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作者:周徐 页数:303
内容概要
《英雄在途:祛魅·消解·重构·新时期以来军旅小说英雄形象嬗变论》回首30年来,为人作序跋甚多,早在2001年就以《黑白斋序跋》为名出版了一本序跋专集,共约30万字,搜得序跋近50篇。我为人作序的一般原则遵循古训:知人论文。即序跋对象多为相知、朋友或学生。像此次给一个完全的陌生人作序,尚属首次。之所以“破戒”,缘于六个字:诧异、欣慰、兴奋。一曰诧异。由于专业和工作的关系,我认识的军旅作家难以计数,像周徐这样读了大作还未见其人,作品又是一部军旅文学的理论专著,而且还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新时期以来军旅小说英雄人物嬗变的博士论文,确实令我诧异,诧异之余又不得不慨叹:后生可畏。
作者简介
周徐,1983年11月生,湖北省公安县人,1998年12月入伍。山东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先后获得军事学学士、硕士学位和文学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副连职排长、指导员、组织股长、教导员等职,现任济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正营职干事。主要从事当代军旅文学研究,曾在《山东大学学报》,《当代文坛》、《郑州大学学报》、《解放军报》等核心报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小荷才露尖尖角——序周徐《英雄在途:祛魅·消解重构——新时期以来军旅小说英雄形象嬗变论》序绪论一 选题意义与研究综述二 研究思路与阶段划分三 军事文学·军旅文学·军旅小说上篇 英雄的祛魅第一章 英雄理念的历史流变与英雄祛魅的文化语境一 英雄理念的历史流变二 卡里斯马英雄:英雄祛魅的逻辑起点三 英雄祛魅的概念厘定与生成语境第二章 战争小说的英雄祛魅一 以南线战争为触媒的战争小说热潮二 南线战争小说:从神性英雄到人性英雄三 国民党军队题材小说:从政治英雄到民族英雄四 历史战争小说:从正统英雄到民间英雄第三章 和平军旅小说的英雄祛魅一 和平军旅小说英雄祛魅的基本理念二 极“左”政治中的荒诞英雄三 在“英雄性”与“人性”中取舍的硬汉英雄四 在理想与现实中抗争的宿命英雄第四章 英雄祛魅的人物特征一 硬汉形象二 圆整人物三 逆反心理四 崇高情爱五 悲剧命运第五章 未完成的祛魅中篇 英雄的消解第一章 祛魅后的英雄危机第二章 “农家军歌”对于英雄的消解 一 入伍崇高意义的颠覆二 传统农民军人形象的瓦解三 指向虚无的军旅人生四 匆忙变调的“后农家军歌” 第三章 “大院小说”对于英雄的消解 一 环境决定论下的英雄碎片二 沉醉太平的大院军人三 英雄破碎的幻象追问……下篇 英雄的重构结语:回归军旅与走向大众书中涉及的主要军旅小说目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四军人特性的忽视 军人的职业意识是贯穿和平军旅小说始终的重要理念。20世纪80年代的和平军旅小说,正是在将“军人”作为职业看待的前提下,以对军人职业的“为己性”与“为他性”矛盾的开掘而建构英雄形象的。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军人职业意识的增强,催生了20世纪80年代的和平军旅小说。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的和平军旅小说创作中,作家们也没有完全将军人职业作为一种同其他职业别无二致的类型看待,没有将之完全理解为军人获取个人利益的手段,而是充分肯定了军人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依附于这种特殊性之上的崇高道德人格。这也决定军人绝不是以“报酬”来衡量价值,也不是以获取报酬为“工作”的最终目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而至,军队也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精简整编的推进、形势任务的变化、社会地位的降低、经济收入的减少、军地差距的加大,使得军人对于物质有了更多的关注与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无仗可打无兵可用的和平安逸的时代环境里,军人职业所具有的高尚的精神气质与道德人格难以显现,反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收入与政治地位,成为推动军人履行职责与使命的重要力量。“农家军歌”与“大院小说”正是在这样一种扭曲的职业意识导引下,描绘出军人身份转换后的庸碌人生。审视“农家军歌”与“大院小说”中的农民军人与大院军人,他们身上所剩下的军味已经可以忽略不计,而充斥小说当中的阴谋诡计、鸡毛蒜皮、三角关系等情节,也早已超出军营天地的范畴。 对军旅人生的误读,就使之缺失了关乎时代、关乎军队的应有精神气度,缺失了军旅文学应有的个性与风骨。有论者就指出:“我读一些农家军歌的作品,以及有关这些作品的评论,就感到了一种远离军事文学主旨的趋势。如果农家军歌一味地给读者展示一群鼠目寸光、心理阴暗的军人形象,描绘一种勾心斗角、小肚鸡肠的军营生活,还会产生军事文学作品应有的审美震撼吗?”① 诚然,在安逸而又沸腾的市场经济年代,军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淹没在世俗平凡之中,这就一定意味着精神的蜕化、道德的崩塌、价值的失落?这一判断在一开始可以说是对市场经济中贪婪人性的深刻剖析,是对农民军人与大院军人发生改变的真实人性的写照,的确不乏真实。然而,将这种部分真实一味地推衍和扩大,并且不加节制地夸张和渲染,就在偏颇和狭隘中走向了非真实,甚至表现出道德失位和美丑不分。不可否认,“农民性”是农民军人与生俱来的,“官味”也是大院军人不可逃避的。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军人和大院军人始终都是“军人”。在“农民”与“军人”、“官味”与“军味”的天平上,强调“农民性”而忽视“军人性”,强调“官味”而忽视“军味”,让凡俗人欲掩盖英雄之气,让利己主义取代无私奉献,让职业意识取代军人意识,多少都有些滑稽和失真。虽然和平使农民军人与大院军人无法成为超越世俗的神圣军人,但也终究不能使他们摆脱圣职回归到凡俗的“农民”和“官僚”本身。“农家军歌”与“大院小说”在忽视军人职业特性的前提下所描绘出的所谓人性“原生态”,只能在乎庸的人生境界中看到人性的贪婪和欲望,进而呈现出碎片化的晦暗偏激的人性图景。 军旅小说对世俗人生的关注,绝不应该沦落为对于军人精神的放弃,亦不应该使作家从军人的立场退却而同世俗化的小市侩意识达成共识,必须时刻牢记军旅小说所应秉承的军旅属性和其扮演的时代角色。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