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9-06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作者:藩新平
书籍目录
目录
绪论
卷一 论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 确立市场经济的历史回眸
第二节 转轨中的问题及制度设计
第三节 “看得见的手”
第四节 “看不见的手”
第五节 “两手”紧握的互补效应体现竞合经济作用
§2 经济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第一节 经济改革的“误区”
第二节 经济改革的“雷区”
第三节 经济改革的“瓶颈”
§3 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第一节 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节 公有制的组织形式与运作方式
第三节 经济改革与公有制实现形式
第四节 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辩证关系
卷二 论体制
§4 宏观经济体制的建构及互动关系
第一节 金融体制市场化
第二节 建立市场化的投资体制
第三节 市场化的财政体制
第四节 税收体制健全化
第五节 外贸体制市场化
第六节 价格体制
第七节 各体制的互动关系
§5 亚洲金融风暴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
第一节 祸起萧墙的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节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软着陆”的宏观金融政策
第四节 我国金融危机的“信号灯”已亮起
第五节 金融体制改革是预防金融危机不归路
卷三 论结构
§6 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
第一节 产值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
第二节 资产结构和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
第三节 三大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
第四节 结构政策与总量政策的调整
§7 资本结构优化
第一节 我国资本结构的扭曲
第二节 资产重组和资本运营
第三节 资产重组――一个不得不作出的选择
第四节 资本重组与“大拼盘 的所有制结构
第五节 资产重组的“舞台”――资本市场
第六节 资产重组的运作方式
第七节 资产重组与“两手联用”
卷四 论机制与规律
§8 经济改革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宏观调控机制
第二节 市场机制
第三节 企业经营机制
§9 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律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
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第三节“波峰”与“波谷”之间的张力
第四节 建立改革的预警机制
卷五 论企业改革与农村改革
§10 经济改革与农村改革
第一节 实践标准讨论与农村改革的“试验田”
第二节 农村改革的“希望之星”
第三节 农业改革的多元模式
§11经济改革与企业改革
第一节 经济改革“重头线”――国有企业改革
第二节 企业改革的路径指向“十化”目标
第三节 企业改革“双十”架构的整合分析
§12 经济改革与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改革社会主义福利
第二节 改革与再就业工程
卷六 论经济改革与
政治文化建设
§13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呼唤政治体制改革
第二节 政治对经济改革的制约
第三节 精兵简政、减员增效、下岗分流
§14 经济改革与精神文化建设
第一节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第二节 经济改革的文化回应
第三节 经济改革的文化代价与补偿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
第五节 适应改革需要 重塑文化精神
卷七 论经济发展战略
§15 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 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战略关系
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
第三节“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新走势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五节 全球经济一体化战略
§16 知识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 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到来
第二节 知识经济的特点
第三节 主流经济学遇到的挑战
第四节 知识经济划时代的作用
第五节 美国和欧盟国家关于知识经济发展战略
第六节 我国知识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17 中西经济发展的主客观环境
第一节 中国经济改革的客观条件
第二节 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观因素
第三节 当前西方国家的经济改革
§18 中西两种经济改革的环境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西经济改革历史条件比较
第二节 影响中西经济人口问题比较
卷八 论中国竞合经济的
三大整合
§19 中国竞合经济的整合分析
第一节 部分整合发挥“点”的作用
第二节 横断整合发挥“线”的作用
第三节 纵横整合发挥“面”的作用
第四节 中国竞合经济与全球一体化
第五节 中国竞合经济的特征
第六节 中国竞合经济的指向――“路径依赖”
卷九 稳定调整创新发展
中国经济
§20 经济改革的“路径依赖”
第一节 稳定是经济改革的基础
第二节 调整是经济改革的方法
第三节 创新是经济改革的过程
第四节 发展是经济改革的目的
卷十改革目标――经济
和社会发展
§21经济改革内外环境动态分析
第一节 改革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第二节 我国改革的历史脉动
第三节 改革的代价与补偿
§22 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
第一节 经济改革目标是发展社会经济
第二节 经济改革的目的是国富民强
§23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一节 经济发展趋势是种循环上升的过程
第二节 经济发展是无序与有序整合过程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后记
有关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