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2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作者:喻学才
内容概要
《旅游文化》内容包括:世界旅游文化概览、中国旅游文化的演进历程、旅游主体与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主体的文化特征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世界旅游文化概览 第一节 亚洲 第二节欧洲 第三节美洲 第四节非洲 第五节世界三大宗教第三章中国旅游文化的演进历程 第一节神话传说时期 第二节夏商周时期 第三节秦汉时期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五节隋唐宋时期 第六节元明清时期 第七节现代旅游文化的新发展第四章旅游主体与旅游文化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旅游主体与价值观 第三节旅游主体消费的文化特征第五章中国旅游主体的文化特征(上) 第一节重人 第二节重文 第三节重自然 第四节重民 第五节重古 第六节重附会 第七节重游览第六章中国旅游主体的文化特征(下) 第八节重自怡 第九节重变化 第十节重真实 第十一节重调和第七章旅游客体与旅游文化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旅游景观 第三节旅游饮食 第四节旅游纪念品 第五节城市风貌第八章中西方旅游客体的文化特征 第一节建筑风格 第二节园林艺术 第三节饮食文化 第四节绘画雕塑第九章旅游介体与旅游文化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旅游介体硬件系统的文化特征 第三节旅游介体软件系统的文化特征 第四节旅游文化与品牌战略第十章中国旅游介体的文化特征 第一节旅行社 第二节导游 第三节旅游饭店 第四节旅游局第十一章21世纪中国旅游文化建设展望 第一节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道路 第二节中国旅游文化的建设 附录一中国古代旅游文化名著概观 附录二近年来旅游文化研究概况(截止1989年) 附录三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上、下)(截止1996年) 附录四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截止1999年) 附录五旅游文化研究综述(1996~2000年)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书摘 大概因为累祖和修都是人民崇拜的远古旅行家,每当人们远行时便祭祀他们,其用意不外乎“求道路之福”。 在中国古代,这种出门远行祭祀旅游神的活动,大量见于历代文史书籍。例如,《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越王勾践,五年五月,与大夫文种范蠡入臣于吴,群臣皆送至浙江之上,临水祖道,军阵固陵。”《文选·荆轲歌序》:“丹(燕太子丹)祖送于易水上。”大体说来,祖送的内容为先祭旅游神,然后进行告别宴会。 近半个世纪来,欧美学者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山海经·海外东经》中的“黑齿国”即今之墨西哥。60年代初湖北荆门县出土的战国铜戚上的中国珥蛇舞人像,同秘鲁绣有海神像的地毯图案完全一样。《山海经》对密西西比河流域等北美东部地区也作了描写。若然,则先民们的远游就不是神话而是事实了。 第二节 夏商周时期 夏代的旅游资源,我们迄今所能见到的文字资料除了《尚书》《史记》几部古书中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外,还有一条谚语值得一提。谚云:“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豫”也是“游”的意思。这条夏代谚语由于孟子的征引而被保存下来。赵岐注:“言王者巡狩观民,其行从容,若游若豫。豫亦游也,游亦豫也。”文意谓老百姓好久不见自己的君主出游了,他们中有的春天没有种子,有的秋天吃不饱肚子。从前君主按时巡视,小民不至于饥寒。而现在却久久不见君王的影子。言下之意,有责怪君王不关心人民的意味。夏、商、周三代的帝王旅游,一般叫“巡狩”,或者叫“游豫”,或者叫“游夕”,意思都是一样,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政治活动。夏商时期的商业旅游、学术旅游乃至域外旅游,由于史料缺乏,暂时还无法讨论。但商代车工已经能制造相当高级的两轮车,车轮有辐条,结构精致华美。 到了东周,礼崩乐坏,王纲解体。大批周天子身旁的文化人离开中央,分别投奔诸侯。《论语·微子》篇记载了当时中央音乐家的去向:“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壤入于海。”这不过是当日官学下移的一个缩影。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开始出现士阶层。由于诸侯争霸,周天子无力控制局面。士阶层因此显得异常活跃。孔子、孟子、苏秦、张仪,不过是春秋战国时期众多策士中声望卓著的几个。知识分子朝秦暮楚,奔走不暇,所谓孔席不暖、墨突不黔,恰是当日士阶层奔竞形象的写照。这应该是中国旅游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因为在此之前,旅游者主要是帝王。而此后,像苏秦、张仪这样出身寒微的人,像孔子这样没落的贵族,乃至他们的出身各异的弟子,都加入到旅游队伍中来了。当然,那时的旅游,主要目的还不在欣赏娱乐,而是审时度势,致身卿相。但是,大量的旅游实践和审美感受,也促使他们的旅游带上审美的色彩。其中不少旅游哲学见解,对后世中国的旅游文化还产生了不容低估的影响。这在《论语》《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列子》等先秦子书中,可谓随处可见。 夏、商两代的旅游接待设施,因文献难征,不得而知。周代的旅游接待设施。已经相当普遍了。《周礼·周官》上说:“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并且形成“宾至如归”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传统。 夏、商、周三代最大的且有文字记载的旅行家,当推夏禹和周穆王。夏禹的旅游当然是治水的附产品。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急人民大众之所急的圣贤胸襟,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穆王姓姬名满,是西周王朝第五代国君。史书上说他在位55年,天性好游,发下宏愿,要使天下都布满他的车辙马迹。反映他旅游生涯的书叫《穆天子传》,是他的十名随行史官秉笔直书的实录。 周朝对旅游理论思考得最深刻,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是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庄子、列子。孔子提出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德说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近游观。庄子提出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和“既雕即凿,复归于朴”的崇尚自然的旅游观。《列子》书中提出了“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我之游也观其所变”的尚变的旅游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内游理论。这些思想直到今天仍在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 第三节 秦汉时期 一、秦代的旅游文化 在秦王贏政并吞宇内、威震八荒之前,在我国东南沿海诸侯国齐、燕等地方士阶层已开始形成。他们大概是被海市蜃楼所迷惑,一心寻找海上仙山,企求不死之药以之化去人生苦短的烦恼。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迷上了长生术。为了寻海上仙山的不死之药,秦始皇派出了许多方士四出考察。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叫徐福。“福”也可写作“市”。始皇二十八年,他上书称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上有不死之药。请得数千名童男童女乘船人海,一去不复返,徐福为江苏赣榆人。7~8世纪随着中、日文化交往的频繁,日本文献中关于徐福的记载很多。日本人将其尊为农神和医神.秦始皇自己则把古老的巡狩制度继承下来,作为了解下情,巩固统治的策略。另一方面,在巡狩的同时,还加进了寻求长生之药的求仙内容。这一点是他和此前历代帝王巡狩的最本质的不同。不过,应该说明的是,秦始皇为了巡狩的需要,大规模地扩建道路,建设行官,这对发展旅游应该说还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派出大量方士寻幽访胜,目的虽然是寻求不死之药,但客观上却有利于山水自然景观的发现,特别是对大海景观的发现。 二、汉代的旅游文化 汉武帝与秦始皇惊人的相似。他一生也巡狩和求仙并重。不过,汉武帝的开拓精神比秦始皇更强烈。汉武帝时对匈奴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武装反击,张骞的西域探险,司马相如的西南夷之行,司马迁为撰写《史记》而游历全国,这些共同构成了这一鼎盛时代的旅游特点。而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张骞的西域之行和司马迁的漫游活动。前者是有政治目的的探险旅游,而后者则是比较典型的学术考察旅游,这是划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司马迁的读活书式的漫游方式对后世中国学人的精神生活的影响至为深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旅游文化传统实肇于他。 在汉代,由于中外交往频繁,旅游身份证的使用势在必行。当时的身份证称“过所”。在《楼兰尼雅出土文书》第637号上,就保存下了一份“过所”的原文:“月支国胡支柱,年四十九,中人,黑色。”第700号“过所”上写着:“异,年五十六,一名奴;髭须,仓白色,著布裤褶。”在与其共出的“过所”中有一件写明是由敦煌太守签发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如果说20世纪的最后20年是中国旅游业的起步阶段,那么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将是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旅游业完成了由外事接待型向服务产业型,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转变。本世纪的第一个10年,或者花更多一点时间,中国旅游业将完成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从而实现成为世界最大旅游接待地的宏伟目标。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积淀有丰厚的旅游文化底蕴,但过去它只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形态而存在。古代的所有旅行、旅游活动,都只具社会文化意义,较少经济的成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虽然也有国际旅游,但由于战乱频繁而并未顺利成长为一种产业。最近20年来,中国的旅游却是以全新的产业化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对于我们这个虽然有着悠久的旅游传统却缺少旅游产业化经验的国家而言,全国性发展旅游业真是开天辟地第一回。 首先,我们需要在旅游产业化的制度层面上和国际社会诸旅游大国接轨,否则我们将无法融入到全球大市场中去。20年来我们的旅游产业发展过程就是一部不断挣脱计划经济的桎梏,同时又努力和国际旅游市场经济制度接轨的历史。其次,我们需要在旅游产业化的物质层面上和国际接轨,即旅游产业化所必须的旅游设施应遵循国际惯例。否则我们将会遇到“书不同文、车不同轨”式的麻烦,以致拒人于千里之外。第三,我们需要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来推动中国的旅游产业。否则我们将会毁掉祖先留下的资源,失掉改革开放争得的市场。因此,在中国,旅游教育便十分自然、十分紧迫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一般人会认为通过高等旅游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十分重要。其实,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主抓旅游产业的领导干部;我们的国民,特别是旅游景区内的国民,都有自觉接受旅游教育的义务。《儒林外史》上说,南京城连挑大粪的人身上都有六朝烟水气。可见一个普通公民的素质如何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旅游景区的对外形象,或日旅游地形象。所以普及旅游知识,提高从业水平,惟其如此,中国丰富灿烂的旅游资源才会最大限度地得到科学维护和永续利用,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才会最大限度地走向世界并得到史无前例的弘扬。 也许有人会问:新千年伊始,旅游教育又有何新特点呢?答日:2000年中国旅游业最大的变化是国内旅游迅猛发展,增长速度令世人惊诧。今年五一节7天假日内,全国范围接待旅游者4700万人次,旅游收入181亿美元。近5年来,全国已有24个省市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来发展。旅游开发规划热和国内旅游热,加上西部大开发的时代机缘,势必给旅游教育打上新的时代烙印,这就是全民旅游教育时代的来I临。 奉献在您面前的这套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就是以服务全民旅游教育为宗旨的旅游知识读本。本套教材包括《旅游概论》、《旅游文化》、《旅游经济》、《旅游资源》、《旅游英语》、《旅游规划》、《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心理》、《旅游客源地》、《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法规》等。 本套教材致力于贯彻科研成果应用化和教学心得理论化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基本学科原理和行业、产业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考虑到旅游学科边缘性强的特点,还致力于贯彻文理工管互相渗透的原则。 本套教材立足于总结学科发展轨迹这样一个高度,对本世纪人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从事旅游业和旅游教育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综述性扫描,力求给读者展现一幅全景式的“画卷”。 本套教材注重大信息量和大众化风格的追求。同时,参考借鉴了欧、美国家经典教材的成功经验,并力争在编写体例上有所超越。特别是在内容安排和案例引用上避免了地方性局限,以满足全国范围内各区域、各层次的读者要求。 自然,我们也十分清楚,由于旅游学科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尚觉薄弱,而实际操作应用又需求过旺;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我们本身水平的局限,这套教材离我们所期望的目标还有距离,离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的要求更有差距。我们诚挚地期待着大家的批评指正。我们也将密切关注旅游产业、旅游科研和旅游教育的每一步新进展,并通过修订增补,使这套教材不断完善和充满生命力,从而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实现世界旅游大国这一宏伟目标贡献绵薄之力,为全民旅游教育做一点基础性工作。 喻学才 2000年8月于东南大学旅游研究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