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作者:雷海清,泊明娥 编著 页数:266 字数:442000
前言
全球范围内的生态退化及由此引发的生态危机、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采用各种生态修复技术改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从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中认识到: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危及人类生存的重大因素;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也难以协调发展。不论从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客观条件来说,还是从我国现代化建设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来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都是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全国各地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中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居世界第3位。通过大量地质勘查工作,已发现矿产171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153种(能源矿产7种、黑色金属矿产5种、有色金属矿产41种、贵重金属矿产8种、非金属矿产89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矿种比较齐全、配套程度较高的少数国家之一。按探明储量计算,中国45种主要矿产中有25种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稀土、石膏、钒、钛、钽、钨、膨润土、石墨、芒硝、重晶石、菱镁矿、锑等12种居世界第一位。为我国1万多个国有矿山、24万多个集体和其他经济成分矿山提供了矿产资源。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矿业开发总规模目前居世界第三位。采矿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矿业是人类从事生产劳动古老的领域之一。矿业的发展与扩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中华民族的祖先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从他们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从事矿产开发利用活动。历史学家将人类历史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当时人们开发利用的主要矿产种类为特征。正是我们的祖先在适应自然、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发现矿产、认识矿产与开发利用矿产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为今天大规模的矿业开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内容概要
本书对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进展、浙江省的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浙江省矿山废弃地修复现状、边坡加固稳定技术、适生植物材料的选择研究、植物生长基质的配制和固定技术研究、森林化植被修复技术研究、人工植被养护技术研究、人工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和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植物的繁殖技术研究、浙江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优良等内容作了全面、详细的论述,并结合矿山生态植被恢复工程实践进行具体分析。本书适用于矿山国土、林业、水利水保、园林、旅游等部门从事项目建设管理、生态环境建设的教学、科学研究、设计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章 矿山废弃地植被修复的研究概况 1.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2章 浙江矿山废弃地修复现状 2.1 浙江矿产资源状况 2.2 浙江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2.3 浙江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 2.4 温州矿山废弃地类型及生态修复整治模式第3章 边坡加固稳定技术 3.1 浙江地质环境的基本特点 3.2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方法 3.3 边坡加固稳定防护技术 3.4 航民石料厂废弃矿山稳定性治理 3.5 瑞安曹村镇采石场稳定性治理 3.6 浙南明矾矿废弃地地质灾害塌陷稳定技术研究第4章 适生植物材料的选择 4.1 浙江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植物种类组成的基本特征 4.2 岩石边坡自然生长物种的调查分析 4.3 岩石边坡绿化植物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4.4 田问试验分析 4.4 浙南明矾矿适生植物材料的选择第5章 植物生长基质的配制和固定 5.1 浙北采石场适生植物生长基质的配制和固定 5.2 浙南明矾矿适生植物生长基质的改良技术第6章 森林化植被修复 6.1 浙北采石场岩石边坡森林化植被修复 6.2 浙南明矾矿岩石边坡森林化植被修复第7章 人工植被养护 7.1 浙北采石场人工植被养护 7.2 瑞安曹村镇采石场植被恢复养护第8章 人工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和质量评价体系 8.1 浙北采石场人工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和质量评价体系 8.2 浙南明矾矿人工生态修复效益第9章 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植物的繁殖技术 9.1 美丽胡枝子繁殖技术 9.2 马棘繁殖技术 9.3 金银花繁殖技术 9.4 常春油麻藤繁殖技术 9.5 凌霄繁殖技术 9.6 华山矾繁殖技术 9.7 不同处理方式对种子带菌及发芽的影响第10章 浙江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优良树种选择 10.1 草本植物 10.2 木本植物 10.3 藤本植物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1.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相比之下,我国对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才逐步得到重视,到1994年复垦率仅为13.3 %(黄铭洪等,2003),由此可见,我国的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任重道远。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在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黄铭洪等,2003),比如在大型煤矿区生态重建(白中科等,2003;卞正富,2000)、金属尾矿的植被恢复(王克华和刘胜详,2003;郝秀珍和周东美,2005)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总的来说,针对不同类型采矿废弃地土壤系统与植被系统之间关系及其动态演变的研究还很欠缺。我国的恢复生态学研究,前期主要是以土地退化,尤其是土壤退化为主.主要针对水土流失、风蚀沙化,草场退化及盐渍化、土地污染及肥力贫瘠化,研究了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恢复、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改良、湿地的恢复重建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矿山废弃地复垦和植被对于重金属污染的修复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任海等(2002)曾指出开采矿产首先会造成土壤及植被的破坏,进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破坏。若不进行人工恢复较难在短时间内生长植物和支持植被生态系统。目前许多国家的矿区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展了一些废弃地的恢复研究与实践,但由于废弃地的环境条件恶劣,其植被恢复还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从生态学角度看,废弃矿山需经过改良后才能恢复植被。废弃矿山面临的主要生态学问题是表土层破坏,存在限制植物生长的物质,缺乏营养元素,生物资源较差等。针对这些问题,对废弃矿山进行恢复,首先要使土地表面稳固,控制污染,改善视觉感受,对地面稍作处理吸引人们开发,并提高生产力。在对废弃矿地进行植被恢复时,可遵循如下方法:覆盖土壤,对土壤进行物理处理,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筛选适宜的先锋植物种类,间种适生的乡土树种。
编辑推荐
《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的实践与发展》是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