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密码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熊红文  页数:262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依然记得1997年的一个死刑犯。这个年轻人二十岁左右,长得非常俊秀帅气。他与另一个被告人共同盗窃近百次,赃物估价共计十几万元。我提审他的时候,他请我转告他女朋友几句思念的话,看得出,他对女友用情很深。下班一回到家中,我就打了他女友的传呼,把他的话转告给她。我家人得知我是给犯罪嫌疑人传话后,还批评了我一番。但我当时确实是很想尽快让他女友得到他的一点消息。从电话中对方惊喜的语气来看,他女友也是同样深爱着他的。开庭的那天,我见到了他的女朋友。当时已经开完庭,法警押解他和另一名被告人从后面的小门出去,在快要出门的地方他的几名家属等在那里,法警没有阻拦,一个女孩子冲过去和他紧紧拥抱在一起,女孩哭得很伤心,他在她耳边轻声地说着什么,应该是一些安慰的话。几分钟后,法警上来把他从女友的怀抱中拉脱出来,押解上了警车。警车绝尘而去,女孩仍然在朝着车子离去的方向伤心哭泣。或许,当时他们还不知道那是他们的最后一次拥抱。记得开庭的时候已经到了8月,我当时期望案件能拖到10月以后再宣判,因为修订后的刑法对一般盗窃犯罪废除了死刑。但法院终究还是在9月作出一审判决,判处两名被告人死刑。二审进行得很快,维持原判并核准死刑。这两名被告人成为新刑法实施以前南昌市最后枪决的盗窃犯。这个案件过去十多年,但那名盗窃犯与女友生离死别的一幕在我脑海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仍然记忆犹新。这个死刑犯与恋人的最后拥抱,引发了我对死刑的深刻反思:对待一个因好逸恶劳而陷入歧途的年轻人,法律一定要剥夺他的生命才能体现正义吗?我不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正义,我眼中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痴情女孩与男友诀别时留下的伤心泪水。在那一刻,我看到的是死刑冰冷无情的一面,我对死刑问题的思索与探究也由此开始。11年的死刑公诉生涯,我目睹了太多仇恨的怒火。很多致人死亡案件的被害人家属,都是怀着对犯罪嫌疑人的满腔怒火来到检察院的。俗话说:人死为大,所以,大部分死者家属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势态,很难听得进检察人员的法理解释,他们的要求就是杀人偿命,他们认为这就是最大的理,有的故意伤害案件,他们会蛮横地要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起诉。法院一旦没有判处被告人死刑,他们又立即来到检察院,强烈要求或者苦苦哀求要检察院抗诉。有的案件检察院认为不符合抗诉条件,他们就披麻戴孝,群情鼎沸地来到检察院抗议,当中的老人、妇女哭天抢地,或者跪地不起,或者干脆瘫倒在地。他们将对遇害亲人的悲痛转化为对犯罪人的愤恨,必欲置犯罪人于死地而后快。2000年媒体报道:江苏省南京市发生人室抢劫灭门惨案,一位年轻人深夜潜入一名在我国投资的德国商人家中,将其一家4口全部杀害。这起案件引起公安部门和外事部门的高度重视,外事部门向德国商人的遗属发函表示慰问,并承诺从重从快惩处犯罪人。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从事死刑公诉十余年,和数十名死刑犯有过近距离接触。作者以亲自公诉的十个死刑犯的详细描述为依托,夹叙夹议,反映了作者对我国死刑问题的研精覃思。    本书以十个死刑犯的最后遗言为视点,透过死刑犯的内心世界看死刑,以独特的视角试图打开我国死刑的密码,引导我国民众死刑观念的潜移默化,从而加快推进我国废除死刑的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

熊红文,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武汉大学法学硕士,现任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检察委员会委员、国家检察官学院井冈山分院教官、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全国优秀公诉人.全省检察业务专家,曾出版个人专著《公诉实战技巧》,在《法制日报》、《人民检察》等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书籍目录

序前言最年迈的死刑犯:赵大同故事伤害案  全身被烧成焦炭状  媳妇对婆婆的虐待  “我只有采取这种方法”  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  “妈妈天天要我骂奶奶”  过于谨慎的起诉  “严惩凶手”  婆媳对庭  被告人的血泪控诉  一份重要的证据  迟到的会议纪要  双重残疾人的人生困境  慎重的二审  最后三点请求  让死刑犯带着感激上路  死刑执行何日走向文明  泪眼模糊的庭长  对照·博尔泰案最年轻的死刑犯:王伟故意杀人案  大学招待所里的男尸  “因为我太爱他了”  8包“毒鼠强”  一个无望的电话  双方同学的反映  不负债的媒体  突改口供  要她偿命  三封家信  当庭提出上诉  留下一封遗书  辅导员在哪里  她还是个孩子最感人的死刑犯:刘小兵抢劫案最堕落的死刑犯:罗敏杀人抢劫案最可怜的死刑犯:张义抢劫杀人案最同情的死刑犯:李万金故意杀人案最可恨的死刑犯:张龙抢劫杀人案最不有的死刑犯:唐俊故意杀人案最无情的死刑犯:于力故意杀人案最后悔的死刑犯:陈金故意杀人案跋:解开死刑的密码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媳妇对婆婆的虐待在我提审赵大同之前,我对这是怎样一个老太太并没有具体的印象。但是,从情理上说,即使性情再暴躁的老年人,只要她是精神正常的,就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对自己的儿媳妇下这样的毒手。赵大同在案卷中交代了自己犯罪的起因。据赵大同在卷中供述反映,1994年左右,赵大同夫妇给了他们儿子一套一居室的住房,后来赵大同的丈夫去世,赵大同就一个人独居在一套两居室的房子里。1997年,赵大同的儿子说把那套房子卖掉了,没有地方住,所以就搬到赵大同这里来住。但赵大同听说她儿子实际上把那套房子出租了,赵大同由此认为儿子、儿媳妇这样做是想要挤占她的房子。儿子一家搬过来一起住后,家中常常只有赵大同与李翠英母女三个人在家,赵大同的儿子因为下岗失业,只能靠整天在外开“摩的”(开摩托车载客)谋生,很少在家。由于赵大同与李翠英性格、生活习惯等均相差较大,住在一起难免发生摩擦与争吵,加上赵大同一直对儿子、儿媳意欲挤占自己的房子感到不满,而李翠英又比较泼辣,总是与赵大同针锋相对,导致婆媳关系日趋紧张。据赵大同在卷中辩解,赵大同的儿子不在家时,李翠英总是想尽办法虐待她。1998年3月,李翠英又与赵大同吵架,李翠英知道赵大同有心脏病,就故意把赵大同放在桌子里的十几瓶药全部藏起来,令赵大同心脏病发作时找不到药而心急如焚。为此事,派出所同志和居委会主任都曾找过李翠英,劝李翠英把药拿出来。此外,李翠英还要求女儿不要理睬赵大同,致使其女儿只有当李翠英不在家时才敢偷偷和自己的奶奶说话。案发当天的头天晚上,李翠英又在外面打麻将到深夜才回家,赵大同对她说:“你晚上早点回家,我早上五点多就要起床去锻炼身体,你女儿也要上课。”这令李翠英感到非常不满。案发当天中午,李翠英叫了一个朋友来家里唱卡拉0K,令习惯了午休的赵大同不得安宁,为此心生怨气。

后记

死刑的存废之争已有两百多年,从理论上言之,不论是“刑法内”的抑或是“刑法外”的学科研究成果可以说是盈千累万、不计其数。所以,平野龙一和考夫曼对此有一句精辟的结论:“死刑到今天,已经是论述尽了的问题。”我国还没有废除死刑,死刑在我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特别是对于我国普通百姓来说,还急需这方面的知识启蒙。应当说,目前我国法律界其实已经就废除死刑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但是,绝大多数民意是反对的。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就当然不能罔顾民意而立即废除死刑。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只能无所作为,默默等待。尊重民意并不等于盲从民意,我们应该积极地开启民智、引导民意,尽可能地使精英的共识成为全民的共识。只要我们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民意是可以改变的。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以“群众拥护和支持”来证明某项规定的合法性。然而,如果我们不只是简单而笼统地宣传死刑的正面作用,而是同时大量公开表明死刑负面的资料和不利于支持死刑的研究结论,相信群众对死刑的认识就不会是叫好声一片了。在我国,可以说死刑的悲剧每天都在上演,每个有责任感的法律人,都应当为探索我国废除死刑之路而做出努力。我想,点滴力量汇聚成河,就能云程发轫,形成开启我国废除死刑航程的洪流。本书也许只是这点滴中的点滴,但只要能给读者带来一点触动,一丝震撼,进而对他们的死刑观有一点点改变,这点涓埃之功也足以令我欣慰之至。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自信走在通往人类尊严体面的道路上,我们尊重生命,即使这个生命已经剥夺了其他生命或者严重地损害了其他个人及其家庭。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 布莱克默恩如果法律比以前更尊重生命,社会也会比以前更尊重生命。  ——法国前司法部长 罗贝尔·巴丹戴尔刑法学是一门研究恶的学问,所以要求研究者有一种善的冲动,通过观察与剖析恶,使我们更加向往与信仰善。  ——北京大学教授 陈兴良源自本能的报复心是人性中最黑暗、最深层的角落之一,让先哲们理性思想的光芒照亮那些黑暗的角落,当今我国的刑法学者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 贾宇我们现在是严格控制和慎重使用,最终总有一天要废除死刑的,我们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我们在现阶段。在中国目前这个国情下还是要保住死刑,至于保留多长,要看社会的发展。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熊选国我祈求生命、理解、仁慈、友好以及体谅所有人类的无限慈悲。我祈求我们能用仁慈去征服残酷,能用爱去征服仇恨。我祈求将来,我祈求着那么一个时刻,仇恨和残酷不再控制着人们的心灵。当通过推理、判断、理解和信念,我们知道了所有的生命都是值得挽救的时候,怜悯就是人类最高境界的品质。    ——美国著名刑事辩护律师 克拉伦斯·丹诺

编辑推荐

《死刑密码:以十个死刑犯为视角》为法律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死刑密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后面附的死刑密码解析挺不错的,基本学到了看书前希望学到的内容
  •   对死刑的思考很深入
    无论是不是学法律都应该读一下
    不要动不动就说毙了这个毙了哪个
    最有印象的一句话:
    “当一位母亲的泪水汇入另一位母亲的泪水中时,正义到底在哪里?”
    这种人文关怀,我觉得是十分积极的。
  •   我是通过网上一个博客了解到这本书的,看完之后对死刑存在对人的伤害是很大的,可能是人的本性,仇恨的力量,被害方家属总是希望犯罪的一方死的越早越好
  •   头天晚上拍的,第二天中午就到了,厉害
  •   让人思考的书!
  •   非常真实的一本书
  •   挺快的,就是书表面有点儿尘土,不过无碍~
  •   先快速看了一遍,然后精读了两遍。感觉是本好书。
  •   我是法学院的学生,近年来社会及学者们都在热烈地讨论关于死刑存废的问题。这本书以十个死刑犯为视角,在讲述十个死刑犯各具特色的故事的同时,以人道主义的思维带领我去思考死刑的意义,让我了解到死刑犯并非无药可救,并非一定要致他们于死地。
  •   难得的是作者特殊的身份,作为一名检察官,能够将自己丰富的刑事诉讼体验总结成表达自己死刑观念的一本书,真心觉得不错!说实话,书中故事般的案例介绍要比理性的论述更加打动我。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诉讼过程中自己的一些“错误”行为,这种反思、这种坦白,我觉得很宝贵!对于读者来说,这是一本能透过作者的笔看到中国司法内部的一些样貌的书。意外收获。封面脏了,这点不太好。
  •   死刑存废问题一直被看做现代司法和文明社会的重要问题,死刑存废虽然不可一概而论,但是具有极大的讨论空间。死刑密码通过对特例的剖析和解读,让我们对死刑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杀人偿命这一历史思想,有了新的理解。
  •   学习资料,买来参考。
  •   三天时间看完,收获还是有的。作者是我的老师,也是冲着他买的。还是要读经典为上
  •   封面很脏,好像已经很久的样子。两个角也压得皱了。第一次在当当买书遇到这情况,很失望。也懒得退了。自认倒霉好了。
  •   书籍封面很脏,明显就是二手货,很皱
  •   内容更适合专业人士,如果只是出于看闲书的目的这本书读起来就没有太多意思。而且作者的观点个人不是很同意,所以读起来就觉得没意思。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