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张静 著 页数:153
Tag标签:无
前言
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充分展示澳门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系统梳理与深入探寻澳门独特文化现象的内涵,由澳门基金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倡议,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撰写了“澳门艺术丛书”之《澳门摄影》、《澳门雕塑》、《澳门戏曲》。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四百多年后的今天,澳门终于继香港回归之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盛事。澳门回归祖国十年来,“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全面贯彻实施,澳门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各项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和合作日益加深,对外交往愈加活跃,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澳门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使得澳门文化呈现出悠远、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根基和以葡萄牙文化为主体的西方文化共存的面貌,即是以东方文化精神为基础,兼具西方多元文化色彩的共融文化。继2005年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出版的“澳门艺术丛书”之《澳门戏剧》、《澳门舞蹈》、《澳门音乐》、《澳门美术》、《澳门建筑》五卷之后,我们继续推出《澳门摄影》、《澳门雕塑》、《澳门戏曲》三卷,试图揭示澳门文化艺术的个性特征和独特内涵,为人们认识、理解和研究澳门文化艺术提供宝贵的资料,努力做到信而有征。同时,各卷作者也努力在比较全面地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力求以深入的研究作出新颖独特的概括。丛书编辑期间,编委会几次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对书稿提出修改意见,特别是请澳门不同专业的学者对各分卷的书稿进行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各方面专家认真提出修改意见的同时,对本丛书各卷给予了充分肯定。澳门基金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及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外事处等有关部门也为这套丛书的编写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谨向参与其事的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表示真诚的谢忱。
内容概要
澳门称得上是欢乐之城,几个世纪前的教会禁令没能阻止中国戏隆重上演,几十年前的战火硝烟也没能阻止中国人苦中作乐。澳门的戏曲锣鼓,从年头响到岁尾;澳门的戏乐足迹,从澳门半岛延及路环;澳门无处不是演戏场所,从戏院到公园、广场冉到社区娱乐中心、综合性文化中心。在敬老、节庆、青少年艺术教育等活动中,戏曲演出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在对外民间交流活动中,戏曲团体也是破冰之旅的使者。本书即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澳门戏曲的文化内涵。
书籍目录
前言潮涌濠江 被反对的中国娱乐 志士班优天影 战时繁荣 红色豪情烽火梨园(一) 十年一剑——任剑辉 成长岁月——红线女、白雪仙、邓碧云 了了神童——郑碧影、小龙剧团、九叔剧团 断肠音声——歌伶、曲家烽火梨园(二) 蔚为大观——戏班 争奇斗艳——剧目 妙笔生花——编剧 大爱仁心——善长歌台何处 繁华旧梦——清平戏院 落英缤纷——域多利、国华、平安 独领风骚——永乐戏院 且看今朝——综艺馆、文化中心、旅游塔剧院太平有象 天后诞神功戏 土地诞神功戏 谭公诞神功戏 哪吒诞神功戏 其他神诞演剧知音同乐 先进后学 春风化雨 花间亭下 粤韵风华盛世新声 粤剧的新机遇 戏曲百花园 澳门艺术节 澳门粤剧曲艺发展之思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16世纪下半叶,葡萄牙人开始在澳门长期留居并逐渐划地自治,西方传教士很快随着葡商接踵而至,成立澳门教区,创建圣保禄学院,并以澳门为根据地,努力进入中国内地。于是,澳门除了作为东西方交通和贸易的重要港口,在当时的世界经济交流中发挥较大作用外,还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举足轻重,从16世纪到18世纪,由这里出发踏上中国土地的耶稣会士,如罗明坚、利玛窦、金尼阁、汤若望等人,书写了中国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华彩篇章。澳门既是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字、认识中国文化和礼仪的加油站,摸索对华传教政策、采取适宜应对措施的演习场,也是他们遭遇挫折后的容身之处,寻求东山再起的退守之所,甚至是他们最后客死他乡的安息之地。扮演如此重要角色的澳门,被教会苦心经营,而天主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矛盾,也较早在澳门显露出来,包括演戏在内的中国人娱乐,即遭到教会的强烈反对。18世纪澳门的中国人在舞台上和游行中展示出来的节日欢乐,为教会所不容,教会尝试使用各种方法消除他们讨厌的景象,这在19世纪初瑞典人龙思泰的《早期澳门史》中有清楚的记述。该书根据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梳理了葡萄牙在华居留地的历史以及在华罗马天主教会及其布道团的历史。书中提到教会不仅曾命人推倒中国人正在演戏的舞台,宗教裁判所还正式下令杜绝任何表演和游行。1816年,更有一位主教发出软硬兼施的告诫书,以慈父般的口吻严厉劝告教徒无论在街上还是在家中,都不能偷看游行队伍,否则将被革除教籍。中国人怎能拒绝节日张灯结彩、赴祠肃拜、锣鼓喧腾的民俗以及乐而多趣的中国戏?尤其是这些节日,通常还凝结着浓厚的中国文化和民间信仰。后世学者研究证明,当年主教发出告诫书的时间,正逢天后诞临近,天后对于靠海为生的澳门人来说,是慈悲的庇佑之神,具有神圣的地位,逢其神诞,当然要隆重庆贺。教会一味硬性规定,终遏制不了教徒观看游行表演。可以说,希望更多神灵保佑的一般民众,可能只是把传教士口中的“天主”当做其他诸神一样信奉,并非独尊,而教会禁止中国人娱乐,显然不够明智,无怪乎清康熙帝后来谕令禁止西洋人在中国行教,免得多事。
后记
因为参与新一辑“澳门艺术丛书”的写作,在澳门驻京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外事处的积极筹措和联络安排下,我第一次踏上澳门的土地。我们采风组一行人在澳门得到特区政府文化局、民政总署、澳门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每天往返于澳门岛与述仔之间,在中央图书馆查资料,与澳门摄影、雕塑、粤剧曲艺界人士叙谈,然后兵分几路,以自己负责的专题为目标在澳门考察。当时在澳门的匆匆十日,似乎只是浮光掠影,但是写作此书时,蓦然回首却发现书中涉及的不少即是“旧游”之处,如妈阁庙、哪吒庙以及夜色中静谧宽敞的氹仔北帝庙前地;清平戏院、永乐戏院、国华戏院商场以及听了一场回归纪念音乐会的澳门文化中心综合剧院;卢廉若公园、白鸽巢公园以及区君祥先生亲唱南音《客途秋恨》的瓦舍曲艺会。原来那就是澳门人的生活,就是澳门粤剧曲艺生长繁育的地方。澳门回归5周年之际出版的“澳门艺术丛书”中的戏剧、音乐分册,其实都已从不同角度对澳门的粤剧粤曲发展流传情况有所涉及,及至澳门回归10周年,以专书讨论澳门戏曲,说明这一主题有值得专门讨论之处。在本书中论述的澳门戏曲,主要是在澳门流传最广的粤剧曲艺,但是也因为时代的发展和澳门的变迁,涉及澳门与内地的戏曲交流,尤其是非粤剧圈的其他剧种的交流,这应该是更广义范畴的澳门戏曲所应该统摄的,也是澳门回归更广博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实际行动之一,还反映了澳门一直以来所具有的优良传统,即中西交融亦或内地与澳门交融都需有的兼容并蓄的胸襟。在本书中,抗战时期的澳门粤剧曲艺生态,是个人比较关注和着力撰写的。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对抗战时期的澳门进行研究的不少,但是聚焦于戏曲的还不多见,有的只是主述某位名伶,如任剑辉,有的只是由战时香港粤剧旁及澳门。当然,限于篇幅和体例,本书中的相关论述也并未完全展开,但是由此打开的门,将会引导我的研究继续下去。
编辑推荐
《升平戏乐:澳门戏曲》:澳门艺术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