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欲念

出版时间:2010年2月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张永义  页数:343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三十岁之前的生命被流逝的光阴平分为互相翻转的两侧,然而,对于乡村和童年的记忆似乎要比那些林立的城市建筑更加繁密。宛如蝴蝶的一双翅膀,一边被露水沾湿,一边为尘土覆盖;一边是荒芜的田园,一边是狭窄的楼阁:一边是月光浮动的河流,一边是交通堵塞的街道:一边是地窖、煤油灯、露天电影和集市的杂耍,一边是广场、歌舞厅、豪华酒店和节日的烟花。  就像马塞尔-普鲁斯特所感叹的“真正的天堂是失去的天堂”那样,品尝浸泡在椴花茶里的玛德莱娜小点心,每每会让这位忧伤的法国人回想起他在贡布雷度过的美好时光以及那里的小教堂、斯万先生的大花园还有河畔的睡莲。无论如何,“故乡”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地方,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到“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羌村三首》);从“眼望苍茫喧嚣的大海,泪流不止”(荷马史诗《奥德赛》),再到“一位漫游者就像儿子一般,伫立在波涛汹涌的门旁”(荷尔德林《返乡——致亲人》),我们一次次地踏上归途,一次次地投入亲人的怀抱,仿佛有生以来,我们就是为了寻找她的所在,她的一草一木,都隐藏了无限的秘密:我们的身体发肤,更受之于她。我们一遍遍地在心灵的版图上抚摸她那美丽的轮廓,在梦幻的画布上描绘她那绚烂的色彩,却怎么也分不清她那芳香的气味。

内容概要

这部广征博引的论著围绕西方文学”永恒的主题”展开探讨,却不仅仅局限于英国作家爱·摩·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所指出的“出生、饮食、睡眠、爱情和死亡”这五件人生大事,还颇为灵动地涉及了异乡、弑父、饥饿、失眠、梦魇、性虐待、肺结核等各种哲理话题和社会现象,相信敏锐的读者对于阳具、乳房、眼泪、螺旋、迷宫、镜子这些纷乱的意象并不会感到陌生。作家试图带领我们在书本和冥想的世界里参悟生死,看透欲念。

作者简介

张永义,文学评论家,大学教师,长期教授外国文学和写作。从教之余笔耕不辍,有数十万字评论文章散见《南方周末》《中华读书报》等各大文艺报刊。现为《读库》特约专栏作家。已出版《夜无虚席》《旷野面纱》《电影花粉》《蓝色记忆的年代》《南宋风雅词笺》等作品多部。

书籍目录

前言Ⅰ 灰色燧石:生命之旅Ⅱ 银色刀叉:口腹之欲Ⅲ 白色睡莲:梦幻之花Ⅳ 金色火焰:爱神之箭Ⅴ 黑色河流:死神之歌后记补记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其实,徐志摩只是这首抒情诗的译者,尽管不少听众并不知道它出自女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笔下。《歌》也是罗大佑的音乐生涯的发端之作,最初经由张艾嘉轻轻地唱,刘文正慢慢地和,成为留存在我们记忆深处的“闪亮的日子”。  克里斯蒂娜早时曾经为长兄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1828-1882)担当绘画的模特儿,晚年疾病缠身,容貌尽损。这对兄妹在英国诗歌史上与勃朗宁夫妇齐名,命运却无比凄惨。哥哥虽是英国前拉斐尔派的核心人物,但是因为经济拮据,直到1860年才娶了相恋十年的伊丽莎白-西德尔,病弱的伊丽莎白此前曾经是专供罗塞蒂一人作画的性感模特儿,结果在婚后第二年就因吸食了过量的鸦片酊而死去,悲痛欲绝的罗塞蒂竟然冲动地将其所有诗稿放入棺内陪葬,而他本人也从此染上了鸦片瘾,无力摆脱失眠和癫狂症状。在自题自画的名作《白日梦》的结尾,罗塞蒂发出了深沉地咏叹:她梦着,梦着,直到在她忘了的书一落下了她手中忘了的一朵小花。  与凋落的伊丽莎白相比,克里斯蒂娜更像一朵绽放在兄长罗塞蒂手心的小花,是她心甘情愿地放弃个人的幸福,陪奉父母过上了近乎隐居的家庭生活。  伴随着阅读的逐渐深入,我们还可以清晰地发现,在双亲残缺或关系紧张破裂的家庭内部,子女之间的感情纠葛往往被轻易地凸显出来。

媒体关注与评论

  肉体,爱情,死亡,这三者是一回事。因为肉体就是疾病和欲念,从它自身诞生了死亡;是的,它们都是肉体的,爱情和死亡两者都是肉体的……  ——托马斯·曼《魔山》

编辑推荐

  严格地说,除了不朽,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朽的;凡没有开始的,也一定没有终结。  《金枝》、《巨人传》、《尤利西斯》、《月桂树已经砍尽》、《天使,望故乡》、《五号屠场》、《铁皮鼓》、《香水》、《墓畔回忆录》、《虔诚的回忆》、《午夜的孩子》、《假面自白》、《判决》、《说吧,记忆》、《茫茫黑夜漫游》、《苹果酒屋的规则》、《百年孤独》、《饥饿之路》、《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金蔷薇》、《人生的枷锁》、《伊利亚特》、《夜海航行》、《蒂雷西亚斯的乳房》、《金色眸子里的映影》、《追忆似水年华》、《皮埃罗或夜的秘密》、《惶然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生死欲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虽然很多西方文学作品自己都没看过,看这个书有点拾人牙慧之嫌,不过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也还好啦。
  •   作者更多的是自己对于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的见解 是一部不错的书 喜欢电影文学的朋友值得一看
  •   第一次看见这本书是在学校的图书馆,它的标题吸引了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到了趣味,虽然本书引用了很多文学作品的内容,且大部分叙述是建立在作者本人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但是也不失为一本能够带来启迪的好书。
  •   书很完整的送到了手里,很开心。纸质比沉睡之书的要好,却没有沉睡之书的插图多,看到书中的留白感觉有点儿可惜。张老师加油。
  •   还没读 看封面买的 以后看完再谈谈
  •   就是太有内涵,好多地方看不懂。
  •   书评写的不是很明白,买回来才知道,不是小说~
  •   发人深省的哲学思考 阐述明确的分析
  •   感觉没什么意思
    我喜欢买书就一个系列 所以就买咯
  •   释迦成佛见大地蚂蚁而悲泣,对阿罗汉说这些蚂蚁经历七佛犹是蚂蚁,而佛佛相隔皆数以亿计的时光,一旦沦为蚁身满脑子都是蚂蚁事,来生还投胎做蚂蚁连轮回换作条狗都不能。。。本书亦复如是!作者阅读量很大,但是咀嚼吞吐消化过后呈现给读者的都是残渣和喃喃自语,拿出来出版是很不负责任的心行!
  •     
       2年前,我的一颗懵懂的少年心带我走上了文学的不归路。当我在南京看到这本厚厚的大书封底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毅然决然的将它背回了南通。
       那时觉得作者的文字有点晦涩,不停的引用大量名家作品让我羞愧且汗颜,于是我忍住一直没有去看。直到昨天再次翻开,却不料,两天时间就看完了这本书。
       我以前的担心是有理由的,这本书的五个花里胡哨的章节其实是讲述生、死、爱、食、睡。这五种人的一生必然经历的元素。这些话题初看沉重无比,没有点生活阅历似乎是写不出来的,而且每一种主题之下都掩藏了无数的小章节,整本书的结构就成了一座迷宫。
       但是作者野心虽大,表现在纸上未必就能结出那么成熟的果。作者尝试着不去发表意见和评论,但是这种类似于随笔形式的文章需要的就是整理者独到的见解。我想这或许和作者30岁的年纪有关。于是整本书出来后的效果就像《看电影》杂志的午夜场专栏。对于很多细小的元素进行了归纳,从浩如烟海的名著中找出章节、段落一一拼凑成的“科学怪人的试验品”。
       当然我这么说或许不够恰当。毕竟作者的阅读量很广,书中旁征博引的列举了很多书和电影。尽管有很多引用直接剧透,而且剧透的非常彻底。但是对于很多读者而言,这么多的作家和作品出现在一本书中,更像一次令人惊叹的文字旅途。
       尽管作者极少表露他个人的意见,但是他字里行间还是透露出他的很多令人不解的想法。比如他描写同性恋时的态度永远是惊奇的,仿佛在审视一个外星人。在说性的时候非常小心。在提到虐待这些稍稍敏感的话题时,就竭力的上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而忽视了对这种行为本身的探讨。有的时候,作者还有些自恋。我很少见到喜欢在自己的前言里把年少时的诗拿出来让读者看的,况且这不算他写自己的书。在后记中,作者竭力强调书中“永恒”的主题,并稍稍的暗示了自己写的书和费里尼的《八部半》之间的相似之处,实在让人汗颜。
       由于这套书整体出的比较坑爹,相较之下,这本书质量还稍显上乘,唉,好吧。
      
      
      
      PS:书中的插图又让人吐槽了,有重复的情况出现,也有各种莫名其妙的中译- -还有一个小小的错误,英年早逝的贝尔特朗被作者标注成了130岁的欧洲彭祖。
      
      
      
      
  •      透过纷繁的文化引向和"断章取义"式的说明和提炼,得出结论无非很简单:漫长历史所积累起来的现有文明和文化都是围绕着人的文明和文化,这些历史优秀遗产和现当代流行文化,都是附属于人的各种属性.在人类生理,心理,思想,伦理,道德基础上,累积起来的.怎么也脱不开这种基本的物质属性,感官性质.透过人的自身局限和伟大,我们方能看到更大更高的境界.
  •     《生死欲念》这个书名乍听起来,像是出自佛典的谈玄参禅,细读方知作家围绕着西方文学“永恒的主题”展开探讨,却不仅仅局限于英国作家爱•摩•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所指出的“出生、饮食、睡眠、爱情和死亡”这五件人生大事,还涉及了异乡、弑父、饥饿、失眠、梦魇、性虐待、肺结核等各种哲理话题和社会现象以及眼泪、螺旋、迷宫、镜子这些纷乱的意象,可谓汪洋恣肆蔚为大观。我以为能够写得出这样一部论著的作家必当具备三副眼光:开阔的阅读视野,深透的文化识见与善感的艺术心灵。(转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