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2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内容概要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水土保持学(第3版)》主要内容包括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水土保持调查与规划、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荒漠化防治、山地侵蚀灾害综合防治、生态退化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生产建设项目区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材料与施工、水土保持工程概预算、水土流失监测与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与工程管理等。
书籍目录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章绪论 1.1水土保持学的研究对象及其重点研究领域 1.1.1水土保持学的研究对象 1.1.2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1.2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危害 1.2.1中国水土流失状况 1.2.2国外水土流失状况与水土保持发展概况 1.3水土流失演变与水土保持发展历程 1.3.1水土流失演变 1.3.2水土保持发展历程 1.4水土保持的成就与经验 1.4.1主要成就 1.4.2主要经验 1.5水土保持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1.5.1水土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5.2水土保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手段 1.5.3水土保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 1.5.4水土保持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长远大计 1.6水土保持发展战略 1.6.1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与布局 1.6.2保护优先战略 1.6.3分区防治战略 1.6.4项目带动战略 1.6.5生态修复战略 1.6.6科技支撑战略 1.7水土保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思考题 推荐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第2章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 2.1基本概念 2.1.1水土流失 2.1.2土壤侵蚀 2.1.3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2.2土壤侵蚀形式、影响因素及其预报 2.2.1土壤侵蚀形式及特点 2.2.2土壤侵蚀影响因素 2.2.3土壤侵蚀预报 2.3中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2.3.1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2.3.2以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2.3.3以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思考题 推荐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第3章水土保持调查与规划 3.1水土保持调查 3.1.1自然因素调查 3.1.2社会经济调查 3.1.3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调查 3.2水土保持区划 3.2.1 水土保持区划的原则与适用范围 3.2.2水土保持区划的目的与内容 3.2.3水土保持区划命名 3.2.4水土保持区划步骤与方法 3.2.5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 3.2.6中国水土保持区划框架 3.3水土保持规划 3.3.1水土保持规划定义、类别及作用 3.3.2水土保持规划依据、任务、范围及内容 3.3.3水土保持规划原则和目标 3.3.4水土保持规划分区和措施总体布局 3.3.5水土保持规划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3.3.6水土保持规划综合防治规划 3.3.7投资估算与经济评价 3.3.8进度安排、近期实施意见和组织管理 3.4水土保持项目建议书 3.4.1水土保持项目建议书的编制依据 3.4.2水土保持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 3.5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 3.5.1水土保持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3.5.2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思考题 推荐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第4章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4.1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配置与设计 4.1.1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4.1.2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的内容 4.1.3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4.2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4.2.1坡面治理工程 4.2.2沟道治理工程 4.2.3小型水库工程 4.2.4山地灌溉工程 4.3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4.3.1水土保持林草措施体系 4.3.2水土保持林草建设与恢复技术 4.4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4.4.1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4.4.2水土保持栽培技术措施 4.4.3土壤培肥技术 4.5生态清洁流域治理 4.5.1 生活垃圾处理措施 4.5.2污水处理措施 4.5.3沟(河)道清理整治措施 4.5.4村庄美化措施 思考题 推荐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第5章荒漠化防治 5.1荒漠化概况 5.1.1荒漠化及其类型分布 5.1.2荒漠化危害 5.2荒漠化成因及防治原理 5.2.1荒漠化成因 5.2.2荒漠化防治原理 5.3荒漠化防治措施 5.3.1生物防治措施 5.3.2工程固沙措施 思考题 推荐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第6章山地侵蚀灾害综合防治 6.1滑坡与崩塌综合防治 6.1.1滑坡与崩塌的调查、勘测和试验 6.1.2滑坡与崩塌综合防治规划与设计 6.1.3滑坡灾害防治技术 6.1.4崩塌防治技术 6.2泥石流综合防治 6.2.1泥石流流域调查与泥石流沟的判识 6.2.2泥石流工程治理 6.2.3泥石流灾害避让措施——危险区制图 6.3崩岗综合防治 6.3.1崩岗侵蚀概述 6.3.2崩岗综合防治技术 6.3.3经济开发型崩岗综合治理 6.3.4生态恢复型崩岗治理技术 思考题 推荐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第7章生态退化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7.1冻融侵蚀防治 7.1.1 冻融侵蚀概述 7.1.2冻融侵蚀防治措施 7.2盐碱化治理 7.2.1 土壤盐碱化 7.2.2盐碱地改良原理 …… 第8章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 第9章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第10章水土保持工程材料与施工 第11章水土保持工程概预算 第12章水土流失监测与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第13章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与工程管理 附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石窝(风蚀壁龛) 陡峭的岩壁,经风蚀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大的深10~25 cm,口径达20 cm。有的分散,有的群集,使岩壁呈蜂窝状外貌,称为石窝。这种现象在花岗岩和砂岩壁上最为发育。 (2)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孤立凸起的岩石,或水平节理和裂隙发育的岩石,特别是下部岩性软于上部的岩石,受到长期的风蚀和风磨,易形成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的岩石,称为风蚀蘑菇。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蚀,易形成柱状,故称风蚀柱。它可单独挺立,也有成群分布,其大小高低不一。 (3)风蚀垄槽(雅丹) 在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上,由于湖水干涸,黏性土干缩裂开,主要风向沿裂隙不断吹蚀并带走土粒,使裂隙逐渐扩大,将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陡壁、垄岗(墩台)和宽浅的沟槽。吹蚀沟槽与不规则的垄岗相问组成的崎岖起伏、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风蚀垄槽。这种地貌以罗布泊附近雅丹地区最为典型,故又叫雅丹地貌。沟槽可深达十余米,长达数十米至数百米,沟槽内常为沙粒填充。 (4)风蚀洼地 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后,形成宽广而轮廓及界面不大明显的洼地。它们多呈椭圆形成行分布并沿主要风向伸展,有时也形成巨大的围椅形风蚀洼地,自地面向下凹进。洼地的背风壁较陡,常达30以上。 (5)风蚀谷和风蚀残丘 在干旱地区遇有较大暴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冲刷地面后形成沟谷,这些沟谷再经长期风蚀形成风蚀谷。风蚀谷无一定形状,有狭长的壕沟,也有宽广的谷地,蜿蜒曲折,长达数十千米,谷底崎岖不平、宽窄不均。在陡峭的谷壁上分布着大小不同的石窝,在壁坡的坡脚堆积着崩塌岩屑锥。 风蚀谷不断发展扩大,原始地面不断缩小,最后残留下不同形状的孤立小丘称为风蚀残丘。它们常呈带状分布,丘顶有不易被直接吹扬的砾石或黏土所保护,平顶的较多,也有尖峰的,高度一般在10~20 m,在柴达木盆地的残丘多在数米至30 m。 (6)风蚀城堡(风城) 在地形隆起、有产状近似水平的裸露基岩地面,由于岩性软硬不一,垂直节理发育不均,在长期强劲风力作用下,被分割成残留的平顶山丘,远看宛如颓毁的城堡竖立在平地上,称为风蚀城堡或风城。典型风城分布在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哈密西南。 (7)石漠与砾漠(戈壁) 在干旱地区某些地势较高的基岩或山麓地带,由于强劲风力将地表大量碎屑细粒物质吹蚀而去,使基岩裸露或留下具有棱面麻坑的各种风棱石和石块,使得地表植物稀少、景色荒凉,称为石漠与砾漠(又称戈壁)。石漠与砾漠在我国的分布面积很大。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水土保持学(第3版)》是根据“十二五”全国重点教材编写计划以及水土保持工作范畴的不断扩大和新需求的不断出现,《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水土保持学(第3版)》在第2版的基础上修编的新教材,力图将国内外水土保持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编入教材之中,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结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