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中国文史 作者:沈美娟 页数:247
Tag标签:无
前言
1980年12月18日傍晚,我女儿兴冲冲地跑回家。一进门就喊:“爸爸,告诉您一个好消息。不过,您不许激动。”孩子知道我患有心脏病,不能生气,也不能太兴奋:“什么事?你说吧,我不激动。”只见她背在后面的手里拿出两张灰蓝色的卡片说:“您看!这是什么?”“哦!港澳通行证。”卡片上清清楚楚地印着“港澳通行证”五个字。这么说,我和女儿申请去香港探亲的事,政府已经批准了。我不由得心头一热,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眼泪。这不是做梦吧?30多年了,江流日日,梦魂夜夜,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海外的亲人,常常在睡梦中梦见她们。此刻,往日的情景立即涌上了我的心头。记得那是1949年10月间,蒋介石逃台之前,特意下命令给我,要我“站住脚跟,守住云南”。为了让我表示“不成功,则成仁”的决心,他还要我将一家老少一个不剩地都用飞机送往香港。临送走她们之前,白发苍苍的老母哭着不肯上飞机,要和我一起留下,我只好把她老人家抱上飞机;年轻温柔的妻子扑在我怀里,泣不成声,依依不合;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听说坐飞机走,高兴得拍手直跳,但在我把他们一个个抱上飞机时,他们见我不和他们一起走,就搂着我的脖子娇声娇气地说:“爸爸,你可快来啊!……”事隔30多年了!老母已经过世。儿女均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了。妻子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已改嫁他人。但往日的恩爱之情、骨肉之亲却是终身难忘的啊!我总希望有一天能见到他们,当面向他们道歉,求得亲人的原谅,因为我没有尽到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内容概要
本书是由沈醉口述、其女沈美娟整理的往事回忆录,描述了沈醉从1949年在云南起义到1980年30年间的曲折境遇。他的身份由军统少将、保密局云南站站长到战犯,再到起义将领、文史专员、全国政协委员,多少惊涛骇浪、命运沉浮都在他诙谐幽默的谈笑间淡作一缕尘烟。
作者简介
沈醉(1914-1996),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深得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信任,28岁任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在军统局素以年纪小、资格老著称。1949年12月被卢汉扣押,参加云南起义,时任保密局云南站站长。1960年被人民民政府特赦,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专员。1980年,由战犯身份改为起义将领,后连续被选为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书籍目录
身陷囹圄,反感抵触押迁重庆,一波三折春风化雨,开始认罪真诚相待,接受改造战犯所内,趣事连篇劳动改造,净化心灵首批特赦,榜上无名改恶从善,终获新生总理教诲,没齿难忘爱妻别抱,五内俱焚政府关照,温暖如春自由天地,冤家路宽化敌为友,握手言欢旧地重游,感愧万千西北参观,心悦诚服风云突变,不祥之兆“文革”初期,溥仪病故“宾客”盈门,要写材料二度入狱,重返秦城无中生有,疲劳轰炸旧敌新友,情同手足单身牢房,度日如年总理逝世,山河同悲揪出罪魁,中国得救香港探亲,共叙天伦“苦海无边”,岸在北京尾声
章节摘录
插图:身陷囹圄,反感抵触1949年12月10日,我签字起义后,以为很快将获得自由,与家人团聚。然而事态的发展,却完全出人意料。起义通电发出的第三天,第二十六军和第八军不但没有按起义通电的要求服从卢汉指挥,反而开始了对卢汉的进攻。第二十六军从东南角开始向昆明进攻;第八军驻在大板桥的一个补充团,也与卢汉的保安团打了起来,形势越来越紧张。这时,卢汉发表了李弥和余程万为云南临时军政委员会委员的通电,但是局势并没由此缓和下来。一天上午,云南保安旅旅长龙泽汇陪李弥的妻子来见李弥,并传达了卢汉希望李弥通知部下不要攻打、听候改编的意见。李弥按卢汉的意见写了一封信,交给他的妻子,送到大板桥去。当天下午,李弥的妻子就回来了,并带来了一封复信,信中表示愿意接受李弥的命令,并提出让李弥本人早日返回部队的要求。李弥把信交给了杨文清,杨文清便拿走这封信送给卢汉去了。等杨文清他们一走,李弥的妻子见室内没有旁人,便把自己的旗袍掀起向着李弥。李弥伏身一看,原来在他妻子的旗袍里子上,用毛笔写了几行小字。这也是他部下给李弥的一封信,内容却与刚才那封完全相反,说全军的官兵表示:不但不准备停止进攻,而且要竭尽全力攻打昆明,救出李弥。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此书让我很受感动,看后我一夜没有睡好,像沈醉这样的人在思想上能有这么大的变化,真不容易。 ——丁玲检点生平痛不禁,情真意切撼人深,是今非昨肝肠见,折铁男儿自有心。 ——臧克家
编辑推荐
《沈醉回忆录:我这三十年》:一个军统特务的懊悔录。一个忏悔灵魂,血淋淋的自白。150万的畅销记录等待刷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