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评说九十年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李怡,蔡震 编  页数:398  
Tag标签:无  

前言

初生的白话的中国新文学,它的诞生往往伴随着阅读、批评与研究的开始。当郭沫若的白话新诗经宗白华之手发表于《时事新报•学灯》之时,往来于作者、编者之间的艺术交流也富有深度地展开了。正是在这些陆续发表后来又结集为《三叶集》出版的文字中,我们读到了关于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最早的评论,如此算来,郭沫若评说的历史已经接近九十年(《三叶集》出版于1920年5月)。任何一种文字的阅读、理解和评说都脱离不了三个方面的复杂性:阅读对象本身的复杂性、阅读者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影响我们阅读的社会环境的复杂性。正是这些种种的复杂让我们觉得回顾我们曾经的阅读史、评说史总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我们不仅需要不间断地阅读生活,也需要不时停下脚步,回味我们自己的阅读习惯,回想我们对他人的评说方式。近九十年的郭沫若阅读与评说可能格外复杂,这既与郭沫若本人漫长、曲折而纠缠于现代中国政治的诸多经历有关,又因为九十年来中国社会政治的诡谲变幻常常超过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单纯的逻辑与想象,当然,更有我们的心智在历史的波浪中时而亢奋时而低沉的迷失与困惑。

内容概要

郭沫若丰富而曲折的一生总能投射出这个时代最激越最活跃的影像,这种“与时俱进”的姿态常常带给我们满怀的激情与无限的想象,它们极大地强化了郭沫若所容纳的社会、时代与历史的巨大信息:从《女神》的浪漫主义开拓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从大革命时代的政治抉择到别妇抛雏、投身抗战,从热情地拥抱新中国到以《科学的春天》迎接新时期的到来,可以说郭沫若是真正体现了所谓“与时俱进”的重要特点,在每一个时代发展的关键时刻,郭沫若都努力站在时代的“潮头”,他也最能追随“先进”的社会历史方向。这当然体现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的最可宝贵的财富: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全部的现代化的追求及其成果,都可以说是他们走出传统“天道循环”模式,承认有“新”,承认有“先进”,承认自己弱势的结果。先进,这就是20世纪中国思想追求的“关键词”。然而,问题也有另外的一面,例如,当处于具体历史情境当中的个人,究竟怎样有效地判断“先进”,而且,当“先进”总是以“新”的方式出现之时,是不是一切的“新”都一定属于“先进”?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所以,在20世纪,在包括郭沫若在内的中国知识分子那里,我们发现了“新=先进=好”,“最新=最先进=最好”的思维方式,发现了这一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历史的局限性,更有甚之,在政治权威独占意识形态的时候,也可能将“古老的”、“落后的”文化当作“先进”。

书籍目录

丛书主编谈 郭沫若:“地标”式的人物本书编者前言 我们怎样阅读郭沫若自述 巫峡的回忆 峨眉山上的白雪忆念 回忆沫若早年在日本的学习生活(节录) 在日本的郭沫若会见记 回忆旅居日本时的父亲 上海交游记(节选) 秋日谈往(节录) 难忘的往事 回忆父亲 郭沫若印象记(节录) 郭沫若之片段故实 郭沫若与创造社的成立 北伐年代中的郭沫若 郭沫若与安娜的相遇 郭沫若与毛泽东 郭沫若与鲁迅个人恩怨透视(节选) 郭沫若在“文革”后期评议 重读《李白与杜甫》 郭沫若先生的多面性与深入性 审美追求的瞀乱与失措(节选) 郭沫若人格辩 郭沫若与“十七年”政治心态 庙堂与心态论列 (一)  论郭沫若  论郭沫若的诗  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郭沫若、屈原和蔡文姬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节录)  文学史中的郭沫若 (二)  论郭沫若“青春型”’的文化品格  “五四”时期郭沫若对孔子的“曲解”  论郭沫若早期悲剧意识与哲学本体论  在与国共两党的关系中看郭沫若的1926—1927——并论与此相关的史料之解读及补充  论郭沫若后三十年的学术争鸣(节录)  郭沫若与屈原  超越于时空之上的自由——关于郭沫若感受方式的一点札记  从乡土、家庭的“边缘性”看郭沫若叛逆性格的必然性  郭沫若的“行为艺术”:骨灰撒到大寨肥田  意识形态想象与郭沫若史学研究  郭沫若文学研究五十年附录 郭沫若生平纪要 郭沫若研究文献辑要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回忆沫若早年在日本的学习生活(节录)钱潮口述盛巽昌整理1914年盛夏,沫若与我一起考入帝国大学预科——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当时日本有五所学校专招纳中国学生的,即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高等工业学校、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山口商业学校和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我们还须经入学考试,合格后方能录取,一律发给官费,因此考生很多,往往有数年在日而未录取者。五校尤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最为难进,因其系帝国大学附设,该校特为中国学生开办预备班,肄业一年,补习日语以及基础数学、理化等,为年后进入高等学校本科与日本学生同班学习作准备。预备班每年录取新生仅四十余人,而报考者竟达千人之众。沫若在1914年初来到日本,住在东京郊区偏僻的小石川,他只突击了六个月的课程,就考进了预备班医科(预备班分文法、理工和医三科),在医科学生十一个名额中,沫若名列第七,郁文(郁达夫)第八,同学还有夏禹鼎、余霖、范寿康等人。理工科录取生,则有成灏(成仿吾)同志。

后记

九十年的郭沫若“评说”,文学材料浩如烟海,考虑到本套丛书的统一性,这里仅仅是选择、汇编了直接描述郭沫若“这个人”的有关文章,目的并非是总结“郭学”的学术历程,而是向广大的普遍读者提供一些了解、认识郭沫若的基本线索。因此,中国学界那些深刻而宏富的专题式研究往往未及纳入,这是必须向读者首先说明的。蒙金宏达先生约请,最初由李怡主持此书的选编工作,为了保证工作的成效,李怡又特别邀请了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会长、郭沫若纪念馆副馆长蔡震先生参加,其中篇目初选由李怡完成,蔡震对全书的编选给予了重要的指导,并提供了本书的图片资料及其他重要资料。选编工作要感谢西南大学文学院,同时,还得到郭沫若生前生活、工作主要城市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乐山、成都、重庆、北京等地,四川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及郭沫若纪念馆相关人员均给予重要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本书中所收各篇文章,多已与其著作权人取得联系,并征得同意,但尚有少部分选文无法寻得作者近址,敬请见后拨冗赐示联系方式,以奉寄样书及稿酬,谨致谢意。

编辑推荐

《郭沫若评说九十年》:博采史料;多元声音;学界风云;人文情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郭沫若评说九十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郭老在中国史上是一位称得上传奇的人物,他的人生具有多面性,政治方面,早年随黄埔军校参加北伐,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担任过国家领导人的职务。文学方面,他是诗人,是小说家,还是戏剧家和散文家,他又是翻译家,他是书法家,还是考古和历史学家。总之,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天才人物。读一读这本书,你就会很全面的了解这位少有的风流才子的传奇一生。
  •   这本书两位作者对郭沫若研究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值得一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