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和谐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作者:韩立红,刘建军 著  页数:155  

内容概要

  本书为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研究成果,研究涉及活力:和谐之源、稳定:和谐之基、代价:和谐之痛、和谐人:和谐之本、和谐世界:和谐之旨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讨论了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和谐观的发展与创新。

书籍目录

绪论
一 和谐:浓缩时代精神的范畴
二 相关研究述评
(一) 邓小平和谐思想研究概观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概述
三 研究目标与方法
第一章 活力:和谐之源
一 邓小平的活力观
(一) 解放思想:开启活力
(二) 科教兴国:注入活力
(三) 市场经济:激发活力
(四) 民主法制:保证活力
二 激活活力,助推和谐
(一) 创造和创新是第一活力
(二) 让管理的活力充分进发
(三) 以合力促活力
(四) 党的活力是社会活力的有力保证
第二章 稳定:和谐之基
一 邓小平的稳定观
(一) 稳定压倒一切
(二) 影响稳定的因素
(三) 维护稳定的探究
二 动中求稳,筑基和谐
(一) 和谐稳定依然是最高利益
(二) 影响和谐稳定的多维分析
(三) 走向安定有序
第三章 代价:和谐之痛
一 邓小平的代价观
(一) 敏锐察觉:正视代价
(二) 沉着应对:减少代价
二 减抑代价,增促和谐
(一) 认识代价的实质
(二) 强化风险意识
(三) 减抑代价的路径
第四章 和谐人:和谐之本
一 邓小平的和谐人论
(一) 和谐个性
(二) 培育“四 有”新人
二 塑造当代和谐中国人
(一) 增进人自身和谐
(二) 促进人与他人和谐
第五章 和谐世界:和谐之旨
一 邓小平和谐世界思想
(一) 对时代主题的科学把握
(二) 推进和平共处
(三) 建立国际新秩序
二 和谐世界:中国的追求
(一) 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的延伸与保证
(二) 多元文明论: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
(三) 和平发展:面向世界的中国
附:本课题研究期间发表的两篇文章
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和谐观的发展与创新
邓小平和谐观刍议
参考文献
后 记

章节摘录

  2.以党的领导体制科学化为契机,增进党的领导活力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这是我们党实现“科学执政”、“有效治国理政”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而党的领导制度科学化又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关键。领导制度是党组织运行及党领导国家运行的中枢神经系统,是促使党的方针政策向实践转化的强大推动和保障力量。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等诸项党的建设工作中,制度建设贯穿始终,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如1980年邓小平在著名的“八一八”讲话中所提出的那样:领导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党的领导制度主要指:党的领导原则,即民主集中制这个根本原则;党的领导工作与活动所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党及其领导下的各机关之间形成的组织架构(体制)。科学的领导制度是指符合中国共产党管理国家与社会活动需要、符合中国共产党管理、发展、完善自身需要的党的领导原则、规则、架构。  党的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有效治国理政的基础,党的领导制度的科学化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根本保障。党的执政能力是指我们党执掌政权、凝聚力量、指导发展、驾驭全局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共产党的每一名党员的个体素质、各个领导干部的能力的机械相加还不足以构成党的执政能力,共产党单个的领导干部或部分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可能很高,可是,没有科学的领导制度,众多个体的能力就难以聚合起来,甚至会相互抵消,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还是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因为,党的领导制度为党员、党员干部的活动提供规则准则;党的领导制度决定党的执政方式,而执政方式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党的领导制度无疑还影响着国家权力机构、各个团体、机关的权力运行状况,可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领导制度是解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之点。  提高党的领导制度的科学化水平是保证党有效治国理政的前提和基础。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全党在思想上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然而在实践中,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索如何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提高党的领导制度的科学化水平,以确保党更好地领导国家和管理社会。

编辑推荐

  和谐:浓缩时代精神的范畴和谐之源与邓小平的活力观 稳定:和谐的基本立足点和谐世界与和谐之旨和谐世界:和谐的目标追求发展的代价与和谐之痛和谐人:构建和谐之本激活活力与助推和谐和谐的第一活力:创造与创新人的塑造与当代世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邓小平和谐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