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文化艺术 作者:于泽俊 页数:411 字数:4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一向觉得——对于文学,情怀是有特殊分量的。好的文学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流淌着真挚的情怀,如血液流淌在人的身体里。一首诗、一篇散文是这样,一部小说也是这样。 今年春节期间,我在外地,随身带了泽俊先生的书稿《工人》。我清楚地记得,读罢《工人》是初三,上午十点左右。 至今,读罢一部好作品仍会使我激动不已。 当时的我便是那样。 身边也没有一个可以交流感想的人,忍了几忍没忍住,于是拨通了泽俊的手机,告诉他我已经读罢了《工人》。 千里之外的他期待地问:“达到小说的及格水平了吗?”泽俊一向是谦虚的。 我说:“好。很好。非常好。”除了那短短的几句话,我竞不知再从何说起。好的小说往往会使刚读过它的人失语,能具体地说出好来是失语过后的事。 泽俊又问:“怎样进一步修改?”我说:“作品当然是越改越好,不过,现在这样已经很好,不论出版还是发表,应都不成问题,而且必定会引起关注……”除了笼统之印象,还是谈不出具体感受——那真是一言难尽的。 泽俊是盲文出版社的副总编。他负责出版过我的两部集子,由此我们认识了,遂成朋友。他厚道,为人诚恳。并且,对世事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写作是他最主要的业余爱好。很可能,还是唯一的。 他多次对我说,打算写一部工人题材的长篇小说——说到“工人”两个字,他总是流露出极深厚的感情。工人阶级对中国的伟大贡献令他肃然起敬;他们“下岗”时期的种种困厄处境令他感同身受;他们至今分享改革成果之少每使他焦虑万分。 而我,也是的。我和他一样是工人的儿子。我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当年几乎同时下岗。 “工人”二字对于泽俊犹如上帝,乃是他的情怀脐带。 谈到最后他又总是会信誓旦旦地说:“我要为中国工人立传。”我当然鼓励他。但老实说,对于他究竟能写出一部怎样的工人题材的小说,心中是不免存疑的,拭目以待而已。盖因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从1949年到90年代,差不多可以说成是一部中国农村小说史。90年代后,小说在题材方面骤然丰富,如礼花绽放。工人题材的小说,却仍少之又少。优秀的更少。中国之大多数作家,长短都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纵使完全没有,海量的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加上电影电视剧,也会使作家们易于间接地吸收了解。 农村于是成为中国文学的家园和苗圃。 中国当代作家普遍缺乏对工人群体,尤其是从前年代的工人群体的认知,直接的和间接的认知都缺乏,连我这个工人的儿子也是。蒋子龙是极少了解工人的作家。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作家中的宝。 现在,终于又出现了一位于泽俊。 泽俊笔下的三线工人群体,与子龙所了解的工人迥然不同。子龙笔下的工人是生活在城市里,工作在车间里的;泽俊笔下的工人,却是经历了背井离乡的,携家带口落户于广阔的风沙漫漫的西北天地间的,如同庞大的负有神圣之迁徙使命的特殊部族,如同转战一方的千军万马的大兵团……我认为,于泽俊成功地完成了他的夙愿。 我认为,他写出了一部工人题材的《白鹿原》。 对于《工人》这样一部小说,我可评论的方面很多。但我决定不必都写入序言中。 我真诚地向广大读者和文学评论家们推荐《工人》。 我一点儿也不怀疑广大读者必会像我一样喜欢这部小说,为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怀所感动。 我深信《工人》必受评论家们的好评。 我甚至认为,下一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时,《工人》必具有不容忽视的角逐力。终于出现了这么一部工人题材的好小说,如果我是评委,将毫不犹豫地投它一票!最后我只评价一句——《工人》具有史诗性;我因它哭过了……
内容概要
作者于泽俊是盲文出版社的副总编。他厚道,为人诚恳。并且,对世事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写作是他最主要的业余爱好。
你手上的这本《工人》便是他的长篇小说。
《工人》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中国工人史!
泽俊笔下的三线工人群体,与子龙所了解的工人迥然不同。子龙笔下的工人是生活在城市里,工作在车间里的;泽俊笔下的工人,却是经历了背井离乡的,携家带口落户于广阔的风沙漫漫的西北天地间的,如同庞大的负有神圣之迁徙使命的特殊部族,如同转战一方的千军万马的大兵团…
…
书籍目录
序言情怀的力量
缘起
第一章 私奔
第二章 闯关东
第三章 天堂在哪里?
第四章 工友
第五章 刀口谋生
第六章 良知
第七章 领导阶级
第八章 当家做主的感觉
第九章 兄弟姐妹
第十章 干打垒
第十一章 为了让毛主席睡好觉
第十二章 安家
第十三章 红字
第十四章 共产主义接班人
第十五章 人格的力量
第十六章 心灵的感受
第十七章 美好的憧憬
第十八章 蜕变
第十九章 清算
第二十章 生活不是小说
第二十一章 救赎
第二十二章 爱的奉献
第二十三章 祭献
第二十四章 文明时代的野蛮
第二十五章 妈不在了,还有姐呢
第二十六章 好日子
第二十七章 下岗下岗下岗
第二十八章 啼血的杜鹃
第二十九章 归来的孤魂
第三十章 建设者
尾声
章节摘录
故事要从我母亲出生的那一年讲起。 母亲不是工人,但她是工人的妻子、工人的母亲,在一张工人家庭的全家福和整个工人阶级的全家福上,她一直和父亲并肩占据着中心位置,因此,你不能不承认她是工人阶级中最重要的成员。 1919年,我的母亲出生在北京顺义县的一个普通农家。母亲出生的时候,上面已经有了三个哥哥三个姐姐。母亲来的不是时候,已经被生活的重负压弯了腰的外祖父实在养不起这么多孩子,一狠心,把她送了人。当年北京城里有个富商,姓沈,老家是山东河阴的。沈老爷很有钱,在老家有妻室,在北京也娶了两房姨太太,可是这些太太、姨太太们肚子都很不争气,一个个只生女孩不生男孩,眼看沈老爷已过了不惑之年,依然没有子嗣。沈老爷觉得邪性,找高人禳解了一回,那位高人告诉他,。抱养一个女孩,可以给他带来男孩。沈老爷家里不缺女孩,对抱养一事本无兴趣,但是为了不至于断了香火,还是抱养了一个,这个女孩就是我母亲,沈老爷给她取名叫带子。不知是凑巧还是禳解有效,母亲到沈家的第二年,果真给沈家带来一个男孩。 沈家的香火续上了,生意却一天不如一天了。辛亥革命以后,北京城就不那么太平了。1924年,冯玉祥把大炮架到了景山顶上,要炮轰紫禁城,吓得溥仪赶紧带着满朝的遗老遗少搬出了皇宫。从此,北京就没有安宁过。南来北往的各派军阀,都想占据这里称王称霸,不断地打来打去,今天你进来,明天我出去,北京街头整天枪声不断,哪里还做得成生意!沈老爷的店铺只好关门了。他把剩下的家产盘了盘,准备全部变卖,回山东老家去。 沈老爷一边做回家的准备,一边让家人通知我外祖父,问他是把带子带走还是留下?沈老爷这样做多半是出于好意,害怕这一走,母亲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了。外祖父实在舍不得母亲走,把她接回了顺义。带子在家住了几个月,听说沈老爷马上要走,外祖父又把她送回了沈家,因为家里实在养不起。那一年带子七岁,跟着沈老爷一家坐上了去天津的马车。 七岁的带子已经懂事了,坐在马车上,望着逐渐远去的家乡,泪水挂满了腮边。 一路上,带子一直在想,迟早有一天她是要回来的,她天真地注视着路边的一草一木,希望在脑子里把它们一一记下来,以便将来能找到回家的路。可是到了天津他们就上了火车,在济南下车之后,又换乘马车,走了三天才到家。北京在哪儿,带子实在是辨别不出来了。她知道,北京那个家,永远也回不去了。 河阴县处于丘陵地带,沈老爷的家在县城西边一个叫玫瑰坡的村子。 河阴县历史上盛产两样东西:一是阿胶,一是玫瑰。河阴的阿胶行销全国,玫瑰则世界有名。从玫瑰花里提炼出来的玫瑰油,是名贵的香料,价格比黄金还要贵。过去这里的玫瑰是贡品。除了皇宫里的需要,人们还用它来酿酒、制糕点、做胭脂,大户人家常常会买一些用蜂蜜酿成的玫瑰酱留着慢慢泡水喝,普通百姓蒸馒头的时候也会在馒头上放一片花瓣,借其香味。清末《续修河阴县志》载有《河阴竹枝词》一首,日:“隙地生来千万枝,恰似红豆寄相思。玫瑰花放香如海,正是家家酒熟时。”五口通商以后,有不少外商收购它,然后再贩运到国外卖给那些生产名贵化妆品的厂家,赚取巨额利润,玫瑰就更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沈家就是靠做阿胶和玫瑰生意发了财的。 沈老爷的宅院在玫瑰坡的坡脚。沈家的宅院比北京那个四合院还大,分成前后院,前院是老爷太太们的起居之所,后院是个花园,园子里除了不同品种的玫瑰,还种着牡丹、芍药、月季等几十种花卉。园内起伏的花丛中有几座欧式风格的尖顶屋,看上去很别致,里面床铺、沙发、茶几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陈设十分华丽,而且都是欧式风格的现代家具,过去是用来招待南来北往的客商的,现在则成了小姐们的绣房,少爷也跟着几个姐姐住在这里。此外还有一个跨院,是牲口棚、羊圈和长工们住的地方。 他们到家的时候,正是玫瑰盛开的季节,房前屋后到处开满了粉红色的玫瑰花,漫山遍野飘散着花香。一看见那些盛开的花朵,带子立刻忘记了一路的疲劳和少小离家的忧愁,撒开腿满山遍野地跑起来。跑了一阵,她有点累了,站下来对着一朵玫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闭着眼睛陶醉地说了声:“真香啊!”于是,伸手摘了一朵,戴在了头上。她正玩得高兴,听见山下一家人在喊她,于是赶紧又摘了一朵玫瑰,跑下山来。只见三姨太吊着脸呵斥道:“野跑什么?有什么可高兴的?”带子这才意识到,三姨太一路上一直不高兴。老爷也板起脸来,厉声问道:“谁让你随便摘花的?那花是拿来卖钱的,你知道不?”带子还没有意识到,她这次回到沈家,身份、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为她对沈家已经没用了,对于沈家来说,她现在只是一张吃饭的嘴。吃饭不能白吃,要付出劳动。于是,从七岁开始,带子就得干活了。 七岁以前,沈家对带子还是不错的,吃的穿的用的都和沈家小姐们一样,小姐们有什么,她就有什么,可是这次回来之后就遭人嫌弃了。开始时,只是让她干些扫地擦桌子之类的力所能及的活,可是一旦开了这个头,就不只是扫地擦桌子了,刷锅洗碗倒尿盆,给太太梳头,给老爷烧大烟泡,什么都得干。每天天一亮,就听见前院里到处在喊:“带子,把木梳给我拿过来。”“带子,给太太泡茶去!”“带子,老爷起来了,还不快去伺候老爷!”所谓伺候老爷,就是给老爷烧大烟泡。沈老爷脾气极暴,很不好伺候。一个大烟泡烧坏了,拿起烟枪劈头盖脸就打。有一次,打得带子头上流了很多血,落下一个很大的疤。烧大烟泡是项技术活,要会掌握火候,没烧起来不行,烧过了也不行,一个烟泡烧坏了,就得糟蹋不少钱。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哪能掌握得恰到好处,因此,带子为烧坏了大烟泡不知挨了多少打。每次挨了打,带子就会偷偷跑到沈家宅院后面的山坡上大哭一场,面对着北方埋怨自己的父母:“你们为什么这么狠心?为什么要把我送人呀!”伺候老爷抽完早晨这袋烟,带子的主要任务是擦家具。沈家的家具非常考究,都是红木雕花的,每天要用鸡油把所有的镂刻花纹一点一点地擦到,够不着的站到凳子上擦,全部家具擦下来要整整一个上午。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