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1 出版社:中央党校 作者:王颖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农民打工调查》内容简介:一亿多农民在城市里打工,他们过得可好?挣到钱了吗?家庭生活改善了吗?孩子是不是有了学上?生老病残有没有保险与赔付?这一切一切的问题,成为今天中国民众十分关注的问题。
作者采取两条线交错的写作方法,既描写农民进城打工的宏伟浪潮;又揭示了一个又一个民工的辛苦劳作、悲喜哀乐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今天农民打工的既壮丽又细腻的风俗图画,以此说明:正是这样一场改变农村又改变着城镇的民工潮,是推动今天中国经济长足发展的实际动力,由一群泥腿子转变成的新兴工人阶级,是中国今天在作崛起努力中的英雄。
作者简介
王颖,简历及著作情况,简历:本名王胜朝。1942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长兴县。1962年从大学参军入伍,曾任济南军区创作室创作员,解放军报社编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社长、编审,全军出版系统高职评审委员会主任,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共出版著作(加修改再版)58部,其中有关研究人的思维与行为规律的哲理丛书37部,武侠小说集5部,长篇小说集2部,报告文学集与报告文学理论丛书4部,《彭德怀》、《徐向前》、《罗荣桓》等电视专题片3部。加上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各类文章总共约1200万字。近期出版的作品有:“学会生存丛书”三部:《不愿始终如一》,《我也不是你你也不是我》,《一半是圣徒一半是魔鬼》2003年4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人生看透透丛书”四部:《我想要块大奶酪》《我是你肚里的虫》,2004年1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跳不出如来掌心》,《山人自有妙计》,2004年5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问世间,谁是英雄国外怎样看待民工我们会向民工致敬吗?让他们成为城市的主人第二章 突破“围乡”的冲动二元结构捆住了农民的手脚农民真苦,农村真穷从大承包到民工潮第三章 打工仔的生存之搏无奈的寻觅与无奈的环境依然是一无所有肩负不了的沉重第四章 为有源头活水来走进民工大县民工大县的特殊景观在“四圣”的故乡第五章 打工仔的致富之搏牵着博士硕士鼻子走的初中生他是如何把鸭蛋变金蛋的走入歧路的超级绑匪第六章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民工造出的深圳日新月异的东莞道不尽的温州之谜第七章 打工仔的成功之搏“三栖”打工妹的传奇为名人修衣的小裁缝打工者培育的奥运冠军第八章 把血汗洒向全球到国外挣美元去生死偷渡路到全球去种地的浙江农民第九章 打工仔的险峰之搏两把火烧出了一个中国鞋王种出仙草来的“赤脚医生中国保龄球业的开拓者第十章 汹涌奔腾的大潮莽苍苍一涯无际在“湖南农民运动”发起的地方无为中的有为迎进来与走出去的浙江遍布世界的中国劳工第十一章 打工仔的挫败之搏当不了老板的好员工当上了老板又如何如山般重的家庭“使命”第十二章 “凤还巢”工程从民工潮到创业潮激活了乡村经济的回民流嘉禾的土地不再只出嘉禾第十三章 打工仔的伤残之搏打工妹为何裸奔“敢要工钱,就撞死你!坠楼的保姆生不如死额外的伤害第十四章 清欠工资大战工资问题已成为首要问题猴年之始的攻坚战工资问题关乎社会稳定讨要工资为什么这么难第十五章 打工仔的维权之搏漫漫十年讨债路被有毒食物伤害的民工被设计陷害的打工妹一起特大的镉中毒事件第十六章 优化管理环境,善待“英雄”管理环境的恶劣令人担忧期待政府的大力作为劳动力的短缺是一种警告结束篇 对于近未来的忧虑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一个从偏远山乡走出来的农民,到达了一座陌生城市,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他举目无亲,说有认识的人,也只是叫他一起出来打工的一两个老乡而已。他可能对城市的高楼、商场、车水马龙的汽车和不夜的灯光感到新奇和热闹,但这种感觉过后,便马上会感到孤独与寂寞。如果不能很快找到工作,他口袋里所带的钱就立马对他提出警告,他于是会用饥饿的眼光看着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看着那些经常光顾饭店、卡拉OK厅的有钱的城里人,会心想为什么他们有那样的好运,整天不工作也吃得好穿得好,而“我”却一无所有?不懂得交通规则,他们到了城市后不会走路;不懂得人情世故,他们无法也不会送礼走门子找工作,只得在黑劳务市场上傻等;他们缺少文化知识,也没有专职技能,不会找到既轻松又高薪的工作;他们更没学会在劳动中保护自己——不知道机器、药水还会吃人;他们只知道自己服从老板,却不知道向老板要求些什么,甚至不知道要签个什么劳务合同,因此干了一气后往往连工钱也没有着落;他们不知道拿不到工钱应该怎么办,只有一根筋地爬上塔吊高楼寻死觅活;他们最盼的是春节回家与家人团圆,同时也怕春节时回家,为买一张站着的火车票得跑几趟车站、排几次长队;他们说他们死得起却伤不起,万一弄得终身残疾,三辈人(父母、自己和子女)也就贫苦不尽了……这就是我们的农民工,他们从自己的家乡向外迈出的第一步开始,注定是艰难的、坎坷的。让我们走到郊区、建筑工地,或者是熙熙攘攘的菜场,以及民工住的地方,去看一看北京地区民工的生活与工作状况。第1个故事:北京建筑工地一瞥。2003年6月11日下午,一位叫肖方的记者来到位于北京海淀区万柳中路南口一个建筑工地,对这里的民工群体作了采访:“这一带的写字楼、住宅都很漂亮,据说售价高达每平方米1万元。民工们住的地方是工地后面一座灰蒙蒙的已被废弃的二层小楼,与一般建筑工地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相比,条件还算是好的。这个工地被围得严严实实,只有一个出口,平时锁着门,且有专人把守。记者来到时,恰好有几个民工要进去。记者跟着进去,门卫问有什么事,记者谎称是附近的学生,想进去看看。门卫没说什么,放我们进了门。院内堆满了杂七杂八的物品,地面坑坑洼洼,与周围华丽的高楼大厦相比,这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记者遇到的第一个民工是这里的电工,他把记者领到了民工们住的屋子。刚到门口,一股腐臭难闻的气味扑面而来。屋子里异常昏暗,一个15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面塞满了床,双层的,一共有10多个床位。门后一个小小的饭桌上,横七竖八地堆满了饭盆。屋内基本上没有什么空地,整个屋子只有后墙上一个很小的窗子。屋里惟一的“电器”是房顶上一个5瓦的小灯泡,就是这个灯泡,到了晚上还不亮,工人们说,‘电都用来施工了’,所以就不给他们住的地方送电。
编辑推荐
《中国农民打工调查》是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调查书系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