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论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作者:乔盛  页数:227  

内容概要

这本《领导学》的作者乔盛是陕西省神木县人。曾在地方工作,现供职于国家某事业单位。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黄土地上的美男俊女》、《割不断的故土柔情》等。
《领导论》共分为领导属性论;领导决策论;领导处事论;领导率先论;领导作风论;领导气度论六章内容。

作者简介

乔盛笔,笔名林木、塞风。陕西省神木县人。曾在地方工作,现供职于国家某事业单位。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黄土地上的美男俊女》、《割不断的故土柔情》、《红山丹》、《黄河长城的绝唱》;诗集《长江军魂的丰碑》,电视剧《大漠落日圆》;学术专著《一个记者与作家看世界》、((西部大开发》;长篇纪实文学《战争岁月一白坚革命往事》;长篇小说《黄沙窝》以及文学、新闻学、人才学、经济理论方面的文稿约500万字。
其主要成就有三个方面: 一、创立以“信天游为主旋律的诗哲性伦派”文学流派; 二、提出“用才不用人、用才与用人”谐调统一的新人才观;
三、20世纪90年代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所遵循的“三个阶段论”:即5年初期调研规划阶段,20年中期铺开突进阶段,25年后期持续发展阶段。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领导属性论
一 领导概念
1.时代特征
2.地位特征
3.权力特征
4.组织特征
5.德才特征
二 领导阶层
1.构成政治集团的核心
2.编织社会机制的链条
3.制订政策方略的智囊
4.凝聚民众精神的化身
三 领导标准
1.政治标准
2.道德标准
3.思想标准
4.知识标准
5.才能标准
6.形象标准
第二章 领导决策论
一 领导决策归类
1.全局性的宏观决策
2.局部性的微观决策
3.权宜性的阶段决策
4.优化性的互补决策
5.前瞻性的长远决策
二 领导工作方法
1.照办性工作方法
2.借鉴性工作方法
3.经验性工作方法
4.应变性工作方法
5.探索性工作方法
第三章 领导处事论
一 七种领导方式
1.外责内赞式
2.以言忠告式
3.以行代教式
4.刚柔并兼式
5.淡化静观式
6.真情感化式
7.政策关怀式
二 领导要处理好与六种人的关系
1.处理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
2.处理好与下级领导的关系
3.处理好与秘书的关系
4.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
5.处理好与亲属的关系
6.处理好与朋友的关系
第四章 领导率先论
一 发挥五种作用
1.引领作用
2.协调作用
3.榜样作用
4.鼓动作用
5.献身作用
二 坚持八种精神
1.勤奋学习精神
2.动脑思考精神
3.调查研究精神
4.参加劳动精神
5.坚持原则精神
6.爱国爱民精神
7.团结合作精神
8.自信自立精神
第五章 领导作风论
一 端正“八风”
1.端正党风
2.端正政风
3.端正国风
4.端正世风
5.端正行风
6.端正习风
7.端正学风
8.端正文风
二 领导作风赏析
1.作风的道德倾向
2.作风的意识倾向
3.作风的情感倾向
4.作风的性爱倾向
5.作风的权力倾向
6.作风的钱物倾向
7.作风的时代倾向
第六章 领导气度论
一 领导气度的文化内涵
1.个性气度
2.行为气度
3.浅表气度
4.内质气度
5.言辞气度
6.狭隘气度
二 领导气度面对的挑战
1.贪婪的私欲挑战
2.成绩的骄傲挑战
3.困境的压力挑战
4.误解的委屈挑战
5.对手的竞争挑战
三 领导气度大厦构建
1.修炼气度意志
2.建造气度文化
3.培养气度情操

章节摘录

版权页:坚持组织原则,遵守组织纪律,维护组织利益,强化组织意识,服从组织分配,是领导干部始终必须信守的宗旨。组织原则、组织纪律、组织利益、组织意识、组织分配,讲的都是与领导干部本职工作有关的大事情。组织原则讲的是方向问题,组织纪律讲的是品德问题,组织利益讲的是财富分配问题,组织意识讲的是集体观念问题,组织分配讲的是岗位职责问题。领导干部在开展一切工作的过程中都是在围绕着组织的中心工作而进行。组织原则与组织纪律、组织利益与组织关系这些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每时每刻地制约和框定着其组织成员的所有行为规迹。无组织建立则无其领导成员的诞生,无组织则亦无其领导成员的政治生命。组织就像一个社会大家庭,组成这个家庭的成员就是这个家庭的主人。领导干部的组织意识衬托出领导干部的组织地位、组织形象、组织行为、组织原则、组织纪律、组织作风、组织信仰等组织文化内涵。任何领导干部的组织行为都代表着组织利益而体现在公众面前。无有组织的授意安排,以个人的好恶和随心所欲而打着职位的公众身份到处推行个人意志、主张,只能反映的是一种个人的独立意识、个人言行。当一个领导干部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个人身份出现在特定的公众场合时,其个人身份事实上在外界的目光中是以组织身份活跃在大众的视线里。此时越是掩盖组织公众身份反而越是突出了其背后的组织公众身份的重要性、权威性。比如,一些领导干部到地方考察、调研工作,为了表示谦虚和讲话留有余地,避免给组织和单位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开口讲话之前总要强调一番“只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单位意见”的潜台词。其实,大家听了后反增强了领导讲话的组织作用的分量。因为讲话的领导是以某政府、某部门的“省长”或是“部长”的公众身份讲出来的,其公众身份象征着权力组织机构的最高领导者、决策者。“只代表个人意见”的讲话、谈话、指示,怎么能够可以随便地在广众面前发表出来?实事求是地说,领导干部不论在公众场合的什么地方出现,什么地方发表演讲,其言行的表达意图传递的都是所供职机构、部门、单位的信息。领导干部的组织形象和公众身份形象会进一步的树立起来。那种过分虔诚地强调“只代表个人意见”的讲话方式和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反显得有些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组织特征是领导身份特征的不同提法的同一概念。德才特征包含有两个概念。德,即品德、道德,是一个概念;才,即才能、才干,又是一个概念。后面的章节里要专门论述领导干部的道德标准和才能标准,本节是把道德与才能融为一体作为领导干部的象征性概念一部分内容来进行解析。领导者,领导干部,这些提法不同的头衔名词标示的都是同一类型有身份的人员。政府机构与组织系统在选用此类有一定职务的公众人员时,首先是按照规定的德才标准来筛选。因而领导干部往往被社会目光看成是德才俱佳的优秀管理人才,在本职岗位上体现着德才光环而受到人民大众敬重。领导者德才、领导干部德才是支撑领导者、领导干部存在立足的重要“物质源”。这种“物质源”将德才融合为一体构筑起领导地位、领导形象的人格魅力大厦。领导者与领导干部都是德才兼优的楷模与化身。至少是民间民意的一种倾向性认识。领导者、领导干部、伟人、领袖、政治家、思想家、谋略家等杰出的影响时代、推动社会进程的人物,民间的主流认识是把他们当做具有高尚道德和突出才能的代表。按照孔子的说法,“志于道,据于德”。一个人无论有多么远大的志向都来源于其崇高道德的支配。古代君王的道德与才能铸刻着古代君王的权力地位。当代审视领导者与领导干部的审美标准同样也是把德才的包容“剂量”放在第一位。无德无能的蠢材终究不能长久地占据领导岗位而横行于市。得到人民群众拥戴的领导干部则始终是以他们的兼优德才表现形式而获取民心民意。德才在优秀领导干部身上体现出来的是高尚情操、奉献精神、浩然正气、纯洁灵魂。领导干部的德才与其言行、生活习惯,甚至是姓名都是连接在一起而被人民大众接纳认可的。马克思的全部德才文化内容是与马克思的姓名、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而一起被全世界无产者赞同并传给后人。同样列宁、斯大林的伟大与他们光辉闪烁的德才不因前苏联的解体而被未来时代所阻隔忘怀。像中国大地上20世纪60年代站起来的县委书记焦裕禄一样,他的美德与才能与他的名字与他所处的伟大时代一起被今天的人们永远的怀念。追思和怀念伟人与英雄,是因为伟人与英雄的德才风范构筑起的历史丰碑永远珍藏在千千万万善良人们的心中。世界上没有比德才焕发出来的力量更能征服世界。德才是精神与物质的原子弹。一个伟人和领导者(包括总统与元首)要想赢得民心,要想活得风光,要想死后保证骨灰不叫后人从坟墓里挖出来抛撒于荒野,唯有活着时在政治舞台的领导岗位上凭借完美的道德与无穷的才能,实实在在地为人民大众办老实事和为所处的时代尽职尽力。人民大众与时代体制系统把无数伟人与领导者推向伟人宝座与领导岗位,赋予伟人与领导者德才皆佳的“金匾”,使一个个伟人与领导者成就了追求的事业,实现了宏伟目标,留下千古的传奇佳话。道德光环,才能热量,地名人名,岗位职位,相互叠折,让伟人更伟大,叫领导者更风流。孔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都是与“圣德”、“圣贤”不可分开的。颂扬他们也好,批判他们也罢,他们创立的文化思想与树起的德才形象始终在中华大地广为传播。至于颂扬与批判古圣、古贤之举其实是不同时代的后人的需求而已。德不因时变而变,才不因光逝而逝。人的道德是永恒不朽的,人的才能是无法战胜的。当代一些高级领导干部和英雄人物,之所以能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形象,让时代和时间久久地铭记心中,正是因为他们的道德杠杆与才能砝码双重发挥作用的结果。道德天平的公正性赢得了社会天平与民间天平的准确测量度;才能拳脚又滚打出了造福社会与民众的康乐市场。领导德才转化为领导功名经历了时间与时代的考验,领导德才高墙就在社会与民众的胸膛里构筑起来。文官善谋略,武将能打仗,技术人才好发明,贴着岗位与职业的标签,成为文化景观,流人民族的血脉,形成共识。德高人亦高,才大人亦大。君以德治国,将以才服众。领导者德高位高名高,领导者才通才广才行。德才板块对领导者的全面雕塑,完成了对领导人格魅力的全部价值推销。

编辑推荐

《领导论》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领导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共买了4本,但每册书尺寸不同,每本书上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渍,希望亚马逊不要把这种商品发给客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