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1-1 出版社:中国文史 作者:冯国超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通过思想文化、文学、宗教、汉字、建筑、科技、绘画、雕塑、书法篆刻、服饰、工艺美术、音乐舞蹈、体育与博艺、戏剧与曲艺、饮食文化、民俗等十六个方面,深入开掘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获取知识,并为其提供更广泛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像中间和愉快体验。
书籍目录
一、圣哲时代 1.老聃开显玄妙之道 2.孔丘倡导“圣王”之治 3.墨子“兼爱”天下二、百家争鸣 1.生命的超越 2.儒法之争 3.先秦思想的总结者——苟子三、异端与正统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魏晋玄风 3.思想的撞击四、“道统”的延续 1.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 2.二程理学 3.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五、开放与保守 1.黄宗羲的思想 2.顾炎武的务实思想 3.王夫之的哲学贡献 4.龚自珍——知识分子的典范 5.严复——新知的传播者一.先秦文学 1.《诗经》与《楚辞》 2.《左传》 3.诸子散文二、秦汉时期的文学 1.汉赋 2.散文 3.诗歌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 1.散文的重大变革 2.骈文的产生 3.辞赋的衰落四、唐朝文学 1.由骈文渐入古文的唐代散文 2.唐诗 3.唐传奇五、宋朝文学 1.宋词 2.宋诗 3.宋文六、元代文学 1.元代词……
章节摘录
书摘 1.元代词 元词上承两宋余绪,虽难以继盛,但也出现了许多词人。元代词创作可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包括出生于元代一统以前蒙古时期的词人的词作;第二时期包括出生于元一统后到元亡之前的词人的词作。 第一时期的词人,大体上包括由南宋入元的词人、由金入元的词人和在蒙古王朝统治下的北方词人三部分。这一时期的词人大多有亡国和战乱的经历,因此,他们的词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抒写怀念故国的《黍离》之悲的词作。 南宋入元的词人,如赵孟兆页、曹伯启、姚云文以及刘壕、陆文圭等人,他们的词作都表现了对故国的怀思,以及家破人亡的隐痛。由金入元的词人,如元好问、段克己、白朴等人,其词作大致属于“沧桑之叹”。而这一时期词作成就最高的词人当数元好问、赵孟颊、陆文圭等人。 元代第二时期的主要作家有虞集、王旭、张雨、张翥等。他们作品的主要内容是议论行藏出处和羡慕半隐半俗生活,对现实表达不满。其中最负盛名的词人是张翥,如他的《瑞龙吟》、《水龙吟》、《解连环》等,都具有意境含蓄、描写细腻的特点。 2·元代杂剧、散曲及南戏 元代文学中新产生的一种体裁是戏曲。戏曲一般分为杂剧和散曲。 元代散曲从北方金代俗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大多数为北曲。散曲作家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卢挚、贯云石等,作风朴实;后期有乔吉、张可久、雎景臣、张养浩等人,文字稍露才华而辞藻清丽。散曲中为宴会歌伎唱词的艳曲较多,也有不少写景、抒情和怀古、叹世的小令,以及少量讽世喻俗的套数,如马致远的《借马》和雎景臣的《高祖还乡》。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及诸宫调等前代戏剧、曲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杂剧艺术形式新颖,且内容具有时代特色,主要包括商人和妓女题材、清官公案戏、历史题材及水浒戏和隐逸题材等。其中商人和妓女形象最引人注目。元帝国横跨欧亚,商业十分发达,商人大都以此起家。妓女为城市社会畸形产物,在元剧中大多富于斗争精神,著名的杂剧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被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戏剧除杂剧外,在南方尚有南曲戏文,或称南戏。《荆钗记》、《拜月亭》、《白兔记》和《杀狗记》合称南戏四大名剧。元顺帝时高明写的《琵琶记》,标志着南戏发展到顶峰。 3.大篆 大篆又叫籀文,据说是周宣王的太史籀创造的。春秋战国时期已通行于秦国等地。大篆主要书写在木牍、竹简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齐,结构疏密得当,笔画较金文更弯曲圆转,字体比较美观。但就其本质内涵而言,大篆与甲骨文、金文没有很大的不同,仍然是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构造方法。 4.小篆 小篆是相对大篆而言的,是适应秦统一中国的形势而兴起的。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秦始皇实行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等政策。其中的“书同文”就是把六国的文字和秦所通行的文字统一起来。李斯等人把秦通行的大篆加以简化,创造出小篆字体,并把它当作标准的、通用的字体,推广到全国各地。小篆对大篆的改造,最明显的变化表现在笔画上。它把大篆所有的直角、硬笔改为圆角、软笔。字体显得圆润舒展、规矩得体而又活泼灵动,显示出很强的美感。小篆字体比它以前的古文字简单,结构也比较整齐,写法有一定的规范,从同一个偏旁的字,偏旁的写法和位置都较固定,形旁一般放在左边,促进了汉字的进一步定型化。 1.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因刻写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甲骨文所记载的多是当时统治者在祭祀、征战、打猎时所作的占卜的相关内容,其中包括占卜的日期、事件及其结果。目前所发现的十多万片甲骨上所用的字达4500多个,其中有1700个左右已被破解。甲骨文多为象形、指事,会意字,图画象形、形义结合的特征较为明显。但由于甲骨文录写的物质材料为刀片和龟甲兽骨,早期文字因象形而产生的笔画形态多变、结构繁杂的特性与刀片的细尖及甲骨质地的坚硬构成了矛盾,甲骨文字体就不得不顺应刀片和甲骨的特点而发生了变化,字形简略了许多,初步显示出符号化的趋势:笔画既细又直,抽象的点与线代替了复杂的图案,虽是象形文字,但实在不再“象形”了。此外,甲骨文还未完全定型化,字的笔画的位置变化较大,往往一字有多种写法。但这些并不妨碍甲骨文表情达意功能的发挥。就甲骨文的内容而言,既有对简单事物的描绘,也有对复杂事件的描述,既有记事,还阐明思想。由此可见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体系。 2.金文 金文,指刻铸在钟鼎等器物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金文的内容多为祭典、征战、契约等事。现出土的刻有金文的钟鼎多为周代所制,周代的铜器铭文也就被认为是典型的金文。金文实际上成了周代文字的代称。目前已累计发现金文3700多个,其中2400多个字可以识读。中国汉字由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发展到周代的金文,其形体面貌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周代的金文脱胎于甲骨文,与甲骨文有相同的体系,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构字手段。但字体较甲骨文定型,而且逐渐走向规范,比甲骨文更为成熟,可以灵活自如地表达思想、描绘事物。金文铸刻在铜器上,笔画形状就发生了变化,线条不似甲骨文的瘦硬、尽是直笔,出现了圆笔,字体匀称,大小整齐划一,标志着一字一音的符号性质取代一形多义的图画性质的汉字新时代的到来。 1.西藏布达拉宫的重建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旧城西面2公里的红山上,始建于松赞干布时期,公元9世纪时被毁,清顺冶二年,即西藏五世达赖时重建。后成为清朝政府驻西藏的行政、宗教机关所在地。 整个布达拉宫包括山顶宫室区、山前宫室区及后山湖区三部分。 山顶宫室区由红宫和白宫构成主体建筑群。红宫因外墙为红色而得名,它是达赖喇嘛从事宗教活动和存放已故达赖亡灵的佛殿,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白宫位于红宫的东侧,高7层,是达赖喇嘛处理政务和生活的宫室。红宫前有西欢乐广场,白宫前有东欢乐广场。两欢乐广场下依山建仃赛佛台,高9层,与红宫组合在一起。 山前宫室区由东、西、南3座城门和2座角楼组成,城内是管理机关、住宅和监狱等建筑。 后山湖区有2个湖,西湖岛上还有一座4层的楼阁被称为“龙王宫”。 布达拉宫的道路也简单明了,南面一主道直达晒佛台东侧大平台,然后一分为二,西入红宫,与广场西门相通,是朝佛之路;东面到东欢乐广场,由广场西的扶梯直达白宫,是朝拜达赖喇嘛之路。 布达拉宫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山丘浑为一体,仿佛天成。这充分体现出了藏族工匠们的才智与建筑水准,反映了藏族建筑的特点和成就,为我们了解西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 从绵亘万里的雄伟长城到金碧辉煌的巍峨故宫,从古朴雄美的商周青铜器到色彩缤纷的明清陶瓷,从群星闪烁的诸子百家到影响深远的宋明理学,从《国风》、《离骚》的天才吟唱到博大深邃的《红楼梦》,从候风地动仪到四大发明……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流光溢彩,每个中华儿女无不为拥有这份丰厚而珍贵的遗产感到无比的自豪。 中国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先民智慧的沉淀,其与我们的重要性犹如大海之与游鱼。中国文化是我们灵魂的生发与归依,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本源和精神的活动场所,它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良知,激发着我们的创造力,承载着我们精神活动的一切成果。 中国文化是现实中国的精神母体,并孕育着我们民族的未来。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我国扩大开放并日益融入全球的今天,保持我们民族鲜明文化性格才能真正受到世界的尊重只有根植于如此深厚的土壤里,我们的民族才能根深叶茂。中国文化曾哺育一代又一代的伟人巨匠、英雄豪杰,新一代中国人更需要从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中吸取营养,提高人文素质,借鉴前人的智慧,结合现代观念创造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 传承文化即是在延续我们民族的灵魂。目前,系统梳理和阐发中国文化中的精华,传播和普及中国文化中的有关知识已显得十分必要了。因此,我社抽调精干人员,与社科院专家反复研究,精心编撰了这部图文版《中国文化速成读本》。本书选择了思想文化、文学、宗教、汉字、建筑、科技、绘画、雕塑、书法篆刻、服饰、工艺美术、音乐和舞蹈、体育与博艺、戏剧与曲艺、饮食文化、民俗十六个方面,系统完整地展示中国文化的广阔外延,同时全方位多视角深入开掘中国文化丰富内涵,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全面立体展示。 我们编辑此书的思路是以文为枝干,以图片为绿叶繁花,让文因图而丰满,图因文而贯通。图文并茂,构造出一部血肉丰满、鲜活生动的中国文化史。因此行文力求精炼简白,系统、生动地勾勒出中国文化每个侧面的发展历程。配图则要求丰富全面,注重让事实说话,让实物作证,选取大量图片,把伟大不朽的中国文化立体再现。图片的选择则本着用历史文物、绘画、复原图等相结合的全文化手法,以全新的视角全面展示各个文化要素。
编辑推荐
本书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通过思想文化、文学、宗教、汉字、建筑、科技、绘画、雕塑、书法篆刻、服饰、工艺美术、音乐舞蹈、体育与博艺、戏剧与曲艺、饮食文化、民俗等十六个方面,深入开掘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获取知识,并为其提供更广泛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像中间和愉快体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