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陈建功 编 页数:605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巴金先生等老一代著名作家倡议、由中国政府支持建成的文学博物馆。无论从建筑的规模还是从藏品的数量来看,均可排在世界的前列。因此,它也就成为了北京乃至中国文化建设的地标性设施-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无不赞颂它所展示的文学的自信与尊严,赞颂它展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文学的爱护与推重。我们固然为此而自豪,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文学馆远不仅只是一个展示的窗口、一个地标性的建筑。文学馆的价值,或许更在于它可能为研究者提供一个通往作家作品乃至文学流派的通道,在于它可能为更广大的民众开启一扇走近作家走人文学的大门。近年来,我馆积极进行“作家版本图书馆”、“数字文学馆”、“手稿珍品馆”的筹建,坚持开办“星期日免费讲座”,以及这次编选出版《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丛书,都是我们朝着既定的办馆方向的努力。自1986年巴金先生在北京西郊万寿寺宣布中国现代文学馆开馆以来,文学馆已经伴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文学的繁荣走过了二十寒暑。在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怀下,在一代一代馆员的努力下,在成千上万的作家及其亲属的殷殷关切和慷慨襄助下,文学馆既变化了容颜,也丰富了馆藏。我们倍感欣慰的是,拜金主义的风行,似乎侵袭不到人们心中的文学净土。许许多多的作家及其亲属仍然继续无偿地向文学馆捐赠珍贵的手稿、藏书乃至作家的各种遗物。如此热情甚至感染了海外,不少海外著名的华文作家,也都携其重要文稿资料来归,其对丰富我馆馆藏乃至扩大我馆影响之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个作家,其文稿、藏书对于文学馆的重要价值是不消说的。难得的是,不少作家-特别是老一辈作家,多是国学功底深厚、艺术修养全面的饱学之士,有的本身就是藏书家和书画家,更多的人,则由于声名显赫,或得以广交书画界朋友,常得遗赠丹青;或自身喜爱书画赏析,不惜重金持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于不知不觉间成了艺术珍品的持有者。另有作家之间的唱和、赠答、翰墨往来等,也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寄寓着文坛佳话的珍品。这些,都使得作家遗存物品并不止于文稿藏书,而呈现出更为缤纷多样的特点。
内容概要
图书典籍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藏书历史。在春秋战国时,已有私人藏书家出现;历经汉魏六朝至五代,日见其盛;有宋一代,私家藏书已与官府国家、书院道观,成三足鼎立之势。 对于唐弢的藏书,巴金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学馆有了唐弢的藏书,文学馆就有了一半。” 本书收录了唐弢文库所藏全部图书(报纸、期刊除外)之目录。
书籍目录
1899年以前1900-1991年1910-1919年1920-1929年1930-1939年1940-1949年1950-1959年1960-1969年1970-1979年出版时间及版次不详者唐弢藏书·图书总目录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
后记
2000年春夏之交,中国现代文学馆乔迁新址。庆典过后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接受唐夫人沈絮云女士及其子女捐赠唐弢先生的藏书。时任副馆长的吴福辉先生后来写了《唐弢藏书文库随想》一文,记录了他与“这批珍贵文物性质的书籍”初次相见时的场景:“家里满坑满谷地堆放:客厅、书房、过道、卧室到处都是,而卧室里是门背后、床底下处处塞足。”文学馆“一个精干的小组在那里用两部电脑粗编书目”,一连干了两个多月才告完成。书人馆后以专门库房存放,宽6米、高7层的密集书架摆了满满当当23排,这就是文学馆人一直引以为荣的“唐瞍文库”。为使这些满被唐弢先生手泽的图书早日走出书斋服务于读者,在对“粗编书目”尚未及严格审核校订的情况下,即据其编成16开本445页的《唐弢藏书目录》,于2003年以“内部交流资料”名义刊出,印制近千本暂供相关人员研究参考。由于接受唐弢先生藏书是一项带有突击性质的工作,时间紧,人手少,场地窄狭,工具简陋,所以“粗编书目”难免较“粗”,一些信息的错录缺录可以想见。故而一俟入库为安,即腾出手来,由本馆资料室组织实施,对唐弢文库藏书进行了重新编目。本《唐弢藏书·图书总录》,正是相关人员两年多的劳动成果。与2003年版的《唐弢藏书》相比,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依据的不再是“粗编书目”而是“重编书目”;它不再是“内部交流”而是正式出版;它不再将唐锼先生藏书目录的“全部”编成一册,而是“书”、“刊”分立——本卷是书目辑录,另有一本刊目辑录,目前尚在编纂中。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唐弢藏书图书总录》是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