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韩大元 页数:265
Tag标签:无
前言
一般说来,宪法学的价值既表现为宪法学知识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也表现为宪法学知识的大众化程度。严肃的学术著作主要体现了宪法学的专业化要求,由于其受众一般是同行学者与学生,专业化程度较高,容易枯燥无味,令一般人敬而远之;而学术讲演往往是以专业知识的大众化为目标,故而在强调专业化的同时也强调其通俗性,是学者与听众进行学术沟通的平台。为了让读者了解我对宪法学的基本学术立场,在说明本书的基本内容以前,我想简要地回顾一下自己近20年从事宪法学教学与研究的基本情况。在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三年,我考入了吉林大学法律系。那时,中国法制正处于恢复与发展时期,经历过“人治社会”的人们热切地向往着法制的尊严与价值。1980年9月入学时,第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宪法的决议,并成立了宪法修.改委员会。宪法修改开始成为媒体上人们关注的热点。1982年大学二年级时,新宪法颁布,共和国土地上掀起了学习、贯彻宪法的热潮。作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我虽然学过一个学期的宪法课,但对宪法问题还缺乏专业和理性的认识。不过,生活中的宪法与民众对宪法的信仰开始影响了我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兴趣。
内容概要
法学家的讲演,强调秩序与和谐、自由与权利、公平与正义,其理念之创新,精神之卓越,或使民主更趋进步,或促社会更尊民权,其意义在于国家更显强盛,人民更为幸福。 本社推出此“法学家讲演录”,殷殷之情,端在于增进建设社会秩序之共识,端在于为和谐发展增利器,为建制助其力。当此,我们也向勇敢且智慧的法学家致敬,向年轻的法律人致敬,向关心民主法治的公民致敬。这一群作者和读者,是此社会中的理性发光体。
作者简介
韩大元,1960年10月生,吉林人。1984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7年6月和1994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宪法专业,分别获法学硕士学位和法学博士学位。1987年7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日本京都大学法学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国马塞大学欧亚法研究所等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宪法学、比较宪法学、非西方宪法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99年列入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999年获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003年入选教育部、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4年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获得教育部高校优秀教师奖;2007年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主要社会活动: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等。
书籍目录
序当代宪法学发展的十大趋势当代中国宪法学的现状与展望变革中的宪法理念与当代宪法学中国宪法学的专业精神与专业化宪法精神与人权保障宪政理论中的生命权问题自杀权的宪法学思考矿难事故与人权文化的培育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宪法价值观的演变关于依法执政与依宪执政关系的宪法学思考由《物权法》的争论想到的若干宪法问题国家意识与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价值进一步加强宪法学视野下的检察制度理论研究通过个案推动中国宪法的发展
章节摘录
第一编 宪法理念与死法学的未来当代宪法学发展的十大趋势今天,我想要和大家讨论当代宪法学的发展趋势问题。这里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宪法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经验之学、智慧之学所呈现出来的发展趋势。我们研究当代宪法学的发展趋势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为了客观地、理性地分析宪法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世界的眼光审视中国宪法学的发展,把中国宪法学置于整个世界宪法学知识体系的范围内思考。这样,研究中国宪法与宪法学就有了一种客观的背景与价值指引,有利于推动中国宪法学的发展。我们知道,宪法与宪法学是不同的概念,两者遵循不同的理念与发展规则。因此,宪法学的发展趋势并不一定代表宪法的发展趋势。虽然两者存在联系,但是两者有不同的发展逻辑和内在动力。有的时候宪法学的社会价值可以超越现实宪法制度本身的发展水平。当一个国家宪法不完善或者缺乏一种理性精神的时候,学者们就会用宪法学的理性来推动宪法的发展。宪法学所代表的人类智慧与经验可以超越一个国家现实宪法制度的某些非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媒体关注与评论
宪法需要人们由信仰而遵行。奉献给读者的这本书记载了作者近年来在部分高校、实务部门和学术会议上所作讲演的一些精彩内容。作者以理性的思辨、激情的语言,表达了对宪法的信仰、对宪法学的挚爱以及对宪法精神的感悟和未来美好宪政理想的憧憬。 ——编者一国的宪法是用该国最优美的文字写就的,尽管如此,它的涵义也不是“自见”的,需要我们用心去领会和感悟。由于宪法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其他所有的社会科学几乎都与之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前者的原理和方法对于宪法学都存在一定可资借鉴的地方,所以,宪法学成了像海一样深邃广袤的、令人“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的学问。 ——韩大元
编辑推荐
《感悟宪法精神:讲演自选集》为法学家讲演录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