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者:肖复兴 页数:259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当下,文学的确有些萧索与寂寥,但并不荒芜。有些领域如散文,甚或还很蓬勃热闹。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散文得道,悄然兴旺,凭的正是那份见性情的真,和既能影响读者的心性,又可化作者心性的盎然韵致。对缺乏宗教,长期找不到普世价值观的读者。沉浸浓郁的散文,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诚如贤者歌日:散文的世界,就是如花的世界。在尘埃与云朵之间,温暖众生。 散文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即便从先秦算起,也有三千年历史。其间散文大家迭出。各领风骚,名篇流传,光焰万丈。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言宏,志远则言永,或持象牙板,吟晓风残月,或抱铜琵琶。唱大江东去。这一文体不断走向成熟,走向多元,滋养了中国文学,滋养了一代代作家。 散文和一切文学样式一样,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的心灵世界的。芬兰的勃兰克斯说“文学是灵魂的历史”。文学的魅力,是人格魅力的直呈。散文出于人品。其人之胸襟、主体之境界,决定散文的境界。即古人所云,所谓文者,言乎志者也,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非慷慨悲壮之人,不可为之。 散文既是理性的、现实的、世俗的行走,又是感性的理想化的审美追求与梦想。其间不乏有理性与感性、世俗与审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穿梭徘徊。胡适先生说的“有什么话,说什么话”,可视为散文的要义。既要说真话、说新话、说惊世骇俗的话,还要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禅机妙语。 散文的诞生,就是作家与生命相遇,与风景相遇,与世界相遇的种种情感和感悟。有灵魂的孕育、诗学的浸染和哲学的潜流。徜徉其问,荡气回肠,如闻天籁,如饮仙醪。 本丛书暂辑十五位作家散文作品,每人一集。我的这些经年老友。系当今文坛执牛耳之宿将,文采昭昭,星光熠熠。他们的禀赋、气质、风格各不相同,但皆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其文章合为时而著,本人性,状风物,衔华而佩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从历史经验到生命体验,却深深打上了中国式文人思考的印记——高洁超迈。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从容淡定,举重若轻。 读他们的散文,你会发现,其文或将被遗忘的历史、生活的细节,重新挖掘出来,昭告天下;或在历史文化、乡土亲情中游走,具有开阔的人文视野和人文关怀,还有文化担当;或热爱生命、认真生活。让读者分享感动和疼痛;或直面人生。针砭世事,体察命运的光彩与沉重……篇篇如剂剂良药。调理世道人心;句句如利刀,解剖拷问自身的灵魂。心美则晌美,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读之,乐于钟鼓琴瑟,暖于布帛。 这些大家的散文,是血肉之躯与多彩现实对撞出的闪光,是人性与天理对撞出的大欢喜、大哀凉与哲思,是寂寞灵魂发出的诗意畅想和冰肌雪肠的自省。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它们是人文精神和精粹语言形式酿成的玉液琼浆。这里有时代之光与民族之魂;有英雄的主题与审美的个性;有灵魂的坚守与天堂的玫瑰;有土地的悲歌与人生的写意。高标逸韵,定将——垂范丹青。 “皓首更觉知识浅,老来正是读书时”,编辑了一辈子的小说,退休后却偏偏爱读散文,举凡大家佳作,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欣然而忘食。“温暖之后”,遂给几家出版社主编过这些大家的美文,以期与读者共飨,反响不俗。 今又应中国文史出版社之邀,再次编老友的美文新作,仍得到老友的拨冗赐稿、鼎力相助,不胜感谢。对中国文史出版社推出本套丛书的远见卓识,以及为传统文化传承续上这捧柴薪的道义,也深表敬意。 才疏学浅,编辑中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望作家与读者见谅。对序中的离题谬误之论,方家晒之可也。 壬辰年立春于北京抱独斋
内容概要
《我有箫心吹不得》收录了由肖复兴创作的散文作品。
《我有箫心吹不得》具体收录了《卡夫卡故居》、《在保罗·罗伯逊故地》、《斯美塔那大街》、《布拉格雨霏霏》、《谒铁托墓》、《在涅果什故居》、《莱特和海明威》、《寻找贝多芬》、《邂逅毕加索》、《在巴塞罗那和高迪相逢》、《春天去看肖邦》、《来自波希米亚森林》、《到纽约找鲍伯·迪伦》等散文。
作者简介
肖复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到北大荒插队6年,当过大中小学的教师10年。曾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现担纲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百部。近著有《肖复兴散文画作选》两卷、《我的人生笔记》、《蓝调城南》、《八大胡同捌章》、《春天去看肖邦》等。曾经获得过全国以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忆秦娥》获第三届老舍文学奖。
书籍目录
序:在尘埃与云朵之间,温暖众生
辑一
二分明月故臣心
长啸一声归去矣
风萧萧兮易水寒
汀州去看瞿秋白
□直春行
梅州访张资平
佗城遇萧殷
威斯利访冰心
萧红故居归来
白马湖之春
西府海棠掩映的小院
早春二月
到巴黎左岸和庞薰琴相逢
萍水相逢百日问
还有小院桃李在
辑二
想起了叶盛章
芝麻街寻林琴南
一地槐花认旧门
九死难消疾恶肠
几生修得到梅花
皂荚树前枕碧楼
一树藤花红满檐
庭前十丈藤萝花
只剩一棵老槐树
一门气可雄万关
我有箫心吹不得
是谁闭户隐城南
却余人物淘难尽
人事如棋浑不觉
莫奈的吉维尼花园
拉伯雷故居记
雨果故居前
卡夫卡故居
在保罗·罗伯逊故地
斯美塔那大街
布拉格雨霏霏
谒铁托墓
在涅果什故居
莱特和海明威
寻找贝多芬
邂逅毕加索
在巴塞罗那和高迪相逢
春天去看肖邦
来自波希米亚森林
到纽约找鲍伯·迪伦
辑三
老街赋
北京的门联
北京的树
北京小吃
北京庙会
北京老旅馆的前生今世
老北京孩子之玩
偶过城南
空地方和老地方
如何面对梁思成塑像
前门外
老北京节气
京城看戏记
章节摘录
扬州,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四十多年前,我读中学,看到了诗人闻捷写的一首题为《史可法衣冠冢》的短诗,很为诗和诗中所讴歌的史可法感佩,对扬州充满想象。后来,读到清经史学家全祖望那篇著名的《梅花岭记》,看到他记述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场面:大兵如林而至之际,忠烈乃瞠目日:“我史阁部也!”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死前,他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下。”少年的心,被一腔壮怀激烈所燃烧。对扬州更是无比向往。扬州,在我的心里,是史可法的扬州,是一地梅花怒放的扬州。 真的来到扬州,已经是十多年之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那时,我正在北京的中央戏剧学院上学,写了一篇文章,投稿给南京的《雨花》杂志,当时的主编顾尔镡先生打电报要我去南京改稿。暑假里,我到南京改完稿,心想离扬州很近,便乘长途汽车专程来到了扬州,直奔城北,出天宁门,拜谒史可法墓。那时的扬州,没有如今那样多的高楼大厦,史可法墓前的护城河那样的清澈,河边的杨柳在夏日里浓荫四射,为史可法祠堂遮挡着骄阳的炙烤,祠堂前的小路,水洗过一样干净而幽静,悠长得犹如一个充满感情的叹号。 和我想象中的扬州一样吗?和我想象中的史可法墓一样吗?我无法断定,祠堂里空无一人,只有我一个人在徜徉,冥冥中总感到祠堂深处、梅花岭下,或许有史可法的幽灵,灵光一闪,和我相会。一个你曾经从心底里敬重并向往的人,总会在某一个契机或某一个场所,和你相会的,所谓神交,就是这样的一种心灵深处的震颤吧?那一刻,我的眼泪竟然流了出来,幸亏祠堂里没有一个人。 只可惜,我来的季节不对,梅岭没有一朵梅花。 第二次来到扬州,是二十年过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未了。那是一次会议结束之后游览瘦西湖和个园,在参观个园的时候,我独自一个人悄悄地溜了出来。记忆中史可法墓应该离个园不远,果然,往北一走,很快就到了护城河边,依然是杨柳依依,依然是小路幽幽,更奇持的是,祠堂里。梅岭下,依然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更好,可以独自一人和忠烈喁喁独语,与君一别,烟波千里,来如春梦,去似朝云,正可以彼此检点一下岁月留在心上的落花浮尘。和瘦西湖的游人若织相比,这里的空旷和幽静,也许正适合史可法。如果说瘦西湖像是一个漂亮女人一头飘逸的长发,这里恰如一个男人一双坚毅的眼睛,它应该就是这样无言自威,沉静如山。它将自己眼神深邃的一瞥,留给那些想和他注视的人们。 还是没有看得到梅岭的梅花,不过,没关系,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2009年的三月初春,我第三次来到了扬州。我当然还要看史可法墓。人生如梦,流年似水,让我遗忘的人和事已经很多,但怎么可以忘记史可法呢?人生如寄,漂泊羁旅,到过的地方很多,真正能够让你难以忘怀并还想旧地重游的,并不很多。一提起扬州,便让我想起史可法,便让我有一种心头一颤的想念,充满自以为是的牵挂,仿佛扬州真的和我沾亲带故。 真的是和史可法和扬州有缘,来扬州前不久,还曾经在国家大剧院看过昆曲《桃花扇》,那里面有史可法率兵于梅花岭下“誓师”一段——史阁部言道:众位请起,听俺号令:你们三千人马,一千迎敌,一千内守。一千外巡。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简洁有力的台词,视死如归的气概,演员演得热血沸腾,观众看得荡气回肠。面对清兵的入侵,史可法表现出的民族气节,让今人叹为观止,甚至汗颜。是他让扬州这座城市充满血性,荡漾着历史流淌至今响有回声的波纹涟漪。 我一直以为,扬州区别于一般的南方城市,区别于那种小桥流水,私家园林的婀娜多姿。由于地理的关系,它地处江苏的北大门,照史可法说是“江南北门的锁钥”。所以,扬州不仅具有江南一般小城女性的妩媚,同时具有江南一般小城没有的男性的雄伟。无疑,史可法为扬州注入了这样雄性的激素,壮烈的舍生取义,惨烈的扬州十日,让这座城市势趋粉黛,气吞吴越,拒绝后庭花和脂粉气,让扬州不仅只有精致的扬州炒饭、扬州灌汤包子和扬州八怪,而有了可触可摸的历史惊心动魄的那种律动的感觉,有了能够遥想当年铁马秋风可以把栏杆拍遍的想象的空间,有了可以反复吟唱的英雄诗篇的清澈韵脚。 没错,是史可法让扬州不仅是一幅画,而且是一首诗。 这次来因有朋友的陪伴和解说,看得更明白一些。飨堂前的一幅清人的抱柱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明月梅花的比兴与对仗,古风盈袖,很是沉郁。梅花仙馆外另一幅今人的抱柱联:万年青史可法,三分明月长存,嵌入史可法的名字,互为镜像,做今古的借鉴,令人遐思。飨堂里梅花照阁前有史可法的塑像,上悬有何应钦将军题写“气壮山河”的匾额;飨堂后是史可法墓,墓前有石碑和牌坊,墓顶有草覆盖,被人们称之为“忠臣草”,据说应该是四季常青,不知为什么现在却是有些草色枯黄。 飨堂西侧有晴雪轩,轩前有扬州年龄最老的梅树,里面有史可法珍贵的遗墨,老梅古砚,花影墨迹,两相辉映,最值得一观。史可法是一官员,他的书法却是真正的书法,草书行书都有,气遏行云,韵击流水,特别是书写的内容,古韵猎猎,心事茫茫,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高贵和如今一些官员半吊子的书法不可同日而语。“涧雪压多松偃蹇,崖泉滴久石玲珑”、“琴书游戏六千里,诗酒轻狂四十年”、“斗酒纵观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 “忠孝立身真富贵。文章行世大神仙”、“自学古贤修静气,唯应野鹤供高情”、 “千里遇师从枕喜,一生报国托文章”……一副副对联,确实不凡,笔下风雨,心底湖海,一起兜在堂前,扑面生风。特别是他写给多尔衮的《复摄政王书》,深表春秋大义,社稷之情,一气呵成,秋高气爽,酣畅淋漓。让人会想起文天祥的那首《正气歌》。 他的遗书更是让我心动,他的第三封遗书,仅仅三句:可法死矣!前与夫人有定约,当于泉下相候也!四月十九日,可法手书。可以说是史可法44岁短促一生中最精彩的绝句。如此慷慨赴义,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色泽如润,依然鲜活如昨。六天后,这一年,即1615年的4月25日,史可法殉国。次年清明前一日,他的副将,也是他的义子史德威,在他誓师和血战的梅花岭下,为他立碑立墓。但是,那只是史可法的衣冠冢,因为战后史德威找史可法的尸体时,已经找不到了。《明史》里记载:“可法死,觅其遗骸。天暑。众尸蒸变,不可辨识。” 走出晴雪轩,来到梅岭下,春梅未开,冬梅正残,断红点点。飘落枝头,有一种哀婉的气氛,袭上心头。想起全祖望的《梅花岭记》中写道的:“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那是全祖望1746年写的,而今,两百六十多年过去了,谁还会登临会意而泪如雨下呢?也许,不是无端的猜想,在报纸上曾看到一则短文,说扬州一三轮车夫拉一外地客人去史可法墓,拉到门前,指指祠堂,对客人说:这人是被国民党杀死的! 朋友为打消我心头的郁结,安慰对我说:祠堂东侧桂花厅前,有紫藤和木香各一架,过些日子就会次第开花,一紫一黄,分外好看。到了秋天。祠堂大门前那两株古银杏树金黄色的落叶,会落满一地,落满祠堂的瓦顶,更是壮观。祠堂一年四季花开不断,都在怀念先烈的!朋友的话是不错的,大多数扬州人怎么会忘了史可法呢?石不可言,花能解语,如果说梅花是史可法的灵魂,满祠堂后种植的紫藤、木香、银杏、桂花、芍药、葱兰、书带草等等。都是扬州人的怀念和心情。在扬州,史可法配有这样花开花落不间断的鲜花簇拥下的魂归之处。 更何况,扬州还留下了这样特殊而别具情感的地名:史可法路、螺丝及顶(摞尸及顶的谐音,当年史可法抗敌,巷战血拼时尸体一个摞一个到城墙顶),以及史可法曾经居住过的辕门桥。扬州人把对史可法的纪念渗透进他们的生活,刻印在他们走的路上和过的日子里,那是扬州人心底里为史可法吟唱的安魂曲。 扬州,不管到什么时候,真的都是史可法的扬州。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