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兄弟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中国文史  作者:谢天开  页数:387  
Tag标签:无  

作者简介

谢天开,成都人,1978年就读于四川师大中文系,作家以纪实文学、文化随笔、建筑随笔为主要写作方向,有作品为复旦、同济学者所辑录。

书籍目录

楔  子篇一 1.兵临城下 2.岔道相见 3.铁血意志 4.《太行山上》 5.百万献金篇二 1.闯荡东洋 2.“剿共”受伤 3.悦来婚礼  4.军政连襟  5.惨烈淞沪篇  三 1.逆流低调 2.战万家岭 3.弃守武汉 4.“三昌将军”篇  四 1.峨眉山下 2.整合川省 3.共赴国难 4.建立陪都篇  五 1.红色恋人 2.抗拒包办 3.合作训练篇  六篇  七篇  八篇  九篇十篇十一篇十二篇十三篇十四篇十五篇十六篇十七篇十八篇十九篇二十篇二十一篇二十二篇二十三篇二十四篇二十五篇二十六篇二十七篇二十八篇二十九篇三十篇三十一尾声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3.弃守武汉1938年10月20日,江南之日军迫近大冶;江北日军逼近汉口,沿大别山行进的日军,企图占武胜关以西,截断襄花公路。此时,武汉三镇已陷入日军的三面包围之中。至10月下旬,各路日军距武汉城的路程都已不到30公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对武汉总战略方针力求战而不决,不让日军的速战速决战略意图基本实现。陈诚决心以全部兵力的60%作为消耗战的数目,保留40%作为在武汉会战后再次会战的基础。这是因预计日军在攻占武汉后,当有较长时期的休整,中国军队可以得到兵员补充的时机。陈诚最初计划守卫武汉到8月底撤退。后因日军久战疲惫,补给运输缓慢,食品军需不足,又被中国军队层层设阻,兵力一时补充不上。因此,武汉撤退延至9月底,后再拖到双十节,最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鉴于各路日军三面包围了武汉,才决定放弃武汉。10月24日,蒋介石飞离武昌,撤退令正式下达。汉口难民区委员会于当日成立。汉口附近激战,日军施放毒气。日本汉口总领事馆被中国军队炸毁。10月25日,罗广文、马士弘和他们的部队在一片硝烟中回望武汉三镇。武汉街头巷尾留下大量抗日标语:“老百姓打日本鬼子去,日本鬼子是我们的死对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誓死保卫大武汉!”“消灭倭寇,收复失地!”武汉撤退由于有预案,短短几日之内,数十万中国军队跳出了日军包围圈,向平汉、粤汉铁路以西实施总撤退。1938年10月27日,日军占领武汉。日军于该日黎明占领武昌。肩扛三八大盖,颈挂同伴骨灰盒的日军士兵,满面尘土,步履拖沓,莫名怅惘地张望着中国抗战宣传画,疲惫不堪地进入武昌市区。日军炸毁汉阳兵工厂,炸毁国民武汉政府。日本占领军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汉行营前合影举手狂呼。翌日,日本东京街头也举行“祝汉口陷落”军警武装游行。东京街头再次骚动起来,狂热起来。被蛊惑了的日本普通国民深信政府能够在年内结束战争的承诺已经全面实现,他们提着烛灯,摇晃小旗拥向街头。裕仁天皇照例在日军每次大胜后,跨坐白马,圆形玳瑁眼镜光斑晃晃,静立在皇宫内的石桥上供国民瞻仰。但由于距离太远,天皇成了一个模糊的偶像,一个晃动的影子,不晓得此时他内心的那番滋味。一年后日本大亚公司发行,随军记者坂口得一郎编写的日刊《武汉三镇之展望》“凯歌千里,军靴踏平武汉”,有此图文记载。日军大本营参谋本部第二课战争指导班的堀场一雄少佐,当时以深晓实情的笔触写下日记:昼以继夜民众欢呼万岁之声,在战争指导当局耳边徒留悲哀之调。武汉等战略重镇已经占据,日军大本营内的知情人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哀号呢?!因为原本按照预定计划,要围歼中国军队主力,摧毁中国人抗战意志总体战略意图并没有实现。日军沿长江流域的攻势,上海、南京、武汉占领后,兵锋大损,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关于武汉会战的战报,中日双方出入较大。日本方面战后资料公布,日军阵亡约9500人,伤26000人,共计35500人。中国方面统计,武汉会战中,日军伤亡约12万人,数量之多前所未有。日机被击落100余架,被击沉舰艇40余艘,击伤600余艘。中国陆军投入120个师100余万人,其规模在抗战史上空前绝后。中国军队伤亡总数25万余人。但基本达到消耗日军有生力量之目的,侵华日军此后再无能力实施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毛泽东伫立在延安窑洞内,久久仰望着军用挂图,双手叉腰评价武汉会战:确实已发动了百年以来未曾有过的全国范围的对外抗战。至此,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毛泽东在《论新阶段》里写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而两党中以国民党为第一大党,抗战的发动与坚持,离开国民党是不能设想的。4.“三昌将军"武汉城沉陷之际,伴随巨大漩涡……在历朝历代的城难面前,总有义士为之慷慨殉城。陈诚在撤出武汉城二月后,还为了一桩民间义举,特向陪都重庆国民政府发去一封电报:请褒扬义绅邹炳蔚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重庆委员长蒋:兹查湖南长沙前清邑庠生邹炳蔚曾入山东方伯汤聘珍、江苏制军魏午庄幕中,办理文牍,保荐知县,后鼎革返里,以医术名。客岁暴日进犯,常以年老不能杀敌为恨,每与人言:“如敌人侵入武汉,即择清泉之滨濯人就义,以激励子侄,矢忠报国,免以我老为念。”今秋闻武汉失守,果手书遗嘱,赴水而死。其忠义慷慨,殊堪矜式,理合抄同该绅遗嘱,电请褒扬。可否之处,敬乞鉴核。

媒体关注与评论

《国共兄弟》以两对兄弟的奇情奇缘刻画民国历史的分分合合,它结合了历史的真与文学的美,从一家一姓的生活点滴描写到大时代的波澜壮阔,彰显出家国纠葛的爱恨情仇  国共兄弟不但是故事的主轴,也兼具预言的意味  书中反复提及了宋庆龄在1937年《国共统一运动感言》中所言:国共两党之间对立、杀戮不再,精诚团结,共造家园,无疑地点出了人们最深切的期盼  ——台湾中研院近史所所长、历史学家 黄克武恐怕再没有什么字眼儿比“国共合作”这个字眼儿包含的内容更丰富了。友爱与仇恨;团结与对立;和平与战争……《国共兄弟》精彩地纪实了两大阵营两对兄弟一段“国共合作”的奇情奇缘,人间悲欣、  ——北京大学教授、历史学家 杨奎松本书涵盖深广,生动真实地呈现出马氏、罗氏各自本为一家兄弟却分属国共两党的奇异人生轨迹,描述了国共两党关系的脉络,引发解读兴趣。由此不仅可切近于历史原貌,而且将有助于启思当今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关系走向的新观察、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刘世龙马氏罗氏兄弟,投身时代潮流,他们的分合恩怨,他们的光荣与蒙垢,在历史的劫波中堪称难兄难弟,其孜孜致力的社会转型至今尚未完成、本书即是一本追溯解读二者血亲、叙述中国现代史的生动的历史报告。  ——北京当代汉语贡献奖主持人 余世存

编辑推荐

《国共兄弟》:海峡两岸第一部《国共兄弟》真实记述海峡两岸学者鼎力推荐民国历史大背景下两大世家的家国纠葛激活大时代背景建构新历史述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共兄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国共对抗,孰是孰非,至今看来,没有对错。
    这本书非常写实的,几乎没有带一点偏颇的描述了两对兄弟不同的革命路程。
    以前看过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但毕竟是经过审核的。
    而这本书,展现了完全不一样的国和共,
    万家岭战役这场在大陆没有写进历史书的大捷,在这本书里很详细。
    建议读一读,特别是渴望知道国共一些内幕的。
  •   内容一般,不太吸引人。
  •   《让子弹飞》这部电影的大卖,让马识途老火了一把。马家兄弟与罗家兄弟在国共大潮中的起落沉浮,正可以见证中国的历史。可惜作者太心急了,没有很好滴把握、挖掘这个素材,写得支离破碎,东拉西扯,实在令人难以卒读。
  •   这书不错,可以看一看
  •   未来的浩淼岁月里,无论何时何地,当人们回首凝视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时,都无法回避国民党、共产党这两个先后主宰中国命运的政党。两党时而合作,时而对抗,在历史的浪潮中浮沉争斗,无数的国人也因此登上了历史的前台,演绎着他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历史左右着二十世纪国人们的命运,国人们也推动着历史的进程。 《国共兄弟》用历史叙事和文学叙事的交叉讲述,实现了再现历史和重塑传奇的可能。一本优秀的历史纪实小说必须要强调再现历史的真实性,有意识组织历史材料和挖掘其中的巨大的历史内涵, 呈现出思想的深度, 产生历史意味, 从叙述中显示作品的品位。为真实再现历史的事实,天开先生查证了大量历史资料并在文中加以引述,文末长长的一排主要参考书目涵盖了史料、旧时报刊、县志、家史、日记、回忆录、传记、学术专著等多种类型;更为重要的是天开先生探寻了两对国共兄弟中九十高龄的马识途、马士弘两位老人及已故人物罗广文的子女罗佑群,倾听三人口述了那一段他们亲历的历史,获取了宝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同时,天开先生前往重庆、忠县、武汉、昆明、崇州、郫县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访谈,亲身去体会和探寻书中人物曾经经历过的激荡生活。 这一切耗时费力的工作保障了书中出现的历史事件的信度,彰显了《国共兄弟》逼近历史真实的纪实性理念。搁置了阶级斗争的历史观,没有抽象的道德观念的善恶之争,通过大量的直接引述历史资料,人...物自身口述的历史实录和作者的实地查证,让事实自己说话,读者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进行更多可能的诠释和阐释。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如何取舍这些历史资料,挖掘历史内涵是摆在每一位历史小说创作者面前的难题。 两对国共兄弟经历了不同的命运曲折,但是他们始终相互扶携,并世代交好。天开先生敏感的把握到其中的精神实质,并以此去透视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挖掘出了历史深处隐藏的真相,这一精神实质就是宗法。宗法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标榜尊崇祖先, 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享有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萌发于商周时期的宗法制是三千年中国社会中唯一不变的东西,后期的宗法更是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和影响着中国社会。天开先生以血缘、乡缘、学缘、业缘为线索,从容的甄选了一系列历史事件和资料,讲述着二十世纪两对国共兄弟亲历的中国历史,他让人们看到即使在西风东渐的二十世纪,接受着新式教育的国共兄弟们依然摆脱不了传统宗法观念的支配,即便是身为基督教徒的蒋介石的行为处世也笼罩于宗法制度的阴影之下,这一切不由得让读者感叹执掌中国几千年的宗法观念的强大。 正如卡西尔所说:“人是一种符号。”单个的人是不可能摆脱社会而独立存在的,一个人的行为、思想、理念必然受到所处的环境、地域和文化的影响。《国共兄弟》中的马氏兄弟与罗氏兄弟均来自长江上游的重庆忠县,滔滔的长江水伴随着他们的成长,灿烂的巴蜀文化滋养他们的心灵,忠勇尚义的巴人天性更是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之中。天开先生对地方民俗的精彩描绘,对袍哥组织的江湖生涯的溯本探源,为读者展现了巴蜀大地的地域文化景观,成为了《国共兄弟》的一大亮点。天开先生别具心裁的地域文化书写,为读者和两对国共兄弟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读者好像在锣鼓喧天的民风民俗中,在缠绵婉转的三峡情歌中,走进了乡音浓厚的书中人物的心灵。 《国共兄弟》在严格查证史实,大量引述历史资料的时候,必然对于如何重塑那两对国共兄弟的传奇人生和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中国历史有着自身的选择。这个选择就是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环境进行客观严密的历史叙事,依托历史大背景和基本历史事实对书中人物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的文学叙事。历史叙事和文学叙事虚实结合,以两对国共兄弟的人生经历为经纬,串联起一个世纪的重要历史事件,同时勾连出出现在四人生命历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命运浮沉,一松一紧、张弛有度的行文布局。 对于书中主要人物马识途与罗广文的传奇人生的文学叙写,《国共兄弟》巧妙的语感设计凸现出作者的语言追求。对于马识途的革命人生叙述中,语言明快热烈,大量出现“光芒”、“嘹亮”、“火热”等词语,洋溢着革命者的激情;对于罗广文的戎马生涯叙述中,语言坚实刚毅,大量出现“果断”、“疾呼”、“斩钉截铁”等词语,显现出军人的铁血与爽朗。 滚滚东逝的长江水依然日夜不停的奔流着,传唱千年的歌谣任然在山间回荡,旧日的人们却已经物是人非,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一段百年中国的历史,两对国共两党的兄弟,一种血浓于水的亲缘,一幅地域文化的风情图,天开先生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在历史叙事和文学叙事的交叉讲述中,再现了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重塑了四个命运跌宕的传奇。历史纪实小说《国共兄弟》为人们呈现了另一种历史书写的可能。 阅读更多 ›
  •     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其中涉台问题有几句经典:
      
      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与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了5000年的文化。
      
      因为我们是兄弟。
      
      “兄弟有小忿,不废懿亲”。
      
      这几句话竟然为台湾中研院近史所所长、历史学家黄克武先生在《国共兄弟》书封背后的所写的荐语所言中:
      
      国共两党之间对立、杀戳不再,精诚团结,共造家园,无疑点出了人们最深切的期盼。
      
      
      看来,“我们是兄弟!”正是两岸朝野的共同心声。
      
      “国共兄弟”这一词条,在温家宝讲话之前谷歌搜索只有500余条,讲话之后陡增为223,000条!
      
      诸此形势正应了《国共兄弟》最末的一句:
      
      一切时代潮流自文化始,又回归文化。鼓之雷霆于惨烈,润之风雨于欣荣,历史的跌宕,历史的悲欣。
      
      
  •      历史,是书写者的历史。
       未来的浩淼岁月里,无论何时何地,当人们回首凝视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时,都无法回避国民党、共产党这两个先后主宰中国命运的政党。两党时而合作,时而对抗,在历史的浪潮中浮沉争斗,无数的国人也因此登上了历史的前台,演绎着他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历史左右着二十世纪国人们的命运,国人们也推动着历史的进程。
      后来的人们只能通过一本本书写者留下的文本,隔着时间的迷雾想象这一段历史。当后来的人们进行孰真孰假的猜测时,当他们迷茫于各执一词的历史书写时,当他们奔波于各地,忙乱于历史查证时,他们可以打开天开先生的历史纪实小说《国共兄弟》。他们将发现对于这段历史的另一种书写方式,他们将在两对国共兄弟的家国恩仇中,逼近那一段历史的真实。
       《国共兄弟》用历史叙事和文学叙事的交叉讲述,实现了再现历史和重塑传奇的可能。一本优秀的历史纪实小说必须要强调再现历史的真实性,有意识组织历史材料和挖掘其中的巨大的历史内涵, 呈现出思想的深度, 产生历史意味, 从叙述中显示作品的品位。为真实再现历史的事实,天开先生查证了大量历史资料并在文中加以引述,文末长长的一排主要参考书目涵盖了史料、旧时报刊、县志、家史、日记、回忆录、传记、学术专著等多种类型;更为重要的是天开先生探寻了两对国共兄弟中九十高龄的马识途、马士弘两位老人及已故人物罗广文的子女罗佑群,倾听三人口述了那一段他们亲历的历史,获取了宝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同时,天开先生前往重庆、忠县、武汉、昆明、崇州、郫县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访谈,亲身去体会和探寻书中人物曾经经历过的激荡生活。
       这一切耗时费力的工作保障了书中出现的历史事件的信度,彰显了《国共兄弟》逼近历史真实的纪实性理念。搁置了阶级斗争的历史观,没有抽象的道德观念的善恶之争,通过大量的直接引述历史资料,人物自身口述的历史实录和作者的实地查证,让事实自己说话,读者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进行更多可能的诠释和阐释。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如何取舍这些历史资料,挖掘历史内涵是摆在每一位历史小说创作者面前的难题。
       两对国共兄弟经历了不同的命运曲折,但是他们始终相互扶携,并世代交好。天开先生敏感的把握到其中的精神实质,并以此去透视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挖掘出了历史深处隐藏的真相,这一精神实质就是宗法。宗法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标榜尊崇祖先, 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享有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构成的重要方式,萌发于商周时期的宗法制是三千年中国社会中唯一不变的东西,后期的宗法更是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和影响着中国社会。天开先生以血缘、乡缘、学缘、业缘为线索,从容的甄选了一系列历史事件和资料,讲述着二十世纪两对国共兄弟亲历的中国历史,他让人们看到即使在西风东渐的二十世纪,接受着新式教育的国共兄弟们依然摆脱不了传统宗法观念的支配,即便是身为基督教徒的蒋介石的行为处世也笼罩于宗法制度的阴影之下。这一切不由得让读者感叹执掌中国几千年的宗法观念的强大。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宗法观念依然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目之中,商品经济和市场化观念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席卷全球,内外观念撞击下的中国人将何去何从,天开先生在文本之外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让读者释卷之后继续思考和探寻。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正如卡西尔所说:“人是一种符号。”单个的人是不可能摆脱社会而独立存在的,一个人的行为、思想、理念必然受到所处的环境、地域和文化的影响。
       《国共兄弟》中的马氏兄弟与罗氏兄弟均来自长江上游的重庆忠县,滔滔的长江水伴随着他们的成长,灿烂的巴蜀文化滋养他们的心灵,忠勇尚义的巴人天性更是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之中。天开先生对地方民俗的精彩描绘,对袍哥组织的江湖生涯的溯本探源,为读者展现了巴蜀大地的地域文化景观,成为了《国共兄弟》的一大亮点。天开先生别具心裁的地域文化书写,为读者和两对国共兄弟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读者好像在锣鼓喧天的民风民俗中,在缠绵婉转的三峡情歌中,走进了乡音浓厚的书中人物的心灵。
       海登怀特认为“历史是一种诗意的虚构的叙事话语,对它的阐释需要修辞性的阐释。”历史是历史编纂者书写的历史,它不可能完全的反映出历史的原貌。中国最为著名的史学经典是太史公司马迁“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编纂的《史记》。从《史记》身上我们看到了司马迁期待评价历史的理想,看到了对人物性格的精心刻画,看到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略取舍,也看到了文本中的主观成分。这恰恰说明了任何的历史编纂都离不开修辞性和文学性,都包含着想象性和虚构性的成分。再看看历史小说,从“浪花淘尽英雄”的《三国演义》,再到近年赢得一片喝彩的《曾国藩》、《康熙帝国》,与历史关系密切的一个个文本,创作者恢宏绮丽的文学想象为我们塑造了多少个壮志豪迈的英雄人物,重现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国共兄弟》在严格查证史实,大量引述历史资料的时候,必然对于如何重塑那两对国共兄弟的传奇人生和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中国历史有着自身的选择。这个选择就是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环境进行客观严密的历史叙事,依托历史大背景和基本历史事实对书中人物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的文学叙事。历史叙事和文学叙事虚实结合,以两对国共兄弟的人生经历为经纬,串联起一个世纪的重要历史事件,同时勾连出出现在四人生命历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命运浮沉,一松一紧、张弛有度的行文布局,天开先生用这样一张条理明晰的大网构建起了《国共兄弟》一书的框架。
       对于书中主要人物马识途与罗广文的传奇人生的文学叙写,《国共兄弟》巧妙的语感设计凸现出作者的语言追求。对于马识途的革命人生叙述中,语言明快热烈,大量出现“光芒”、“嘹亮”、“火热”等词语,洋溢着革命者的激情;对于罗广文的戎马生涯叙述中,语言坚实刚毅,大量出现“果断”、“疾呼”、“斩钉截铁”等词语,显现出军人的铁血与爽朗。这两位忠县子弟一文一武,一共一国,在战火纷飞的中国谱写着各自的人生之歌。马识途与马士弘,罗广文与罗广斌,两对国共兄弟,两对一文一武的选择,呼应着昔日高风亮节的文臣元稹与白居易,武将巴曼子与严颜,延续着忠县子弟的传奇。
       滚滚东逝的长江水依然日夜不停的奔流着,传唱千年的歌谣任然在山间回荡,旧日的人们却已经物是人非,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一段百年中国的历史,两对国共两党的兄弟,一种血浓于水的亲缘,一幅地域文化的风情图,天开先生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在历史叙事和文学叙事的交叉讲述中,再现了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重塑了四个命运跌宕的传奇。历史纪实小说《国共兄弟》为人们呈现了另一种历史书写的可能。
      
  •     一、新的叙事方式    
      成都记实文学,中国文坛之劲旅。川蜀记实文学的笔墨;如我所尊敬的田闻一老师,我家书橱里有9本他的纪实文学。如《成都残梦》、《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还有《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十天》。他的纪实文学可以归入“虚构”类。这也田老师个人家庭背景相关,他外公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留洋生,做过刘湘的省府秘书长;他的父亲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文理学院、国民政府巫山县最后一任县长。民国那些事儿,他小时候耳闻目睹、耳熟能详。田老师最自许的是只要给他一个事件,他就可以“目到在”,虚构出若干“细节”。 他的书在台湾书店多能见到。  
      又如我所尊敬的邓贤老师,虽说还没有与他谋面。可是他的纪实我读过《大国之魂》、《流浪金三角》、还有《黄河殇》……我他定为“实证”的纪实写作。传说他曾经因一泡尿而有了《大国之魂》。他当知青时,路过松山,下车解溲,见暗堡,于是萌发了写作情结,以后数次孤身一人闯荡、实证“滇西:1944”;他的金三角流浪也是如此。  
      再如我所尊敬的学人陈岱峻老师,他的《发现李庄》、《李庄:一座中国消失的学术城》和《李济传》,钩沉发微,笔调典雅,考证严谨,为学界之注目,其书为台湾中研院语研所定为田野调查参考范本。
      面对田、邓、陈诸位老师已有的写作笔墨,要想出新,只能另起炉灶,另辟蹊径:采用新历史主义的叙事手法,从文化的视野考量与解读“国共兄弟”的分分合合。   对于“新历史主义的叙事”,我个人的理解,它即是后现代的,也可以看作为中国传统的历史叙事的回归。
      
      二、读本亦或文本
      写作就是制造文本(text),制造出无限开放的轨迹(trace)。   
      写作不再是作者自己思想的一种表白或记录,而是创造一种符号,给读者提供了追寻意义的无限可能,文本的意义是多重的,无限的。文本一经产生就有自身独立的生命和发展,不稳定性和开放性。   
      隐喻与象征,多学科的多元呈现,价值中立,回到事情本身,拟态与戏说及反讽……往往是文本的产生。 对于文本的解读,“横看成岭侧成峰”,文本本身提供了无限可能。如中国唐代李商隐的《无题•锦瑟无端五十弦》就是一个复杂的文本,一个恍兮惚兮,其中有道的文本。最简单的文本是中国唐代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现代鲁迅的《野草》也是一个文本。   
      《国共兄弟》,也最终努力成为一个“多元意义”的“文本”。   
      可以看作为:马氏与罗氏的一段国共兄弟传奇故事;   
      可以看作为:忠县的地域文化研究;
      可以看作为:长江三峡情歌民谣研究;   
      可以看作为:统战题材的纪实文学;  
      可以看作为:民国民间微观经济史;
      可以看作为:国共青年男女的婚姻研究; 
      可以看作为:国共政治大趋势的文化解读;   
      可以看作为:中华文化正负两个方面的社会反映;
      ……
      三、建立“块茎”的写作思维。   
      德勒兹和伽塔里提出的“根状茎”的比喻,目的是要拔出传统哲学之树和它们的第一原则,消解二元对立的逻辑,使根茎多元化,广为散布,产生差异和多样性,建立起新的联系。因而,“根状茎”结构代表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它是动态的、异质的、非二元对立的。   
      根状茎方法将信息分散到非中心化的系统中,将语言分散到多重符号维度中。   
      结构多为横向平行,分布在多学科里;语言亦在多重符号的维度中而相互交叉出现新的组合与新的感觉意象。   
      “根茎状”意味着开放而不是封闭;是朝多个方向而不是朝一个方向流动的;既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永远处在运动之中。  
      还有“透视主义”: 也非中心化、抛弃主体性概念相联系,后现代主义在认识论上主张透视主义和相对主义来反对现代主义的表象论和基础主义。福柯反对单一的分析框架,拒绝在一种哲学体系中或从一种中心优势点来系统地把握全部实在,而赞成尼采的透视主义,否认事实的存在而坚持只存在某种对世界的解释。   世界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不可计数的意义。   
      解释世界的方式是无限的,我们应该寻求对于现象的多种解释。   
      我们对于世界或现象的透视的角度越多,我们的解释和知识就越丰富越深刻。   
      尼采本人从心理学的、生理学的、历史的、哲学的和语言学的立场上来考察价值的来源。   
      福柯也效仿尼采,力图从精神病学、医学、犯罪学和性欲等多个视角去分析现代性和现代社会。他说:“话语……是如此复杂的一种实在,以至于我们不仅能够而且应该从不同的的层面上以不同的方法去接近它。”福柯认为,任何单一的理论和方法都不能把握话语的多元性,对于制度、权力和其他实在也是一样。   透视主义的后现代写作,要求写者应当是多个学科的知识结构,也应当是多种符号系统的表述者。并在语言与言语的组合上,不断创造与试验新的感觉。   
      《国共兄弟》,最初面对可以“书写的材料”,仅传主马识途就有12卷的《马识途文集》,几百文字啊!   最终找出一个“剪裁”的学科理论“社会学”的“血缘”论。算是找出了中国文化之根本之一,“宗法社会”文化,这也是国人千百年来的生活与社会的主要交往方式,即“熟人社会”。例如马氏兄弟、罗氏兄弟他们之间的血缘、乡缘、学缘、业缘;  
      例如杨永竣与罗广文的联姻;罗广文与邓亚民的同学缘;例如何应钦与他的教官冈村宁次的戏剧性见面;
       ……  
       《国共兄弟》,主要运用的学科知识角度为:社会学、历史学(口述与笔述)、民俗学(民歌、婚俗)、现象学等等。
      
      四、从日常生活进入
      利奥塔说:“我用‘现代’一词是指任何参照元话语来使自身合法化的科学。这种元话语明显地求助于某种宏大叙事。   
      例如精神的辩证法、意义的解释学、理性或劳动的主体及财富创造的解放。”   这类宏大叙事有两种,一种是思辨的宏大叙事,如德国唯心主义的精神辩证法;一种是启蒙叙事,如人类解放理论和历史哲学。同时这种理论还求助于知识的发出者和知识的接收者之间对于陈述的真理价值的共识,使语言游戏同质化,排除语言游戏的多样性。   
      后现代是一种追求个性自由的文化,而反对来自政治或经济的控制。政治与经济的总体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而企图操控时代与社会,而后现代文化便是一种抵抗。总体主义一般喜欢以一元话语与宏大叙事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与唯一性,而后现代则对相反的策略如分裂、分散,日常生活,多元、小型来加以对抗。   
      借此观察宏大历史对个人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冲击与侵犯的。      
      《国共兄弟》,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话语:     
       喜从天降。      
      宏大的历史文化叙事,降解成为细微的民间呼吸;闪烁不定的历史碎片,聚拢到事情的本身。      
      今天,这段可歌可泣的岁月还没有彻底荒芜,草色遥看,光晕漂移,年华似水,故事还在延续。      
      《国共兄弟》,尾声是这样的:      
      悲自何来。      
      历史是最大的幽默家,在成就一切的同时又让一切归于无意义。     
      它出发得很远,又回到原处,让一切重新开始,犹如一棵大树的世纪年轮,人蚁其上,面临一个又一个紧张焦虑的瞬间,如露如电如戏如梦。
      
      五、价值中立
      基于“非意识形态的历史观”,让历史“回到事情的本身”,《国共兄弟》的结构形式,为“复调”结构。
      国共兄弟闯天下,在民国时期可以视作一种家庭与国家的社会现象。
       如果将一种家庭与社会现象置于大文化背景中考量,它就呈现出系统结构。
      而这样的系统还呈现出共时性与历时性状态。
      结构主义文论探寻文学的深层结构,注重高度抽象。结构主义文论家结构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可感知的,深层结构则是潜藏在作品中的模式,必须用抽象的手段把模式找出来。
      深刻表现源于认识深刻。以此细读考量,我们可以发现《国共兄弟》的结构形式,是不断地进行于表层与深层之间转换的。
      如此,产生了以下结构:
      
      A.《国共兄弟》的表层结构为,马氏与罗氏兄弟间瓜葛纠缠,以时间为顺序的复线状结构——这是作品的“表层结构”。
      为作品在历时性状态。
      这种历时性的素材来源,分别为:
      B.《国共兄弟》的作品的“深层结构”则是——中华宗族文化——的血缘、族缘、乡缘、学缘、业缘。
      为作品的共时性状态。
      这种共时性是素材遴选主要剪裁标准与依据。
       因为,《国共兄弟》究竟为文献记实文学,在“深层结构”的文化层面上,并没有严格的“消隐自我,在均衡中去掉自己的意见和评判”,而是在隐喻与换喻词句的色彩上,寓言褒贬。
      C.而处于表层与深层之间的中间层则是国共两党政治、经济、军事较量与演绎;
      D.民主选举、民主政党则被是“深层结构”所道具化、边缘化的;
      E.最外层的表象则为以地点以空间为经纬的轶事、民俗、时尚。
      
       《国共兄弟》有此价值中立的“复调”结构,因此而为得到海峡两岸学者的首肯的缘故吧。然而,一切都是作古正经的、唬吓人的,幼稚而蹒跚可笑的,却又为开启历史尘封的回顾。
      
       2010年早春于成都北门天开居
  •     亚当•斯密说过:“中国历来就是世界上一个顶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得最合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可是看来她长久以来已在停滞状态。马可•波罗在500多年前游历该国,盛称其耕种、勤劳与人口广众的情形,和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国家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见《原富》卷一册四导言)
        这段话描述了前资本主义时代中国社会物质财富总量富庶、结构稳定而长期停滞的状态,促成该局面的传统社会组织系统中,政体早熟化、超经济强制温情化等因素,各大史家皆从学术高端卓有论证,而历代王朝以严刑峻法推广、以儒家礼仪诠释的宗法血亲道德规范,更被富有穿透力的史家哲人从漫长纷纭的历史表相中抽出,使宗法血亲关系(以下简称宗亲关系)成为一条影响中国发展走向和进程的线索。谢天开先生的纪实文学作品《国共兄弟》扎根史料,以文学的蹊径,从宗亲关系的角度去透视中国近现代史,乃至穿越三千年的中国社会,予我学人以新体悟,会心之处,拈花微笑。一双眼看见一个世界,我解读的宗亲关系,不是过去意义上批判立场下的“皇权”、“族权”、“夫权”大山,它既是一种现实存在,又是一种正负极共生的力量,还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如影随形,难离难弃。
        荣格最大的贡献在于发现了集体无意识,文化可以通过人类血脉遗传。三千年中国变迁,唯一难变的是宗亲关系,成为了国人血脉中流淌的无意识。天开先生指出:“与皇家的嫡长子有天壤之别,在民间百姓长子掌握了家传的主要财富,并担负着供养年幼弟兄们读书求学的经济费用。这就是‘讲信修睦’ 的家庭分工,也为了家族生存发展需要,目的是让旧家族开拓出新空间。这样使一个家族维持或改进它的社会地位,不断地制造出本家族杰出新血。以求保持家族的瓜瓞绵绵,香火旺盛。”对家族的义务和责任,使同一个家族成员在百年近代风云变幻中,可以出现“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执政”的效果,莫言的《丰乳肥臀》、电视剧《千秋家国梦》,莫不是浓缩了这些画面;也使数以亿计受制于宗亲关系的人,稳定地享受着、温情地守望着三千年几乎不变的秦时明月汉时关。
        打破家族,个体自由,着重于社会分工,是现代西方以自由市场实现资源配置,金融保险体系健全、信用发达,法制、启蒙和科学思想深入人心的产物。一以贯来的古代社会,因政治体制的框架早已搭好,无意识的心理因素先于启蒙思想而形成,不管西方的变革是以如何惊人的速度在发生,国内犹如死水微澜,无法给历代试图革祖制的个别先驱一条建立商业系统管制的出路,如王安石、阿合马、张居正等都是生前身后骂声不绝。没有来自经济领域的保证,个人风险只好转嫁给家庭,家庭则依赖于族属,族属傍托在宗派之下,宗派仰望着亲随的官僚集团,官僚则服侍着成为平衡象征的皇帝。所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心机全部消耗在党争中,“修齐治平”的理想,异化为了权力渴望,斗争中骨肉相残再不鲜见,当然,这仅仅说明牺牲个体保全家族或某个宗亲集团,并非脱离了宗亲关系主线索。其最初的目的——使个人和家族在其乐融融中,有更高的抗风险能力(对自然和社会经济灾患的多重抵抗能力),反而被抛弃了。迄至近代,被市场驾驭的资本以枪炮开道闯入中国后,睁眼看世界的人渐渐多了,拿来的西方“主义”也多了,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震撼的同时,政治化和物欲化这两项对立于宗亲自然关系的极端走向,开始撕裂宗亲关系主线索。历经百年挣扎,无意识的宗亲关系一定程度上回归了自然的胜利,与冷漠的政治、冰凉的物质欲望此消彼长中,演出了数不胜数的是非成败。
        天开先生在《国共兄弟》中反复吟叹“江湖之上,兄弟为大”,讲述了同乡的马氏兄弟、罗氏兄弟真实的传奇故事,把血缘、族缘、乡缘、党缘纠葛下的近现代中国精英人物,以赋新诗、作写意画般的激情描摹了出来。刘惠馨、马秀英等马识途至爱亲朋的慷慨就义,与毛泽东付出两弟一妹一妻一子的革命代价,皆是宗亲召唤下形成的党缘。而从事共产革命的马识途能多次死里逃生,纵有身在不同阵营亲哥哥马士弘血浓于水的不离不弃,亦有杀妻仇人之干将罗广文乡缘牵系的鼎力相助;跟着马识途做了同样选择的罗广斌,在国共对抗时期际遇亦复如是。当大陆时局逆转,国民党狼狈退出,马识途又在人生路上拉了罗广文一把,坚定了他转变方向的决心。
        政治立场可以变换,古训的孝义忠恕无法遗忘。这是宗亲关系超越政治和物欲的阳光的一面。今日我们看着国共再度携手的一瞬间,想到的不是新时代相逢泯恩仇的包容,而是同根生的无意识支配的必然。同为三千年传统体制与西学东渐风潮结合后孕育出的国共兄弟,本为一母同胎,相争亦不过是血缘、乡缘、族缘、党缘的重新组合,对外则有着共同鲜明的民族主义旗帜:国民党从来想从列强掌控中挣脱;共产党如果不是因为毛泽东坚定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难免受前苏联大国沙文的荼毒。
        “国家体制的最大功用是将千万的农村纠结在一起。意识形态较科技优先,文化上的影响比经济更重要,各级官僚的消极性比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还要被重视。”(见《中国大历史》)这是黄仁宇总结的三千年传统早熟化体制的功用。这里优先的意识形态和更重要的文化影响,以及官僚的消极性,无非仍是宗亲道德规范,皆可从《国共兄弟》故事背后潜藏的意味中品出。马玉之“禁烟”、罗玉涵“竞选”、霍揆彰“包庇”,其曲折可解读出宗亲关系阴凉的一面。
        毛泽东领导的社会变革,重塑了低层组织,为了抛弃宗亲关系负极力量而采用了政治至上的原则,文革十年抵达顶峰。杨永浚的困顿、罗广斌的自绝,读来倍觉哀惋,如果让政治超越了宗亲关系,其实跟宗亲关系主导社会带来更多的不公平是同样的不合人道。宗亲关系还是当代的主线索,剩下的问题是如何发挥它的力量。如它的负极力量之一,乃任人唯亲使人力效率低下,而改革中企图提高行政效率的领导,可能放弃了宗亲规范,会因技术上的失误,被扩大成为道德和法律上的问题,往往在群众口诛笔伐下成为罪有应得之人。此种局面仍同于过去千年中的案例。然局面继续复杂化,短短二十多年来,物欲又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自然的宗亲关系,曾唱出许多人感触的那首《常回家看看》,还有大量流行的读物,如慕容雪村的《伊甸樱桃》,折射出宗亲关系被物欲超越的悲凉。这已经不是天开先生大作探讨的范畴了。
        符号学家说,符号的能指作用无穷无尽。从符号是历史的遗留这个角度而言,宗亲关系恰是中国人的符号。我却相信,所指只能唯一。让尘归尘,土归土,一切回归本位。宗亲关系去主导人类最纯粹的自然感情,政治法制去主导社会的公平,市场竞争去主导个体的财富,物欲受制于理性和道德情操中。
      
      
  •     中共中央电贺中国国民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复电表示感谢
      
      
       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7日致电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暨马英九主席,祝贺中国国民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贺电如下: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暨马英九主席:
       值此贵党召开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之际,谨致祝贺!
       近年来,贵我两党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双方达成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共识,开启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新篇。由衷期望贵我两党继续共同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既有政治基础上,深化互信,加强交流,扩大共识,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二00九年十月十七日
      
      
      
      
       同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复电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暨胡锦涛总书记,感谢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对中国国民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的祝贺。复电如下: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暨胡锦涛总书记:
       贺电收悉,谨致谢忱。
       贵我两党本着务实沟通、开创未来的共同体认,建立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至盼共同继续努力,增强互信,共创双赢,为两岸人民谋幸福,为炎黄子孙开太平。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
       十月十七日
      
      
      
      连接:胡锦涛电贺马英九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复电表示感谢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9731689.html
      胡锦涛电贺连战续任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 连战复电感谢
      http://news.xinhuanet.com/tw/2009-10/17/content_12256102.htm
      胡锦涛电贺吴伯雄荣任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 吴伯雄复电感谢
      http://news.xinhuanet.com/tw/2009-10/17/content_12256277.htm
      中共中央电贺中国国民党全代会召开 国民党复电感谢
      http://news.xinhuanet.com/tw/2009-10/17/content_12255855.htm
      
      
  •     台湾中研院近史所所長、历史学家 黃克武评语:
      
      《國共兄弟》以兩對兄弟的奇情奇緣刻畫民國歷史的分分合合,它結合了歷史的真與文學的美,從一家一姓的生活點滴描寫到大時代的波瀾壯闊,彰顯出家國糾葛的愛恨情仇。國共兄弟不但是故事的主軸,也兼具預言的意味。書中反覆提及了宋慶齡在1937年《國共統一運動感言》中所言:國共兩黨之間對立、殺戮不再,精誠團結,共造家園,無疑地點出了人們最深切的期盼。
      
      
      北京大学教授 历史学家 杨奎松评语:
      
      恐怕再没有什么字眼儿比“国共合作”这个字眼儿包含的内容更丰富了。友爱与仇恨;团结与对立;和平与战争……《国共兄弟》精彩地纪实了两大阵营两对兄弟一段“国共合作”的奇情奇缘,人间悲欣。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刘世龙评语:
      
      本书涵盖深广,生动真实地呈现出马氏、罗氏各自本为一家兄弟却分属国共两党的奇异人生轨迹,描述了国共两党关系的脉络,引发解读兴趣。由此不仅可切近于历史原貌,而且将有助于启思当今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关系走向的新观察。
      
      
      北京当代汉语贡献奖主持人余世存评语:
      
      马氏罗氏兄弟,投身时代潮流,他们的分合恩怨,他们的光荣与蒙垢,在历史的劫波中堪称难兄难弟,其孜孜致力的社会转型至今尚未完成。本书即是一本追溯解读二者血亲、叙述中国现代史的生动的历史报告。
      
      
  •   阅不下去
  •   你妈了个逼的罗广文,你他妈的算起义么?49年12月解放军打倒家门口了你狗日的起义,你他妈的咋不去死,6月份你把我爷爷暗杀了,你妈了个逼的,解放后我奶奶带着我大伯找你妈了个逼的,你个逼养的连门都不敢出,你个耸骨头。
  •   長篇纪實文學《國共兄弟》(30萬字),從文化視野,考量與解讀國民時期的家國天下,國共兩大陣營的分分合合歷史走向。其題材相當傳奇與典型:亦文亦武兩對國共兄弟奇緣,亦悲亦喜一段家國恩仇劫波。
    這兩對兄弟,分屬國共,弟弟均為紅色作家、哥哥皆是國軍將領;又同是四川(現重慶)忠縣同鄉,有兩代世誼的馬識途、馬士弘兄弟;羅廣斌、羅廣文兄弟。
    “去西安,還是去延安。”在當時為青年讀書人的一種抉擇,一種具有典型性的社會現象。馬氏羅氏兄弟們在民國年間相互提攜,又相互鬥爭,而演繹人間恩仇。
    讓事情回到本身。《國共兄弟》寫作策略為:口述歷史、地域民俗、 文獻呈現、文學敘述。 以兩對國共兄弟為線路,道出一段家國恩仇,逼近歷史真實,演繹民主潮流,力求寫出一種歷史文化的發展趨勢。
  •   这两对兄弟,分别为马识途、马士弘弟兄;罗广文、罗广斌兄弟。他们自从小为总角之交,长大为“国共兄弟”。罗广文,国民党陈诚系的重要将领之一,陆军中将,曾任国军第十八军军长、第四、第十五兵团司令官及陆军第七编练司令官等职,1956年因病去世。马士弘(族名马千毅),健在,99岁,在国民党军中最后职务是第十五兵团一0八军二四一师少将师长。罗广斌,重庆国民党白公馆、渣滓洞监狱中共“脱险志士”,著名革命小说《红岩》第一作者,1967年2月“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坠楼身亡。马识途(族名马千木),健在,96岁,开国时为中共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   透视宗亲关系下的中国历史
                   ——解读天开先生纪实文学《国共兄弟》
      亚当·斯密说过:“中国历来就是世界上一个顶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得最合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可是看来她长久以来已在停滞状态。马可·波罗在500多年前游历该国,盛称其耕种、勤劳与人口广众的情形,和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国家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见《原富》卷一册四导言)
      这段话描述了前资本主义时代中国社会物质财富总量富庶、结构稳定而长期停滞的状态,促成该局面的传统社会组织系统中,政体早熟化、超经济强制温情化等因素,各大史家皆从学术高端卓有论证,而历代王朝以严刑峻法推广、以儒家礼仪诠释的宗法血亲道德规范,更被富有穿透力的史家哲人从漫长纷纭的历史表相中抽出,使宗法血亲关系(以下简称宗亲关系)成为一条影响中国发展走向和进程的线索。谢天开先生的纪实文学作品《国共兄弟》扎根史料,以文学的蹊径,从宗亲关系的角度去透视中国近现代史,乃至穿越三千年的中国社会,予我学人以新体悟,会心之处,拈花微笑。一双眼看见一个世界,我解读的宗亲关系,不是过去意义上批判立场下的“皇权”、“族权”、“夫权”大山,它既是一种现实存在,又是一种正负极共生的力量,还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如影随形,难离难弃。
      荣格最大的贡献在于发现了集体无意识,文化可以通过人类血脉遗传。三千年中国变迁,唯一难变的是宗亲关系,成为了国人血脉中流淌的无意识。天开先生指出:“与皇家的嫡长子有天壤之别,在民间百姓长子掌握了家传的主要财富,并担负着供养年幼弟兄们读书求学的经济费用。这就是‘讲信修睦’ 的家庭分工,也为了家族生存发展需要,目的是让旧家族开拓出新空间。这样使一个家族维持或改进它的社会地位,不断地制造出本家族杰出新血。以求保持家族的瓜瓞绵绵,香火旺盛。”对家族的义务和责任,使同一个家族成员在百年近代风云变幻中,可以出现“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执政”的效果,莫言的《丰乳肥臀》、电视剧《千秋家国梦》,莫不是浓缩了这些画面;也使数以亿计受制于宗亲关系的人,稳定地享受着、温情地守望着三千年几乎不变的秦时明月汉时关。
      打破家族,个体自由,着重于社会分工,是现代西方以自由市场实现资源配置,金融保险体系健全、信用发达,法制、启蒙和科学思想深入人心的产物。一以贯来的古代社会,因政治体制的框架早已搭好,无意识的心理因素先于启蒙思想而形成,不管西方的变革是以如何惊人的速度在发生,国内犹如死水微澜,无法给历代试图革祖制的个别先驱一条建立商业系统管制的出路,如王安石、阿合马、张居正等都是生前身后骂声不绝。没有来自经济领域的保证,个人风险只好转嫁给家庭,家庭则依赖于族属,族属傍托在宗派之下,宗派仰望着亲随的官僚集团,官僚则服侍着成为平衡象征的皇帝。所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心机全部消耗在党争中,“修齐治平”的理想,异化为了权力渴望,斗争中骨肉相残再不鲜见,当然,这仅仅说明牺牲个体保全家族或某个宗亲集团,并非脱离了宗亲关系主线索。其最初的目的——使个人和家族在其乐融融中,有更高的抗风险能力(对自然和社会经济灾患的多重抵抗能力),反而被抛弃了。迄至近代,被市场驾驭的资本以枪炮开道闯入中国后,睁眼看世界的人渐渐多了,拿来的西方“主义”也多了,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震撼的同时,政治化和物欲化这两项对立于宗亲自然关系的极端走向,开始撕裂宗亲关系主线索。历经百年挣扎,无意识的宗亲关系一定程度上回归了自然的胜利,与冷漠的政治、冰凉的物质欲望此消彼长中,演出了数不胜数的是非成败。
      天开先生在《国共兄弟》中反复吟叹“江湖之上,兄弟为大”,讲述了同乡的马氏兄弟、罗氏兄弟真实的传奇故事,把血缘、族缘、乡缘、党缘纠葛下的近现代中国精英人物,以赋新诗、作写意画般的激情描摹了出来。刘惠馨、马秀英等马识途至爱亲朋的慷慨就义,与毛泽东付出两弟一妹一妻一子的革命代价,皆是宗亲召唤下形成的党缘。而从事共产革命的马识途能多次死里逃生,纵有身在不同阵营亲哥哥马士弘血浓于水的不离不弃,亦有杀妻仇人之干将罗广文乡缘牵系的鼎力相助;跟着马识途做了同样选择的罗广斌,在国共对抗时期际遇亦复如是。当大陆时局逆转,国民党狼狈退出,马识途又在人生路上拉了罗广文一把,坚定了他转变方向的决心。
      政治立场可以变换,古训的孝义忠恕无法遗忘。这是宗亲关系超越政治和物欲的阳光的一面。今日我们看着国共再度携手的一瞬间,想到的不是新时代相逢泯恩仇的包容,而是同根生的无意识支配的必然。同为三千年传统体制与西学东渐风潮结合后孕育出的国共兄弟,本为一母同胎,相争亦不过是血缘、乡缘、族缘、党缘的重新组合,对外则有着共同鲜明的民族主义旗帜:国民党从来想从列强掌控中挣脱;共产党如果不是因为毛泽东坚定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难免受前苏联大国沙文的荼毒。
      “国家体制的最大功用是将千万的农村纠结在一起。意识形态较科技优先,文化上的影响比经济更重要,各级官僚的消极性比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还要被重视。”(见《中国大历史》)这是黄仁宇总结的三千年传统早熟化体制的功用。这里优先的意识形态和更重要的文化影响,以及官僚的消极性,无非仍是宗亲道德规范,皆可从《国共兄弟》故事背后潜藏的意味中品出。马玉之“禁烟”、罗玉涵“竞选”、霍揆彰“包庇”,其曲折可解读出宗亲关系阴凉的一面。
      毛泽东领导的社会变革,重塑了低层组织,为了抛弃宗亲关系负极力量而采用了政治至上的原则,文革十年抵达顶峰。杨永浚的困顿、罗广斌的自绝,读来倍觉哀惋,如果让政治超越了宗亲关系,其实跟宗亲关系主导社会带来更多的不公平是同样的不合人道。宗亲关系还是当代的主线索,剩下的问题是如何发挥它的力量。如它的负极力量之一,乃任人唯亲使人力效率低下,而改革中企图提高行政效率的领导,可能放弃了宗亲规范,会因技术上的失误,被扩大成为道德和法律上的问题,往往在群众口诛笔伐下成为罪有应得之人。此种局面仍同于过去千年中的案例。然局面继续复杂化,短短二十多年来,物欲又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自然的宗亲关系,曾唱出许多人感触的那首《常回家看看》,还有大量流行的读物,如慕容雪村的《伊甸樱桃》,折射出宗亲关系被物欲超越的悲凉。这已经不是天开先生大作探讨的范畴了。
      符号学家说,符号的能指作用无穷无尽。从符号是历史的遗留这个角度而言,宗亲关系恰是中国人的符号。我却相信,所指只能唯一。让尘归尘,土归土,一切回归本位。宗亲关系去主导人类最纯粹的自然感情,政治法制去主导社会的公平,市场竞争去主导个体的财富,物欲受制于理性和道德情操中。
  •   重庆晚报:
    真实版《人间》出版
    预计年内开拍电视剧
    本报讯 两大世家,两对兄弟,哥哥是国民党,弟弟是共产党,这不就是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吗?日前,以忠县籍这两对“国共兄弟”为主轴的传记文学《国共兄弟》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国共兄弟》共30万字,作者谢天开生动真实地呈现了马识途马士弘兄弟、罗广文罗广斌兄弟因分属国共两党而衍生的不同的人生轨迹,并描述了之间的友爱与仇恨、团结与对立、和平与战争。据透露,忠县将以这两对“国共兄弟”为原型,拍摄大型革命题材电视连续剧《兄弟》,目前已完成剧本创作大纲,正在申办拍摄手续,预计今年内开机。
    记者 丁香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