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韩启超,钱慧,李宏锋,秦序 编 页数:566
Tag标签:无
前言
东吴、两晋和南朝(宋、齐、梁、陈),是文化史、艺术史上引人注目的时代。对于六朝这一段以南方为主的中古历史行程,许多当时动人的诗篇歌赋,以及后人的津津乐道,都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引发出朦胧而柔美的无尽思古幽情。仅仅说到当时江南绮丽的风光,就足以令人心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还有“干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更不用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以及“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等。 “魏晋风流”、“名士行径”,也是令人艳羡的人文美谈。文士们流连山水,追求物我同一,沉浸于自然之美。金谷集宴,兰亭修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后人每恨不能参与,忝陪末座。名士们个性突出矛盾毕现:阮籍狂谲而守礼法,“口不臧否人物”待人却分“青眼”“白眼”;嵇康刚直而又浪漫,“每非汤、武而薄周、孔”,与“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临刑索琴而弹“气静神安”的却是同一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却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以他要弹无弦琴,“但求其中意,何劳指上声”;王子猷让大将军桓伊为之吹笛,奏罢各自东西,主客不交一言,何等旷达真率。从表面看,名士们飘逸倜傥,内热急需“发散”,但他们心中其实揣蕴深藏着何等的悲凉哀苦,不紧贴其肝肺,实难得其真情。
内容概要
就六朝的具体情况而言,东吴与东晋、南朝的外部对立力量有所不同。东吴与魏、汉三分天下,是汉末军阀混战的结果,因此东吴是分裂割据政权之一,但根本的文化命脉并未发生危机。东晋、南朝,则与五胡十六国及北朝相对峙。面对北方游牧部族蹂躏毁灭的巨大压力,被迫退守江南以求偏安的东晋,名义上是晋朝的延续,衣冠礼乐多取晋朝,以此体现政治文化的连续性。在少数族人占中原、北方各族持续冲突混融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南朝能够同北朝抗衡对峙,江南遂成为汉文化保存发展的重要地区。华夏文化命脉,得以较完整保存延续于江南,在南方发扬光大,并回流影响北方,这在中华文化史上极其重要。与江左文艺出现的繁荣盛况相比,北方十六国文风衰竭,可谓文化沙漠,百余年间既无卓著之文人,也无可称述之作品。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族政权逐渐走向封建化,北魏孝文帝等大力推进改制和汉化。除依靠永嘉乱后留存北方的部分士族大姓所保留的汉晋文化外,更重要的就是吸收和利用南方文化的北传,北方文艺才呈现上升之势。尽管历史不宜假设,但若没有东晋的偏安和南朝的存在,没有它们与北方各族政权的抗衡对峙,就没有华夏文化正统在南方的保存维系和回流北方,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很有可能在这一危难时刻被倾覆,与其他古老文明~样遭遇灭顶之灾而严重断绝! 另一方面,割据江南的东吴,偏安江左的东晋、南朝,也吸收、发展了南方自古以来的荆楚、吴越等文化遗产。南亚东来的佛教文化,以及各种渠道传来的东亚、中亚、西亚的外来文化,在这里与华夏传统文化发生冲撞和交融。在北方民族文化大混融之际,促使南方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水平也超过北方地区,最终促成华夏文化“正统”的确立。 从音乐文化上讲,作为“九代之遗声”的清商乐,既代表着汉魏西晋等历朝宝贵的音乐遗产,又融合《西曲》、《吴歌》等南方音乐,对后世影响深远,被隋唐尊为“华夏正声”,成为隋唐文化繁荣的重要基础和主干成分之一。因此,尽管六朝音乐文化富有地方特色,南方各朝的艺术创造也丰富、发展了华夏优秀传统,但严格地讲,六朝的音乐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地方性的音乐文化,也不仅仅是南方六朝文化成果的体现。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六朝音乐文化的主要人文生态条件第一节 人文生态条件与文化艺术的关系第二节 六朝音乐文化的南方渊源一、南方灿烂悠久的原始文化渊源二、夏商周时期南方音乐文化的独特面貌三、汉魏六朝时期的南方音乐文化第三节 门阀士族与六朝政治、经济一、六朝政治、经济概况二、门阀士族与六朝政治、经济第四节 六朝思想文化的新风尚一、风靡一时的玄学清谈二、佛教、道教的兴盛与玄、儒、道、佛的结合第五节 世家大族与文化艺术一、世家大族的文化功能二、世家大族与中原文化传统的传承保护三、士族人士的文学艺术创造四、世家大族的腐化生活与乐舞享乐第六节 六朝时代精神试析一、如何剖析述评六朝时代精神二、影响六朝时代精神的中华人文生态的深层条件第二章 六朝宫廷与世家大族的音乐生活第一节 宫廷音乐生活一、祭祀性音乐活动二、祭祀性音乐的内容、特点三、宴飨音乐第二节 世家大族与高官显宦的乐舞生活一、世家大族的宴飨乐舞二、蓄妓三、家学四、自娱、自制乐舞第三节 军旅音乐生活一、鼓吹乐的发展二、军旅音乐生活三、军旅音乐观念的嬗变第三章 六朝礼乐制度及其沿革第一节 六朝礼乐的发展一、东吴、东晋礼乐发展状况及特点二、“固守传统”、“因时而变”的南朝礼乐三、南朝礼乐发展特征及其原因第二节 六朝乐府制度的沿革一、三国时期二、两晋时期三、刘宋时期四、萧齐时期五、萧梁时期六、陈朝时期七、结语第四章 六朝清商乐舞第一节 清商乐舞的流变一、相和歌二、清商乐三、但歌第三节 六朝舞蹈艺术一、清商乐舞二、杂舞三、六朝舞蹈发展特点第四节 六朝清商乐舞的艺术特点第五章 六朝的器乐与乐器第一节 宫廷雅俗器乐与乐器沿革一、魏、吴宫廷的雅、俗器乐二、西晋宫廷的雅、俗器乐三、东晋、南朝宫廷的雅、俗器乐第二节 清商乐舞中的器乐与乐器第三节 其他民间器乐活动一、民间器乐的零星实况二、丝竹乐逐渐成为宫廷、民间器乐主流三、琵琶在南方的流行第四节 六朝的古琴音乐一、古琴型制的定型与琴谱的创造二、六朝的著名琴人三、六朝的重要琴曲四、富有时代特征的六朝琴乐观念第六章 六朝的宗教音乐第一节 概述一、六朝佛教发展概况二、六朝道教发展概况第二节 佛教音乐的发展一、汉魏时期二、两晋时期三、南朝时期第三节 道教音乐的发展一、汉魏时期二、东晋时期三、南朝时期第七章 六朝的乐律理论第一节 晋荀勖“笛律一、荀勖生平简述二、荀勖“笛律”及其历史价值第二节 宋钱乐之“三百六十律”一、钱乐之生平简述二、钱乐之“三百六十律”算法剖析第三节 何承天“新律一、何承天生平简述二、何承天“新律”及其历史价值第四节 梁武帝“四通十二笛一、梁武帝生平简述二、梁武帝“四通十二笛”及其历史价值第五节 纯律、平均律实践及乐学理论的新进展一、六朝的纯律、平均律实践二、“清商三调”与“笛上三调”……第八章 六朝的音乐思想第九章 六朝音乐文化的多向交流附录一 六朝音乐文化大事年表附录二 插图目录附录三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考察研究六朝音乐文化,我们主张对“六朝时空”持广义宽泛理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需要在这里稍作说明。 范文澜先生主持编撰的《中国通史简编》(现改称《中国通史》),曾指出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在少数族的统治下,长期遭受严重破坏。而公元317年东晋元帝在建康立国,至公元589年隋灭陈,前后共272年,汉族在长江流域所建立的政权,抵抗了少数族的南来蹂躏,是有利于民众的事业,“不能看作分裂和割据”。 这一观点,非常精辟,极富启发意义。东晋以降各朝,其统辖地域虽均以南方为主,均建都于南方。但它们都是汉族政权,应视为中原汉族政权的偏安和延伸,是统一王朝政治体制的压缩和传承,不能看成是普通的分裂、割据政权,看成普通的地方政权。 比政权的延续更重要的,是汉民族和民族文化的传统得以保存延续。东晋及南朝的建立以及礼乐文化的重建,对汉民族和华夏精神文化传统的保存发展,影响甚钜。东晋南朝一直被北方汉族士庶和少数族人视为“正朔”之所在,视为传统中原朝廷和汉文化的代表,这是不能把东晋及宋齐梁陈视为分裂、割据政权的更强有力的理由。 从中华文化艺术史的总体高度看,民族和民族文化血脉的保存延续,其价值和意义远远高于王室政权的延续,远远高于一姓一氏统治权位之保持。对任何民族而言,现实的政治往往是暂时的,而文化才是长久的。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文化,很早就把文化的认同,看得比种姓血统的认同更重要,对文化的重视甚至超过对族类的重视。《论语》曾说“礼失而求诸野”,唐朝韩愈《原道》阐述“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见解,就是孔子思想的体现和发展。也就是说,自先秦以来,凡接受华夏文化的部族,无论原为何部族何群体,均可视为我之族类;而华夏之人若放弃其传统文化,转而接受其他部族文化者,就会被视同夷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