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周雪丰 页数:247
Tag标签:无
前言
周雪丰有丰富的钢琴教学经验。她立足表演艺术和音乐教育实践,力图提升到音乐美学理论层面来回顾实践,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她的研究课题聚焦于钢琴表演艺术的力度形态及其风格认知的规律与方法,认定这项研究对于音乐艺术的立美与审美研究有基础理论意义,又预见其对今后的音乐教育实践将有指导意义,能将培育乐感的进程具体化。在我国音乐表演艺术理论整体上相对欠繁荣的当前现状中,周雪丰的探索努力、探索方法、探索成果都引入注目。 音乐表演艺术是二度创作。一方面必须依据作曲家提供的乐谱所呈现的音符组合样式(音符的音高、节拍节奏、和声序进、织体状貌等规定性)以及力度标记、表情标记;另一方面还必须在这基础上进行表演创造,这创造是活态的、生动的、即兴的,又是转瞬即逝的。现代工业文明所提供的录音、放音技术让我们有可能仔细比较众多表演艺术家各有千秋的创造,这是音乐表演艺术在当代的崭新发展机遇,也是音乐美学理论在当代开拓的新颖生长点。周雪丰敏捷地捕捉这新时代的机遇,投入刻苦的听觉比较,作出了音乐表演美学理论建设的新型范例。 这一研究课题的聚焦点在力度,在考察力度形态时,自然会遇到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对于力度形态规定的区别与相互关系这么一个问题。作为一度创作的成果,力度形态的规定呈现在乐谱上,有力度标记(f、p等符号),还有节拍、节奏、句法、织体所决定的强弱不同等级,这些都是显而易见,人们十分熟悉的。可是,作为二度创作的成果,力度形态的规定则呈现为直接诉诸听觉的音响的力度形态。周雪丰注意到,由于音响力度形态缺乏常用术语,容易跟乐谱所规定的力度形态混淆,造成词不达意、概念模糊的弊病,写作论文时就创设了一系列适于描述表演艺术力度规定的术语。
内容概要
钢琴音乐的力度形态有何识别特征?力度形态怎样与风格相连?这是音乐美学与批评理论尚待解决的、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兼顾的难题。力度所归属的乐感的模糊性是导致这些难题并进而影响到相关音乐美学理论(例如风格)难以具体指导创作与表演实践的重要原因。 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勃拉姆斯钢琴奏鸣曲Op.5》第一乐章与《勃拉姆斯钢琴间奏曲Op.117》No.1的乐谱以及十二个演奏版本的乐谱与演奏、对同一首作品的不同演奏版本进行比较,从具体的音响感性体验与描述、乐谱分析中获得实证材料,同时寻求技术史(福柯)、诠释学(加达默尔)、解释与分析(格尔茨)的理论支持,并建立一个先描述后解释感性体验的分析模式,然后经过分析、归纳,总结钢琴力度形态的审美认知规律。 本书包括绪论、三章、结论与两个附录。 附录一、二是笔者经过乐谱与音响分析(其间多次调整分析方法,尤其是音响聆听、记录、分析方法)、记录、归纳、统计、推论形成的原始材料,研究就在文献与这些材料之上展开。 第一、二章分别从两方面来总结力度形态的识别特征。一方面诠释乐谱中的音符组合样式与力度标记,具体包括解读力度标记,解释节拍与节奏的动力,理解和声与织体的力度意义等;另一方面从演奏中夸大、遵照或模糊力度变化等状况(例如渐变频率和幅度、细化渐强层次、突出重音、减弱强位音与旋律中的最高音、忽略力度细节表现长线条句式等等)来归纳音响力度形态的识别特征。由于音响力度形态分析缺乏直接可用的方法与术语,本书以音势为核心概念,创建、组建了瞬间力度形态、顺势、阻势、句式力度形态等分项术语,以此来表述音响力度形态。 第三章阐释力度形态与风格的联系。风格是特征的集合,钢琴音乐的力度形态与风格有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些联系是通过集合力度形态特征并对应或关联时代特征、情感特征与作品内涵来实现。这集合是以力度形态为基础,经过对不同层面的概括、提炼形成的。力度形态的历史特征、技术特征、技法特征可集合成具体的、可以客观描述的风格;力度形态的情感特征及其引发的审美感悟可以集合成较抽象的、可以主观评价的风格。力度形态特征的集合与音乐史材料、作品体裁、句式组合等蕴含的相关信息,是我们评述创作风格与表演风格的依据。 通过对具体作品个案的乐谱与演奏音响的比较,从感性经验中提炼出钢琴力度形态的审美认知途径——运用分类分析与综合考察的方法,归纳乐谱与音响力度形态的可识别特征,并将这些特征的认知与风格评述联系起来。
作者简介
周雪丰,2007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2009年至今在上海音乐学院做博士后。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美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考级委员会钢琴考官。2005年晋升西南大学副教授,现任“音乐美学”、“钢琴表演与教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1986—2001年,先后师从穆同洽、周学涓、景宗模、薇拉(俄)、但昭义、伊比斯(美)、嘉莉娅(俄)、吕德玉学习钢琴。2001—2007年先后师从张碚、韩钟恩攻读音乐学硕士、博士学位。举办过钢琴独奏音乐会;多次指导学生在钢琴比赛中获奖;在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有《论钢琴音乐之力度形态与风格的联系》、《论钢琴音响的细节力度形态——以勃拉姆斯Op.5与Op.117为例》、《论高师钢琴教学的新视点——音响形态认知》、《音响与音场——浅谈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等。
书籍目录
内容提要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标、方法与意义第一章 乐谱中的力度形态 第一节 力度标记 一、力度标记的演进 二、范例力度标记的具体分析 第二节 基本力度形态 一、节拍与节奏 二、织体与和声 小结第二章 音响中的力度形态 第一节 音势形态 一、力度的形和运动倾向 二、音响力度形态的细节特征 第二节 句式力度形态 一、句首起势 二、句腹行势 三、句尾收势 四、句式连缀 小结第三章 钢琴力度形态与风格 第一节 力度形态与风格的联系 一、力度形态与客观描述的风格 二、力度形态与主观评价的风格 三、以个案为例阐释特征怎样集合成风格 第二节 力度布局与风格定位 一、特定体裁结构长度与力度的关系 二、整体力度布局与风格 第三节 演奏力度形态与风格评述 小结结论 一、力度形态的可认知性 二、力度形态与风格的对应关系 三、力度形态及其风格的认知方法附录一:《勃拉姆斯钢琴奏鸣曲Op.5》第一乐章句式力度分析附录二:《勃拉姆斯钢琴间奏曲Op.117》No.1句式力度分析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句首除了在旬中有起势的作用,从更大结构范围看,它们在德、奥等动力风格的作品中,常常成为主题贯穿的线索。句腹行势的展开手法中常常蕴涵着作曲家的写作习惯与演奏家在处理这些音符组合时所显现的个性特征。句尾收势在收束句式力度的同时,与旬式连缀紧密相连,演奏中对句尾处理的清晰与否,是该演奏结构清晰程度的重要参照。 在句与句互相连接的时候涉及到前句句尾与后句句首连缀的问题。前者的时值长度、音量衰减与后者的起音清晰程度、渐变力度倾向则是句式连缀的重点。如果说乐谱可以使历时的音响在视觉中凝固成共时的“音乐建筑”,呈现出音乐的整体形态;那么,音响形态则更强调音乐开始、发展、结束等时间过程,在“娓娓道来”的音流中逐渐呈现出音乐的整体形态。 简言之,音响力度形态具有可识别性,而识别方法是:捕捉并分析由音高、音长、演奏力度控制所致的音势形态及其发生的结构部位。 综观细节音响力度形态与句式力度形态,考察演奏特征,还可见源于钢琴发音特点的技法特征。从演奏看,钢琴音乐的力度形态与一般的音乐力度形态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钢琴音乐的力度属于音乐力度的一部分,其主要特征与音乐力度大多可以通用,只在钢琴音点(钢琴声音触发点)、音量衰减与踏板所致的音长力度与由触键产生的力度感上有特殊性。钢琴发音之后音量衰减与弹拨乐器有相同特征、钢琴多声部织体形成的纵向节奏组合及其导致的力度复杂化的情况和管弦乐类似。因此,本书论述的力度形态在很多时候也适用于其他类似的音乐,但涉及触键、力度控制、音长调整时,则基本只适用于钢琴音乐。钢琴触键时,从键面到键底的过程大致决定了触键产生的音响效果。当琴键触及键底之后(如果不涉及踏板),弹奏该音的过程基本结束,在此之后所发的音响一般不再受演奏者的支配。如果要使连续发出的音连贯,就必须使音与音之间的力度变化符合连贯的要求,即具有力度的倾向性——音势。
编辑推荐
《审美视点:钢琴力度形态及其风格》是关于钢琴力度形态与风格的研究专著,从乐谱中的力度形态、音响中的力度形态以及钢琴力度形态与风格几方面进行研究。 《审美视点:钢琴力度形态及其风格》立足感觉与认知,着力于个案研究,诠释形态与风格,有利于表演批评。笔者结合文献与实证,分析音符标记,捕捉音势形态,对应风格特征,统合概念思维。 涉及力度形态与音乐风格的相关性,作者以Brahms的两首钢琴作品的演奏样本为个案,作了详细的比较。就一度创作而言,Brahms的音乐风格宏大、威严、深沉、温馨,其力度布局深思熟虑,线条宽广,动力充沛。但《审美视点:钢琴力度形态及其风格》研究的重点不在一度创作,而在二度创作的风格特征。该书对十名国际著名钢琴家的演奏录音进行了仔细分析,分项评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