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凤群 页数:36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黎民伟的生命跨越晚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见证或参与过国民革命、北伐、抗日、国共内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在日本出生、英殖香港受教育成长,从无到有始创戏剧电影,再从小到大在香港、内地开拓电影事业。从十七八岁起,他致力于以戏剧推动革命、启发民智,二十岁初涉电影,自学多年,后追随孙中山先生拍制纪录片。为此理想而创立民新、联华,制作大量的剧情片,十数年间倾心竭力,并和妻儿全身投入,不惜散尽家财。抗战初起在上海烽火中拍摄新闻片,此后八年为避战乱而颠沛流离,在后方从事文化救国宣传。贫困不改其积极乐观,教儿育女,亲友爱人。抗战胜利后重返穗港,身无长物仍孜孜从事中国电影的重建。五十五岁后身患重疾,仍为电影技术的改进恪尽厥职,又不忘为电影文物历史的保存做出贡献,病中依然积极筹划剧本、为筹建影院奔走。对儿女谆谆善诱之余又让他们做出升学的抉择,为国为家为人可谓任劳任怨,直至最后一口气亦不失不忘。
作者简介
凤伟,安徽泾县人,作家、学者。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早期电影人研究,在有关杂志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还出自过中、短篇小说集。现执教于广东五邑大学中文系。
书籍目录
序引言第一章 革命少年 1. 走出会城的青年 2. 横滨出生的孩子 3. 少年心事当拿云 4. 参与革命活动 5. “清平乐”白话剧社 6. 侠女淑姬第二章 初涉影坛 7. 《庄子试妻》及其争议 8. 夫妻情深 9. 特殊的红娘 10. 生活在别处 11. 大元帅庆典 12. 电影救国第三章 风云年代 13. 北平之行 14. 许魂遇害 15. 随军摄影师 16. 摄影场风波 17. 《胭脂》的色调 18. 奔向上海第四章 上海民新 19. 书生意气 20. 《玉洁冰清》拍摄前后 21. 无奈的选择 22. 《木兰从军》 23. 抗争之路 24. 无言的结局第五章 联华集团 25. 后来居上 26. 山雨欲来 27. 电影的忠仆 28. 柳暗花明 29. 阮玲玉之死 30. 巨人的倒塌第六章 烽火影人 31. 航空女杰 32. 重振民新 33. 《淞沪抗战纪实》 34. 树欲静而风不止 35. 启明电影制片厂 36. 双城兄弟第七章 流亡岁月 37. 在沦陷的日子里 38. 和久田幸助其人 39. 广州湾纪事 40. 相逢在桂林 41. 星飞云散 42. 八步文园草地会第八章 魂归电影 43. 重返广州 44. 旧梦难圆 45. 永华洗印技术顾问 46. 斯人独憔悴 47. 告别淑姬 48. 今生无憾尾声附录一:黎民伟生平年表附录二:黎民伟电影事业简表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革命少年 1.走出会城的青年 黎民伟祖籍江门新会。 新会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濒临南海,毗邻港澳,面积辽阔。新会还有一个别名冈州。“冈州”这个名字出现在隋唐时期,隋朝废除郡县制,原新会郡改名为冈州,原新夷县改名为新会县。古代新会在地理上范围很大,据新会地方志记载,当时的新夷县包括现在的开平、台山、江门和新会,东临西江,南滨南海,北跟新兴交界,西跟肇庆相连。明朝1499年,政府把新会西南面的地方和恩平的一部分分出去,成立了台山县明朝末年,又把这几个县的西北部分出去,设立开平县;到了雍正十年(1731年),为了应州府的要求,安置粤东地区的客家人,新会的东北部又分出了鹤山县,县城在今天的鹤城。可以说,是新会孕育了四个邑(新会、开平、台山、鹤山)。那时,现在的江门只是新会县下面的一个小镇。所以,五邑古称“四邑”,因为小镇江门是没有资格和它们并列的。物换星移,江门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后来发展很快,成为统辖四邑的龙头老大,四邑变成五邑。现在,新会又变成了江门市的一个行政区,有不少老新会人,还为此事一直耿耿于怀,认为当爷爷的居然成为了孙子辈,这世道真是变了。 老新会城区又叫会城,城区不大,青山绿水,却很精致。城后边紧挨着风景秀丽的圭峰山,满山竹树葱茏,郁郁苍苍。山上有唐代古刹玉台寺,香火旺盛。城内有道家圣地紫云观,客似云来。城中有一小湖,湖水清碧,名日葵湖。会城遍植蒲葵树,蒲葵自古就是新会一大特产,所以会城又称葵城。出了城是一片绿野平畴,著名景观“雀墩”就在其中,那本是天马河中一株老榕树,气根落地成林,数百年来,竟然蔓延成一座十几亩地的绿岛。岛上栖息着数不清的白鹭与灰鹭以及其他鸟类,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著名作家巴金来过此地,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鸟的天堂》。雀墩后来遂更名“小鸟天堂”,成为全国闻名的自然奇观。顺着雀墩再往前过了潭江不远,就是银州湖崖门宋元古战场。那场战争后,有南宋数干江南的官兵在此星流云散,据说,绝大多数隐藏在新会地区。至今崖山附近的三江,还保留一个姓赵的“皇族村”。所以有识风水的人说,新会是皇帝来过的地方,也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宝地。前面提及的五邑地区相当数量的名人,绝大多数都出自新会,如陈白沙、梁启超、伍廷芳等。老会城的街道,顺着圭峰山的山势蜿蜒伸展,极有气势。街道两边有富有岭南建筑特色的骑楼,街后面皆是清一色的青瓦民居,掩映在高大的葵树丛中,大部分是清代建筑。有的已经年代久远破旧不堪,有的已经不复存在,但剩下的老屋至今还残留一种古朴的风姿。 黎民伟的父亲黎思荣,又名兆昆,咸丰三年(1853年)就在这会城的某一间屋子出生,至于哪条街哪间房屋,由于时世沧桑,现在已经难以寻觅。打记事起,黎思荣就听自己父亲黎以忠说过,他们家原来住新会县环城区(今新会区会城办事处一带)都会村,但自太公黎孚起黎家就一直住在会城,大致做些小本生意维持生计。太公生下祖父黎振禄,黎振禄后来娶妻生子,又生下儿子黎以忠,几辈人都一直没有离开会城。岁月如流,到了父亲黎以忠这一辈,家业已经有了兴旺之气。黎以忠共娶了三房太太,分别是黄氏、吴氏与林氏。林氏是广东四会县盘古巷人,父亲叫林八,林氏是兆昆的生母。黎以忠通过岳父林八在四会购置了一些田地与房产,并雇佣黎姓亲属本家前去帮助耕种与管理。他自己也经常去四会小住。儿子黎兆昆自然也成为四会外公家的常客。但最近却有个别学者,对黎民伟的籍贯产生疑问,说黎民伟的祖籍是四会,其主要理由是据黎民伟的日记记载:“3/4/1937……到四会……连日往拜山”,这可能因为个别学者不清楚上述的缘故而混淆。黎民伟日记非常清晰地写道:“外家在四会街盘古巷”,他们兄弟确实曾经去四会拜山(即清明扫墓),则可能去给祖母的家族祖宗拜山。但同一时期日记则清楚地写到他们兄弟来江门新会拜谒祖宗“24/4/1937……往江门谒祖”。拜山与谒祖应该还是有区别的。黎民伟多次亲笔写明籍贯:广东新会。他是成年人,自然不会将自己的祖籍弄错。另外,黎民伟来新会拜过东海二哥的山。黎东海的儿子黎钊回忆他从小就住在江门北街,父亲去世后便安葬在老家新会。因此,黎民伟的籍贯是新会人应该没有什么异议的。 黎兆昆是个不安分的人,他从小就有个念头,一定要走出会城。他曾经不止一次地登上会城后面的圭峰山,朝远处遥望,但他看见的是山外有山,昊天苍茫,于是多了许多不着边际的幻想。黎以忠自然不知道儿子的这些想法,他在会城有一份不大不小的家业,他希望儿子兆昆能继承下来。兆昆自幼聪明英俊,是个可造之才。黎以忠十分看好这个儿子,给他请了会城有名的私塾先生,想让他能在功名上有些进取,偏偏兆昆对读书并不上进,而是在经商方面有很好的天分,黎以忠也就顺其自然,遂了他的心愿。兆昆十几岁就帮父亲打点生意,后来独撑门面,生意在他手上越做越好,越做越大,渐渐地,小小的会城已经让他有些不以为然。终于有一天,他对父亲提出要出去闯一闯。黎以忠早就知道儿子的不安分,新会这么个小地方安不下他那颗不羁的心,强扭的瓜不甜,也就同意了儿子的请求。于是,兆昆便应朋友之邀,辗转来到了湛江。 湛江旧称“广州湾”。此名称形成于明清时期,有学者考证说是因南三岛有“广州湾”村坊而得名,亦有学者认为是因高雷府属广州管辖,地图上在“广州”的中部而得名。湛江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地处粤桂琼三省(区)交汇处。三面临海,海岸线长。湛江位居中国南大门,东接珠三角,西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内连“三南”,外通“五洲”,加上有深水良港,外国的商船经常在此出入,他们将中国的陶瓷、丝绸及其他土特产运往世界各地,又将一船船国外的货物运到这里,销往全国各地。在十九世纪中期,湛江就是南中国海边一座非常繁荣的港口城市。 黎兆昆正是以他的精明,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在此开始了艰辛的创业活动,并掘到自己事业的第一桶金。 2.横滨出生的孩子 至今黎家后辈黎锡还记得,祖父黎兆昆在湛江的生意做得非常大。抗战时父亲黎民伟带着全家十几口人,逃难到祖父当年的商城,住在湛江赤坎的文英街,叫“万昌隆”。“万昌隆”是砖木结构的三层楼屋,有好几进,幽深气派。除了“万昌隆”外,黎兆昆在社美路和新街市均有许多物业。黎兆昆在此事业有成,并先后娶了两房太太。大太太邓氏,是父亲黎以忠自幼给订的亲事,邓氏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比黎兆昆小八岁,圆房后一直没有生育。黎兆昆后来自己又娶了一门亲,女孩叫黄玉,与自己同岁,番禺沙井村人,因为从小家贫,被父母送给本乡茅冈仓下村的一个叫彭润福的农民做养女,改名叫莲娣,又称黄彭氏。莲娣与黎兆昆同年,长得瘦弱清秀,由于在贫寒中长大,不仅会当家理事,且善解人意,与黎兆昆感情甚笃。婚后不久就给黎兆昆生下大儿子黎海山,接着又生下黎东海、黎秀兴、黎北海三个儿子和长女秀凤、七女秀英。在多子多福的旧时代,莲娣无疑是个有福气的人,按当地人的说法,会生儿子的人旺夫。后来尽管黎兆昆又娶了第三房太太宋氏,给他生了第五个儿子黎驭强;第四房太太钟氏,生了第八个儿子秀鉴、第九个儿子秀光、第十一个女儿秀珍;第五房太太黄氏,给他生了第十个儿子秀杰。但是莲娣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始终没有动摇,甚至后来黎兆昆去日本做生意,也将莲娣带在身边。 黎兆昆做的是外贸生意,主要对象是日本人。他还是日本多家株式会社在中国的总代理,相当买办的角色。十九世纪末期中国与外洋的贸易非常活跃,国外的一些商人对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虎视眈眈。由于语言不通,国情不熟,他们无从入手,因此急切地在中国国内寻觅他们的代理人。黎兆昆因为长期与他们打交道,自然就被他们相中。当代理对精明能干的黎兆昆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他在其中如鱼得水,经常来往于中国与日本之间,因此在湛江赤坎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成为当地最有钱的人。最后事业大了,他觉得两头奔走太辛苦,于是干脆带着妻子莲娣去了日本横滨,在唐人街上觅了套房屋住了下来。 清光绪十九年八月十六日,即1893年9月25日晚上八时许,一个月圆的晚上,莲娣在日本横滨164番又给黎兆昆生下第六个儿子,孩子生下来非常秀气,身体健康。黎兆昆一高兴,当即给取乳名“秀旺”,即秀气健旺之意。黎兆昆又给起了个大名:黎民伟。是否有望子成龙希冀儿子成为“民众的伟人”的意思,就不得而知了。不过,黎民伟无疑是几个儿子中最英俊的,又非常聪明,因此深得父母的宠爱。但是非常不幸的是,母亲黄彭氏给他生了个妹妹后不久就去世了,那时黎民伟刚刚四岁。黎兆昆在日本做的生意很大,无暇顾及这个儿子。其时,他的大儿子黎海山已经在香港发展,而且是日本三井洋行的买办,先后娶了四位太太。由于小儿子需要人照顾,也许还为了这个儿子将来的前途着想,黎兆昆决定让黎民伟寄养在长兄黎海山家,并亲自将他送去了香港。自然,黎民伟所有的生活费用还是由黎兆昆给付。 香港在古代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香港这地名最早出现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港湾、小村落,后来才扩大为对整个岛屿(香港岛)的称呼,最后,到了十九世纪初,才成了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的整个地区的统称。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