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编 页数:422
前言
《音乐文化》的编辑出版始于200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一直希望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建立一种合作机制,并把学术交流的愿望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经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乔建中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系主任陈永华协商,决定合编一个年度性刊物。这就是2000年出版的第一本《音乐又化》。刊物的特点是,大陆与香港学者共同撰稿编辑,采用繁体字印刷。 也是没有经验,乔建中与陈永华的协商条款中根本没有想到、自然也不包括从大陆把成书运到香港的费用,虽说香港回归,依然在“一国两制”体制下沿用的“国际邮费”高得让人难以接受。为了省钱,采用便宜的国内邮费,把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文化》运到香港,中国音乐研究所把书寄到深圳。当时在香港中文大学就读的我,拉着家用双轮手推车,一趟一趟把书取回来,硬是“合法逃税”,“偷渡”过去几百本书.,从深圳邮局,越过罗湖海关,再乘火车到香港中文大学,最后拉到位于小山坡上的音乐系,顶着南国那很不招人喜欢的火辣辣太阳,闻着绝对超过书香的汗臭,心里极不平衡地愤慨道:为什么写书人、编书人还必须成为运书(输)人、贩书人?中国音乐研究所似乎必须忍受知识阶层命中注定的贫困,而且至今也没有富裕起来的迹象一说来也奇,对于自己办的杂志以及不但为了把简体字改为繁体字而投入的编辑辛苦而且真正付出大汗淋漓代价换来的竟然是越来越割舍不下的感情!那种感隋就在一趟趟“非法逃税”的长途跋涉中一次次加浓,成了让人体味到比之油墨书香还要浓烈的人生况味。 后来,我们采用相同模式,2001年又编辑和出版了第二本《音乐文化》。那年年底,我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返回中国音乐研究所,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文化交流”之线,似乎出就接续不起来了。
内容概要
《2008音乐文化》的编辑出版始于200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一直希望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建立一种合作机制,并把学术交流的愿望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经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乔建中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系主任陈永华协商,决定合编一个年度性刊物。这就是2000年出版的第一本《音乐文化》。刊物的特点是,大陆与香港学者共同撰稿编辑,采用繁体字印刷。
书籍目录
音乐考古学湘赣地区早期镩的艺术特征楚钟研究述略晋侯墓地出土青铜乐钟的形制特征编磐源流中国古代音乐史明清两代礼乐户建置概说唐代宫廷器乐组合之演变唐代寺院的营利性乐舞生产刍议周乐无“商”之因《诗经》歌曲的诗乐关系春秋战国民间乐人的生存状况和艺术贡献汉唐间乐器及其组合的历史演变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音乐剧主题设计与贯穿从田野到华灯——1964年“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会演”调查研究德德玛——国家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歌唱家郭乃安先生早期音乐经历记略杨荫浏师承探微樊祖荫的和声学研究对“原生态”和“学院派”纷争的思考民族音乐学昆曲曲牌曲腔关系三角合力结构阐释石城长溪村赖氏宗祠祭祖仪式音乐的考察与研究泰山祭祀用乐与国家礼乐河北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与吹打班社的比较研究一个民间小戏剧种的生成与演变——京南乡村诗赋弦研究徐福林古琴工艺浅释音乐传承的时代变迁——对一位开封市二夹弦传承人的个案研究大弦戏音乐及现状五原县二人台现状调查报告音乐社会学大陆摇滚乐的产生及早期发展论当代中国摇滚乐反叛性的缺失——从崔健到“后崔健群”音乐网络化传播的现代性时代曲流行的历史及成因——以《天涯歌女》、《何日君再来》、《夜来香》为例走向流行的传统——浅析“女子十二乐坊”作曲技术理论动机定义相关问题研究乐律学钢琴调音的理论与实践外国音乐研究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1980-2000)
章节摘录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圪挡头村4号墓有了更为进步的铜铃。二里头遗址时代相当于公元前1900——公元前1500年,铜铃时代属二里头二期偏晚。形制与天门石家河陶铃相近,通高8.5厘米,顶部中间有两个方穿孔夹一窄梁,一侧出扉。出土时置于墓主胸、腰之间,上面附着麻布,铃已破碎。铃腔内置一玉管形铃舌,舌呈圆柱状,通高6.3厘米,顶略圆,有一穿。男一件二里头晚期铜铃通高9.4厘米,形制与上器相近,侧有一扉,但顶上已置有一环纽,比起前者的窄梁形实心纽更进步。另外,二里头遗址的11号墓、57号墓均有铜铃及玉铃舌出土。这些铜铃在出土时一般用丝麻织物多层包裹,配以精美的玉质铃舌,显见在当时是异常珍贵的东西。有意思的是,二里头文化遗址还出土了与铜铃形制相近的陶铃以及漆鼓、陶埙、石磬等乐器。这些陶铃应为早期铜铃模仿的对象。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约当夏代之际,铸造钟类乐器所必须具备的合范法已经发明,并较山西襄汾陶寺遗址3296号墓出土铜铃反映出的技术条件更为进步,古代沿用下来的陶铃已有了发声性能更好的铜质仿品。处于龙山文化晚期、约当传说中夏代的襄汾陶寺遗址和偃师二里头遗址,其陶铃、铜铃正处于共存并用时期。比起陶铃,铜铃音量大、音色美、发音灵敏、更加耐用,声学性能和机械性能均有很大优越性。铃由陶向铜发生的质变,翻开了钟属乐器问世的第一页。 襄汾陶寺遗址和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铃,在形制上有共同特点,即腔体横截面并非正圆形,接近椭圆形或合瓦形。这恰恰是华夏民族钟类乐器在形制上区别于世界其他古文明中类似器物的根本特点。这一特点源于远古陶铃,被后世几乎所有青铜钟类乐器所继承,包括殷商编铙、大铙,两周甬钟、纽钟、钲、铎和旬耀等器,同样也包括青铜镩。这种造型的腔体结构,是后世中国青铜甬钟所建树的重大成就——编钟双音技术的重要基础。商周以来产生的合瓦形腔体的双音青铜编钟,远在古代陶铃和约当夏代的原始铜铃身上已经构建成形。 ……
编辑推荐
《2008音乐文化》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音乐系的教育在近些年间发展的颇有规模,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音乐学界发生的变化,研究生培养不能不说是最令人瞩目的领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