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蒋经国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郭晨  页数:24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蒋经国为什么会“打老虎”?为什么勤政爱民?为什么能治理好台湾?  蒋经国一生的成就源头究竟在哪里?  郭晨踏访俄罗斯,查证苏联档案,访问亲友故旧,查证历史史料,寻找蒋经国1925至l937年在苏联的辗转流离之路,再现中苏大国角力、国共蜜月合作下真实的历史风云,全景展示蒋经国苏武牧羊式的12年苏联生涯,揭开蒋经国那段绝地坚忍的人生之路。以期揭开世人心中那个永远的谜: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蒋经国。

作者简介

郭晨,1940年生于江西信丰县,著名作家、编剧,著有《红都风云》《这就是彭德怀》《特殊连队》《将帅落难记》等,参与或担纲编剧《开国大典》《北平和谈》《喀遵义会议》《同舟共济》等影视巨片,曾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负笈莫斯科 一、“经儿可教,纬儿可爱” 二、别了,上海 三、最年轻的布尔什维克 四、蒋经国变成了尼古拉 五、坚定的托洛茨基主义者 六、跟冯玉祥的女儿闪婚闪离 ……第二章 父子决裂第三章 绝地坚忍之道第四章 流放西伯利亚第五章 别了,莫斯科第六章 溪口洗脑后记

章节摘录

  莫斯科中山大学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沃尔洪克街16号。据说十月革命前,是旧俄一个贵族的府宅,革命后先改为一所中学后又改为农业大学。学校面临大街,坐东朝西,是一座规模相当大、四面环抱的四层方形楼房,外表像个党政机关。楼内有一个厅室,贵族时期是个舞厅,据说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和他妻子曾在这里举行婚礼。一层是餐厅,二三层是教室、宿舍和图书馆,四层是女生宿舍。周围环境幽静美丽,正面有个小巧玲珑的花园,当中是甬道,两旁栽了些花木,景致十分美观。花园对面是著名的皇家救世主大教堂和彼得大帝的铜像,铜像和镀金的教堂在阳光和白雪的映照下,金碧辉煌,在周围建筑物中鹤立鸡群。这座教堂建筑甚为别致,中间突出一个大圆金顶,四面环绕着四个小圆金顶,成莲花形,据称它的规模仅次于罗马大教堂,居世界寺院的第二位。教堂紧靠莫斯科河,河里结着厚厚的冰。教堂周围有个大广场,学生们每天早晨就在这里出操。广场南端有一个公园,是散步、休息的好去处。大楼前一排树的树叶早早落光,地面上铺了一层厚厚的落叶,在大雪纷飞的环境里,构成奇特的冬季风雪景观。  中山大学,是中国人的习惯叫法,并不准确。按照俄语原文直译应是“命名孙逸仙的中国劳动者大学”,译得通俗一点是“中国孙逸仙劳动大学”,简称“中大”。“中大”的来历,与那位到车站迎接中国学生的第一任校长卡尔·拉狄克有直接关系。  1924年,列宁的学生与战友卡尔·拉狄克以共产国际代表名义访问中国,在广州会见了孙中山,他们就中国革命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在谈到刚刚创办的黄埔军校时,拉狄克认为,对于中国革命来说,光有一个黄埔军校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培养政治工作干部的高校才配套,这对于革命成功后进行国家建设尤其重要。孙中山听了觉得有道理,便与他达成口头协议,在莫斯科创办一所以孙逸仙命名的新型大学,置于苏共中央和国民党中央的领导之下,经费全部由苏联承担。当时拉狄克之所以如此慷慨,是因为他知道在苏联的银行里还存有满清政府1900年的庚子赔款,可以用这笔钱作为办学的经费。经济上不存在问题,但还有个政治障碍。当时苏联除了苏共外不允许任何政党存在,那么国民党的人跑到俄罗斯去怎么办呢?拉狄克有办法,他说可以允许在中山大学范围内成立一个国民党支部,使国民党党员能过正常的组织生活。国共那时正在搞合作,拉狄克便把与孙中山达成的口头协议向中共中央作了通报。既培养国民党的干部亦培养共产党的干部,中共中央立即表示赞同,并指定两位中共同志来协助他进行筹备建校工作。一位是早期著名的共产党人俞秀松,一位是杨明斋。俞秀松后来在建立“中大”内部图书馆和附属中文印刷所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征集了大量中文图书,购置了印刷机械;杨明斋后来成了“中大”副校长的副手,相当于国内大学的总务长。  拉狄克回到莫斯科后,立即将与孙中山达成的口头协议以及他个人的一些想法,一一向苏共中央详细汇报,得到了那时坚持国际主义的苏共中央的肯定与采纳。苏共中央决定由他进行建校的一切筹备工作,同时根据他的建议决定,办学的全部预算从银行储存的前清政府1900年的庚子赔款中拨付,并拨给一所革命前由旧中学后改为农业学校的校舍作为校址。当建校准备工作全面完成之后,孙中山刚刚逝世,拉狄克即请苏共中央宣布“中大”正式成立。中山大学遂于1925年9月成立,同年11月正式开学。学制为两年,专门招收国共两党推荐的中国学生,“其目的在于,用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共产主义群众运动的干部,培养中国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干部”。教职员由苏联负责配置,实行联共(布)中央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同管理的体制,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也参与对中共党、团员的管理。苏共中央随即任命拉狄克为第一任校长,并通知在中国当总顾问的鲍罗廷,让他照会国民党中央和中共中央选派学生来莫斯科入学。  历史证明了孙中山与拉狄克的远见。孙中山之后的国共两党的领袖人物与领军人物,大多数出自中山大学与黄埔军校。  中山大学的这个创建真相,不仅当时少年蒋经国不知道,笔者看过的许多著述也语焉不详。直至2002年10月笔者在莫斯科采访,在华文报纸上看到一篇《莫斯科中山大学创建轶闻》才有详细披露。这篇文章的作者于1928年3月在共产主义研究院食堂吃饭时,亲耳听拉狄克对他说出中山大学的创建内幕的细节。也许因为拉狄克后来被斯大林打成“反对派”,他创建中山大学的功劳便被淹没了。  小蒋兴致勃勃地放下行李,透过学校大门往外张望,一眼就看到了马路对面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的五个漆金圆顶。楼外大门前长满了白桦树,泛黄的白桦树上挂满了冰凌。往后中山大学学生早晨就跑到教堂四周的大广场早操或溜冰,闲暇时就在它漂亮的花园里散步,讨论政治。  教室和宿舍共有一百间房间,学生宿舍都是大房间,宽大明亮,每间房可以容纳十多个床位,单人床是一排一排地并肩排列的。床上放着柔软蓬松的俄国式大枕头和毛毯。两床之间放着一个床头柜,靠墙的地方还放着多格的长方形的大衣柜,每个同学一格。房间里有个大壁炉,虽是严寒天气,室内却热乎乎的温暖如春。  蒋经国他们报到后,学校里办事务工作的博古列耶夫发给了他们鞋油、牙膏、梳子等日用品,同时发给他们饭票、理发票、电车票等。学校还发给每人一件很厚的呢子套装和呢子大衣,一件睡衣,一顶皮帽,一副手套,一双高统皮靴和一双套鞋,准备得挺周到。在严寒的冬季,学生们领到这些东西十分高兴。当时的苏联党和政府,对于这一批很有希望的中国留学生实行供给制。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近10年来,台湾媒体针对台湾地区历任领导人的贡献,作过多次民调,经国先生总是名列第一,满意度曾经高达七成。经国先生正直、清廉、坚毅、平实、爱民的风格,更是我心向往之典范。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  国共合作的气氛,由西安事变作契机,顿时热络起来。  就是这样戏剧性的事件,为经国个人的历史,带来戏剧性的发展。斯大林双手将经国送还蒋先生,作为中苏进一步合作的献礼。莫斯科、西安、南京的微妙关系,经国一无所知,忽然间接到通知,他可以自由地回去了,那份惊喜,只有汉朝的苏武有此体验。  ——《蒋经国传》作者江南  一路上,父亲经国先生的影子一直在我脑中,在我眼前,在我身旁。多处我提到他,他是给我生命的父亲,也是有血有肉和七情六欲的人,我不会因为他不是神,而减弱了我对他的爱和崇拜。许许多多的事情,就只因为他是我的父亲,我才奋力而为。  ——蒋经国之子、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  有一回,蒋经国发觉餐馆后的水沟里漂着一层油水,他饿得头晕,就想办法把水沟里的油水刮起来,用一只罐子装好,再找东西来烧,就吃煮热的“油水”填肚子。  天下大雪,夜里冷得不得了,蒋经国就找到个大垃圾桶,委身蹲缩在桶里度过寒夜漫漫。蒋经国病倒了,多亏遇到一个要饭的小彼得,把每天讨来的饭给他吃,才没饿死。  ——蒋经国亲信幕僚王升  终其一生,蒋经国先生主张人人平等。  他的亲民态度,得益于在苏联12年的经历,而他这种观念形成是自发的,并不是什么力量强加于他。在苏联的时候,他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并没有被斯大林主义洗脑。  ——美国资深外交官、《蒋经国传》作者陶涵  经国是吃过面包的人,比之蒋(介石)先生没吃过面包喝过海水,自然高明得多。  蒋先生不会演说,不会招待新闻记者,使人畏,而不能使人敬。要做民主国家的领袖,就差那么一大截。蒋经国的外在条件,当然很够了。  ——著名作家、学者曹聚仁  蒋经国这个人物,说他有多么彻底的腐朽没落,他不可能的。  他当年还是想励精图治,想改变现状,甚至想推动国家民族发展,蒋经国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在苏联卫国战争时候,是拿着冲锋枪跟德国人打过仗的,他是职业军人,跟那种大少爷完全不一样,他身上有许多应该是很优秀的东西。  ——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

编辑推荐

  蒋经国一生的成就,源头究竟在哪里?揭开蒋经国苏武牧羊式的12年苏联生涯:20世纪最大的勾践,最后的苏武!他被斯大林充军西伯利亚?他曾经讨饭做苦力锤铁板?他让苏联共产主义洗了脑?他与冯玉祥的女儿有段情?卧薪尝胆,他学到共产党最厉害的东西!开启6年赣南新政,40年台湾之治!苏联,究竟影响了蒋经国什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绝地蒋经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郭晨老师写的《绝地蒋经国1925—1937(寻找蒋经国在苏联的绝地坚忍之道)》这本书非常客观,值得一读。
  •   蒋太子12年苏武牧羊的绝地坚忍,让人不得不大赞他的非凡与不一般。堂堂国民党总统太子在苏联12年的太子人质生活,仿佛让人看到当年历史背后的风云变幻。本该尽享荣华,却无奈过得比那乞丐还要悲惨。想那岸英同志抗美援朝之时战死沙场,竞也是一样的轰烈。经国尚且如此,身为平凡的人我们在面对区区小挫时岂能妄自菲薄,自暴自弃?
  •   还不错,以前对于蒋经国的印象仅仅在于他是蒋二代,在于他创造了台湾的经济起飞,在于他开创了台湾的民主,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他真的不简单
  •   曾经看过蒋经国传,很感兴趣,所以才又买了这本书,两本书结合起来看,互为印证。
  •   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值得一看
  •   觉得写得非常不错呢.而且很激励人...在特别难过的时间,我几天就看完了这本书,然后觉得特别好.
  •   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啊
  •   一定要看,励志必备!
  •   可以了解很多
  •   我曾读过江南的《蒋经国传》,资料详实,立场公正客观,出版后轰动一时,但也为作者招来杀身之祸。因书中揭露了蒋氏父子的种种劣迹,引起了蒋家的极度愤恨,必欲置江南于死地而后快。传言蒋经国指示次子蒋孝武策划安排台湾黑社会“竹联帮”派杀手在美国旧金山刺死了江南,史称“江南命案”。此案震惊海内外,舆论哗然民众声讨,美国为了摆脱干系也严令查清真相。命案真相大白后,蒋家在政坛上声名狼藉,主要“当事人”被治罪,蒋孝武被外放新加坡,蒋经国原本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蒋孝武(蒋经国的长子蒋孝文因病瘫痪不能继承大业)的打算也破产了,间接结束了蒋家王朝的统治。

    江南的《蒋经国传》讲述了蒋经国的一生所为,其中也提到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七年,小蒋在苏联加入共产党,上演革命小蒋与反革命老蒋断绝关系的戏剧化情节,以及小蒋沦为“人质” 的一段传奇经历,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但是江南在序言里讲到“可惜,经国在苏联这段,尚无新的资料呈现读者。”

    确实江南书中对小蒋的这段历史讲的不够详尽,很多地方没有提及或一带而过,一些事件的前因后果也没有说明清楚,但不能怪作者,因为当时前苏联很多史料尚未解密。直到前苏联解体后,很多历史绝密档案开放,大量未解之谜才逐渐为人所知。

    《绝地蒋经国》这本书就是讲述1925年~1937年蒋经国在苏联的经历,作者根据解禁的绝密档案,挖出不少小蒋的隐私,详细的讲述了蒋介石为什么开始反对后来又同意他去了?小蒋怎样从“政治明星”沦为“太子人质”?小蒋是怎样逃过斯大林的反托派清洗的?最后又怎样全身而退回到中国?蒋介石如何为他洗脑?留苏十三年对他日后继承蒋家王朝起了怎样的作用?书中都一一作了解答。

    传言当年是老蒋把儿子送去苏联当人质的,此言不实。当年苏联从国共两党内选拔优秀人才送往中山大学(苏联用清政府庚子赔款的钱建的)学习,主要是为中国培养革命人才,希望中国革命成功可以用来对抗美日,并非要诓人过去做人质。且当时是小蒋积极要求革命要去苏联,老蒋开始是反对的,他内心反苏反共,只是虑及自己还要苏联武器和经济援助,才同意的,否则他绝不会让唯一的亲生骨肉受赤化的。只是到后来老蒋发动“四一二”政变,成了共产党的对头,斯大林才拿小蒋太子做了人质。

    中国古代经常为了缔结盟约或者向对方求援而把本国太子送到对方做人质,当活“信物”,比如燕太子丹被送到秦国做人质,秦庄襄公异人(秦始皇嬴政的名义老爹)也曾在赵国做人质。以太子做人质表面意思是: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我把这么重要的人作为质押,说明我是诚信的。其实如果真的要违约,一个太子算什么。哪个国君没有三宫六院皇后妃嫔无数王子公主成群,你不还我太子,另立一个太子就是了。放弃太子只是牺牲一人而已,却换来整个王国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又免去战争牺牲成千上万的士兵,太划算了,如果本来就不喜欢这个太子或者用个假太子代替就更赚大了。

    比如斯大林曾想拿小蒋跟老蒋交换一个波兰人牛兰(此人是共产国际派到上海工作,负责印度、东南亚、朝鲜、日本等地共产党活动的大人物),遭受内外双重压力的老蒋宁愿辞职下野也没同意,声称“为了我儿,牺牲国家利益并不值得。”

    书中披露了小蒋很多鲜为人知的秘密,比如小蒋在莫斯科和冯玉祥的女儿冯弗能有过一次闪婚,而且是早婚,小蒋17岁,而且很快又离婚了,苏联秘密档案里有小蒋的自白书,宣称与冯弗能终止夫妻关系,因为老蒋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小蒋公开声明与老蒋划清立场断绝父子关系,赢得了革命者的赞扬,而冯玉祥倒向老蒋,冯弗能不肯与其划清界限,所以两人只能分手。其实他们背地里仍然保持联系。小蒋当时还年轻,天真,有正义感,满脑子理想主义,容易冲动容易受蛊惑,他这样做实在是为形势所逼不得不违心自保,虽然不光彩,也情有可原。当然他的这些小聪明逃不过老奸巨猾的斯大林的眼睛,小蒋只是斯大林手中与老蒋周旋的一枚棋子而已,生死都不由自己,是斯大林有意放小蒋一马罢了,否则他早就厄运难逃了。

    苏联克格勃档案上显示小蒋是个城府很深、深谙坚忍之道、生存之道的人,是这种经历让他具备了识时务、善变化的本领。小蒋这一生从不对自己的目标、信仰过于执着,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总是克服感情因素权衡利弊选择趋利避害的明智之举,做一个识时务的“俊杰”。这些个性奠定了他一生的成败。

    他被送到列宁格勒的军事院校学习,参加军事训练,研究游击战,成为苏共候补党员,以全优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却没有用武之地不能被重用,只能去做列宁大学的中国学生助理指导,成了义务“导游”,最后被下放到工厂担任机械工,“太子党”成了“工人阶级”的一员。后来斯大林想用小蒋换牛兰,老蒋不愿意,生意没做成,小蒋在莫斯科城里的优厚待遇也没有了,本来要被王明发送到西伯利亚挖矿去,估计那样小蒋小命难保,在小蒋再三请求下才转为下放农村去搞集体化运动,躲过了一劫。本来以为他去去农村会受苦,结果小蒋在农村干得不错,很受当地农民欢迎,还被选举做了村苏维埃副主席,后来被招回莫斯科时全村村民都依依不舍地为他送行。可以看出小蒋是个很有亲和力、适应力极强的人。

    回到莫斯科等待小蒋的不是鲜花,而是大棒。他的父亲老蒋在国内大举围剿红军,他本身也是托派分子,背负双重身份不死已经是万幸了,加上老对头王明的特殊“照顾”,他最终没有逃脱发配西伯利亚的命运。发配之人没有路费、没有工资,一路上靠卖衣服、讨饭、吃地沟油(跟我们现在市面上的地沟油有得一比)为生,经历千辛万苦才到达目的地,一路上的饥寒交迫、心情郁闷,刚到就病倒了,他自己回忆当时“病得快要死了”,在同伴的帮助照顾下才活了下来。先安排到集中营一样的阿尔泰金矿挖金子,每天睡在金子上却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几个月后,由于他良好的表现和特殊的身份,他被调到工厂工作。在这里,小蒋从工人做到技师做到车间副主管最后做到副厂长,并兼任《重工业日报》主编,期间与苏联姑娘芳娜相识恋爱结婚成家生子,后来小蒋带着全家回中国后,蒋介石替儿媳妇取了个中国名字叫蒋方良。

    1936年小蒋在王明的逼迫下,被捉刀代写了《献给母亲的信》全文登载在《真理报》上,大骂老蒋是“笨蛋”“帝国主义的走狗”“中国人民的敌人”,气得老蒋火冒三丈。
    直到“西安事变”发生,在斯大林的指示下,国共合作之门重又开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通过周恩来的多方周旋,在小蒋写了保证书答应“一回国后不参加托派的活动,二不和中共作对”后,斯大林把他一家作为国共合作的献礼送回中国,顺便换回了苏联驻上海情报站站长“雅科夫”,这个“太子人质”终于派上了用场。

    当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为人质,被流放在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牧羊,十九年始归。小蒋的经历比苏武要复杂得多,但受苦受累境遇却差不多,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在苏联的十三年小蒋完成了由白转红的成长过程,是他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宝贵经历,是他一生成就的源头。回国后这一年里小蒋又完成了由红转白的蜕变,小蒋回国后,被老蒋遣回老家溪口闭门思过,洗脑,每日读书写文向老蒋汇报,成果就是小蒋的两本书《冰天雪地》和《去国十三年》,说是
  •   总体我拿这本书当历史书来看,不管这是小说还是纪实,蒋经国从一懵懂儿童,到铁血战士,经历过在前苏时的低谷,又到将来政坛的风雨历程,值得学习,值得推荐~~~
  •   仅仅从内容上讲,应该给五星!但是毕竟此书没有插图,而且属于截选小蒋的一部分人生回忆,所以只给了4星。但我完整看完了此书才来做评论,这书通过描写一个特殊的共产党员、老蒋的大儿子,深刻的从另一角度反思了苏联、20世纪的国民党。从这里看出,苏联的党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也有很强的革命理想色彩,是二者的结合物。斯大林既有革命领袖的一面,也有封建帝王的一面,二者各占一半。老蒋的国民党的中枢人物未必象过去影视作品中描写的那么不堪,其中具体一些人的修养还是比较高的,其实20世纪国民党的很大一个问题是:对基层缺乏控制力,导致基层军事或政治组织总是走偏、胡来,严重败坏了整个肌体——最后都算在首脑的帐上。
  •   小蒋本身带有明显的共产党气质,这个不可否认。但是他毕竟也继承了老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