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凤凰书品
Tag标签:无
前言
序 于热闹处安静听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于2000年开讲,至今已有500多位演讲者登台,四位主持人接力主持,千余学生现场听讲提问,亿万电视观众一起跟堂收看――这些数字都体现出一种坚守:我们的民族和文化,需要更多学术殿堂独立思想的浸润和引悟。 当年我们创立这档节目时,找不到另外的成功范本,对于它后来的影响力,我们以为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其实它又潜藏着必然的因子。 把大中华文化圈知名学者的最新学术思想成果,从小众范畴搬进国民大课堂,是方法,也是态度。这个课堂没有任何偏见,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于是,相对静态的演讲,被传播放大,而思想的厚重,又随了传播远走,中华文明的高山流水,惠泽于四野。 如果说生命个体原本是有限的常数,不可估限的变量正在于其所选择的生存方式和路径。对于主讲者和聆听者都是如此。 不论是一桶水浓缩为几滴水的台上智慧,还是从几滴水中领悟一桶水的普通听众,他们在讲堂相遇,都应是生命的盛事。在当今社会的躁动喧嚣中,静心倾听一堂知性的课,或许是一件奢侈的事,可它切实地拓展着人的眼光和胸襟。时代敬重毕其一生苦心求索的大学问家,也敬重那些崇尚知识和品质的莘莘学子。这些交流,是述者的知识之光数十年聚能的一朝发散,也是听者的人生阅读的一次循道捷径。 生命的个体往往渺小,不可估量的变量时刻影响着生命的流向与路径。我们都是从原点出发,像螺旋线一样盘旋着向上或向下,感悟着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大师的现场讲演也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的方式与他们作智慧的交流。一本书,一个午后,一杯清茶,或斜依窗前,或枯坐树下,随着书页刷刷翻过的声音,一种高远的快意漫过流动的生命。 从青涩到成熟,从学习包容到提升自信,如同春闹枝头,繁花待放。中国正在努力担负大国的责任,中国人正在跨越“百年民族悲情”年代,从敏感、激愤、输不起,到宽容、理解、承担,具备了大国国民应有的自信和平常心。一种开阔雄放的视野在民众之中悄然站定。《世纪大讲堂》想告诉人们,只有持续开放的意识、不间歇地开放脚步、不停顿地向自己的内心和中国以外的地方寻找,才可以触摸到那个叫做进步的东西,才可以有一种丰满的人生。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 刘长乐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由曾子墨和王鲁湘主持的文学大家们谈文学的访谈集。
王蒙、熊召政、李零、梁晓声、席慕容、张大春、叶嘉莹等海内外十二位文学大家现身说法,谈家常,说往事,聊文学,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写作故事谈文学的安身立命之道,对全社会和全人类的人性和精神提升,向我们讲述与文学与我们最后的慰藉意义、我们与文学最后的唇齿相依。
于热闹处谛听安静,在忙碌中回味亘古,文学还活在世道人心。
所有描写爱情的诗歌中,最让我感动的八个字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跟我们家那口子结婚已经52年了,我觉得世界上没有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更动人、更深刻的了。
——王 蒙
真正让我觉得诗歌能够感动我,是在初中二年级读《古诗十九首》。
那么简单的文字,没有一个字是我不认得的,可是那里面感情多么强烈!
那时候我还是个孩子,没有多少感情经验,可是当我读到“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展开全部)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由曾子墨和王鲁湘主持的文学大家们谈文学的访谈集。
王蒙、熊召政、李零、梁晓声、席慕容、张大春、叶嘉莹等海内外十二位文学大家现身说法,谈家常,说往事,聊文学,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写作故事谈文学的安身立命之道,对全社会和全人类的人性和精神提升,向我们讲述与文学与我们最后的慰藉意义、我们与文学最后的唇齿相依。
于热闹处谛听安静,在忙碌中回味亘古,文学还活在世道人心。
作者简介
王鲁湘,学者,凤凰卫视主持人。1956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策划制作电视文化节目《纵横中国》《文化大观园》《世纪大讲堂》等。
曾子墨,凤凰卫视主持人。生于北京,1996年以最高荣誉毕业于美国达特茅斯大学,曾供职于摩根斯坦利。著有《墨迹》。
书籍目录
序 于热闹处安静听
王 蒙:文学把人与上苍相连
王 蒙:文学的和解与挑战
席慕容:山河里的记忆才是记忆
席慕容:心中的祖先成吉思汗
张大春:一场伪乡土文学论战
李 零:天下的对立都是一回事
熊召政:作文学很难,从来不容易
曹文轩:中国文学为什么粗鄙化
叶嘉莹:背叛作者原意也是一种创造
汪朝光:我热爱历史,也热爱电影
戴锦华:大巨片时代的忧虑
梁晓声:我们受了理想的重伤
乐黛云:在大变局里重新认识文学
刘梦溪:人终会离开文学,进入史学和哲学
章节摘录
版权页:结局:延伸出台湾意识论战虽然我觉得乡土文学论战对文学没有决定性的正面影响,没有积极的影响,甚至没有良好的影响,却焕发出另外一种声音,即在1984年以后形成了一个小的论战。这个论战时间更短,参与和关注的人更少,却被更多的知识分子在90年代以后提及并确认,那就是“台湾意识论战”。这场论战的主轴是让原先在乡土文学论战里不同的面向、不同的阵营对彼此有更清楚的意识归属。乡土文学论战时,如果简单分成“左”“右”两派,站在右边的是现代派加上“大中国民族主义者”。朱西宁、彭歌、银正雄,甚至白先勇——虽然他没有参与论战,都可以归到这一派。他们是现代文学出身的,或者他们写的小说比较接近欧美风格,看起来比较不那么乡土,不那么关心农村现实。另外一边其实原先内部矛盾挺大,因为它包含比如陈映真、王拓、黄春明这些人。黄春明没有写任何论战的文章,但他也会被归为这一派,就像白先勇被归为那一派一样。陈映真先生怎么会跟王拓成为一派呢?只有在反国民党官方论述上,他们是一挂人。如果仔细分析,陈映真是社会主义的、左的,而且倾向于大中国的,王拓是台湾本土的,而且是去中国的。所以原先不应该结合在一起的人,基于一个共同的敌人,发展出一个误会式的同盟。这一点到了1984年以后通通厘清了。在台湾意识论战里,一些作家必须交心似的,把最核心、最坚实而且最颠扑不破的个人信仰拿出来,以便与同侪和敌垒做分明的切割。事实上这个论战既无助于文学、艺术和美术的鉴赏,亦无助于发展个人的创作。因为这些人真正的目的根本不是创作,他们的目的可能更崇高、更远大,比如争取更大多数台湾人民的福利。但是我也认为它可能更恐怖,因为它仍然属于一套钳制文学或者是打压文学的意识形态。我常常说,最恐怖的战争是服膺于意识形态的战争,而最值得去打的战争是对抗各种意识形态的战争。萨特说,作家就是那个说“不”的人。他没有告诉别人你应该怎么样,我应该怎么样,他应该怎么样,没有任何人应该怎么样。我自己也是这种心理。如果我们能够更勇敢地面对台湾的各种问题,台湾的作家就应该向各种意识形态说“不”,应该清楚地理解真正的战争是全面性地发动对意识形态的战争,而不是去对不同意识形态的人发动战争。乡土文学论战明明是一个虚假的战争,却造成了非常明确而长久的政治影响,到今天我们还看到许许多多的作家不时地透过乡土或者农村这个概念去消化、包装甚至去修改台湾农村的现实。
媒体关注与评论
所有描写爱情的诗歌中,最让我感动的八个字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跟我们家那口子结婚已经52年了,我觉得世界上没有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更动人、更深刻的了。 ——王蒙真正让我觉得诗歌能够感动我,是在初中二年级读《古诗十九首》。那么简单的文字,没有一个字是我不认得的,可是那里面感情多么强烈!那时候我还是个孩子,没有多少感情经验,可是当我读到“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那种感觉真是无法形容,那简单的文字里有着无限的时空感。 ——席慕容想起农村生活,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两个字——贫穷。很多人写文章赞美春天,但我很少赞美,因为春天留给我的记忆非常不好。春天是青黄不接之季,头年的粮食吃完了,新庄稼还没成熟,剩下来的只有草和树皮。我吃过树皮,吃过草。 ——曹文轩萨特说,作家就是那个说“不”的人。他没有告诉别人你应该怎么样,我应该怎么样,他应该怎么样,没有任何人应该怎么样。 ——张大春我个人最欣赏两个人,一个是站在地下的,陈寅恪;一个是站在天上的,马一浮。陈寅恪先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史学大师,他是开辟性的人物;他不仅仅是学者,而且是大思想家。而马一浮留下的著述并不多,但他学术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却很少有人能匹敌。 ——刘梦溪
编辑推荐
文学对我们究竟还有什么意义? 于热闹处谛听安静,在忙碌中回味亘古 凤凰书品告诉你我们要读文学的唯一理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