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作者:刘晓光 页数:244 字数:33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景观如何设计才能有深度?才能有思想?才能有灵魂?
本书针对景观理论与创作中存在的诸多误区与问题,如“美”、“真”、“善”的混同;意义的轻率;形式美的局限;意境美的缺失;特别是意蕴美、深层审美结构、特征创作原则的空白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系统的景观美学理论与创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求美与求真是景观创作与欣赏活动中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要求景观能够提供审美意蕴与认知意义,这是对审美性表征与认知性表征两种创作理论与方法展开研究的深层原因。
在求美领域,景观审美性表征是景观意蕴表现的重要方法,表现的是抽象的意蕴,属于审美范畴。优秀的景观作品具有形式美、意境美、意蕴美三种美感形态,是因为它具有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次的审美结构。景观表层审美结构是审美表象系统,表现为“格式塔”;其生成机制是主体感知觉的加工;其独立审美功能是创造形式美。景观中层审美结构是审美意象系统,由表层审美结构转换生成,表现为意境;其生成机制在于主体的“统觉”、“想象”、“情感”活动;其独立审美功能是创造意境美。景观深层审美结构是特征系统,由中层审美结构转换生成,表现为特征图式;其生成机制是人类心理的抽象与投射活动。意蕴美是景观审美性表征的终极目的,其审美机制是景观整体特征与主体心灵图式的同构契合。
景观审美性表征创作应该从创造意蕴美的角度出发,其基本原则应该是特征原则而不是传统的形式美原则;其创作程序与方法是依据相应原则逐层建构景观三层审美结构。
在求真领域,景观认知性表征是景观意义传达的重要方法,表达的是明确的意义,属于认知范畴。景观认知性表征的作品可以分为惯用型与创造型两类,相应的生成机制是约定俗成与语境约定;其传达机制是编码传递;其表征机制是指定性联系与类比性联系;意义题材包括宇宙题材、历史题材、宗教题材、道德题材等类型。
景观认知性表征的创作方法是:意义确定与组织、符号选择、中介确定与组织、载体设计等。
本书以景观审美性表征理论与认知性表征理论为基础,初步形成系统性的景观美学体系,可为景观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景观创作原则与方法,可为景观创作提供具体的实践操作途径。
作者简介
刘晓光
1969年生。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景观系主任,景观规划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学士(1990),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理论方向硕士(1995),哈尔滨工业大学景观学方向博士(2006)。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30篇。主要研究领域为景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美学。
书籍目录
内容提要
前言
上篇:唯真篇——景观认知
第1章 景观认知的机制与题材
1.1景观意义与传达模式
1 1 1景观意义的概念与价值
1.1 2认知性表征与景观意义传达
1.1.3景观认知性表征的表意层次
1 1 4景观意义的传达模式
1.2景观认知性表征的编码机制
1 2 1惯用型象征与约定俗成机制
1 2 2创造型象征与语境约定机制
1.3景观认知性表征的意义题材
1 3 1景观意义题材概述
1 3.2景观意义题材类型
第2章 景观认知的表征与阐释
2.1景观文本的表征
2.1.1景观文本
2.1.2关联模式
2.1.3表征条件
……
下篇:唯美篇——景观审美
余论
编辑推荐
《景观美学》由刘晓光所著,本书针对景观理论与创作中存在的诸多误区与问题,如“美”、“真”、“善”的混同;意义的轻率;形式美的局限;意境美的缺失;特别是意蕴美、深层审美结构、特征创作原则的空白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系统的景观美学理论与创作方法,以景观审美性表征理论与认知性表征理论为基础,初步形成系统性的景观美学体系,可为景观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景观创作原则与方法,可为景观创作提供具体的实践操作途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