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中国文史 作者:谢天开 页数:387
Tag标签:无
作者简介
谢天开,成都人,1978年就读于四川师大中文系,作家以纪实文学、文化随笔、建筑随笔为主要写作方向,有作品为复旦、同济学者所辑录。
书籍目录
楔 子篇一 1.兵临城下 2.岔道相见 3.铁血意志 4.《太行山上》 5.百万献金篇二 1.闯荡东洋 2.“剿共”受伤 3.悦来婚礼 4.军政连襟 5.惨烈淞沪篇 三 1.逆流低调 2.战万家岭 3.弃守武汉 4.“三昌将军”篇 四 1.峨眉山下 2.整合川省 3.共赴国难 4.建立陪都篇 五 1.红色恋人 2.抗拒包办 3.合作训练篇 六篇 七篇 八篇 九篇十篇十一篇十二篇十三篇十四篇十五篇十六篇十七篇十八篇十九篇二十篇二十一篇二十二篇二十三篇二十四篇二十五篇二十六篇二十七篇二十八篇二十九篇三十篇三十一尾声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3.弃守武汉1938年10月20日,江南之日军迫近大冶;江北日军逼近汉口,沿大别山行进的日军,企图占武胜关以西,截断襄花公路。此时,武汉三镇已陷入日军的三面包围之中。至10月下旬,各路日军距武汉城的路程都已不到30公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对武汉总战略方针力求战而不决,不让日军的速战速决战略意图基本实现。陈诚决心以全部兵力的60%作为消耗战的数目,保留40%作为在武汉会战后再次会战的基础。这是因预计日军在攻占武汉后,当有较长时期的休整,中国军队可以得到兵员补充的时机。陈诚最初计划守卫武汉到8月底撤退。后因日军久战疲惫,补给运输缓慢,食品军需不足,又被中国军队层层设阻,兵力一时补充不上。因此,武汉撤退延至9月底,后再拖到双十节,最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鉴于各路日军三面包围了武汉,才决定放弃武汉。10月24日,蒋介石飞离武昌,撤退令正式下达。汉口难民区委员会于当日成立。汉口附近激战,日军施放毒气。日本汉口总领事馆被中国军队炸毁。10月25日,罗广文、马士弘和他们的部队在一片硝烟中回望武汉三镇。武汉街头巷尾留下大量抗日标语:“老百姓打日本鬼子去,日本鬼子是我们的死对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誓死保卫大武汉!”“消灭倭寇,收复失地!”武汉撤退由于有预案,短短几日之内,数十万中国军队跳出了日军包围圈,向平汉、粤汉铁路以西实施总撤退。1938年10月27日,日军占领武汉。日军于该日黎明占领武昌。肩扛三八大盖,颈挂同伴骨灰盒的日军士兵,满面尘土,步履拖沓,莫名怅惘地张望着中国抗战宣传画,疲惫不堪地进入武昌市区。日军炸毁汉阳兵工厂,炸毁国民武汉政府。日本占领军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汉行营前合影举手狂呼。翌日,日本东京街头也举行“祝汉口陷落”军警武装游行。东京街头再次骚动起来,狂热起来。被蛊惑了的日本普通国民深信政府能够在年内结束战争的承诺已经全面实现,他们提着烛灯,摇晃小旗拥向街头。裕仁天皇照例在日军每次大胜后,跨坐白马,圆形玳瑁眼镜光斑晃晃,静立在皇宫内的石桥上供国民瞻仰。但由于距离太远,天皇成了一个模糊的偶像,一个晃动的影子,不晓得此时他内心的那番滋味。一年后日本大亚公司发行,随军记者坂口得一郎编写的日刊《武汉三镇之展望》“凯歌千里,军靴踏平武汉”,有此图文记载。日军大本营参谋本部第二课战争指导班的堀场一雄少佐,当时以深晓实情的笔触写下日记:昼以继夜民众欢呼万岁之声,在战争指导当局耳边徒留悲哀之调。武汉等战略重镇已经占据,日军大本营内的知情人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哀号呢?!因为原本按照预定计划,要围歼中国军队主力,摧毁中国人抗战意志总体战略意图并没有实现。日军沿长江流域的攻势,上海、南京、武汉占领后,兵锋大损,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关于武汉会战的战报,中日双方出入较大。日本方面战后资料公布,日军阵亡约9500人,伤26000人,共计35500人。中国方面统计,武汉会战中,日军伤亡约12万人,数量之多前所未有。日机被击落100余架,被击沉舰艇40余艘,击伤600余艘。中国陆军投入120个师100余万人,其规模在抗战史上空前绝后。中国军队伤亡总数25万余人。但基本达到消耗日军有生力量之目的,侵华日军此后再无能力实施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毛泽东伫立在延安窑洞内,久久仰望着军用挂图,双手叉腰评价武汉会战:确实已发动了百年以来未曾有过的全国范围的对外抗战。至此,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毛泽东在《论新阶段》里写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而两党中以国民党为第一大党,抗战的发动与坚持,离开国民党是不能设想的。4.“三昌将军"武汉城沉陷之际,伴随巨大漩涡……在历朝历代的城难面前,总有义士为之慷慨殉城。陈诚在撤出武汉城二月后,还为了一桩民间义举,特向陪都重庆国民政府发去一封电报:请褒扬义绅邹炳蔚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重庆委员长蒋:兹查湖南长沙前清邑庠生邹炳蔚曾入山东方伯汤聘珍、江苏制军魏午庄幕中,办理文牍,保荐知县,后鼎革返里,以医术名。客岁暴日进犯,常以年老不能杀敌为恨,每与人言:“如敌人侵入武汉,即择清泉之滨濯人就义,以激励子侄,矢忠报国,免以我老为念。”今秋闻武汉失守,果手书遗嘱,赴水而死。其忠义慷慨,殊堪矜式,理合抄同该绅遗嘱,电请褒扬。可否之处,敬乞鉴核。
媒体关注与评论
《国共兄弟》以两对兄弟的奇情奇缘刻画民国历史的分分合合,它结合了历史的真与文学的美,从一家一姓的生活点滴描写到大时代的波澜壮阔,彰显出家国纠葛的爱恨情仇 国共兄弟不但是故事的主轴,也兼具预言的意味 书中反复提及了宋庆龄在1937年《国共统一运动感言》中所言:国共两党之间对立、杀戮不再,精诚团结,共造家园,无疑地点出了人们最深切的期盼 ——台湾中研院近史所所长、历史学家 黄克武恐怕再没有什么字眼儿比“国共合作”这个字眼儿包含的内容更丰富了。友爱与仇恨;团结与对立;和平与战争……《国共兄弟》精彩地纪实了两大阵营两对兄弟一段“国共合作”的奇情奇缘,人间悲欣、 ——北京大学教授、历史学家 杨奎松本书涵盖深广,生动真实地呈现出马氏、罗氏各自本为一家兄弟却分属国共两党的奇异人生轨迹,描述了国共两党关系的脉络,引发解读兴趣。由此不仅可切近于历史原貌,而且将有助于启思当今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关系走向的新观察、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刘世龙马氏罗氏兄弟,投身时代潮流,他们的分合恩怨,他们的光荣与蒙垢,在历史的劫波中堪称难兄难弟,其孜孜致力的社会转型至今尚未完成、本书即是一本追溯解读二者血亲、叙述中国现代史的生动的历史报告。 ——北京当代汉语贡献奖主持人 余世存
编辑推荐
《国共兄弟》:海峡两岸第一部《国共兄弟》真实记述海峡两岸学者鼎力推荐民国历史大背景下两大世家的家国纠葛激活大时代背景建构新历史述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