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任晓兰  页数:24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社会变革不仅需要先进思想的导引,也需要有常态的文化制衡。但是,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并没有像西方的保守主义者那样赢得社会更多的理解与认同。作为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奠基者,张之洞在提醒人们关注文化民族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文化时代性的追求,他在试图维系现有政治秩序、并立足国情对社会变革做出循序渐进地审慎安排的同时,却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能够适应社会近代转型的可靠思想资源。保守主义的关键不在于保守与否,而在于保守什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可以把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前途,看做是一种作为心理倾向的保守思路,以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到一种合理的张力。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选题意义第二节 研究现状1.2.1 关于张之洞政治思想的研究1.2.2 关于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研究第三节 概念界定1.3.1 保守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1.3.2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路径1.4.1 研究方法1.4.2 研究难点1.4.3 研究路径第二章 晚清社会历史环境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第一节 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晚清社会2.1.1 工业文明的进入与自然经济的惰性2.1.2 西方的入侵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秩序危机2.1.3 西学东渐的加深对传统儒学的冲击第二节 张之洞对“儒臣”形象的认同与追求第三节 张之洞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2.3.1 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萌生2.3.2 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特点第三章 张之洞政治法律思想的学术来源第一节 张之洞的中学根基3.1.1 立足汉学,兼采宋学3.1.2 坚持古文经学,力辟今文公羊说3.1.3 权衡孔孟,读子通经第二节 张之洞思想的经世倾向3.2.1 经世致用的学术旨趣3.2.2 经世思想与西方文化的东渐3.2.3 经世致用对道统的固守第三节 张之洞对传统义利之辨的继承与突破3.3.1 张之洞的义利之辨3.3.2 从“不与民争利”到“公利不可不讲”3.3.3 “私利不可讲”与张之洞义利之辨的理论局限第四节 张之洞对西学的体认3.4.1 对西方文化的基本立场3.4.2 对日本文化的态度转变第四章 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及其表现第一节 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4.1.1 体用之辨的历史溯源4.1.2 张之洞对“西学中源”论的改良4.1.3 对中学与西学体用关系的论证第二节 张之洞的洋务思想4.2.1 超越传统产业结构的思想主张4.2.2 官督商办的经营思想第三节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4.3.1 对西方实业教育的倡导4.3.2 对科举制度的变革思想4.3.3 废除科举之后的尊经主张第四节 张之洞的法制思想4.4.1 借鉴西方的立法举措4.4.2 以礼教为本的修律思想4.4.3 儒家道德法律化的传统与张之洞对礼治的固守4.4.4 对西方宪政制度的体认与误读第五章 张之洞在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的地位第六章 张之洞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评价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晚清社会历史环境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  自19世纪中叶以降,自成一体的中华文明无可避免地卷入了全球性的政治文化近代化进程之中,古老中华面临着伴随西力东侵而来的西学东渐,承受着侵略性与先进性兼而有之的西方文化的双重挑战,在回应西方挑战的过程中,华夏大地发生了由传统向近代的社会转型。对于中国文化的前途和命运的思考,成为了晚清士人的中心话题,而东西文化之争也构成了晚清思想界一切立论的潜在关怀。随着国门的开启,西潮的东涌,晚清社会激荡起一股又一股的思想新风,坚固的传统思想堡垒开始松动,传统儒学的核心地位开始动摇,伴随着古今中西的文化撞击和价值选择,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第一节 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晚清社会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对外交往和贸易建立在“朝贡体系”的基础上。晚清以降,华夏大地经历了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直接冲撞,当朝野各界逐渐向西方近代的工业文明敞开大门之际,根植于古老中国上千年的专制制度却经历着无法抗拒的危机,而当晚清士人对西方文化的态度逐渐完成了从排斥到接纳的转变之时,延续了千百年之正统儒学也遭遇了不可逆转的没落。可以说,鸦片战争之后,传统中国的政治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以钦定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观念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