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黄曾恒,庄南燕 著 页数:243 字数:200000
前言
王文章 伴随着新世纪的开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首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并已发展为比较健全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和传承人保护制度。在进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国务院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公布了三批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市、自治区也公布了省级保护名录项目8566项,代表性传承人9564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从十多年前的单个的项目性保护,走上了整体性保护、科学保护和依法保护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保护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普遍认知和理解,人们越来越珍视优秀传统文化,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程度、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全社会已经逐步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围绕着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现在,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方法和方针、原则逐步完善和确立。在总结保护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恒定性和活态流变性的基本衍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既不是使它凝固不变,也不是人为地使之突变,而是要让它按照自身的规律去自然衍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遵循其本体规律。近些年来,我们提出的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多种针对不同类型项日实施的保护原则与方法,在保护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在准确认识、总结和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确立了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确立了保护工作的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保护方针和原则的确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是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机构队伍基本建立。截至2011年,不包括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仅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14.3876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转移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增长至6.2298亿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成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叶l心,16个省、市、自治区文化厅(局)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和队伍基本建立。 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丰富多彩。近十年来,北京和全圉各地陆续举办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及保护成果展,对于社会公众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意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两三年来,主要的展演活动如2009年文化部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010年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2011年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2012年年初文化部等部门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等都引起轰动,增强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六是国际合作和交流不断加强。2004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第一批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在四川成都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截至2011年11月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达36项,成为世界上人选项目最多的国家。2012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培训中心在中国(北京)正式成立,这表明了国际社会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 在充分肯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生存濒危的境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存在传承人年老体弱,人走歌息、人亡艺绝的现象;在保护工作中,重开发、轻保护、轻传承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度开发、盲目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现象仍有发生;一些地方对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保护工作不落实的情况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应该头脑清醒,思想明确,进一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研究解决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抓实干,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扎实、深入的开展。 最近,文化部主要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的实施及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情况,以及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检查,以便找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把各项保护措施落到实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会越做越好。 在概要回顾总结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保护工作的基础,或者说我们科学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律,不断取得保护工作成绩的基础是什么,我想,首要的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科学认知。今天,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整体性保护的情况下,更需要继续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认真、科学的梳理和分析,进一步探究它的文化渊源,揭示它的价值,总结它的存在形态和演变历程,以及研究如何在把握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保护。这样的调查、分析和梳理,可以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性及其杰出的文化、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由此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逐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关注、重视或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正是基于此,我们组织专家学者或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者编撰出版了这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200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也曾邀我主持编撰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迄今已出版二十多本。这次经作者重新修订后纳入现在这套丛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其项(书)目的选择,则是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确定,每个项目独立成书,分批出版。第一辑收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项,内容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戏曲、传统工艺、传统技艺等多个领域。它们形式各异,但都以其厚重的历史、鲜明的特征在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并长久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乃至生活方式;如同一朵朵奇葩,千姿百态、绚丽斑斓,与其他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悠久博大、辉煌壮丽。 这套丛书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都是该项目研究的专家学者或项目的传承人,其中不少作者是项目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他们根据自己多年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本着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精神,详尽梳理每一个项目的历史渊源和沿革流变、分布区域和存续状况,细致描述它们的呈现形态,包括风格流派、技艺特征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作品,并对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价值进行深入的阐发。这套丛书力图以学术的权威性、叙述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成为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读物,它的出版不仅有助于中国渎者认识和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也为世界人民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一扇窗口。 是为序。 2012年5月6日
内容概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蔡氏漆线雕》着重反映了蔡氏漆线雕这一文化遗产的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和美学,具体内容包括工艺文化、工艺技巧、造像体式、装饰纹样、创新探索。这不仅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对这一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中华民族更为灿烂的未来。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工艺文化
第一节 释名
第二节 地域
第三节 渊源
第四节 流变
第五节 旁通
第六节 家传
第七节 革新
第八节 价值
第二章 工艺技巧
第一节 塑造
第二节 雕刻
第三节 打磨
第四节 调漆
第五节 制线
第六节 盘结
第七节 安金
第八节 敷彩
第九节 修缮
第三章 造像体式
第一节 佛像
第二节 菩萨
第三节 天王
第四节 妈祖
第五节 真人
第六节 祖师
第七节 法主
第八节 关帝
第九节 文昌
第十节 玄天
第十一节 大圣
第十二节 哪吒
第十三节 土地
第十四节 王爷
第四章 装饰纹样
第一节 龙凤
第二节 祥云
第三节 水波
第四节 缠枝
第五节 团花
第六节 文禽
第七节 瑞兽
第八节 甲胄
第九节 锦绣
第五章 创新探索
第一节 人物
第二节 故事
第三节 器皿
第四节 材质
第五节 艺术
第六节 道路
附录
一、蔡氏漆线雕著名艺人简介
二、蔡氏漆线雕艺术馆馆藏部分作品简介
三、蔡文沛先生两件遗作介绍
四、蔡水况大师的“脱胎彩绘贴金漆线雕”作品
五、漆线雕史上体量最大的作品——重塑南普陀寺“四大金刚”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对漆线雕产生巨大影响的工艺品种,还有建筑装饰上的金木雕。这个品种在闽浙沿海一带盛行数百年。尤其是清朝早期福建永春县的出品,工艺最为精湛。对金、漆的运用已经达到巅峰。金木雕的木刻工艺与漆线雕的木雕工艺同其渊源,它的刀法、造型如出一辙。可以说,闽南的金木雕艺术正是漆线雕的近亲。同源而异流。前者主要往建筑装饰上发展,后者却往佛像装饰上发展,在闽南任何一座寺庙中,金木雕工艺与漆线雕工艺几乎都能同时展现,其艺术上的取长补短,乃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了。 永春县还有一种有名的漆篮工艺,就其表面装饰而言,应当也是吸取了漆线雕的某些做法,可以算作姐妹艺术。 与永春县接壤的德化县,是我国著名的瓷都之一,自明代以来便以其洁白的窑器闻名于世。因那里出产的瓷雕像堪称世界第一,雕像中以达摩、观音最为精美。就其雕塑流派而言,完全是宋代观音的余绪,纯正、柔和、淡雅、幽静,如初发芙蓉,没有一点雕饰和造作的气息。拿漆线雕的佛像与之比较,表面上看似乎并不相同,漆线雕显得华贵丰满、金碧辉煌,不像瓷器那么素雅,但仔细观察之下,我们一定能发现它们在造型、线条和面部的处理上非常接近。这是一种时代与地域上的关联。它们的影响也许是双向的,如德化生产的立莲观音像,其服饰已经超出宋代观音的简洁而走向繁复,假如它的表面被饰上黄金的话,还真像是漆线雕的产品。 与漆线雕有关联的工艺美术还有很多,一时也难以尽说。但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民间工艺美术的丰富性以及孕育着它们的这片土地上的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六节家传 厦门蔡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他们世代从事漆线雕这门技艺,到目前已经传承十三代了。从清朝到新中国建立初期,蔡氏漆线雕的技艺只是在家族内流传,并且是传男不传女的。采取严格的家族保护措施,直到1956年合作化时期,新型的生产关系促使了该技艺向外姓之人传授,但仍是以蔡氏族人为骨干力量。 在旧社会,几乎所有的工艺美术都被视为贱业,从事工艺美术的都是浪迹于民间的贫苦艺人,一辈子受尽了世俗的歧视和欺凌。在这个阶层的人们一般不会去想到要修什么族谱家传的——那是有钱人才需要的东西。然而漆线雕的家族居然留下一份家谱,记载着这门工艺传承的脉络。这在我国工艺美术行业中实在是一份难得的珍贵史料,它同传世的艺术作品实物具有同等的价值。
后记
当得知《蔡氏漆线雕》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再版的消息时,我正将一本新作《漆线雕艺人蔡水况传》杀青。我想,对一门手工技艺的完整的认知是必须通过对它的制作者的深入了解才能够获得的。不能知人而欲论艺,恐怕最终仍是不免于空洞。所以我就想·利用人物的传记来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而对漆线雕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将它拿来同这本《蔡氏漆线雕》一并参阅。 《蔡氏漆线雕》初稿完成在2008年,三年的时间匆匆而过,但是我的心情却没有什么变化,仍是担心着漆线雕技艺的衰亡。对此人们都嘲笑我:漆线雕不正是如日中天般繁荣着吗?它的市场多么广阔,它的利润多么丰厚呀,哪一点值得担心呢?是的,看起来确是如此。但我总还是担心,因为外部条件的优越并不能代替工艺技艺本身的进步。而现在第一线的手工艺人,其掌握的传统技艺已远不如过去的艺人扎实。前些日子编辑了一部已故老艺人蔡文沛百年诞辰纪念图册之后,我更加认清了这一点。因此我写书的目的还是想着要整理一些资料以供后来者取用。但我也知道这本书所能起的作用仍是十分微弱的。因为手工技艺说到底只有在艺人之间,在手把手地授受过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承。值得欣慰的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关心之下,现在的蔡氏漆线雕已经成立了技艺传习所来开展传承工作,相信它能够吸引许多对此手工艺有兴趣的、有才能的青年来加入。我想,当传习所的工作取得成果的时候,我的心情大概就会变得宽舒,而写书的工作也就可以停止了。 黄曾恒 2011年11月13日
编辑推荐
《蔡氏漆线雕》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