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陈新明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2-05出版) 作者:陈新明 页数:89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十八世纪以来俄罗斯对外政策(套装上下册)》主要用于教学之用,给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以及研究者和爱好者之用。前言里讲四层意思:为什么要注重对外政策,为什么要研究俄罗斯对外政策,关于研究俄罗斯完整对外政策的现有成果与贡献,《十八世纪以来俄罗斯对外政策(套装上下册)》的体例与叙述特点以及观点评价。
作者简介
陈新明,1957年9月26日出生,甘肃省张掖市人。受教育经历: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兰州大学历史系读本科,获得学士学位;1983年9月—1986年7月在兰州大学历史系攻读世界近代史专业俄国史方向硕士学位,师从李天祜、李建先生,获得硕士学位;1994年9月—1997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攻读国际政治学专业俄罗斯社会发展方向博士学位,师从刘克明、吴仁彰先生,获得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76年5月—1979年8月在甘肃张掖市蔬菜购销公司工作;1986年7月—1994年8月在甘肃省委党校科社教研室任教;1997年8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导师、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
书籍目录
《18世纪以来俄罗斯对外政策(上卷)》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俄罗斯早期对外政策与帝国轮廓显现(9——17世纪) 一 基辅罗斯王公对外政策 二 基辅罗斯的主要继承者 三 莫斯科公国崛起 四 帝国轮廓的显现 五 王朝更替与对外政策进退 六 对俄罗斯国际关系行为体角色的评价 七 俄罗斯早期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与生成条件 第二章 彼得一世与俄罗斯进入欧洲国际关系体系(1700——1725年) 一 北方战争的序幕 二 北方战争关键之战——波尔塔瓦决战获胜 三 兵败普鲁特河 四 争取北方战争的最终胜利 五 暂时搁置波兰问题 六 向高加索和中亚以及远东方向扩张 七 对彼得对外政策的评价 第三章 彼得对外政策的遗产及其管理者(1725——1762年) 一 拉拢奥地利 二 俄奥联手对土耳其开战 三 伊丽莎白女皇与别斯图热夫一柳明体系 四 伊丽莎白对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立场变化 五 18世纪中期欧洲“外交革命” 六 伊丽莎白与七年战争 七 对这一时期对外政策的评价 八 对18世纪上半叶国际关系的总结 第四章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大国战略:收获与耗费(1762——1796年) 一 第一次瓜分波兰 二 女皇的第一次对土战争 三 女皇充当调停者 四 女皇的第二次对土战争 五 第二次瓜分波兰 六 第三次瓜分波兰 七 女皇对法国革命的态度 八 对女皇对外政策的评价 九 对18世纪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总结 第五章 俄罗斯与拿破仑的“反体系行动”(1796—1815年) 一 保罗一世政策变化无常 二 亚历山大一世政策变化 三 第三次反法联盟 四 第四次反法联盟 五 提尔西特和约 六 爱尔福特会晤 七 卫国战争胜利 八 第五次反法联盟 九 亚历山大一世对战后欧洲的看法 第六章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协调问题(1815年) 一 反法联盟各有打算 二 维也纳会议 三 神圣同盟条约 四 巴黎条约 五 关于维也纳会议对欧洲问题协调的评价 第七章维也纳体系与欧洲“持久和平”(1815——1853年) 一 维也纳会议后的大国关系 二 1821年东方危机与纳瓦林诺海湾战役 三 俄土战争与亚德里雅那堡条约 四 1830-1831年欧洲革命与反对革命的君主联盟 五 1832年东方危机与安吉亚尔斯凯莱西条约 六 1839年东方危机与伦敦协议 七 俄罗斯疏远法国 八 1848-1849年欧洲革命 九 革命后欧洲国际关系相对稳定 十 关于维也纳体系对欧洲“持久和平影响作用的评价 第八章 克里木战争与俄罗斯权势削弱(1853——1871年) 一 克里木战争导火索与外交紧张失控 二 克里木战争开始 三 重启维也纳会议 四 巴黎和会与欧洲大国“演唱会落幕” 五 对于巴黎条约的评价 六 克里木战争之后的大国关系 七 俄法在多瑙河两公国和巴尔干及意大利问题上的协调 八 俄法在波兰问题上决裂与俄普联合行动协议 九 普鲁士统一德国的三场战争与俄罗斯的默认及支持 十 俄罗斯摆脱巴黎条约限制性条款 十一 对1856—1871年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总结 第九章 俄罗斯与俾斯麦的联盟“网”(1871—1891年) 一 德意志帝国崛起的地缘政治意义 二 三皇同盟形成与俄罗斯立场 三 俄罗斯在远东和中亚的扩张 四 1875年东方问题与俄土战争 五 圣斯特凡诺条约与柏林条约 六 弥合三皇同盟的裂缝:恢复三皇同盟 七 亚历山大三世对新三皇同盟的立场与俾斯麦编织联盟“网 八 俄英在中亚的争端与三皇同盟的庇护 九 保加利亚危机与三皇同盟态度 十 俄德1887年再保险条约 十一 对俄罗斯在俾斯麦时代的对外政策的总结 …… 《18世纪以来俄罗斯对外政策(下卷)》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沃尔斯克拉河战争失败之后,维托夫特集中精力关注内部事务:恢复受损的军队和威望。他将对外政策注意力转向西部,在这里与条顿骑士团的关系已经到了决定性阶段。维托夫特参加与雅盖洛的军事联盟,于1410年波兰—立陶宛—罗斯三方军队联合打垮德国骑士,后者承认波兰国王的最高权威。这次胜利不仅对于立陶宛人和俄罗斯人很重要,而且对于巩固波兰更为重要,进一步促进了立陶宛大公的殖民活动。以大公和地主及波雅尔为代表的立陶宛—罗斯社会精英来到波兰,所有一切都令他们感到新鲜和着迷:不仅当地与众不同的文化,而且还有社会政治结构,受限制的王权,贵族阶级享有广泛特权。波兰人的语言、习惯和天主教,开始成为有身份的能够体现贵族荣誉和独立地位的象征。随着波兰人和立陶宛人—罗斯人贵族之间日渐增多婚姻关系,开始出现了人口增加和教权扩张。在立陶宛出现波兰人殖民者——地主和普通人。天主教会占据精神生活优势地位,但并非限于此。除了宗教、教育和文化之外,波兰人的权势扩展到经济、政治、社会关系。由于免除赋税,波兰人占有越来越多的土地,聚敛巨额财富,积极干预国家事务。全面推行天主教和波兰人思想意识的做法撕裂了社会,导致贵族阶级上层跟风追捧新时尚,而那些罗斯人——信仰正教的农民则认为,“波兰性”“拉丁化”就是地主压迫与日俱增的同义语。 为了巩固国家需要非同一般精力和精神鼓励,事实上波兰表现出拥护帝国政策的意愿。但是它的不幸在于因为缺乏真正有力的专制体制而不能承担起这个重任。由于把朝东方向的扩张看得过于容易简单,波兰统治者重新评估自己“帝国”的潜力。他们夺取越来越多的东正教土地,可是不能够借助于实用强有力的专制独裁力量将它们联结成为整体,当然这一点恰恰是那些更有远见和更走运的君主们的鲜明特点,诸如俄罗斯、不列颠和奥斯曼帝王们的所作所为。因为使普通居民和非天主教居民负担过重,同时又没有认真思考过要对波兰化和宗教统一政策进行改弦更张,波兰就为日后尖锐的社会政治冲突并最终演化成国家民族灾难与悲剧准备了条件。
编辑推荐
《18世纪以来俄罗斯对外政策(套装上下册)》主要用于教学之用,给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以及研究者和爱好者之用。前言里讲四层意思:为什么要注重对外政策,为什么要研究俄罗斯对外政策,关于研究俄罗斯完整对外政策的现有成果与贡献,《18世纪以来俄罗斯对外政策(套装上下册)》的体例与叙述特点以及观点评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