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里伽利博士的小屋》到《大都会》

出版时间:2010-06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青藤  页数:253  
Tag标签:无  

前言

魏玛共和国时期繁荣发展的德国无声电影,在电影史上拥有特殊的艺术地位与价值,她不仅是20世纪20年代世界电影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而且亦是德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德国无声电影的经典佳作至今在中国尚未被人们所熟知,甚至连不少电影学院的学生或影迷也不曾有过观赏这些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的机会。本书作者青藤先生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研究人员,他长期专注于德国电影的研究工作,曾经在柏林自由大学与汉堡大学研读电影学,并就德国电影发表了诸多作品,其内容涵盖了德国电影先驱、20世纪20年代诸多电影大师的作品,以及法斯宾德、赫尔措格与文德斯等当代德国电影的代表人物,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德国无声电影始终是他特别关注的研究对象。为此,他在德国留学期间观看了大量的默片杰作。青藤先生根据他多年的研究成果写成这本名为《(从卡里伽利博士的小屋)到(大都会)——德国无声电影艺术1895-1930》的书,第一次为中国的电影之友了解德国无声电影艺术提供了可能性与认识德国无声电影经典佳作的机会。该书的问世在介绍德国电影方面填补了一个空白,为德中电影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作为以促进中德两国文化交流为宗旨的歌德学院非常荣幸支持该书的出版,并预祝出版成功。德国电影资料馆为此书提供了图片资料,谨致谢意。在此,我期望该书的出版能够吸引读者了解德国电影文化,激发观看德国经典默片的兴趣与愿望。

内容概要

  本书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德国无声电影艺术(1895-1930)  这一部分从1895年德国电影先驱马克斯·斯克拉达诺夫斯基拍摄的德国最早一批短片起,至1930年德国最后一部重要的无声影片《周日的人们》问世止,依照时间顺序,介绍了长达35年之久的德国无声电影从萌芽阶段走向辉煌的发展历史。其中,对20世纪20年代德国无声电影艺术做了重点介绍。文章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电影自身角度,多方位地对德国无声电影艺术的发展、变革、成就以及对世界电影产生的影响,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  第二部分:德国无声电影经典佳作  “德国无声电影经典佳作”既是该书第一部分“德国无声电影艺术(1895-1930)”内容上的延伸,亦是它的一种深化。鉴于绝大多数德国无声电影经典佳作至今尚未在我国上映过,为了使国内电影工作者与电影爱好者对德国无声电影艺术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本书选取了22部德国默片的经典作品,进行内容与艺术特点的介绍。每部影片从结构上分三个部分:常规项目、影片故事、信息链接。每部字数在4000-8000之间。配合影片的介绍,书中还为每部影片配发数幅黑白剧照,以使读者在视觉上对影片获得某种认同感受。  此外,为了扩大读者对德国无声电影艺术的认知,作者还编辑了一份“德国无声电影佳作推荐名录”,以飨读者。

书籍目录

第1部分 德国无声电影艺术(1895-1930) 一、德国电影的萌芽时期与早期发展(1895-1912)  (一)德国电影萌芽时期的三位先驱人物   1.奥托玛·安许茨(1846-1907)   2.马克斯·斯克拉达诺夫斯基(1863-1939)   3.奥斯卡·迈斯特(1866-1943)  (二)德国电影的早期发展   1.杂耍场一流动影院一固定影院   2.德国早期电影制片公司   3.20世纪10年代的一场“电影战争” 二、德国电影艺术的初创(1913-1914)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与战后初期的德国电影(1914-1919)  (一)战争阴影笼罩下的德国电影  (二)“乌发”公司的创立  (三)战后初期的德国电影   1.战后年代性电影、色情电影的风起   2.恩斯特·刘别谦与他的影片 四、20世纪20年代德国无声电影艺术的繁荣(1920-1930)  (一)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德国无声电影艺术流派与电影艺术家的涌现   1.表现主义电影   2.室内剧电影   3.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涌现出的几位重要的电影艺术家    1)卡尔·迈尔与他的电影剧作    2)弗里德利希·威廉·默瑙与他的影片    3)弗利茨·朗格与他的影片   4.德国的先锋电影  (二)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德国无声电影艺术流派与电影艺术家的再起   1.政治、经济稳定年代的德国电影   2.新客观派电影   3.横断面电影   4.派勃斯特的电影   5.齐勒电影   6.无产阶级电影   7.阿诺德·方克的登山电影 结束语 主要参考书目第二部分 德国无声电影经典佳作   1.《布拉格的大学生》(施泰兰·雷依,1913)   2.《泥人哥连》(亨利克·伽兰,1914)   3.《泥人哥连出世记》(保尔·威格纳,卡尔·毕泽,1920)   4.《杜巴瑞夫人》(恩斯特·刘别谦,1919)   5.《卡里伽利博士的小屋》(罗伯特·维纳,1919/1920)   6.《疲倦的死神——一首德国民歌》(弗利茨·朗格,1921)   7.《吸血鬼诺斯费拉图——一部恐怖交响乐》(弗里德利希·威廉·默瑙,1921/1922)   8.《碎片——一部德国室内剧电影》(卢普·皮克,1921)   9.《后楼梯》(列奥波尔德·耶斯纳、保尔·菜尼,1921)   10.《大赌徒马布斯博士》(弗利茨·朗格,1921/1922)    上集:《大赌徒————幅时代代的画像》    下集:《地狱——为我们时代的人们进行的一场赌博》   11.《尼伯龙根之歌——一部德意志的英雄赞歌》(弗利茨·朗格,1923/1924)    上集:《西格弗利特》    下集:《克里姆希尔德的复仇》   12.《最卑贱的人》(弗里德利希·威廉·默瑙,1924)   13.《杂耍场》(埃瓦尔德.安德烈.杜邦,1925)   14.《没有欢乐的街》(乔治·威廉·派勃斯特,1925)   15.《浮土德——一个德国民间传说》(弗里德利希·威廉·默瑙,1925/1926)   16.《大都会——2000年的人类命运》(弗利茨.朗格,1927)   17.《柏林,大城市的交响乐》(瓦尔特.卢特曼,1927)   18.《马路艳史》(乔·迈,1929)   19.《潘多拉的魔盒》(乔治·威廉·派勃斯特,1929)   20.《失踪少女日记》(乔治·威廉·派勃斯特,1929)   21.《母亲克劳泽升天记》(菲尔·尤契,1929)   22.《周日的人们》(罗伯特·休德马克、爱德加·G.乌尔默,1930)德国无声电影佳片名录(1895-1930)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1部分德国无声电影艺术(1895-1930)一、德国电影的萌芽时期与早期发展(1895-1912)(一)德国电影萌芽时期的三位先驱人物1.奥托玛•安许茨(1846-1907)奥托玛•安许茨(OttomarAnschQtz)于1846年5月16日出生在现今波兰里萨的一个照相师家庭。他22岁便开始接替父亲的工作,独当一面地担负起照相馆的业务。但是年轻的安许茨对终日给人拍摄肖像照片并不满足,他把主要精力用在快速摄影的探索研究上。1884年,安许茨根据“旋盘”(stroboskopischeScheibe)的原理,发明了“速视镜”(Schnellseher)。1887年,他又将其加以改进,增加照明,制成一具“电光速视镜”(EIektrotachyskop)。为此,他将玻璃幻灯片依次排列在一个直径1.5 米的圆形钢盘上,借助一个手柄使幻灯片随钢盘转动,连续在一个视窗里出现……当一张幻灯片出现的时候,一只盖斯勒光电管便发出闪光为其照明,观赏者就通过这个视窗加以观看。以后,安许茨又多次改进他的“电光速视镜”,并先后在德国与维也纳、伦敦等地展出。1893年,安许茨携带他的“电光速视镜”赴美,在芝加哥的世界博览会上与慕布里奇的“动物照片放映机”(Zoopraxiskop)陈列在一起,获得“世界最伟大的奇迹”的称誉。据传,安许茨的“速视镜”在芝加哥博览会上的成功展出,曾给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以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使他们很快地改进,并在数月之后向观众推出他们的“电影视镜”(Kinetoskope)。1892-1895年,安许茨在柏林西门子公司的帮助下,生产了大约80台投币式“速视镜”自动机,投放市场。安许茨“速视镜”的发明使人类几百年来再现某种动作的愿望得以实现,为电影的诞生做出可贵的先驱探索。

后记

如同拍摄影片常会留有诸多遗憾一样,这本书付梓之时,也存留不少缺憾。本书“德国无声电影经典佳作”部分,除了已作介绍的22部,按计划本来还准备再写几部,它们同样是重要的、不应缺失的,但是囿于资料、时间与此书篇幅的制约,只好暂且割舍或放弃了。以后待条件成熟,拟再做补充。期望此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今后能有更多有关德国电影艺术的专著问世,以飨读者。此书出版,承蒙得到德国歌德学院北京分院的大力资助,使得此书得以顺利出版。借此,谨向歌德学院北京分院,院长Dr.UweNitschke(乌韦。倪之克博士)先生致以诚挚的感谢。感谢文化艺术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使得此书的出版最终成为现实。为此谨向文化艺术出版社与社长张子康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德国柏林电影馆为此书提供了大量剧照,亦致衷心的谢忱。此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歌德学院文化项目部高毅先生、文化艺术出版社责编董耘女士、设计总监杨林青先生、美编张利先生以及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部毕于臣先生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

编辑推荐

《从〈卡里伽利博士的小屋〉到〈大都会〉:德国无声电影艺术(1895-1930)》是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卡里伽利博士的小屋》到《大都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内容咱们不评价了,毕竟这种东西见仁见智1.很有设计感,无论是贯穿始终的斜条纹设计元素还是搭配相得益彰的字体大小和排版,都让人觉得有足够的艺术气息,新而不锐,看起来很舒服。2.是不是太有设计感了,书脊上是没有附封皮的,直接是胶裸露在外。3.因为上面的原因,为了防止书页脱落建议从封面折线开始折着看而不是翻着看。4.要命的是,封面纸张太硬还覆了膜很难沿折线折得漂亮,或者说折了必坏。5.所以就凑合着看吧小心点。6.书看起来还是很舒服的,影片介绍和名录也很实用。7.文中提到的《泥人哥连》胶卷现已经损毁,这辈子估计是没法儿看了,但是可以看6年后(1920年)问世的《泥人哥连出世记》。8.同样因为太有设计感了,腰封拿下来以后封面没法儿看,反差太大。
  •   这本书的书籍缝线胶装的书脊部位是暴露的,不知是不是故意这么设计的还是给我的这本坏了?翻阅时害怕翻多了掉页散页,并且暴露的书脊部位摸上去还有点点粘手,请卓越的工作人员就此情况查对一下库存的此书,如果此书就是故意这么设计的就算了,谢谢!
  •   这本书真是书如其名,决非挂羊头买狗肉。为什么我要打这个分数,因为我喜欢这本书。这本书里没有以娱乐为主来让你高兴,如果哪个人没有看到“艺术”两个字的话,他也许还想从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娱乐绯闻。我从这本书里看到了那个国家那个年代所发生的事,它所拥有的背景。作者还很详细的讲了每部电影的幕后,它的由来,导演和剧本等等,就个人而言我觉的非常有趣。 但如果你本身就对黑白无声电影不感兴趣,你又为什么要浪费你的金钱和时间来读一本你不感兴趣的书。
  •     这本书的书籍缝线胶装的书脊部位是暴露的,不知是不是设计的故意......翻阅是更方便但就害怕翻多了掉页散页,并且暴露的书脊部位摸上去还有点点粘手,这个问题不知设计者当时咋考虑的......
  •     马原《电影密码》精装351页,定价33元。
      
      朱天文《红气球的旅行》精装642页,定价48元。
      
      这本简装253页,定价48元……
  •     让看书的人舒服的书,做书的人舒服,写书的人舒服
      
      仔细挑选内容考量设计做出的书,本身就是一部作品。
      
      向坚持原则的书籍装帧从业者致敬。
  •   必然是设计师 跟印刷工艺脱节了
    没有出样 印刷厂直接根据设计师的口头表述来做
    大印刷厂机器一秒钟出几十张的 然后装订
    最后人家交货 成品出来了 就都没辙了
  •   我的也是呀,封在塑料膜里好好地,开始还以为是故意设计的艺术效果那
    后来仔细一看,整个书脊都没有,而且应该还有的一层较厚的胶也没有,看的时候咯吱咯吱的,早晚会散架的
    这样看来不止是我一个人这样,还以为中奖了那···
  •   刚出不久的孟京辉的《新锐戏剧档案》好像也是这样的书脊处理方式,应该是又一种时髦的“裸”法!
    下次直接在书脊处做上一层透明的强力胶,当你撕掉书脊上的塑料膜后,如果看书时不小心碰到书脊直接粘下你一层皮,抠都抠不下来,平时不看放那时还可以粘苍蝇蚊子蚂蚁啥的,哈哈,挺好的。
  •   確實小貴,但裝幀字體排版都很贊.特別喜歡書脊部分的透明膠質,每頁都可平攤開來....
    內容就是簡史+影片介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