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在一号线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李海鹏  页数:191  
Tag标签:无  

前言

这些文章是一条爱嘘嘘的狗的旅途。这条狗就是我,每当见到一块不喜欢的石碑,它就抬起后腿冲它撒尿。这一路上它尿了好多块巍峨岸然的石碑,为首的有4块,第一块是“威胁自由的一切”,第二块是“投机主义”,第三块是“工具理性”,第四块是“没教养”。讨厌的石碑多如牛毛,只是由于秉性,它最厌憎这4块罢了。有趣的是,倘若向历史的深处探一探头,你便会闻到,整个的人类文明史都散发出此类狗尿的逶迤不绝的气味。”

内容概要

本书是著名新闻人和评论人李海鹏在《第一财经周刊》、《南方周末》和《智族GQ》上的专栏集结。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时评和杂文。语言睿智幽默、见解险直犀利,让民众听到一种最清醒有力的声音。

作者简介

李海鹏:新闻记者和专栏作者。曾任南方周末高级记者。1972年生,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作品典范而不拘一格,怀抱理想精神又深具现代意识,蕴含文字之美、独到见识和对人与事的深邃了解。他以公众利益、思想自由和民智提升为新闻的最终目的。中国新闻业的最佳特稿作者。
 

书籍目录

序 换个姿势做天才第一部分 请病人不要随便死在走廊上 人性的因素 吾父凯利班 伟大事业中的自由民 实迷途其未远 高速铁路上的白发渔樵 上等人和下等人 猪膝骨与民主制度 不仁而得天下者 佛祖在一号线 坎坷邦里的怪叔叔 历史的愁容 关于脏钱的一切 平庸无奇的世界 梦想家能做点儿什么 万里波将金村游历 罡风吹散了热爱 不能免于恐惧 独一有趣的故事 杀死知更鸟是一种罪过第二部分 台风 秋水 果园 怀抱第三部分 跟拿葱的大婶谈文学 硬币重于扑满 老整个马甲配合我干啥 诗歌轶事 想一想,不也很好吗 骑猪走天涯 且睡且跑 如果自由都是遗憾的 去日本见贤思齐(一) 去日本见贤思齐(二) 去日本见贤思齐(三) 去日本见贤思齐(四)第四部分 秋裤传奇 一笑倾城 小神蒙巴第 帅哥都是小甲鱼 永失我爱 美人卷珠帘 不会为你改变我的样子 范式的独裁 梦幻启蒙 无水之城 说点什么 沃伦式新闻 对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怀有乡愁 在细碎的历史中飞行第五部分 墙角见吧,无尾犬 晚餐杀手 冷火 考大学记 自尊其来有自 聪明栓剂 在云顶观想星球 凡夫俗子玩个球 The Special One 宝宝爬行大赛 反智不如淫邪 豆子心中凄凉 卢瑟与御姐 失真的世界 因循不觉韶光换 不能直呼此物之名 十分钟忆往 亦将有感于斯文后记 用一根针挖井

章节摘录

用一根针挖井1. 我们都像是同一列火车的乘客,这火车的司炉工拼命加煤,因为我们想开到月亮上去。老想着成功干嘛呀?就好像我们的智力不足以应付不追求成功的生活似的。 2. 生活就是一个体制,你走在路上会遇到不许闯红灯的体制,吃饭时会遇到左手叉右手刀的体制,睡觉时会遇到不能跟别人的女朋友一起睡的体制。我倾向于认为体制本身就是糟糕的,但它如同政府,有时候是一种必要的糟糕。真正的问题其实在于我们有一些不必要的糟糕,却认为它是必要的。 3. 不义者还有终极杀招,就是制造封闭的话语空间。几年前我采访过一家孤儿院,调查它的院长是否贪渎了公众捐款,想不到困难重重。如果我问一个孤儿,孤儿院给你什么吃呀?他就会仇恨地盯着我说,龙虾炖牛肉!我问另一个孩子,孤儿院给你什么穿呢?她也仇恨地盯着我说,阿玛尼!这自然是夸张,但孩子们不说实话却是真的。为何如此呢?因为这是一个信息孤岛。院长把孩子们封闭起来,长年累月地宣传说,这个残忍的世界已经抛弃了你们,如果没有我,你们就会流落街头任人宰割——可是现在有些记者想搞掉我,破坏我们的幸福家园!4. 我当记者那会儿,有一回被一个人骂了一番:“你怎么跳墙过来了?你这种地方媒体的小记者,就会偷鸡摸狗!”你知道,那道墙后面既没有鸡,也没有狗,只有一架坠毁的飞机和几十具尸体,一来我觉得自己作为记者探查现场,是负责任之举,二来倘若门可以走,我何必去跳墙呢?这个人阻止我,当然是体系所致,并非他自己的意愿,我也不该怪他,可是我能做什么呢?难道说谢谢你的侮辱?我当然只能回击说:“我是小记者没错儿,可是你是大官?你大半夜的蹲在这儿盯着这墙,也不怕冻掉了屁股!你40多岁了连个科长都没混上吧你!”你看,我们都在重复着同一句话:你啥都不是。我们在寒夜之中彼此仇恨,问题的根源却远在天边。5. 做某些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压根儿甭做,比方说,吸毒、冲狗熊的鼻子来一记直拳和偷袭珍珠港。这些事有个共同点,做的时候很爽,可是做完了不好办。在我看来,把房价推高亦属此列。这几年楼价高涨,衍生出了各种匪夷所思的说法。最神奇的一个是某官员说高房价都是丈母娘造成的,意思是,现在的丈母娘太不像话,非逼女婿买房不可。我听过一个很有哲理的故事,小明吃了一包方便面,然后小明出门被车撞死了,因此千万不要吃方便面。6. 我要含泪向这些央企作如下劝告——你们这么强,到美国拿地去吧,盖一堆没有地下车库的塔楼,再每平方米一亿美金卖给他们!央企比民企强大多了,吉利这样的民企都能收容沃尔沃,央企为什么不能拆迁曼哈顿呢?我觉得第五大道完全可以盖成豆各庄的样子,时代广场也可以山寨公主坟环岛,这些都齐活儿之后,再给他们建个西直门立交桥。美国人不是说世界是平的吗?我看他们也就有些破IT公司,想平我们,没戏,央企平他们,肯定富裕。……

后记

这些小文章来自我在《第一财经周刊》、《南方周末》和《智族GQ》上的专栏。专栏这东西,要么讲社会,要么谈生活,要么逗个乐子,我是兼而有之。写了这么多,抱负却谈不上。对于社会,我没有研究,卑之无甚高论,所依凭者无非庄子所言之“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不过我想,就我谈及的这些简单又基本的问题而言,这也够了。我只是凭着天性来判断是非。至于“散文”这种文体,我也从未有过真正的兴趣,老话儿讲,壮夫不为也。我想这些小文章的略微特别之处在于,它们有一种声音,发出声音的家伙还算机灵,幼稚又天真,有着执拗的主心骨,察觉了生活的荒诞,养成了滑稽和嘲讽的态度。他是个嘴巴里含了一颗糖,就敢于嘲笑世界的家伙。除了正义、智识、艺术和灵魂之外,简直没有什么值得他去尊重,倘若有人胆敢冒犯这四样,他却要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他绕着圈子说话,吹着口哨骂人。他也并不庄重其事地对待这些文章。有时写得糟糕,他也不在乎。有时写得还行,他就得寸进尺,正谈着严肃的话题,却开始意淫,允许自己孟浪上几百字,然后并不害臊地兜回来。倘若你称之为混账,他又会自得其乐,如获奖章。此人写了这近70篇文章,相信能让你笑上210回,可是说有多么机智,却未必,这幽默感多半来自于“有钱难买我乐意”的态度。这个人并不等于我,他是这些文章的叙述者,只是我心灵的一隅。可是他的态度,我却视之为安身立命之本。我是个自然主义者和个人主义者,这两个主义都不复杂,在这些小文之中尤其浅白。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便是我的起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便是我的终点。古人写文章讲究药石之论,与之相比,这些文字恐怕轻薄无行。可是我觉得它们也蛮严肃。打个比方说,这些文章就是一条爱嘘嘘的狗的旅途。这条狗就是我,每当见到一块不喜欢的石碑,它就抬起后腿冲它撒尿。这一路上它尿了好多块巍峨岸然的石碑,为首的有四块,第一块是“威胁自由的一切”,第二块是“投机主义”,第三块是“工具理性”,第四块是“没教养”。讨厌的石碑多如牛毛,只是由于秉性,它最厌憎这四块罢了。有趣的是,倘若向历史的深处探一探头,你便会闻到,整个的人类文明史都散发出此类狗尿的逶迤不绝的气味。这里的多数文章的主题其实就是胡适先生的一句话:“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公允而言,这句话也“无甚高论”,无非常识罢了。可是在这个国家,自其发表八十年来,论清醒、友善、要紧,我看没有第二句可比。我想要美好的个人生活,也想要一个美好的社会,如何实现呢?我不了解别的方法,只懂得写些小文章,令其蕴含类似的真理,那么我就这么做了。它们有用吗?我不知道。我也不喜欢计较有用没用。这本来就是用一根针挖井的工作。在《智族GQ》上发表的几篇不在此列。我在那几篇里写到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就像描述某种树木,我想牵绕其上的花叶还算好看。遇到了小小的见识的花火,无足轻重的灵魂的闪亮,我也以本真和不做作的态度写出。我觉得坦率也是一种级别,找到好句子也是一种自由。谢谢伊险峰、刘荻、姚晨晖、陈明洋、马莉、王锋、赵小萌和困困。我不想写专栏,觉得它不重要,与自我期许不符,可是如果没有他们的要求和催促,我很可能就茫然四顾,什么都没写了。冯尼古特讲过一个小故事,1944年,作为战俘,他经历了德累斯顿大轰炸,盟军的空袭杀死了十三万五千人。他想:“什么是地狱?”多年以后,他再度造访德累斯顿,它坠入历史的迷宫,属于前东德了。他跟一个出租车司机感慨话当年。他回美国之后,出租车司机写来了信,问候他,结尾还挺俏皮:“愿有一天在自由世界的出租车里相逢。”我喜欢这种苦难中的风度。这也正是我想对各位读者说的话。我相信,自由是普世价值,人类的一切努力都该以此为目标。所有美好之事都是自由的变体。那么,我这个出租车司机算是兼职,诸位也是过客,在这时代丕变的下午,有缘载了诸位一程,深以为幸。还请谅解我的爱说笑话和不大遵守交通规则的风格。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真正做到了“像小说一样表达新闻!”,正如外界所说,他的特稿完全不逊于普利策奖的作品。                                                            ——花生酱过敏(评论人)有很多次,我买《第一财经周刊》,就是为了看海鹏的专栏。这是真的!                                                            ——糙爷 (百度员工 28岁)看李海鹏的文章,总是能给我清醒的力量,他笔法自由,十分幽默,如果谁为人处世和他的文章一样睿智,那么谁就是个极度美好的人。                                                            ——minicup(知名论坛版主)很喜欢他的作品,每篇必看,希望能早点看到他的文集。                                                            ——helen(学生,18岁)

编辑推荐

《佛祖在一号线》编辑推荐:抽丝剥茧的分析,吹毛断发的文字,掷地成声的观点,恣肆放达的叙述,李海鹏的文章,到处安放着才情、思想、和对自由美好世界的向往,以至于除此之外,他几乎一无所有了。

名人推荐

请海鹏写专栏是《第一财经周刊》做的最好的决定之一。很多时候我们怯于表达,海鹏有勇气;很多时候我们的表达不够准确,海鹏对语言和逻辑的把握让他的文字充满力量;最关键的是,海鹏的优雅和从容,于是有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阅读的文字。                                                            ——伊险峰 《第一财经周刊》执行总编海鹏把第一篇专栏《台风》给我时,不确定地说“不知道是不是GQ要的”。至今我都很感谢他,那篇专栏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回望内心的写作,感受到他“手指触及真理核心时的极度快感”,那声音好古怪。我想,这些细碎、微妙、不经意又很本质的描述,才是生命最原本的光辉啊。                                                            ——王锋 《智族GQ》编辑总监在世界到处是光的今天,我们缺少另一种光。李海鹏的书像一颗小钻石,清醒、隐蔽,光芒四射。                                                            ——马莉 诗人、画家、《南方周末》高级编辑无论作为记者还是专栏作家,李海鹏都长于发现无所不在的荒诞,但他文字的底色是悲悯,悲民生之多艰,悲世人昏庸而不自知。因此他刻薄、幽默、不羁却温热。汉语被他如此高妙自如地运用,像一个狡黠而骄傲的小男孩把玩他心爱的弹弓。                                                            ——杨瑞春 《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佛祖在一号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4条)

 
 

  •   李海鹏的专栏,最接近Essay的定义,Essay是个不能翻译的词,散文?杂文?随笔?都不是,言语可以犀利可以温和,但一定不能空洞无物,不能一本正经,要幽默,要闲适,又要言不烦,绝不玩弄文字的花招去害了思想的表达。一言以蔽之,要有情怀。英人素有写essay的传统,概因老大帝国百年基业培养而来,连庶民百姓都有一副绅士情怀。而柔和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自觉剔除了糟粕)的李海鹏,就是个中西结合的英国绅士式的中国君子---这时,你就发现绅士情怀是和是否精通英语关系不大的。
      
      绅士和君子还不太一样,绅士爱讲粗口,但是每次都讲的很恰当,绝不开不当的玩笑。绅士也会和人争执,也是刀光剑影,剑拔弩张。但飘然来去,每次都保持翩翩君子之风。绅士对社会有担当,宣讲常识,但从不拿腔捏调,也不会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精英嘴脸,去俯瞰众生,仿佛大家都是傻B,唯他独醒,对大众摆出一种『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的鄙夷,诚如鹏总所言,其实试试就知道,认识到自己不是所谓精英只是一个小便池并没那么难。
      
      2004年,在blogcn上看李海鹏的blog,他以yasocool为ID写了很多顽皮不羁的文章,每篇文章里都有个内裤外穿斗篷飘飘的小超人儿图标。彼时blog方兴未艾,媒体人士是主力军,但他的blog,连同事们都不知道,终于有天被同事偶然发现了,诧异的不得了,于是他写了篇题为《千万不要在自家的阳台上露咪咪》的blog,就冒一股青烟,遁掉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开始在blog上写书评,褒贬很鲜明,甚至霸道无比。他的blog始终读者不多,作为持续的订阅读者,我也因此得到了不少的互动机会,关于中国书,关于《国王的人马》,至今仍然记得。后来,连书评也停掉了。但已经写出的篇章就够我等学习一阵子了。
      
      他其实是个疏于写作的人,有些人觉得写作很易,尤其是专栏,一扭屁股就是一篇,而在他看来,不能表达自己的内心,不能有益于社会,倒不如收声,保持沉默,还原一个清静世界。他的专栏,虽然频率很飘忽,但质量一直都很稳定。专栏文章不多,这本书几乎都收录了,先是南方周末的北京客专栏,话题大都和媒体有些关联,是一个呆在北京的特稿记者的过去,现在,观察,思索。有一些是在《GQ》上的栏目,比较长篇,倾向于书写自己的内心,非常典雅优美,时有令人心驰神往的抒情,自我表达含蓄但又非常充分,你可以窥见一个忧郁但慈悲的文艺男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一财周刊上的专栏,算是最持久量也最大的一批--比较广泛的影响力也是因随一财周刊的发行量而渐渐由圈内扩展到更大的外围,这批文章,与梁文道连岳做的事类同,讲常识。但他没那么端庄,没那么学院,没有太多的长篇大论和引经据典。语言运用也不同于大部分的专栏作家,独得中文之美。
      
      他大概是阅读外国文学最多的人,却写出最精美优雅的中文。他也会引用,甚至大段的引用外国文学,但是总是那么得体的和自己的文字浑然一体,『我们不能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却永远对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怀有乡愁』这么一句小资儿至极的凯鲁亚克,被无数次的引用,都从未有见过如此妥帖的安排,可以说这句话,找到了它自诞生以来最合适的位置。而其它人的引用与之相比,总透着一股卖弄和做作之感。那种阅读感受正如他在一篇专栏里所言:恰似兰州拉面上淋番茄酱。仅就对汉语的贡献而言,这一本Essay集就善莫大焉。鹏总复活了许多旧词和句式,使整体的文章风格读来有民国之风---通常我们说到民国,是指一种未经谠派语言革命语言与西化语言污染的纯正汉语。我想不夸张的说,那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所在。也是我们每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真正的祖国。要谈爱国,先爱上自己的母语吧。
      
      就职业而言,他是个在这种梯制下,最成功的记者---我当然不是指什么长江新闻奖而言--他从小说处获得写作及结构技巧,能把普普通通的选题写的厚积薄发,意蕴深远(比如《满语消失的最后一瞬》),关于他的新闻作品,不多说了。等他新闻作品集出来再『吹捧』不迟,我曾经一篇篇的收集打印那些稿件反复阅读,我热爱他写的那些特稿,哪怕我并不以新闻为业。我还爱他为南周写的那些新年献辞,就像这样沉郁顿挫的句子,犹如杜甫的古诗,读来古风浩荡,仿佛上下五千年于今汇合与此,令人思绪万千,忍不住热泪满襟:
      
      『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天我听到看到的一切:风过林梢,戏文在咿咿呀呀地唱,宛如细线在空中浮动;秋天的冷雨漫过了山梁,那恍若浮晃飘摇着的,正是我们百年多难的中原河山。』
      
      去年末,豆瓣终于重开了建立小组的功能,我立刻申请建立了李海鹏小组,用于搜集关于鹏总的一切。我没有邀请过任何一个友邻,未做任何推广,而且设立了相对严苛的加入条件,迄今加入人数超过了600,鹏总本人偶尔也溜达过来和大家玩笑一番。其实喜欢李海鹏文字的人,并不在意同好有几多,质量又如何。
      
      差不多也是在那段时间,鹏总辞去了《GQ》专题总监的工作,潜心写小说去了,说起小说,我们相视而笑,都记得脏话满篇文气充沛的《做天才》吧。我们按奈激动的心情,静待本世纪最佳中文小说的诞生。
      
      我至今记得,当我从一个媒体高层口中得知这一消息时的震惊以及他说出此番话时不经意的语气和那副我无法准确描述的嘴脸,我也对邵忠在微博上对鹏总和其它几个汲汲于内容创作的记者们的评价不以为然,作为媒体经营者,纵使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媒体王国,纵使他们把媒体事业做成了一份成功的生意,他不会懂得,一个普通读者,我等芸芸众生,对于文字的看重,对于情怀的激赏。
      
      许多年后,不会有人记得谁是媒体帝国的缔造者,不会记得谁平地起了高楼,不会记得谁高高在上,轻率的操控普通人的命运。而被书写为新闻的历史及其书写者,将会永久的被人阅读、记忆、怀念和感佩。
      
      我买了一本《佛祖在一号线》,还恬着脸向策划机构讨要了一本免费赠书,我想推荐给亲爱的朋友们,让更多人见识,什么是优美的汉语,什么是真正的优雅。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从中读到美,读到一种如今弥足珍贵的襟怀。 BY 林愈静
  •   大约四五年前,南方周末办过一个高级记者作品研讨会,李海鹏是研讨对象之一。我就是从那里第一次注意到这个人,照片上的他面白、身修、长发披肩,背朝大海。
      
      那一阵子,我开始有意翻检每期报纸,寻找他的名字;而当我看到一篇报道后,也能通过文字特有的面目而辨识出作者是李海鹏。
        
      那时,我把能找到的李海鹏的新闻报道打印装订,一字一句都读了,继而折服于其出色的文本表现。在我看来,它们大多不是一些轻松的故事,可哪怕是讲述最令人不安的故事,作者也怀着爱与凄楚,并体现出“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这之后的又一天,我发现他在牛博的镜像博客,读后如饮甘醇,深感愉悦和慰藉,心想:了不起啊,新闻记者中的抒情歌手,这个人是我的菜。
        
      大四下半年,作为一所破大学的毕业生,我有幸来报社实习了三个月,经历了日常运作的种种琐细,期间的一个重大遗憾是没能亲睹李海鹏的真容——四个多月前,他离开南方周末签约 Conde Nast China(康泰纳士集团)。在告别信里,他借用了迟宇宙的一个老比方,南方周末也是一个流动的圣节,“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
      
      他还说,假如哪天,各位与我在某个没人在意的角落里相逢,认出了我,给我一个拥抱吧。
        
      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负责维护报社的几个社会化媒体(SNS),并利用这个机会在上面大肆传播李海鹏的文章,其密集程度直到招来用户投诉公器私用,引得领导告诫后,才有所收敛。呵呵。
      
      由于工作的缘故,我和他有过简短的交流,如你所知,他就是那样的人:平和、风趣、非常有礼貌、不排斥也不迎合对方的意图。
      
      有一件小事让我印象深刻,一次我向他表达希望得到签名赠书,他在回复中称“赠书是个坏习气,想看的应该自己去买,不想看的赠那一本也没意义”,并允诺等我到北京请我吃饭,“用书钱加个凉菜”!
      
      我很高兴,遍告狐朋狗友,连菜都点好了,加个松露龙虾炖西葫芦。
      
      可要是真见了面,我还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呢,“我们葱不喜欢互相联系”,对吧?
        
      你可以笑我,我就是这样的一个李海鹏的读者——相比太过熟络的“粉丝”,我更喜欢有分寸感的“读者”。
        
      为什么狂读李海鹏?对于我来说,答案是读后有助增强小宇宙。如果你嫌这个说法轻薄,听听下面这个:因为“我们不能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却依然对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怀有乡愁”。
        
      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有句话:一个短篇小说、一部长篇或者一首诗应该产生一定次数的感情冲击,你可以通过这种冲击的强度及次数,来判断这部作品水平如何。
        
      按照这个说法,《佛祖在一号线》给我的感情冲击不不啻于台风袭来,而比这些好文章更值得惊叹的,是文章的作者李海鹏。我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始终诚恳的作者,他把美学引入了真实的生活中。他的生活方式,就是作品的形式;他的阅人历事,就是作品的章节;他的处事之风,就是作品的风格。用书中《怀抱》一文的原话来说:
        
      人生苦短,欢愉有时,我想真正重要的是活得令自己尊重。我把“香草美人”当做精神尺度,慢慢学做谦谦君子。这是道德律令,可是说到本质又不尽然,其实嘉德懿行来自内心,更多的是一种审美体验。
      
      我想,《世说新语》里所谓“神资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说的就是这样的人吧,或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正在去火星的路上,如今已过平流层。”
        
      是的,为人为文,李海鹏都堪为典范。以往我更敬仰他笔底生花的才华,并期望有朝一日能写得跟他一样好,现在的我很少想这些了,“这并非志向消沉之故,而是领悟了人生至为紧要之事以及志向实现的前提”。我想的倒是,他天真的心、从心所欲的风姿和不厚此薄彼的态度更值得领略。
      
      那就这样吧,给自己一个激励,努力去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BY 王怜花
  •   就在中秋前一周,从网上买了一批书备过节。其中,有一本李海鹏〈佛祖在一号线〉,读了,有一种久违的惊喜,最早给我这种感觉的那个人是王小波。在我看来,王小波陆续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一系列杂的文,甚至比他的小说〈红拂夜奔〉系列更直接体现小波的健全人格和独立思考。

    而曾经的媒体人海鹏把他在〈南方周末〉、〈第一财经〉等地发表的专栏文章结集出版,也与小波一脉相承。
  •     
      这书怎么说呢?喜欢的人很有一种和作者握了手就舍不得洗,在内心不够坚强的时候,看看,觉得自己就变得自由而有灵魂的感觉。
      
      可是我觉得文字真挺好,就是有点羞羞答答滴。
      
      给我这个印象是有理由的,就说我拿到封面时感觉吧:
      
      封面是白皮活页二,很多小字,里面套一蓝封面儿,除标题没字儿。
      
      翻过封面,汗,还是一蓝皮页儿,没字呢,估计是提醒我留着哪天遇到作者好要签字儿。
      
      再翻过,大汗,还是一蓝页儿儿,签字也用不了这么多吧?
      
      再翻过,巨汗,又是一白页儿,仔细看有一小字,佛祖在一号线,不注意就以为是纯洁的白。
      
      再翻过,狂汗,还是一蓝页儿,底下有一小LOGO,貌似广告?
      
      再翻过,汗如雨下,一白色封面,封面还搞备份儿;
      
      再翻过,瀑布汗,一空蓝页儿,后面总算见着目录了;
      
      福至心灵,我翻到封底,成吉思汗,和封面是对称的蓝白页儿,一页不少。
      
      等我跨过四页目录+一白页儿(4+1),
      
      再跨过四页推荐序+两白页儿(4+2),
      
      我确定我没有在做一数列计算题,总算见着李海鹏的第一篇文字:《请病人不要随便死在走廊下》,我眼睛里看到的仿佛是:请佛祖不要随便死在翻页上!
      
      这种幻觉让我忍不住回头再看了下作者,是李海鹏,不是李承鹏,不够这种幻觉还是有充分理由的,这两个李*鹏都喜欢看球,都靠码字为生,都有很多粉。
      
      这本书充满一个自由主义者的俏皮话,在这个时代,把深沉的东西说得有趣,把沉重的话题说得娱乐,是生存的需要还是作者的才能,我不知道。反正一如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
      
      但我知道这种思考状俏皮话最容易被伪自由主义者引为知己,甚至形成一种暗语,比如一提起自由主义者,我们就想起了王小波,不过坦率讲,李海鹏还没有达到王小波的高度。
      
      其实我们本质上都是一群伪娘,我们喜欢的不见得是那些书中自由主义的思想,而是那些李式调侃。
      
      小李段子不缺王小波式的冷幽默,还额外奉送百科全书式精彩,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外国人说的一句西偐:不论什么行业,满足感都来自于缺乏远见。让我一身冷汗。
      
      看来小时候多背名家姓多读名人言还是有好处的,长大写文章里你冷不丁冒出一句“有一天,因为公干,我和胡安.莫里略的女儿坐在一家咖啡馆里回忆过去”的开头,不管真假立即会让那些见识少的人肃然起敬。
      
      我觉得现在的人都不是知识分子,都是识资分子,但都得给自己贴一张知识分子标签。粉一些准知识分子的书,就是标签之一。希望你别误会那张标签是杜拉拉,那会让很多知识分子们强行忍住才能不射。
      
      我很高兴看到李海鹏去挑战写小说,以他的能力,写短篇专栏往往不是展示一个人的才华,而是在消磨一个人的才华。
      
      用我网友评价我博客的一句话:你的博客文字不过是过过嘴瘾而已,你要真有本事,就写本能流传的东西。
      
      我推荐所有的伪自由主义者,小资分子,准知识分子看看这本书。
      
      而我静静期待李海鹏的小说,希望那是本知识分子的果,而不是商业运作的花。BY 秋叶
  •   看完书的当日夜,我群发短信给几个常常闲聊的人。如下:
    最近看了一本书,李海鹏的《佛祖在一号线》。此人曾在南方周末写专栏,文章也是一些小文章,小的如钻石一般。不敢说振聋发聩,却是真的直逼人的内心最深处。多年来很多没有把握想清楚的事情,人家轻轻一点,就透亮了。已经不能用值得与否去评价,以个人间,但凡对独立、自由存一念者,应引为知己。
  •   其实我还有工作没做完,而且眼见到了最后的时限,我还在捧着李海鹏的《佛祖在一号线》在看。由此,我断定自己不是个计划性强的人,真的不具备什么哪怕一毛成功的好习惯。如果什么吸引了我,那一刻,整个世界都消失了。我不得不读得很快,想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此海鹏的文字和逻辑,智识和趣味,其间我大笑了无数次。书中我读到一大堆不曾听说过的作家诗人哲学家甚至明星的名字,更有太多的熟悉的社会人物与事件,以海鹏的视角望过去,以海鹏的逻辑讲出来,“刻薄、幽默、不羁却温热”。读彼海鹏-冯唐有些时日了,几本青春小说、一本随笔集以及GQ杂志上专栏大字系列,奉为偶像,前段时间也在追看其微博,不知为何,热度下降,对其文字连同其人,可能是有点审美疲劳了,觉得他倒底象个什么呢?恬逢此海鹏出现,又是一场及时雨。听说李海鹏辞职写小说去了,我对他的小说充满期待。
  •   周一晚上十点拿到当当网购的书,就开始了这三天的被动失眠。白天工作很忙碌,只有到夜深人静时打开,然后就放不下。先是《读库1003》,然后是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现在是李海鹏的《佛祖在一号线》。

    最后一本书,其实还没有完全看完,已经屡次感觉到心脏被击中的声音。当然,也可能是熬夜看书,新一轮的心律失常又出现了。但是,这本书带来的阅读惊喜让我对心律失常不管不顾了。

    这两年来,能够让我阅读第二遍的散文和随笔,除了龙应台的《目送》,我想,就是李海鹏的这本《佛祖在一号线》了。《目送》是情感深挚慈悲心肠深入人心,而《佛祖在一号线》,我相信,我会像读王小波的书一样,读的很烂,肯定不止三两遍。

    这本书好在哪里?把作者的名字掩住,我会完全以为是活在现在的王小波在说话。结构何其相似乃尔!幽默,想象力,调侃,思想,慈悲,对社会民生的大忧患,全藏在里面。

    这样说李海鹏有些不敬,我相信他一定不喜欢做王小波第二。我想说的是,没有一点点犬儒势利气息的文人,太少见。比起韩寒,李海鹏更加含蓄,也更有力度,文化底蕴更是在于无声处显现出来。

    这些随笔,兼具思想的深刻、结构的圆熟、语言的撞击力。看似信手拈来的功力。作者是72年生人,在媒体界已经有相当的名气,本书却是他的第一本书,可见,十数年磨一剑,剑锋所向无敌。

    顺便提一下冯唐。这是个中国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比起冯唐这个原名“张海鹏”的作者,李海鹏不算成功。可是,用一晚上读完《活着活着就老了》,我不愿意再读第二遍,也不会再去买他的第二本书。冯唐有才是没得说,但是,中国并不缺少才子,何况他的才也要输给李海鹏。连地狱里拍阎王马屁的混账粗人,都会赞美阎王的屁是“依稀丝竹之声,仿佛麝兰之气”,冯唐的才,又算得了什么?他太知道自己的物质取所,在物质世界里如鱼得水。此书中三分之二是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三分之一篇幅在拍马屁,即使妙笔生花,也改变不了马屁的臭味。这本书的语言也是快餐,而且,吃的不舒服——虽然也有幽默,但是我笑不出来——如果中国的才子都做这样的勾当,我情愿才子死光光。

    有冯唐这样的才子,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伟大的祖国会有称冯唐为“70后第一写手”的某著名作家。

    我并没有狭隘到要才子都受穷,也不是要才子都一副苦大仇深像,但是,才子当担负起更多的匡正社会的责任。直至现在,也无法接受周作人那样的才子,虽然被热爱繁荣生活的人贬为“偏执”,我也不打算改正。

    幸而,亡故了王小波,还有李海鹏这样的才子,有信奉“最重要的是活得令自己尊重”的知识分子。
  •   大约一年多以前,我在南周的特稿合集中见过李海鹏这个名字,当时是与《举重冠军之死》联系在一起的。那是一个凄凉的故事。今日电视上花样游泳斩金、体操名将退役,辉煌更胜当年,而举国体制的悲哀在过往岁月里酿成的悲剧已无人理会。
      
      特稿是新闻与文学的结合体,而李海鹏的标签之一是:中国新闻业的最佳特稿作者。这口气真挺大。可惜,他离开南周写小说去了。这本书是他专栏的综合,读来轻松快慰。能找到这样一个既能普及常识、又有独立思考,还能把字写出花儿来的作者实在是幸运。更神奇的是,也许文字背后的作者更有一种超脱的魅力。身边年近不惑的大叔大多任由岁月蹉跎,毫无还手之力,好似每天都有无数的灰尘从头顶泻落。而李大叔在尸横遍野的北川工作,除了悲悯,还不忘记追问真实,这是很难得的。以往我总以为,专业这个词多少与人性相悖。现在渐渐了解,那些看似不合理的职业,其终极目的还是回到人之本身。譬如新闻、法律、医务工作,面对最残忍的真相,用专业的精神去应对比普通民众的眼泪到底是要对社会有益许多。当然,专业也意味着限制。所谓隔行如隔山。如果没有巨大的国家机器调度,那么即使专业工作者把知识运用到极致也可能无法解决问题。说到这里,我想起秃鹫与饥童的普利策获奖照片,作者最后自杀身亡。这便是限制了,面对人类最深的苦难,我们所能做的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但社会始终在前进,饥饿与疾病正一点一点从这颗蓝色的星球上消失,这一切光明是因为,有李大叔这样的人相信,能用一根针挖出井来。
      
      “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天我听到看到的一切:风过林梢,戏文在咿咿呀呀地唱,宛如细线在空中浮动;秋天的冷雨漫过了山梁,那恍若浮晃飘摇着的,正是我们百年多难的中原河山。”陈虻是对的,是否具备真善美正是伟大与合格的区别。
  •   《佛祖在一号线》是一本线装书,作者叫李海鹏。他曾经是我们杂志的专栏作家。差不多两年前,上海新闻中心曾收到一封重庆读者来信,说这是他见过的最流氓的专栏作家。考虑到最近重庆出现的,为了干掉一个人而挂横幅、放鞭炮的盛况,我很能理解这样的读者。理想太轻,它突显了一本重口味常识书的重要性。
  •   在世界到处是光的今天,我们缺少另一种光。李海鹏的书像一颗小钻石,清醒、隐蔽,光芒四射。这是《南方周末》编辑马莉对《佛祖在一号线》的推介语,不那么高蹈,但是很精当。

  •   下午看《佛祖在一号线》,竟然几次乐出声来,好久没看到这么犀利又幽默的文字了,这可是李海鹏多年专栏的合集,我咋一直没关注呢?真是out了。从今日起,李海鹏是我的偶像了,哦,我没信仰,我没信仰~
  •   首先我承认我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粉丝,充其量称得上怜花同学所称的“有分寸感的读者”。我惯于阅读逻辑感强的文本,心灵太硬,那些生命中“细碎的美好”“奇妙的瞬间”我是一个也感受不到。其表现就是,作为一个学新闻的文盲,我几乎从来没有触动于那些被研讨了无数遍的鹏总新闻作品。
      
       而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鹏总的魅力是在酒桌饭局间。当然,那些酒醉后的真言里,鹏总的形象总是离不开“李大师讳海鹏”“泡沫香火”这种高大的词汇。而当鹏总的照片展现在我面前,实话讲,并不符合大众审美标准意义上的“帅”,但那些小可爱,足够让女粉丝们癫狂了。
      
       在众人对鹏总的狂热包围之下,我很无所适从,直到在一所破大学的阅览室里的一财周刊上读到“自尊其来有自”“墙角见吧,无尾犬”。两篇我分别读了四遍,那个晚上豁然开朗。从那一天开始,我心中的鹏总就不再是“泡沫香火”,而是专栏作者。这可能与鹏总对自己的定位不符,但请允许读者我有一点自己的扭曲。
      
       以后在组里,我补习了不少专栏和八卦,基本涵盖了本书的内容。也越发坚定了心中把他当一个优秀的专栏作者的定位。再返回去看新闻,才有所体悟。
      
       鹏总在本书的序言里说这些小文章里他要干的无非是拐着弯儿“报复”那些冒犯“正义、智识、艺术和灵魂”的人。那倒是一以贯之,没有什么专栏说自己,新闻却变成了说别人的道理,李海鹏一直是李海鹏。他以前干的也不过这事,只是要透过别人的嘴说出来,隔了一层。业内人或许参得透,我这种文盲却只好茫然无度。从这个角度,对鹏总的新小说我不该抱太多期待,但鹏总放出话“要比以前最好的好一百倍,十倍以下不答应”,也就由不得我不期待了。
  •   很少看专栏的我,对李海鹏这样在记者圈里的“风云人物”不熟悉,据传言:中国的女记者,一半都想嫁给李海鹏,还有一半非李海鹏不嫁。哇塞,这是何等人物啊,偶真是要看看这家伙,在“才色”方面到底“牛逼”到何种地步。《佛祖在一号线》这本书早已收藏,现在开始领略这位“帅锅”+“才子”的思想了。
  •   知道李海鹏很久了,他的文字读的并不多,昨晚莫名失眠,拿起枕边的《佛祖在一号线》,这是他近年在各杂志专栏的集结,才知道原来这位仁兄一直致力的事业和道场是高度神似啊,特郑重推荐之。
  •   我选的是李海鹏《佛祖在一号线》——咳,又推荐这本了,我的理由是:单说专栏随笔类,海鹏这本是今年最好的,没有之一。更绝的是,假设你完全不知道李海鹏曾经是多么牛逼的记者,一样可能迷上他,因为这本书与记者李海鹏并无关联,它只属于天才李海鹏。
  •   读了几篇李海鹏的《佛祖在一号线》,封面设计很有创意,比较喜欢。有些篇章之前在《第一财经周刊》读过,伊险峰对他的吹捧,太厉害了。在他们这一代人中,李有声誉但无世俗声名,想来想去,还是表达的问题,引用偏多了,妨碍了他透明地机灵。《秋裤传奇》不错。其他的,有料,但懂其味道的并不会多。
  •   说不清楚。每每在人群中看着周围的陌生人,我的感觉和“佛祖在一号线”这篇文章里面描述的“佛祖”的感觉一模一样。芸芸众生,人的各种各样的欲望,而我又是其中一员。李海鹏很真实,对生活有很多思索。他写的新闻我非常喜欢,文字很有张力,描写的事实很让人心痛,但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   拿到李海鹏的《佛祖在一号线》,差不多放在空隙时间瞄几篇。一同学翻了几篇,盯着我说到:读来怎么这么膈应,他怎么在拐着弯说……擦,拿给他这种觉得新闻联播不错的人看,就是一种耻辱,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强烈推荐这本《佛祖在一号线》,犀利,痛快,解恨!
  •   我们的媒体有种趋势,那就是出了国门再小的委屈也不能忍,在国内再大的冤屈也不算什么。我们的人民好象一出了国就变得敏感和娇气,什么都不能受,这似乎有点不符合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品质。例如香港导游骂人和东航员工打人的事,我敢保证后者很快就会过去。再有美国的漏油和大连的漏油,后者的影响好象还不如三环路上爆水管。借用昨晚买的李海鹏的《佛祖在一号线》中的一句话:我们的新闻倘是真实的,就总是这个样子,像一条荒谬的大河正在向高山之巅不停奔涌。
  •   李海鹏在《佛祖在一号线》中对自己的描述:他是个嘴巴里含了一颗糖,就敢于嘲笑世界的家伙。除了正义、智识、艺术和灵魂之外,简直没有什么值得他去尊重,倘若有人胆敢冒犯这四样,他却要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他绕着圈子说话,吹着口哨骂人。文青中的纯爷们儿!
  •   枕边就放着《佛祖在一号线》可是我必须要等到现在睡觉然后明天忙完“大人物”的事情之后才可以当“看官儿”… …曾经因为读完李海鹏的文字太激动而顺手把他的名字写在了自己的工作笔记上,单位某好事人看见之后竟然犯了打听是非的嘴痒,可笑…
  •   《佛祖在一号线》这里面的70多篇文章中,李海鹏把自己写的这些文章定位为“我仅存的志向就是重申常识”,同事他很谦逊的说:“重申常识这件事,做起来一百年也不够,可它没什么难度,未必专需要谁做”。是呀,当下的中国,缺少的正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常识(common sense),韩寒也说自己不过是在重申常识,当一个社会把一些常识当作振聋发聩的言说的话,这个社会是应该感到悲哀的。
  •   看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想起朋友说的,自从得了精神病,整个人都精神多了;在看李海鹏的《佛祖在一号线》,责备自己这么好的文字怎么才发现。翻了三章,顿感酣畅之至,此书必收藏。在这又寂寞又孤单的日子里,还好不是无书可读。
  •   我看书的一大傻帽习惯是划重点。读李海鹏的《佛祖在一号线》,我的彩色铅笔画秃了,不得已用上了崭新的卷笔刀。之前读了刘慈欣的科幻感到深度自卑,我就把自己文章写得烂归结于没有读理科,知识结构属于高位截瘫那种,而李海鹏这个中文系的家伙可耻地终结了我的自欺欺人。
  •   读韩寒的文字,有快感;读李海鹏 的文字,除了快感,更多的还有美感,体会汉语的精巧美妙,看他的写作简直是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如果有一天,《佛祖在一号线》能卖过了《独唱团》我也去裸奔,立此为证,哈哈哈
  •   《佛祖在一号线》看完了,虽然我吝惜着翻着,但还是结束了。每每此时我都会说:心中泛起一片惆怅,够矫情的。好的东西总是貌似消磨很短的时间,谢谢李海鹏这一本文字,也谢谢出版方,一个叫做“文治”的组织,把这些文字带给我。
  •   李海鹏 佛祖在一号线 不是所有码字的都叫李海鹏
  •   因为一首歌,买了一本书《佛祖在一号线》李海鹏 【这首歌地址】http://sinaurl.cn/hHbJW 衣冠楚楚的专家教授混迹在其中 不厌其烦的想把世界变成60后 好几百亿开世博 吉利买下了沃尔沃 祖国 祖国 你的强大是没的说 好词
  •   对李海鹏认识不多,买这本书也是看了某专栏的推荐。书脊是线装的,开始还以为是残品,后来查阅了下发现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看的时候总怕使大劲儿了。从文字中可以看出李海鹏的确是比较有深度的人,也许是记者生涯对他的影响,许多篇章都是从微小的事件里展开篇幅。且其人知识面非常广,思维跳跃大。他文字不会文邹邹,一板一眼,经常上一句还挺正经的,下一句就开一个玩笑,带入感很强。此书值得一看,非常推荐。
  •   《佛祖在一号线》的后记,是李海鹏写的《用一根针挖井》,他把自己比作拿了一根针去挖井,他说的是常识,我们现在看见靶就在那里,我们会觉得知易行难,何为行呢?何以行呢?李海鹏告诉我们: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我看首先就是当你感到有什么不妥之时就管他娘的,嚷嚷那么一句先。
  •   诚意向诸位推荐《佛祖在一号线》,不过即便不推荐,李海鹏的粉丝已足够炸营了。但是女粉丝们看到136页时可能会有点小伤感,这里写着一句:“我的女朋友欣赏这个结尾……”
  •   这还是我在当当第一次写评论的书啊,呵呵。
    初识海鹏,还是在第一财经周刊上,当时就觉得一本财经类的杂志,怎么会有这么惊艳的文字?于是就开始留意起来,我极少能记住专栏作者的名字,这次却记住了,后来佛祖这本书出来以后相当一段时间,也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偶然的一次打开,发现作者赫然就是海鹏,于是毫不犹豫的就下了单,书道了以后用了两个晚上看完了,大部分的文章还是那么的有意思,能让人有些共鸣,我觉得一本书能做到这样,就足够了。
    推荐阅读,而且过几年翻出来还能再读的书。
  •   李海鹏是从冯唐的书上看到的,喜欢冯唐的书,所以看看冯唐欣赏的人的文字,果然是有想法的人,不愧在三联周刊写专栏的。喜欢!
  •   专栏评论文章,汇集成册的大多有一定的水平或特点,要知道能立专栏的作者莫不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作者,或者是持续写出很大吸引力的文章。前者是韩寒,后者是李海鹏。
  •   以前读过晚来寂静,非常棒!这次特意把佛主在一号线也买来。。。相信李海鹏,不会让我失望的。当当送货速度简直无人能敌!不过快递员的态度能更好点就更好了。。。
  •   看到熟悉的人在读,果真不错~~
    是原南方周末记者的专栏集,各种思想天马行空,口气戏谑思想深厚。
    特别喜欢其中“无尾狗”的论调,感觉说得太贴切了\(^o^)/~
  •   因为在微博的方韩大战注意到了李海鹏老师,继而了解到这么一本评价很高的书。于是买了一本。今天刚看了第一篇:请病人不要随便死在走廊上。作者思维很活跃,知识面很广,见解也很独到。我对后面的文章很有信心。
  •   读书有时候真的只是个惯性,一阵不看就觉得少了点什么,李海鹏的很多专栏都看过,现在集结成书还是觉得很亲切的
  •   语言睿智幽默、见解险直犀利,让民众听到一种最清醒有力的声音。
  •   喜欢李海鹏的文字性格,反诘的、调侃不羁的,洞察清晰的,大智慧的专栏写手~
  •   无论从内容文笔还是从装帧设计,都是很有个性,线装书真的很对我的口味。还有曾经做过诗人与记者的李海鹏的文章,读起来在关照现实的同时不乏语言的魅力精致。
  •   朋友推荐买的这本书,的确是我的菜。用了两个下午看完,意犹未尽准备继续回味。
    嬉笑怒骂之中饱含深情,是我喜欢的风格。通过文字仿佛能看到作者李海鹏书写文字时的状态:时而嬉笑,时而犀利。
    以后还会继续关注他。
  •   换一种角度,换成李海鹏的角度,来看世界,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尽在书中。一如既往的喜欢海鹏的文字,让人深省
  •   首先,这个书名很有趣,让人一看就有探究的冲突,其次,他的文字很过瘾,处处都透着黑色幽默,字里行间都深深地透露出李海鹏的个性、追求以及其人生态度,感叹于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妙笔生花的文笔,辛辣够味的抨击,虽说此本书收录的并非都是最好的,但冲着看书的过瘾,看后的反思,此书绝对值得买回去细细品味,五星推荐!
  •   大多数时候,李海鹏仍是在耐心地说理,变着法让人们重新审视常识、凝聚共识。同时他对自己的文章有着清醒的认识,承认自己的努力是用一根针来挖井。正如他所预料,在社会转型期,这些常识似乎变成了高不可及的知识或者是弃之如敝屣的陈词滥调,而他的举动也难免像堂吉诃德和风车作战。
  •   先说说这本书的装帧,书的封面设计的很独特,线装,很有感觉。内容绝对的有内涵,轻轻一点,或者说是一个比喻,就说清楚了一个让我们觉得很费解的问题。读李海鹏的文章需要带上大脑去思考,否则只会觉得自己是个白痴,会觉得通篇没有一个不认识的字,却不知道作者到底在说什么。所以,看这本书,千万不能偷懒。李海鹏说过,他对自己写作的定位只是普及常识。但常识确是最难让人深刻懂得的。我知道,他已经走在路上了。
  •   李海鹏的作品,以前写的专栏的一个集子,读起来趣味性很强, 我很喜欢
  •   和他的新闻作品相比,他的专栏文字更自由,也更彰显出他的个性和追求。千余字的篇幅里,我看到一个热爱常识,敢于嘲笑世界的家伙,“除了正义、智识、艺术和灵魂之外,简直没有什么值得他去尊重”。他对那些头脑空空的人充满厌恶,他热爱自由,时刻自省。感觉上,他的精神品质的追求与我读王小波随笔颇有类同之处。
  •   李海鹏这个人,相见恨晚!书中每篇文章都很喜欢,有思想,生活在北京的人可能更容易看懂,期待他的第二本书。
  •   看李海鹏的文字,总是会感觉意犹未尽,犀利老道,又不失幽默。
  •   第一篇看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没怎么看懂,好像不能理解他的意思似的。但是后来我又看了第二遍,才明白李海鹏的幽默和睿智,以及他的博学。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人生的体会,对周围的事物的感悟。真的很好的一本书
  •   李海鹏,号称记者中的抒情歌手,南周出身,好书!
  •   我想,李海鹏的文字大概已经没有多少人会怀疑了吧。

    书的好与不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喜欢之极——全书展平的效果,包封的匠心独具,蓝色调的选择,都十分喜欢。但也有很专业的做书人很是看不上。
  •   第一次看李海鹏的作品,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的文字了
  •   如果说玩文字游戏的人,在中国有很多;那么,闪烁智慧的游戏者,却是鲜见;然而,这鲜见之人中,尚秉持着一颗良心的人,则是少之又少……李海鹏,则是这少之又少中的一个。
  •   李海鹏的文字非常自然而深邃。
  •   李海鹏是个有独特见解的文人,文风也让人喜爱。喜欢不同的看法的人可以去阅读!
  •   特别的长见识 包装也特别精美
    很满意 相当于通过李海鹏的眼镜来对这个世界进一步了解 升华
  •   说实话,本人才疏学浅,之前并没有严密关注李海鹏其人,直到近期特别关注了下之后,才觉得自己以前真是一个弱孩子,无限贬低自己。才读了一些牛逼的片段,就一时间醍醐灌顶,就俩字----凉快!无疑,这本书在夏天最热的时候出版,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办法。在一个吃牛肉干都会让人觉得热的时候,读这本书,确是一个牛逼且非常牛逼的选择。
  •   偶然买了这本书,书中的李海鹏比想象中的宽容,文字背后都是他对真理的思考与追求,以及对浅薄的同情。
    他嬉笑怒骂,可是并不刻薄,因为其同情和宽容的底色。
  •   李海鹏的文字,虽晦涩,却发人深省,值得人好好的品味
  •   李海鹏的文字好多人一定都不陌生,只想说:看这样的文字:痛快!
  •   评论如人,喜欢李海鹏!
  •   过去看李海鹏写的新闻稿,觉得这人有点起高调的感觉,看着让人觉得心每次都提到嗓子眼。如今看了这本书,才觉得,哦,原来真实的李海鹏是这样的。真实的他是如此可爱。
  •   为什么狂读李海鹏?对于我来说,答案是读后有助增强小宇宙。如果你嫌这个说法轻薄,听听下面这个:因为“我们不能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却依然对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怀有乡愁”。 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有句话:一个短篇小说、一部长篇或者一首诗应该产生一定次数的感情冲击,你可以通过这种冲击的强度及次数,来判断这部作品水平如何。
  •   终于拿到《佛祖在一号线》,感慨于:政治性的自由应当人手一份,非政治性的自由来源于“不在乎”,华盛顿因为不在乎“权力”而获得了回种植园的自由;我们如果不在乎一些东西,不晓得能获得怎样的自由……好书啊,真是一本好书。
  •   第一次看李海鹏的书,不错。文章都挺短,但精要。一个理想主义者。
  •   李海鹏的杂文那是不用说了,要看的啊
  •   李海鹏还是很犀利的~~膜拜,就是包装次了点,内容没的说,装帧要是好就好了
  •   很偶然的机会 发现了李海鹏 这本书是在看了电子版之后买的 什么意思你懂的
    难得的文字
  •   关于这本书的书评太多了,总之就是喜欢,就是热爱!就像人人过节都想亲人,而只有王维能写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佳句一样,李海鹏把世人熟知的、或者潜意识里德东西表达出来,而且还写得那么好就真的是牛X了。它经常被拿来跟梁文道的《常识》做比较,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民主思想的传播是功不可没的,而这,正式这个时代所缺乏的。
  •   伴着细雨,终于等来了《佛祖在一号线》,我等你很久很久啦,很喜欢这种装帧形式,内容自然是非常喜欢啦!!!读过其中几篇文章,感觉只有痛快。进来全国都热得不想地球人居住的世界,但是这本书会跟人带来哗哗的两块,这是一本空调书啊,强烈推荐!
  •   李海鹏的文字里显现着精致的小智慧。
  •   李海鹏的文字,不会让我失望。
  •   非常欣赏李海鹏,他的思想及人格。
  •   那种写满“XX作序”,“XX推荐”的腰封向来都是鄙视的对象,第一时间扔掉。漫說<佛祖在一号线>没写,就算是写了,这个腰封我也不会扔。这种装帧设计压根就想让人看书看得小心翼翼。这哪是腰封,这是连身裤。就内容而言,书是不错!
  •   有心人处处能看到问题,李海鹏就是这样的人。此书宜买。
  •   一般来说,像我和李海鹏这样的东北爷们,步入中年,都是一副看破红尘,破摔破罐子,老子谁也不尿的样子,充其量,只能叫一个人的牛逼。假如学那个小孩,说出来呢,其实一半人知道皇帝光着屁股,另一半则真是有眼无珠了。李海鹏说那个小孩也叫“Clack男孩”,就是听出火车出了毛病的那个。


  •   《读库》不怎么读,主要是闲散度太高,无法长期支出消费。
    这本《佛祖在一号线》算是买来解痒,一口气读完,确实没有让人失望。
    凌厉、幽默、热血,感觉就是一帮朋友在侃大山,你在侧,时而大笑、时而警醒、有时甚至感触激荡、拍案争论。
  •   第一次看李海鹏的书,不错,书有点象线装的感觉,很不一样
  •   第一次看李海鹏的书。个人觉得他写得不错
  •   第二次买送给朋友,李海鹏、冯唐都是当代名家。
  •   暑假买的,三天时间看完。过年回家准备再看一遍。
    换个姿势做天才,霸气。
    每次坐一号线,都想起书名《佛祖在一号线》,到底自己我们每个人是佛祖还是沙丁鱼罐头,联想的多了,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还有在文中说有品位的人不穿秋裤,呵呵……
  •   喜欢李海鹏的黑色幽默
  •   不跳楼都该跳轨了,FSK跳13个,一号线跳几个?------让世界成为永远没有员工跳楼的美好世界,请看《日本最了不起的公司》;让世界成为永远没有绝望者跳轨的美好世界,请看《佛祖在一号线》。。
  •   先看的《晚来寂静》,又来买了《佛祖在一号线》,很喜欢他的写作风格,读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思考,对自己人生的,对这个社会的。总之,我爱这个男人~!
  •   困困写了篇文章叫《我也爱李海鹏》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732208/

    有人跟着写了《我们都爱李海鹏》
    http://book.douban.com/review/3478030/

  •   在这些文章里面能感觉到,有时候李海鹏“苦大仇深的讲着公共话题,讲着讲着自己就厌烦了起来,胡扯了一通,拿出了一点写小说的戏谑和调皮,姿态立刻变得肆意、轻狂、妄为了起来”。
  •   刚拿到书,一看封皮好惊讶,以为是次品之类的货,看了n多图片,才知道这本书的包装是如此独特。李海鹏的作品值得一读。
  •   一个作者的好坏,从文字的气氛中可以读出来。本书读起来,轻松活泼,又有独特的见解。在沉闷压抑的当今社会,知道有人原来可以这么放松的去思考,这么乐观的去看待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心灵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解放。
    杂志专栏的文章,都不会太长。在有限的篇幅里,一个人可以表达的情绪,可以是有条理的议论,也可以是散文式的聊天。本书作者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明明是在讨论一些很耐人寻味的话题或者思考,可是他写下的却是叨逼叨逼的聊天谈话,似乎再沉重的思考在他看来都只是一种谈资,一种生活的娱乐体验。
  •   今天刚学了个新知识:康德拉季耶夫周期,5、60年为一轮的经济周期。今天还听了个学问人说他的宇宙观,其中就有宇宙是同质化的,循环的。所以不同领域的规律可以互相借鉴,历史可以借鉴。

    大小理科生们逻辑出来的学问还是很不错的,用在大小文科生身上试试:今日的愤青杂文,和百年前的就该长得神似。——《建党伟业》中罗列了当年的文章家们,各有特色,各有主张:蔡元培、辜鸿铭、胡适、陈独秀、鲁迅和杨度。

    互联网的力量,就像上世纪初报纸的力量,百花齐放、百家争言成为自然现象。只是大自然的力量、宇宙的规律仍然会在所有领域起作用,优秀的永远只会是少数,愤青里也是一样。我自己的是这样判断愤青的优劣的:看语气语调语法,不看内容。

    举个历史例子,文革结束后那著名的照片中的标语:“打倒四人帮”,画了大红×的“江、张、姚、王”,以及人们的表情,我们就会知道在人们的心中,在社会的精神、思想层面,文革远未结束。辜鸿铭的那句台词:“你们心中的小辫子没剪掉。”

    按本书中曾提到过的一个预言,1840年鸦片战争后要走200年的路才能实现民治。愤青是社会的一种分工,和社会中的其他工种,士农工商学兵,一起在走这条路。干一行就要干好一行,选择做愤青的,就要做优秀的愤青,要随之关注自己的语气语调语法,那代表内心的真相。

    本书作者是个好愤青。
  •   当快递来敲门,佛祖在一号线到了。腰封竟然差不多掩盖了整个封面密密麻麻的堆满了文字。用炭笔写的书名“佛祖在一号线”,活泼而随意的摆放在大大的腰封上。封面是浅蓝色,线装,无书脊。从装帧看,此书邪性。
  •   非常喜欢《佛祖在一号线》的线装,里面文字和《常识》差不多,但是比《常识》又不同,先放下大秦帝国,今晚看完几篇。萧瀚说:常识必须被重复,否则它将被遗忘;邪恶必须被曝光,否则它将继续作恶;正义必须被炒作,否则它将被活埋。高度认同! 《佛祖在一号线》更有此感,虽然可能重复一千遍还是有人永不会懂。
  •   原来都不知道李海鹏是谁呢,真是孤陋寡闻啊,看了这本书,真正是本好书,非常过瘾。一些沉重的问题表达的很轻松。适合我的口味
  •   看了佛祖在一号线才知道原来咱们传媒界有这么一号牛人 很喜欢他的稿子 这本文集也非常高质量 值得大家拜读一番
  •    1. 我们都像是同一列火车的乘客,这火车的司炉工拼命加煤,因为我们想开到月亮上去。老想着成功干嘛呀?就好像我们的智力不足以应付不追求成功的生活似的。
      2. 生活就是一个体制,你走在路上会遇到不许闯红灯的体制,吃饭时会遇到左手叉右手刀的体制,睡觉时会遇到不能跟别人的女朋友一起睡的体制。我倾向于认为体制本身就是糟糕的,但它如同政府,有时候是一种必要的糟糕。真正的问题其实在于我们有一些不必要的糟糕,却认为它是必要的。
      3. 不义者还有终极杀招,就是制造封闭的话语空间。几年前我采访过一家孤儿院,调查它的院长是否贪渎了公众捐款,想不到困难重重。如果我问一个孤儿,孤儿院给你什么吃呀?他就会仇恨地盯着我说,龙虾炖牛肉!我问另一个孩子,孤儿院给你什么穿呢?她也仇恨地盯着我说,阿玛尼!这自然是夸张,但孩子们不说实话却是真的。为何如此呢?因为这是一个信息孤岛。院长把孩子们封闭起来,长年累月地宣传说,这个残忍的世界已经抛弃了你们,如果没有我,你们就会流落街头任人宰割——可是现在有些记者想搞掉我,破坏我们的幸福家园!
      4. 我当记者那会儿,有一回被一个人骂了一番:“你怎么跳墙过来了?你这种地方媒体的小记者,就会偷鸡摸狗!”你知道,那道墙后面既没有鸡,也没有狗,只有一架坠毁的飞机和几十具尸体,一来我觉得自己作为记者探查现场,是负责任之举,二来倘若门可以走,我何必去跳墙呢?这个人阻止我,当然是体系所致,并非他自己的意愿,我也不该怪他,可是我能做什么呢?难道说谢谢你的侮辱?我当然只能回击说:“我是小记者没错儿,可是你是大官?你大半夜的蹲在这儿盯着这墙,也不怕冻掉了屁股!你40多岁了连个科长都没混上吧你!”你看,我们都在重复着同一句话:你啥都不是。我们在寒夜之中彼此仇恨,问题的根源却远在天边。
      5. 做某些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压根儿甭做,比方说,吸毒、冲狗熊的鼻子来一记直拳和偷袭珍珠港。这些事有个共同点,做的时候很爽,可是做完了不好办。在我看来,把房价推高亦属此列。这几年楼价高涨,衍生出了各种匪夷所思的说法。最神奇的一个是某官员说高房价都是丈母娘造成的,意思是,现在的丈母娘太不像话,非逼女婿买房不可。我听过一个很有哲理的故事,小明吃了一包方便面,然后小明出门被车撞死了,因此千万不要吃方便面。
      6. 我要含泪向这些央企作如下劝告——你们这么强,到美国拿地去吧,盖一堆没有地下车库的塔楼,再每平方米一亿美金卖给他们!央企比民企强大多了,吉利这样的民企都能收容沃尔沃,央企为什么不能拆迁曼哈顿呢?我觉得第五大道完全可以盖成豆各庄的样子,时代广场也可以山寨公主坟环岛,这些都齐活儿之后,再给他们建个西直门立交桥。美国人不是说世界是平的吗?我看他们也就有些破IT公司,想平我们,没戏,央企平他们,肯定富裕。
  •   李海鹏的書內容不用懷疑,衹是這版裝訂不怎麼樣
  •   李海鹏写的挺好的恩
  •   李海鹏还是值得期待的,这本不算小说的书籍,读来酣畅淋漓,不错的书
  •   李海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