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袁世海 页数:578 字数:700000
内容概要
袁世海先生(1916—2002)一九二七年入富连成科班学艺。曾拜郝寿臣先生为师,他舞台实践七十六年,紧跟时代、不懈探索、博采众长、自强不息。他以郝派艺术为基础,敢于打破花脸表演程式,他“用一切艺术手段去刻画人物”,把自己定位在“人物派”、“性格派”,把颇讲规范的京剧表演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化境,使他的表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一生共演过三百多出剧目,表演人物细致入微;念白独树一帜;继承发展了架子花脸的唱腔板式和方法,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神采各异的鲜明的人物形象。纵观二十世纪京剧艺术发展史,袁世海先生对京剧艺术的发展起到盯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书籍目录
上篇
郝寿臣老师把余热全部献给了京剧事业
把我揉碎了变成你
——为郝寿臣铜像揭幕而作
深切的怀念
——纪念郝寿臣先生百岁诞辰
纪念一代名净郝寿臣先生
——在沈阳电台谈话
识才爱才扶才
——怀念马连良先生
周信芳先生早年演出的几出戏
侯派艺术色正浓
怡人丹桂历久弥香
——纪念黄桂秋先生逝世20周年
博大精深的艺术家李少春
高盛麟的《挑滑车》及其他
富连成与李盛藻
李世芳之“巧合”
——悼念师弟李世芳
艺海同舟六十载
——沉痛怀念张君秋先生
驰念在梦中
——怀念老友翁偶虹
夺得千峰翠色来
——我所了解的邓宛霞女士
红梅怒放香郁浓凤鸣重震北京城
《霸王别姬》表演艺术漫谈
——要善于运用“唱、念、做、打”为表现人物服务
京剧《古城训弟》的修改
谈《古城会》的试改
谈《九江口》中“心似火燃”的唱腔编创
谈谈京剧《红灯记》唱念的一些问题
我和“架子花”
谈谈京剧净行中的架子花脸
谈铜锤和架子的分工
我学麒派艺术的一些心得
关于振兴的几点意见
开创京剧繁荣的新局面
剧目不要单一化
喜看京剧《真假美猴王》
对表演艺术要高标准、严要求
心中藏之、何日忘之
谈推陈出新
艺苑喜报春
治理京剧的滑坡需要会诊
京剧也要有时代感
——在大连教学的一次谈话摘要
京剧应当朝前站
——为福建省京剧之友联谊会成立而作
我为什么收了这个徒弟?
我在传帮带工作中的一点体会
勤学苦练自强不息
难忘的天津观众
谈文戏出国
直到花间始见人
——从科隆世界戏剧节归来有感
三国戏在日本
第二次赴港演出有感
怎样锻炼保护嗓子
祝贺印度文化代表团的演出
给富连成社80周年诞辰纪念大会的发言信
推陈出新振兴京剧
——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
戏剧艺术与精神文明建设
向钢都人民致谢,向钢都观众求教
谈邮票上的京剧脸谱艺术
在袁世海从艺60周年纪念活动开幕式上讲话
在袁世海从艺60周年纪念活动闭幕式上讲话
舞台生活60年抒情
一心一意跟党走
以身许党
得之不喜失之不忧
磨砺球艺贵在严
——袁世海评球
球艺与戏理
我感受到的“精、气、神”
我像一名剧场的观众
掌声如雷传友谊
想起少年学艺时
——袁世海评球
夸妻
下篇
谈《群·借·烧·华》中曹操与关羽的修改和表演
谈《龙凤呈祥》中《芦花荡》一折张飞的创作和表演
谈《九江口》的剧本与表演的艺术创作
谈《群英会》盗书一折及《空城计》等剧目的修改
传帮带工作很重要
京剧架子花脸艺术及如何继承与发展
武汉讲学感想
谈表演不同人物的不同台步的出场
旧社会学戏难兼谈基本功训练
分析《黑旋风李逵》“下山”一场表演谈手眼身法步的运用
深入浅出剖析京剧艺术的表演,培养中青年观众欣赏力
向晋剧学习兼谈京剧运用程式动作的目的性
京剧艺术漫谈(一)
京剧艺术漫谈(二)
山西讲课后和学生们对话
跟上时代,优秀剧目也要不断继承发扬、推陈出新
——《霸王别姬》的修改
《霸王别姬》剧本的重新整理与艺术处理
谈《李七长亭》
架子花脸的发展和创新
——《青梅煮酒论英雄》中的念白和《李逵探母》中葬母唱段的编创
全面介绍解析《李逵探母》的唱做念表演
简介架子花脸主要唱段的唱腔创作及演唱
给中国台湾学生何国栋讲解《西门豹》
北京师范学院首届《水浒》研究会的讲话
谈对继承发扬的认识
在贵州老年大学讲话
在北京文艺台和听众的对话
在北京电台的讲话
在《小喇叭》节目对少儿讲话及与主持人谈“流派、技巧、别姬”
日本友人访问
改革情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识才 爱才 扶才——怀念马连良先生 时光飞逝,曾经活跃于20年代到60年代京剧舞台上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了。然而,先生在舞台上那柔润动听的声音、巧俏自如的唱腔、飘逸潇洒的表演以及严整洁净的台风,至今尚清晰地刻印在观众的心中。他所创造的马派艺术,依然活跃在80年代的舞台。 我是从青少年时代就受马先生提携的晚辈,后来又多年与他合作,我怎能不为他精湛的艺术得以传承而高兴,而欣慰!欣慰之余也就更添一层深切的怀念之情。 我怀念马先生相信党、依靠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毅然从香港回来投身革命事业的精神;怀念他忠于京剧事业,为京剧的发展而燃烛献身的品德;怀念他对艺术勇于创新、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肃态度。尤其使我怀念和难忘的是马先生继承发扬了前辈们善于识才、真心爱才、敢于用才的高尚情操。 马先生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就曾受到善识千里马的著名京剧艺术家、教育家萧长华先生的苦心教海,出科后义得蔡荣贵先生的辅佐、协助,终于屹立于京剧艺苑,跻身于“四大须生”之中。可贵的是,成名后的马先生义将这颗培养人才的炙热的诚心,奉献给了青年一代。 1937年,马先生看了张君秋与雷喜福合演的《审头刺汤》,发现还在学习期间的君秋是位才华出众、有潜力、有前途的青年,便毫不顾忌论资排辈的社会风气,破格约请君秋合作,携他在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这件事在今天也许不足为奇,但在近五十年前,如此一位名噪南北的大演员,敢于选巾一名初出茅庐的后辈为二牌旦角,就非同寻常了。这次演出不仅使年轻的君秋从此在舞台上大展其才,而且也足见马先生对人才看得准、爱得真、用得好。 叶盛兰18岁刚出科时,马先生也对他破格重用。当时马先生与梅兰芳先生同赴上海合演,前辈名小生程继先、姜妙香先生均在班中,马先生还是让盛兰随行,让他配演周瑜等角色。 马连良先生对我的提携就更使我终生难忘。我第一次给马先生配戏,还是刚14岁在富连成科班学艺的时候。科班演堂会戏,主家约请马先生在中间串演一场《黄金台》。由于情况有变,戏中太监伊立的角色一时无人饰演。救场如救火,叶春善师傅决定由我替演。当时,我的心情特别激动。义有几分担心,怕万一陪衬不严,使戏减色,会被这位驰名南北的大师兄看不起……可是,从上场前的对戏起,我的顾虑就全打消了。马先生不但态度和蔼可亲,而且认真做念,一丝不苟。
编辑推荐
《袁世海艺术论谈文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