报答释永信方丈和张军先生对我的信任,希望为弘扬中国佛教文化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滕磊    2004年8月25日于北京奥北清林居

编辑推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少林功夫》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少林功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