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棉棉  页数:216  
Tag标签:无  

前言

  时空是个幻觉  棉棉  2010年3月上海  2004年出版的有图片的《熊猫》和2009年出版的《声名狼藉》讲的是同一个故事。这是一个严重功能失调的人写的爱情故事。据说切开药物依赖致死者的脑子,会发现那种人的脑子里有很多小洞。我虽然没有“药物依赖致死”,但我的脑子肯定是一张漏眼的网。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功能失调过,那么请别看这个故事。  我一直都懒得跟人解释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法克特阿婆的故事。再版《熊猫》是一个机会,让我试着把一些事情说清楚,并再次为这那些岁月挑选照片。  这个故事说的是一对相爱了十年的爱人同志最后分手的过程。我试图在这个故事里为爱情打开很多门,我想看清楚当所有的大门打开时爱情到底还剩下什么。在《熊猫》里男的职业不明,女的是一位“无产阶级作家”。到了《声名狼藉》,男的是《糖》里的摇滚乐手赛宁,女的是《糖》里的作家红。在两个版本中他们都曾有过一个约定,这个约定的大致内容是他们可以跟第三者发生恋情(在《熊猫》里更清楚说明只是可以发生“一夜情”,到了《声名狼藉》里则是“短暂的恋情”)。发生恋情之后他们都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告诉对方但对方不可以嫉妒和因此提出分手。另一种选择是不告诉对方,但必须做到永远不让对方查出来,否则一旦被对方发现就分手。他们坚守着这个规定并始终保持着彼此高度的精神联系。到第十个年头的某一天他们决定玩一个“编故事接龙”的游戏。这个游戏是一种他们自己发明的只属于他们之间的沟通方式。因为在看似开放和自由的爱情关系里,有些时刻他们可能没有办法直接对话,因此他们通过编故事来进行交流并解决问题。这对情侣在《熊猫》和《声名狼藉》两本书的最后都是以分手结束。  《声名狼藉》中赛宁和红在“一夜之间突然成名”后,开始参加资产阶级的晚会,喝着资产阶级的香槟,试图理解资产阶级的娱乐。一支“由最年轻的简单粗暴、聪明绝顶、目光温柔的艺术家及时装模特组成的”狗仔队不断公布这对情侣与各种“第三者”的绯闻,最终导致他们的关系和意志都濒临崩溃。在红答应塞宁的求婚后,他们决定做这个“编故事接龙的游戏”。  两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这对情侣一起玩“编故事接龙游戏”时虚构的故事。故事是关于一个男人跟五个女孩的故事。这个男孩般的男人在2004年版的《熊猫》中是个开服装店的,叫Lino。而在5年后出版的《声名狼藉》中他的职业是演员,他的名字也叫演员。从录音地点的标题(再版时加上的)我们知道这对情侣去了一个又一个party,他们一直在录音和编故事,现实与虚构互相交错。 根据《熊猫》出版多年后的一篇有关评论所统计,《熊猫》除了一个带有科幻色彩的电视机外,故事先后涉及了数码相机、录像带、对讲机、电话、电脑、摄像头、照片、摄像机、手机、电子信、8MM摄影机、太阳眼镜上的针头摄像头、MP4摄像机、独立电影、傻瓜照相机、投影仪等各种媒介。故事高潮处出现了一种病毒,谁得了这种病毒谁一年只能做两次爱。最后,这对情侣筋疲力尽地来到热带风暴人造海滩。女孩说:我们被病毒充满,病毒是关于我们恐惧一个名词。男人说:你的微笑是一个我不愿与陌生人分享的病毒。  在这对情侣共同虚构的故事中的五个女孩,她们分别是开地下麻将馆的、开唱片公司的、研制香水的(写小说跟研制香水是同一件事情)、赞助商、广告制作者(在《声名狼藉》里变成了“上海地下电影的公主”)。这五个女孩都说了同样的一段话:“你知道上海缺什么?上海就缺大海。我们需要经常在沙滩边坐坐,有蓝色的天空,好朋友坐在身边看书,我在那里晒太阳,发呆,什么也不想,休息,我需要休息。”。  《熊猫》最早是一个电影剧本。后来出书时,我之所以安排她们说同样的话是因为我想用庄杰拍的那张我在迈阿密海滩的照片作封面。后来我“发现”安排她们说同样的话也可以暗示这五个女孩其实是同一个女孩。这五个女孩其实都是我。《熊猫》让我第一次发现其实我是没有一个固定的“自我”的。因为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是一个多么好的演员!  (青春期的第一次“觉醒”很可能是因为在杂志上第一次看到“自我”这个词,很多年我们为“自我”而挣扎,最后发现其实“自己有很多个我”。)  在最早的时候文学对我来说曾经只是一种带有幸福感的写作。但很快就再也不是了。开始写《熊猫》时正是写作给我带来巨大名声的时候。在写《熊猫》的那几年我完全把生活当成了文学。我意识到生活本身就在写着它自己的小说,而我们所有的人其实都住在一个小说里。我那时觉得文学全部的魅力就是在于虚构与纪录的混合。那时我总希望自己可以精确地记录当下的现实。跟情人在一起的时候我在记录,在酒吧喝酒的时候我在记录,我总是在各种酒吧的纸巾上写作,我完全被生活本身的真实及无常所吸引,我觉得那就是文学。那时我从不真正地放松,我至今保存着大量的偷偷录下的谈话录音带,大部分我从来没有听过。有一次我无意之间听了我几乎忘了的一段录音,那是我和我当时“爱”着的男孩在北京中国大饭店房间里的一段录音,其中还包括长时间的沉默及当时房间电视正在播放的内容。在被录下的谈话中,我听到一个令我厌恶的缺乏安全感的不诚实的恋爱中的我。其实我一直害怕在录音里听到自己,因为那个自己是那么不真实。可能这是最大的一个原因为什么大部分的录音我没听过。  从一开始我就热爱将虚构与记录混合,写作因此而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糖》是一部虚构的自传。但我的虚构总是同时反应出我当时的生活,反应了我在那个时候是个什么样的人,正在听什么样的音乐,和谁在一起,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我的作品里大部分美妙的句子都是我纪录得来的。我只是一个DJ,把这些材料混合得真假难辩。  《熊猫》并不是“纪录片”,书中那些对话是我重新写成记录风格的,有很多是从“纸巾记录”里抄过去的,也有一些是直接从我的E-mail信箱里抄过去的。我本来以为记录会让写作变得容易很多,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真正令人发疯的并不是我的写作,而是现实本身。  《熊猫》写的是很少一部分人的城市,那里有多少盏灯就有多少颗破碎的心。《熊猫》带着沾沾自喜、狂欢、怪异、肤浅的气息,因为我当时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我的写作有虚荣的成分,但我从来没有想要炫耀我的生活。  再版《熊猫》的全部摄影作品都由庄杰拍摄,他是我当时的邻居,我们当时都住在东大名路的北外滩。他就像电影里或传说中的那种人,一个生意人,喜欢艺术,善于观察,颓废而享乐,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界名人在他家开派对,他的邻居是一个女作家。那时他跟我一样相信记录的力量。这次选的照片都是在我写《熊猫》的那些日子拍的,其中那些比较夸张的都是在我家的party上拍的。  那时我们喜欢去俱乐部喝酒跳舞,那时有很多时间可以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那时有很多上海女孩会在俱乐部里戴着墨镜,那时我确实有早上睡前看《教父》的习惯,也听DJ Bobby说过组织DJ罢工的想法,那时YY’S确实有过那样一个意大利男人,他曾经在YY’S写下过一份”合同”,“合同”上写着他要每年送我生日礼物一直到我死后。  那些日子的最后,我执著了三年的男孩告诉我他人格分裂 ,我父亲被告知将不久于人世,Party is over!  时空是一个幻觉。每个好孩子都有糖吃的意思就是,每个孩子都将在最后获得真理。对我来说烟酒和狂欢从来都不是因为放纵和颓废,我曾经相信那是接近真理的一种方式,就像我们一直相信爱情的全部内容是爱。过去我所做的所有的努力,就是在打开“那扇感知的大门”。我相信漫长而多变的无法总结的混乱,直到有一天我开始进入一种崩溃,我发现我们所有的人其实都没什么好的主意,关于生活的,关于艺术的,关于爱情的。我想其实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非常局限的,或者说完全错误的。  现在我很少去YY’S阴阳酒吧了。现在我相信祈祷的力量。大部分时间我都独处和无语。我曾经说了太多的废话,也曾经有太多的吻在城市中被浪费。  再版《熊猫》中黑体字的部分是我新添的,我想尽量保留那些日子的痕迹,但还是有些小地方情不自禁地做了删改。原版《熊猫》的最后部分在再版中被换成《声名狼藉》的最后部分放在附录里。你们可以看,也可以不看。随书附送的唱片第一首曲子是我为大家阅读我的文字而准备的,建议你们戴上耳机并把这首曲子设置成重复。《熊猫》其实无所谓看不看得懂。《熊猫》是关于那些严重功能失调的夜晚的妄念,是关于所有与爱情有关的概念最后全部破碎之前的那一个夜晚,所以随便翻开哪一页怎么看都行。  再版《熊猫》并不是为了怀旧,也不是为了将来。现实本身就是正在发生的虚构(小说)。对于相同的故事我们内心总是有“无数个”版本。我固执地认为, 对于某些作品的反复修改、再版、“翻拍”,这些事情本身就很“文学”。

内容概要

  2010年再版的《熊猫》事实上由一半2004年版的《熊猫》和一半2009年版的《声名狼藉》组成,其中结尾部分由诗人及实验音乐家颜峻在冬天北京的大街上的朗读并录制成唱片。再版在继续使用大部分老版图片的同时,补充了一些新的图片和一张唱片。唱片的音乐部分为亚文化电子音乐新人SIG的作品。再版《熊猫》充满市中心的后现代特征,棉棉用一种非常直接的感官体验正面向我们传达信息,这种感觉很像英文里的“现在进行式”。  这是一个能让所有对爱情怀有疑惑态度的人都参与进来的故事,不管你以前否读过棉棉都没问题。同时它并不单是一本围绕爱情主题的絮语,实际上棉棉在试图用一种充满未来感的方式对爱情进行解构,是在特殊而理想化的假设下对“爱情到底是什么”所做的一次实验性的揭示。她用近几年内心的成长变化来重新解释和完善这个故事,尝试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旁观自身爱情的角度,所以不要急着在书中寻找共鸣,因为所有人物都可能是你在现实中的化身。生活中让人深陷沉溺执着的爱情,当排除掉精神上的一切不光明因素而变得开放和自由之后,究竟还剩下什么?这是棉棉想要在《熊猫》中探索和解答的。所有都市爱情中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玩着类似《熊猫》中的编故事游戏,他们在这个虚构的维度里面,不断制造着猜疑、嫉妒、欲望、谎言、背叛以及各种新的不纯洁因素,将心灵最原始最单纯的呼唤淹没在一层层困惑的外衣下,使得所有爱情都变成冒险。《熊猫》又名Panda Sex,在法国出版时被誉为后现代版的《危险关系》。  最后,在为再版《熊猫》所做的序言《时空是一个幻觉》中棉棉解释道:再版《熊猫》并不是为了纪念,也不是为了将来。现实本身就是正在发生的小说。对于相同的故事我总是有“无数个”版本。对于某些作品的反复修改、再版、“翻拍”,我固执地认为,这些事情本身很“文学”。

作者简介

  棉棉,16岁开始写小说,17岁高中退学,1996年在上海棉花俱乐部担任唱片师。 棉棉从17岁开始其作品不断遭遇审查问题。其中包括1987年《上海文学》因刘心武《人民文学》事件影响而撤回本来预定当年3月发表的棉棉的第一篇小说《仿佛是祈祷》,1999年云南出版社《啦啦啦》在工厂印刷完毕后被禁,2000年山花出版社《每个好孩子都有糖吃》被禁,2000年《糖》出版四个月被禁,之后长达十年棉棉不能正常出版发行其文学作品,也不能在任何中国媒体出现。从1999年到2009年棉棉虽然出版了《社交舞》、《熊猫》,但由于她特殊的敏感身份,每本书都在历尽艰难出版后不能正常发行。棉棉文学作品中强烈的城市后现代特征及亚文化色彩使棉棉及棉棉的写作在中国始终被误解。棉棉从未承认过自己是“身体写作”或“美女作家”。她的写作及行为注重挑战自己及读者的心灵感知能力及对生命的高度敏感。  代表作:《糖》《声名狼藉》、《于忧郁的明天升上天空》。作品被翻译成15种语言全世界发行,并畅销法国、美国、德国。

书籍目录

时间是个幻觉星期天的下午:M餐厅丽丽阿姨的葬礼之后妹妹的葬礼之前“你在10月30日万圣节那天干了什么?”附录 《声名狼藉》最后部分

章节摘录

  时空是个幻觉  棉棉  2010年3月上海  2004年出版的有图片的《熊猫》和2009年出版的《声名狼藉》讲的是同一个故事。这是一个严重功能失调的人写的爱情故事。据说切开药物依赖致死者的脑子,会发现那种人的脑子里有很多小洞。我虽然没有“药物依赖致死”,但我的脑子肯定是一张漏眼的网。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功能失调过,那么请别看这个故事。  我一直都懒得跟人解释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法克特阿婆的故事。再版《熊猫》是一个机会,让我试着把一些事情说清楚,并再次为这那些岁月挑选照片。  这个故事说的是一对相爱了十年的爱人同志最后分手的过程。我试图在这个故事里为爱情打开很多门,我想看清楚当所有的大门打开时爱情到底还剩下什么。在《熊猫》里男的职业不明,女的是一位“无产阶级作家”。到了《声名狼藉》,男的是《糖》里的摇滚乐手赛宁,女的是《糖》里的作家红。在两个版本中他们都曾有过一个约定,这个约定的大致内容是他们可以跟第三者发生恋情(在《熊猫》里更清楚说明只是可以发生“一夜情”,到了《声名狼藉》里则是“短暂的恋情”)。发生恋情之后他们都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告诉对方但对方不可以嫉妒和因此提出分手。另一种选择是不告诉对方,但必须做到永远不让对方查出来,否则一旦被对方发现就分手。他们坚守着这个规定并始终保持着彼此高度的精神联系。到第十个年头的某一天他们决定玩一个“编故事接龙”的游戏。这个游戏是一种他们自己发明的只属于他们之间的沟通方式。因为在看似开放和自由的爱情关系里,有些时刻他们可能没有办法直接对话,因此他们通过编故事来进行交流并解决问题。这对情侣在《熊猫》和《声名狼藉》两本书的最后都是以分手结束。  《声名狼藉》中赛宁和红在“一夜之间突然成名”后,开始参加资产阶级的晚会,喝着资产阶级的香槟,试图理解资产阶级的娱乐。一支“由最年轻的简单粗暴、聪明绝顶、目光温柔的艺术家及时装模特组成的”狗仔队不断公布这对情侣与各种“第三者”的绯闻,最终导致他们的关系和意志都濒临崩溃。在红答应塞宁的求婚后,他们决定做这个“编故事接龙的游戏”。  两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这对情侣一起玩“编故事接龙游戏”时虚构的故事。故事是关于一个男人跟五个女孩的故事。这个男孩般的男人在2004年版的《熊猫》中是个开服装店的,叫Lino。而在5年后出版的《声名狼藉》中他的职业是演员,他的名字也叫演员。从录音地点的标题(再版时加上的)我们知道这对情侣去了一个又一个party,他们一直在录音和编故事,现实与虚构互相交错。根据《熊猫》出版多年后的一篇有关评论所统计,《熊猫》除了一个带有科幻色彩的电视机外,故事先后涉及了数码相机、录像带、对讲机、电话、电脑、摄像头、照片、摄像机、手机、电子信、8MM摄影机、太阳眼镜上的针头摄像头、MP4摄像机、独立电影、傻瓜照相机、投影仪等各种媒介。故事高潮处出现了一种病毒,谁得了这种病毒谁一年只能做两次爱。最后,这对情侣筋疲力尽地来到热带风暴人造海滩。女孩说:我们被病毒充满,病毒是关于我们恐惧一个名词。男人说:你的微笑是一个我不愿与陌生人分享的病毒。  在这对情侣共同虚构的故事中的五个女孩,她们分别是开地下麻将馆的、开唱片公司的、研制香水的(写小说跟研制香水是同一件事情)、赞助商、广告制作者(在《声名狼藉》里变成了“上海地下电影的公主”)。这五个女孩都说了同样的一段话:“你知道上海缺什么?上海就缺大海。我们需要经常在沙滩边坐坐,有蓝色的天空,好朋友坐在身边看书,我在那里晒太阳,发呆,什么也不想,休息,我需要休息。”。  《熊猫》最早是一个电影剧本。后来出书时,我之所以安排她们说同样的话是因为我想用庄杰拍的那张我在迈阿密海滩的照片作封面。后来我“发现”安排她们说同样的话也可以暗示这五个女孩其实是同一个女孩。这五个女孩其实都是我。《熊猫》让我第一次发现其实我是没有一个固定的“自我”的。因为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是一个多么好的演员!  (青春期的第一次“觉醒”很可能是因为在杂志上第一次看到“自我”这个词,很多年我们为“自我”而挣扎,最后发现其实“自己有很多个我”。)  在最早的时候文学对我来说曾经只是一种带有幸福感的写作。但很快就再也不是了。开始写《熊猫》时正是写作给我带来巨大名声的时候。在写《熊猫》的那几年我完全把生活当成了文学。我意识到生活本身就在写着它自己的小说,而我们所有的人其实都住在一个小说里。我那时觉得文学全部的魅力就是在于虚构与纪录的混合。那时我总希望自己可以精确地记录当下的现实。跟情人在一起的时候我在记录,在酒吧喝酒的时候我在记录,我总是在各种酒吧的纸巾上写作,我完全被生活本身的真实及无常所吸引,我觉得那就是文学。那时我从不真正地放松,我至今保存着大量的偷偷录下的谈话录音带,大部分我从来没有听过。有一次我无意之间听了我几乎忘了的一段录音,那是我和我当时“爱”着的男孩在北京中国大饭店房间里的一段录音,其中还包括长时间的沉默及当时房间电视正在播放的内容。在被录下的谈话中,我听到一个令我厌恶的缺乏安全感的不诚实的恋爱中的我。其实我一直害怕在录音里听到自己,因为那个自己是那么不真实。可能这是最大的一个原因为什么大部分的录音我没听过。  从一开始我就热爱将虚构与记录混合,写作因此而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糖》是一部虚构的自传。但我的虚构总是同时反应出我当时的生活,反应了我在那个时候是个什么样的人,正在听什么样的音乐,和谁在一起,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我的作品里大部分美妙的句子都是我纪录得来的。我只是一个DJ,把这些材料混合得真假难辩。  《熊猫》并不是“纪录片”,书中那些对话是我重新写成记录风格的,有很多是从“纸巾记录”里抄过去的,也有一些是直接从我的E-mail信箱里抄过去的。我本来以为记录会让写作变得容易很多,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真正令人发疯的并不是我的写作,而是现实本身。  《熊猫》写的是很少一部分人的城市,那里有多少盏灯就有多少颗破碎的心。《熊猫》带着沾沾自喜、狂欢、怪异、肤浅的气息,因为我当时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我的写作有虚荣的成分,但我从来没有想要炫耀我的生活。  再版《熊猫》的全部摄影作品都由庄杰拍摄,他是我当时的邻居,我们当时都住在东大名路的北外滩。他就像电影里或传说中的那种人,一个生意人,喜欢艺术,善于观察,颓废而享乐,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界名人在他家开派对,他的邻居是一个女作家。那时他跟我一样相信记录的力量。这次选的照片都是在我写《熊猫》的那些日子拍的,其中那些比较夸张的都是在我家的party上拍的。  那时我们喜欢去俱乐部喝酒跳舞,那时有很多时间可以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那时有很多上海女孩会在俱乐部里戴着墨镜,那时我确实有早上睡前看《教父》的习惯,也听DJBobby说过组织DJ罢工的想法,那时YY’S确实有过那样一个意大利男人,他曾经在YY’S写下过一份”合同”,“合同”上写着他要每年送我生日礼物一直到我死后。  那些日子的最后,我执著了三年的男孩告诉我他人格分裂,我父亲被告知将不久于人世,Partyisover!  时空是一个幻觉。每个好孩子都有糖吃的意思就是,每个孩子都将在最后获得真理。对我来说烟酒和狂欢从来都不是因为放纵和颓废,我曾经相信那是接近真理的一种方式,就像我们一直相信爱情的全部内容是爱。过去我所做的所有的努力,就是在打开“那扇感知的大门”。我相信漫长而多变的无法总结的混乱,直到有一天我开始进入一种崩溃,我发现我们所有的人其实都没什么好的主意,关于生活的,关于艺术的,关于爱情的。我想其实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非常局限的,或者说完全错误的。  现在我很少去YY’S阴阳酒吧了。现在我相信祈祷的力量。大部分时间我都独处和无语。我曾经说了太多的废话,也曾经有太多的吻在城市中被浪费。  再版《熊猫》中黑体字的部分是我新添的,我想尽量保留那些日子的痕迹,但还是有些小地方情不自禁地做了删改。原版《熊猫》的最后部分在再版中被换成《声名狼藉》的最后部分放在附录里。你们可以看,也可以不看。随书附送的唱片第一首曲子是我为大家阅读我的文字而准备的,建议你们戴上耳机并把这首曲子设置成重复。《熊猫》其实无所谓看不看得懂。《熊猫》是关于那些严重功能失调的夜晚的妄念,是关于所有与爱情有关的概念最后全部破碎之前的那一个夜晚,所以随便翻开哪一页怎么看都行。  再版《熊猫》并不是为了怀旧,也不是为了将来。现实本身就是正在发生的虚构(小说)。对于相同的故事我们内心总是有“无数个”版本。我固执地认为,对于某些作品的反复修改、再版、“翻拍”,这些事情本身就很“文学”。

编辑推荐

  ●全书四色印刷,内文以大胆的内文设计及随书赠送唱片的形式来突破传统的小说类型图书的出版,传达“书+图片+设计+音乐”的概念。  ●文本特色:《熊猫》运用全新叙事手法,通篇几乎全是对话,极少描述性语言,极少形容词,虚构中套着虚构,并混合了棉棉重新选定的五十张图片,随书赠送的原创CD唱片是棉棉亲自挑选及制作完成的。  ●《熊猫》 同时锁定先锋及俱乐部夜店人群, 解构所有的爱情。是中国第一部“市中心”实验小说,被法语世界誉为后现代版的《危险关系》。爱得像熊猫,性是酷刑,爱是解放,活是奇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熊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每次我整理书柜,都会再顺便从读过的书里面拿出一两本来翻看,我不确信这是否跟某种程度的恋物情结有关,但好像有几本总会被这样频频而反复地拿出来,那样的文字能迅速的把我带去别处,最后到达一个某段记忆中最深最凹陷的地方。棉棉的书便是能这样带我旅行的。昨天下午趁着收拾的空挡,又很快翻完了《糖》,后扉上的数字信息提示我,距离这本长篇小说的第一次印制出版已过满了整十个周年。于是我便信誓旦旦起来,硬是没再把书放回到柜子上。等到房间打扫完坐下又拿起来,才发现它俨然一本旧书的样子:页角因为留下年纪更轻时手指拈过的痕迹而隔三差五的折着,纸张也微泛了黄,忘了是不是因为曾在某个假期把它借给过那个住在海边的女孩,所以每翻过一页都有一阵咸咸的腥甜味儿。
        
      后来我笃定,这味道并非来自大海。
        
      那是青春的味道啊!
        
      00年我上初二,父母给了我二十块钱让我自己选购生日礼物,我就去书店买了《糖》。那个时候我是不怎么看书的,只是当时觉得书名好听,封面好看,另外想如果父母知道我用这钱买了书,一定会很高兴,谁知回家后却因为书的内容没有通过父母的审查而被禁掉了。真正看《糖》是四年以后的高二,因为搬家,书被我从床底下一只旧皮箱里找到了。看完之后当时就觉得特别酷,我迷恋上了小说中的人物,然后去找书里面提到的音乐,还摘抄了书里的诗歌和喜欢的话,走到哪就带到哪,于是它一度变成了我的一本青春手册。我确信,这就是我喜欢的!那是我在看其他任何书的时候从未有过的感觉。正是这种无比坚信的炽热感觉和好奇心让我迷恋上了这个作家,关于棉棉我迫切想要了解更多,想要看到更多她的书。
        
      那几年,棉棉的作品在市面上是非常少见的,《熊猫》是我在一个特别破的主要经销盗版书和考试类书籍的书店买到的,很奇怪,那里总藏着一些非常难买的正版图书,书店老板告诉我没有他进不到的书,因为他是从网上订货的,如果别人有找什么书的他都会进几本。那时候网购在我所在的城市并不像现在这么普遍,于是在书店老板的帮助下,我还买到了《我们是如此敏感》和棉棉早期的《盐酸情人》《每个好孩子都有糖吃》。第一次去的时候,店里一共有三本《熊猫》,介绍我去的女孩买了一本,我买了两本,也没想过送人,后来送了一本给我当时“爱”的那个人。“在爱时候如丝般迷惘”,那真是一个难熬的时期,整个人都慢慢低下去了,我听着悲伤的歌,在书里每一页的空白处写充满诗意的话,希望《熊猫》可以把我的意思完整地传达给那个人,我真想她能好好读一下那本书,读完就能明白我。可她一次次的让我失望,一切都陷入了恶性循环,我厌倦透了这样反反复复根本无法改善的生活。在我第二遍完整地读这本书的时候,里面所有描述的情节开始发生微妙地变化,整个故事连接起来,不再像第一次看时,因为在人物对话的内容上投射了诸多我自己的情绪因素而断章取义做出错误的判断。很快,我便从那段水深火热的生活中抽离出来,一大部分原因都来自于《熊猫》的启示。
      
      很多人都应该有过跟我类似的感受,当自己正处于生命中某一段非常时期,总会接触到一些对自己影响特殊的文字,不光是很短的时间内,也有可能在几年以后才会发现当时那些具有象征性或者暗示性的文字已经对自己具有了某种特殊的意义,有些甚至极有可能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态度,解决问题的角度乃至整个人生观产生了作用。
        
      《熊猫》再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通过文字,棉棉用一种非常直接的感官体验正面向我们传达信息,这种感觉很像英文里的“现在进行式”,好像一切都具有一种现场感,而作为她的读者,我非常享受这种now的状态并且很乐于参与其中。《熊猫》同样是一个能让所有对爱情怀有疑惑态度的人都进来参与的故事,不管你以前否读过棉棉都没问题。同时它并不单是一本围绕爱情主题的絮语,实际上棉棉在试图用一种充满未来感的方式对爱情进行解构,是在特殊而理想化的假设下对“爱情到底是什么”所做的一次实验性的揭示。现在她用近几年内心的成长变化来重新解释和完善这个故事,尝试给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旁观自身爱情的角度,所以不要急着在书中寻找共鸣,因为所有人物都可能是你在现实中的化身。生活中让人深陷沉溺执着的爱情啊,当排除掉精神上的一切不光明因素而变得开放和自由之后,究竟还剩下什么?这是棉棉想要在《熊猫》中探索和解答的。所有都市爱情中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玩着类似《熊猫》中的编故事游戏,他们在这个虚构的维度里面,不断制造着猜疑、嫉妒、欲望、谎言、背叛以及各种新的不纯洁因素,将心灵最原始最单纯的呼唤淹没在一层层困惑的外衣下,使得所有爱情都变成冒险。
        
      棉棉的另一本新书叫做《虚荣是年轻人佩戴的一朵优雅的花》,这同样是一本带给我无数感动的书。看的时候我无限循环着街头顽童乐队的《El Manana》,现在我同样在听着这首歌打这些字,还是一样被感动所包围。书分为before和after两部分,在这两部分的连接处,是一张棉棉的照片,照片中的棉棉特别沉着,眼神镇定地望向别处。突然间我感受到了一种让所有的青春疼痛转化为无限冷静与悲悯的力量。before像作为曾经为爱情冒险时保留下来的证据,如同一张旧的Radiohead唱片或者是一枚当初迫不及待要带着你离开的车票一样,让我回想起那些咽苦不睡的时光,看着这些以前的文字和图片,歌里面唱到“ten years passed tonight ,you'll flee”,好在我们都在很快地生活着,所有的记忆都不会比生命更长。带着对青春的自省和对爱的思考,棉棉将指引我们抵达一片无与伦比的乌托邦海滩,在那里,所有人感觉都像是伙伴,没有哪种关系比伙伴更加亲密和纯洁。
        
      下午我在听声音碎片的歌,突然间好像所有与我的青春有关的人的脸都从我的眼前过了一遍,最后定格在那个曾经最爱的人的脸上,那双眼睛正散发着金子般的光,我突然间开始想念这样一张脸,我怎么也想象不出这样一张脸曾经离自己的生活那么近。
        
      原来我觉得美好的爱情应该是像天空一样的,可是天空该怎么去呢?没法去,究竟哪里是天空谁都说不准,天空不是个地址,想飞得越高,潜在的危险就更大,摔下来就越疼。可海滩不是,海滩是可以到达的地方,因为海滩是爱。
  •   呀呀呀呀呀有
  •   我也是初二接触《糖》在书店看完一半,等到想买的时候,就没有了,我现在上高一,那本《糖》永远只剩下一半。非常爱棉棉,
    她是我的女王。
  •   jumper写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