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冯永锋 页数:216
Tag标签:无
前言
进入“十一五”,尤其进入2007年之后,中国开始加紧“节能减排”。可实际上,衡量一个国家环境现状的标志,光看地表水减轻多少COD(化学需氧量)是浅层次的。光看空气少了多少二氧化硫也算不上“生态文明”;而要留神看“每平方公里有多少棵自然生长的大树”。 中国现在几乎没有大树,中国是个缺少大树的国家;中国今后要费极大的力气,去养育一棵又一棵的大树。只有当中国处处大树繁茂,大树与大树互相通连,自然界处处生机盎然时,中国的环保才算缓过最艰难的窒息期。 帝都的伤害力 在人类意识到自然界之时,任何一片大地上原本都有树,都有成片的大树。这些大树是地球真正的主人。它们很自然地与地球表面的各种动植物、空气、溪水、岩石、土壤结合在一起。 中国地域宽广,在进入20世纪之前,破坏自然界的主要力量来自于集权社会的统治阶层,帝王家族、公卿士大夫等官僚阶层、商业富裕群体,他们盖中国最奢华的房子,他们修中国最高大的陵墓;官吏模仿皇帝,只是规模小一些;富商们也利用毕生的钱财给家族建设一座可供上千人居住的大屋。这些房子都需要数量极其巨大的原木,但由于当时的中国专制社会,统治者和富裕者数量不算多,家族和集团的穷奢极欲,战争的肆意破坏,自然界都还能承受,局部地区出现恶化,很有可能会在几十年后复壮。 但如果一个地方被人持续地砍伐,那么这个地方会成为最早的没有大树的地方。中国的古都周围,原先都是生态上佳之地,后来都趋向为生态恶化的地方,原因就在于此。宋朝之前最重要的都城长安,不仅夺走了周围的大树,而且砍光了陇东、渭河、秦岭一带的大树。 还可以用北京旁边的永定河流域来做例子。北京自辽、金、元、明、清,都算得上是政权的中心。这个地方逐步成为一个国家的中心之后,皇帝和他的家族、臣子们为了支撑一个城市的格局,往往就地取材,从永定河中上游陡直的军都山上砍伐大树。在永定河卢沟桥边的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里,人们可以看到“永定河漂木图”这样的绘画,显示了当年砍树、运树的盛况。高强度的砍伐之后,永定河生态持续恶化,水灾越来越频繁,到清朝时,每三年就要爆发一次大水灾,成为中国仅次于黄河的为患河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54年官厅水库修成,拦截了永定河的来水之后。 现在,永定河两岸,北京在努力抚育它的树木,但是,你只能看到低矮瘦小的树木,要看到繁多的天然大树,需要等上几百年之后。 替换大树的“文明” 陕西人把西安、咸阳、铜川、渭南一带,称为“关中”,让其与陕南山地、陕北黄土高原区分开来。这片区域有“八百里秦川”,是中国先秦到唐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也是当地经济的持续耕作区和“生态高受害区”,平原农业耕作对生态的压迫能力非常强大。这片区域与华北乎原一样,你能看到几乎每一寸土地都被开垦,极少给生态预留一些喘气的空闲。 这里当然也有树,但都是田间护林带、公路防护林以及村庄前后插缝生长着的一些破碎的天然树木。这些树主要是人类栽种的,品种主要是杨树。树种单一、种植得横平竖直、易受病虫害“照顾”。身体瘦弱矮小,一成材就被伐倒。路过这些地方的人们和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成天都能看到树,但只能是少数的几种树,而且只能看到小树。 大树都被替换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能找到砍伐大树的罪证。人们不仅把原本是树的地方给建上房子,修上道路,而且随着城市欲望的膨胀,拓宽道路时,往往砍去在路边已经站立了几十年,给城市居民提供难得荫庇的大树——比起天然山水中的大树来,它们不怎么强大,但在城市建设者的眼中,这些树已经成为碍事者,需要砍倒,连根挖出,清除干净,再在它们的旁边,种上一些刚刚成长三四年的幼苗。 中国的林业资源控制部门过去主要的精力是“发展林产经济”,这也许是他们至今没有把名字改为“国家生物资源局”的重要原因。2002年前后,国家林业局把职能转化为“生态保护”,但“植树造林”、“发展速生丰产林”、“发展森工产业”仍旧是他们的重要工作。因此,经常看到的情况是林业局的干部,把一大片天然山,鉴定为“荒山”,把一大片长势良好的天然林,指认为“低效林”、“残次林”,鼓动、默许社会力量将其砍伐,种上整齐划一的杉树、松树、桉树,等等。中国人砍了几十年的树,也种了几十年的树,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在上升,但中国的生态效益却可能在下降。这样做的后果是,每替换掉一片“宜林荒山”,都让人们丧失一片看到大树的地块。 丘陵悲歌 中国当然有一大片的地方属于山地丘陵,比如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四川的许多地方,有些地方甚至是崇山峻岭,比如横断山系,交通困难给了天然林大树们暂时的保护。 但也没有挡住国有森工集团的斧头和锯子五十肼的高歌猛进。中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在无数的斧头、油锯的帮助下,已经看不到几棵大树,人们能看到的只是“树毛子”,这些树要想长成过去的模样,至少需要上千年。中国西南部,如果不是因为1998年的长江洪水,也许现在所有的大树都已经被砍个精光。新种下的树,要想长成点模样,至少也需要上千年。陕西宝鸡旁边的秦岭,森林覆盖面至少往山上后退了150米,这是导致当地地表水日益稀少、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农民生活取暖烧柴消耗,“开山种田”也是原因之一。 中国有数量庞大的农民,他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树。农民与城市居民、商人、军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的劳动获得现金收入的风险要大得多,他们种了一年的麦子,即使收成很好,也不等于生活安定——粮食除了喂饱肚子,无法带给他们更多的现金收益。而他们的生活,尤其是子女教育、老人生病,都需要现金来支付。 当农田的种植无法带来足够的现金收益时,农民很自然地就把目光放到了山上。虽然在中国,农田归农业部管,山地归林业局管,但对一个农民来说,山地与田地并没有太多的区别,而且山地的种植物更容易获得相对可靠的、数量稍多的现金收入。 因此,中国几乎所有的丘陵地带,都在开发山地,都在替换大树,替换天然林。从山脚一直砍伐、烧炼、开挖、种植到山顶。农民以极大的热情砍去山上原本的天然林,种上果树、杉树、药材、毛竹、橡胶等。他们把这些经济林木的出产物采摘、割取下来之后,销售给各类农产品深加工公司,成为这些公司的原料零散供应户。同时,一些新型的造林股份公司、砍树集团军,也开始盯上了山地,他们通过种种手段,把成千上万亩的山地“承包”下来,然后将里面的所有大树、小树、天然树都砍光烧尽,种上品种单一的各类经济林木,再给这些树施肥、除草、杀虫,以帮助其以绝对的优势生长。不同的商业目的会种不同的树,快一些的,五六年就会被收割一次,慢一些的,二十年左右也会被砍走。这种以种植草本作物的思维种植木本作物,以经营田地的思维经营山地的浪潮,正在席卷全中国。其直接结果,是中国的天然林树在一天天消失。中国正在成为没有大树的国家,只有极少数的大树残存在自然保护区里。 自然界如何“传宗接代”? 一片区域,有人类之前,只需要传承自然记忆;有了人类之后,就有了两种记忆需要传承:一是自然界的记忆;二是人类的记忆。自然界的记忆比人类要久远,要深厚,要沉默,要无私,自然界的每一个物质都是其载体。而大树,大概可以被视为是载体的“旗舰物种”。可惜的是,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 出于自私的心理,人类很珍惜自已的共同记忆,沉迷于人类的历史的泥潭中妄自尊大,无法自拔。在中国,历史一直是最被各个朝代重视的技术和学问。而科技和自然则一直处在人类视野的边缘,处在人类意识的模糊地带。古代所有的帝王都有记录朝廷历史的专门官员,一个新朝代一旦定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上一朝代的历史。普通人也像重视传宗接代一样重视家族的家谱。可就是如此注重传承记忆的中国人,却忘记了自然界也需要自己的历史,忘记了只有大树,只有足够多的大树,自然历史的记录和传承才有可信任的载体。大树一旦被砍断,被铲除,自然界的记忆就中断了。而中国的自然界,处处都可看到这些珍贵的“传承载体”被人为中断的现象。让人悲伤。 有绿化不等于有树,有树不等于有森林,有森林不等于有大树,有“深山老林”才有大树。中国1998年出台的“天然林保护”政策,以及随之出台的“退耕还林”政策,大概是对几千年来毫无顾忌地砍伐大树行为的唯一修正力量。这些政策受到了所有明智之士的欢迎和支持。但养育大树需要耐心,养育大树需要充分理解“成片的天然大树需要在人类什么样的目光下生长”。中国现在缺乏的正是这种耐心,人们眼睛里闪烁着“砍大种小”、“砍天然林种经济林”的冲动。因为,中国现在的每一个人,都希望通过倒卖身边的资源获得财富,而大树与森林,天然林以及林下的土地,是许多人眼中很容易开发的“资源”。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本忧伤的书,作者给我们讲了七八个故事。无论是井冈山还是长白山,无论是海南长臂猿还是大熊猫,无论是云南玉狮场还是福建傅竹村,无论是“偏执的城市”还是“没有灵魂的城市”,无论是林权改革还是水电狂想,作者所讲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悲剧性,作者揭示的每一个现象都让人警惕和思考。 本书也是一本尖刻的书,它怀疑中国一些意愿良好的行为方式可能将给自然界带来深重灾难。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持续上升,生态效益却在持续下降;中国表面上有了更多的森林,但森林却在成为空林、单一林、纯林、只为经济效益而活着的林。 本书更是一本观点新颖的书,作者认为,中国是一个没有大树的国家,大树的平均拥有蠹、在自然界中存活的美好度,是衡量一个国家自然保护成果的唯一标志。 本书在春天时出版,作者借这个全民植树季节,大声疾呼:不要再去盲目种树了,如果你有钱,如果你有精力,如果你有保护自然的美好愿望,就先去保护那些脆弱的、易碎的天然林吧。
作者简介
冯永锋,l971年出生于福建北部山村,1990年考入北京大学,1990年—1991年在石家庄陆军学院军训一年,1991年一l99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95年一1998年在西藏日报工作,1998年至今在光明日报科技部工作。 作者曾写过《拯救云南》、《不要指责环保局长》、《环保——向极端发展主义宣战》。长篇环保报告文学《没有大树的国家》是他的第四部专门写给大众看的时代环保忧思录。提醒公众,天然林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衡量一个国家环境保护能力的唯一指标。
书籍目录
与路人谈大树导读:为什么没有大树代序:鼠兔与农民一、元气篇:中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福建省灾难频发二、血液篇:红色旅游圣地井冈山的“绿色困境”三、同胞篇:长白空林,长白空水四、兄弟篇:海南热带雨林在凯歌中消亡五、姐妹篇:云南正走向物种单一之路六、骨肉篇:四川大熊猫仍旧有人在猎杀七、肺腑篇:还有几座城市有灵魂?八、本性篇:人类正在成为地球上最凶恶的物种后记:“第三轮土改”可能让天然林破坏合法化附:“留住美好大树”倡议书
章节摘录
一、彻底变“纯”的家乡 其实我已经不太记得那是哪一年。这个世界有人记性很好,有人脑子混乱一片;有人道德严明,有人毫无廉耻。现在走到街上,甚至已经分不清人的脸孔;刚刚认识的人,换个场景就忘记了此人的身份地位。好在男女还有性别上的差异,这道鸿沟的作用让我不至于把他当成她。 但是在一个售票员眼中,一个男乘客与一个女乘客实际上是没有区别的,不会因为她是女性或者他是男性就少交票钱或多付路费。他甚至不用抬头分辨,只需要知道上来的这个活物要去的地方,然后脑子里迅速闪出票价,一手交钱一手交票即可。人在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无性别状态,尤其人作为经济动物出现的时候。资源在绝大多数时间也处于无“道德”状态,尤其在资源被人当成谋利的道具进行倒卖和倒买的时候。人们不在乎自己为一件东西付出了什么代价,也不在乎自己为买某件东西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也许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两个自然,一个是经济动物人类眼中的自然,一个是自然物种人类眼中的自然。从古到今,都是经济动物人类,胜过自然物种人类。因此,人类一直在强迫自然,像工厂那样,呈现出准军事化、逻辑化、秩序化、商品化的状态。 那是一九八几年呢?我真是想不起来了,大概是l986年吧,有那么一天,是周末,我从寄宿的中学回来,弟弟从寄宿的小学回来,我们一起在村子外放猪。母猪这次又给我们家生了十三只小猪,我们都很高兴。弟弟消息比我灵通,他指着远处的深山说,它已经被五个人包下来了,马上就要开始采伐,我们村子里,将再也没有杂木林了。这些树要被砍下来,锯成段,然后用拖拉机运到乡里开的胶合板厂里,打成碎末,然后重新粘合,做成胶合板,卖给建材店。我们当时很生气,两人商量着要给省长、国家领导人写信,控告村里人的毁林行为。虽然,五个人中,有一个人是我父亲,有一个人是我伯伯。 然而,我们什么也做不了。或者说,我们什么也没做,气愤了一通,又接着上学去了。 过几天就开始修路了。路一修好,附近几个村子所有的拖拉机都被征集,浙江、江西农村来的“客佬”,以及本地愿意靠干苦力挣现金的人,手持锐利的斧头,启动便利的油锯,搭帐篷或者在村子里租房,进山砍树。
媒体关注与评论
拥有l.75亿公顷森林的中国为什么是个没有“大树”的国家?环保作家冯永锋在书给我们讲了七八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他环保苦旅中的所思所观所想,读来让人着急,也让人忧伤。 ——绿茶 新京报
编辑推荐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 张朝阳、著名环保人士廖晓义等联合推荐。二十一世纪中国版的《寂静的春天》,中国环保创作史上的《文化苦旅》。 中国现在几乎没有大树,中国是个缺少大树的国家、只有当中国处处大树繁茂,大树与大树互相通联,自然界处处生机盎然,中国的环保才算缓过最艰难的窒息期。 中国作家协会2006年的总结报告中,第一次提到了“环境文学”的成就。小冯是我的师弟,希望他在中国环境文学史上能写上浓重的一笔。 ——著名环保作家 徐刚 中国山不像山,水不像水,是因为人不像人。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不可能保护环境,一个不热爱自然的民族也不可能搞好发展。冯永锋的这本书,很清楚地指明了这一点。 ——著名环保人士、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 廖晓义 是冯永锋引诱我走进了普米族人居住的大山,是这座大山里的普米人让我对大树有了新的认识,这些新的认识将督促我让更多的朋友和我一起,为留住我们这个地球上更多大山里更多的大树做自己能做的事。 ——著名环保人士,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 汪永晨 2008年,搜狐发布“绿色选择”战略。搜狐一直在帮助奥运“圣火”传递;冯永锋们一直在宣传的“生态保护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圣火”,搜狐愿意全力传递。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 张朝阳 环境保护在中国是最艰难的事业。倡导环境保护的人和从事自然保护的人,大概都属于“濒危物种”。皇明太阳能集团愿意与他们一起作战。 ——全国人大代表、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 黄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