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陸明君 页数:283
Tag标签:无
前言
所谓“碑别字”,包括汉唐碑刻上一般的异体字和不规范的讹形、俗写、改作等产生的异体字,它们为数众多,来源也很复杂。对其文字现象,曾有一些学者做过归纳分类和说明工作,但距离全面解决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多年前,我曾以隶变研究为题,系统地考察了战国秦汉间书体演进与异体字的形成,首次从书写的动态出发,论证了“书写性简化”的客观存在及其对书体演进的主导作用,以及对字形的逐步改写、最终导致各种异体字产生的线索等等。后来由于把学术研究的重点转到书法方面,使得这一研究中断,留下不少遗憾。实际上,文字是社会化的交流工具,用字者每天都在书写,每一次书写都可能发生错误,都会有异于正字的俗写产生。早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当中,这种情况即普遍存在,其主导的因素就是“书写性简化”。与此同时,与生俱来的审美需求也会促使人们改造、美化字形,增加饰笔羡画、改造线条的位置样态、形近类化、赘饰偏旁等等,则以持续的变化从另一个侧面来增加异体字。这两种情况在隶变、隶草楷行诸体接续演进完成的汉晋南北朝文字遗存中,有集中的体现与交叉互动,这就是颇受学者关注的碑别字现象。读博士期间,我曾对此有所涉猎,而论文写作止于隶书上。为此,我一直希望能有学生来继续这项有意义的工作。
内容概要
本书指在探求六朝碑别字的形成原因及各类生成途经,以形为主,通观变迁,并注重考察解索别字字源。在充分掌握资料、较全面考察铁基础上缔结规律,从普遍性与特殊性两方面观照,对六朝碑别字进行系统的研究,可供相关研究者阅读参考之用。
作者简介
陆明君,1962年生于山东昌邑。毕业于吉林大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工作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作品二十余次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展、中青展、正书展、楹联展、兰亭奖展、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等,在全国第一届及第二届正书大展、第八届中青展、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作品展中获奖。发表部分学术文章,多次参加全书学研讨会。着有《簠斋研究》、《陈介祺年谱》、《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陆明君书法作品精选——全国展、中青展、全国篆刻展评委及获奖作者作品系列》等。
书籍目录
序绪论 一、碑别字概念及相关问题 二、目前的研究现状和选题的意义 三、本文的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碑别字概说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碑别字泛滥的现象及原因 一、魏晋南北朝碑别字泛滥的现象 二、魏晋南北朝碑别字泛滥的原因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的载体特征 第三节 关于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的地域性问题第二章 书体演进与碑别字 第一节 隶变与别字 一、隶变:别字渊薮 二、隶变及汉隶对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的影响 第二节 草书对楷体别字的影响 一、文字的趋简潮流与草书 二、覃书楷化与碑别字 第三节 楷书、行书、俗写字与碑别字 一、楷书体的笔画特征与文字结构 二、行书与俗写字 三、俗写字、帖体字与碑别字第三章 书写性变异 第一节 书写与变异 一、书写的差异性 二、以追求书写省便、顺畅为主导下的变异 第二节 “层累地”书写变异与约定俗成 一、变异的“层累地”现象 二、变异中的约定俗成第四章 偏旁讹混 第一节 偏旁形近而混用 第二节 偏旁形近兼意近混用第五章 构件移位 第一节 汉字结构类型及文字构意 第二节 偏旁及构件移位的表现形式 一、一般性的构件移位 二、成字构件的分解移位 第三节 书体风格及审美对偏旁及构件移位的客观要求 一、适应书体式样或求书写顺畅等而进行的结构调整 二、为求结构匀称而构件移位第六章 仿佛性代换与约取 第一节 仿佛性代换 第二节 仿佛性约取第七章 隶定古文、篆文与返古形 第一节 隶定古文 一、源于《说文》古文、籀文及《三体石经》古文 二、源于其它流传资料 第二节 隶定篆文与返古形 一、隶定篆文 二、返古形第八章 简化、繁化、类化 第一节 简化 一、省笔画 二、省构件 三、并画构件 四、以简笔代繁笔 五、符号代替 第二节 繁化 一、繁化的内在意义 二、繁化的其它因素 第三节 类化 一、上下文间的类化 二、本体的字内类化 三、间接的类化第九章 依“形声”与“会意”而形成的碑别字 第一节 形声构建:文字繁衍主渠道中的碑别字 一、在原形声字的基础上改换声符 二、在原形声字的基础上改换、增加或重复意符 三、别字中的新形声字 第二节 会意缀合:造字习尚 一、原即会意字,而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者 二、原非会意字,而在原字的基础上依会意新造者 三、完全抛开原字形的构件,重新创造者第十章 刻工与碑别字 第一节 刻工与碑刻 一、刻工的社会地位与文化程度 二、关于碑刻 第二节 因刻工而造成的别字 一、不明书写者本意而误者 二、漏刻笔画者 三、省时省力粗就而别者第十一章 碑别字生成的多重性及交互因素引用魏晋南北朝石刻表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3.研究碑别字的重点与难点在书写性变异问题上,这也是本文着力探索的一部分。影响书写性变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渐进性讹变,有约定俗成在起作用,有审美需求所使,有书写者习惯等。而每一种情况都不是孤立的,故本文除在相应章节中集中探讨外,在其它章节或许多字例中也有所涉猎。4.目前在石刻文字研究的著述中,尚没有关注镌刻对文字的错、讹造成影响的,这是学术研究中的空白。实际上刻工对碑志中文字的误刻、漏刻及改易现象几乎在每一石刻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有的甚至非常严重。本文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5.本文注重从时代纵向与地域横向去考察,还注重了载体特征,对不同层面的书刻者而造成的别字差异,进行了探析。另外,还结合流传或出土写本材料进行比勘,以求研究上的客观而不偏失。本文所涉及的字例,以拓本图版为主要参考对象,辅以《碑别字新编》、《广碑别字》等。建国后,随着考古成果的日益显著和印刷水平的提高,著录各个时期石刻的书不断出版,尤其是一些大部头的图录书,如《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新中国出土墓志》系列丛书中已出版的各省分卷等,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后记
此书是在本人的博士学位论文《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的基础上修订的。我于2003年完成硕士学业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均师从丛文俊先生,专业方向为书法文献(书法史、书法理论及创作)。丛师对我有知遇之恩,从拜识到追随,算来已有十几载,实在说当初考研只是想捞个名分而已,而真的踏上了丛师之船,又惟恐愚钝不化而有辱师门,便索性坐了几年冷板凳。多年来,丛师耳提面命,教诲不倦,虽难琢成器。但治学之心渐生,想必也是沾染了丛师的一点点灵性吧。丛师学识博洽,却仍夜以继日,以沉于案头为乐,此正乃静安先生所言“众襄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治学第三境也。较之自己之懒怠,实为愧矣。碑别字研究,是文字学与书法两种学科交叉的课题,而这一课题却不是自己所擅长的。之所以选此为论文,是因为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作为以书法为业者,与自己关联最密切的就是文字,然而现代教育“小学”失倡,我辈文字学知识普遍匮乏,书家笔下遗笑频出。虽有识者呼吁,而终非轻取补就之事。书法乃汉字书写,若不明文字源流,心昏手迷,纵有墨池之功,也难解羲献妙迹。1991年,我曾进修于北京大学,有幸得受于裘锡圭先生的古文字学课。裘先生在讲课中多征引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于省吾、姚孝遂、林淫等诸先生的观点。从那时起,我对吉林大学古籍所就产生了敬意与特殊的感情,未想到自己后来却成为了古大古籍所的学子。上述这段经历,也引发了我对文字学的兴趣。读研究生期间,除本专业开设的文字学课外,还经常去听古文字专业的课程,所以着手碑别字研究时也就没有畏缩。
编辑推荐
《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文史哲学术文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