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作者:乔信明,于玲 页数:476
Tag标签:无
前言
摆在我面前的这本书——《掩不住的阳光》是一本非常独特的书。它不是专业作家的鸿篇巨制,也不是业余文学爱好者的练笔习作,它是一对革命夫妇的心血结晶。他们碰巧又是我父亲的老战友,所以在他们的子女,也是我的老同学乔阿光、老同事乔晓阳托我给这本书写点东西时,我欣然答应。因为,这是我难得的学习机会,也可以借此表达我对革命前辈的无限尊敬与怀念之情。 时间回溯到腥风血雨的1935年初。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红军不得不离开创建了多年的红色根据地。为了吸引敌人的兵力使主力红军能够顺利长征,由方志敏同志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奉命首先从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北上。本书的作者之一——乔信明时任这支部队的二十师参谋长。在敌人数十万兵力的围追堵截下,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遭受重大损失。危难之时,方志敏同志决定将所剩部队组成一个团,由乔信明任团长,上怀玉山坚持斗争。乔信明临危受命,率领数百将士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苦战数日,最后弹尽粮绝、不幸被捕。 在敌人的囚禁中,乔信明同志对党忠贞不渝、宁死不屈、顽强斗争。他在生死关头的杰出表现得到方志敏同志的高度信任,所以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方志敏同志想方设法,多次秘密指示乔信明组织难友开展狱中斗争。乔信明牢记方志敏同志的泣血遗言,在监狱里秘密组织地下党支部,克服重重困难联络团结难友,发展党员,领导难友与敌人展开机智勇敢的斗争。“七七事变”后,他率领难友积极主动寻找党组织,进行争取出狱的斗争,一次次粉碎了敌人的暗害阴谋。1938年1月,他终于在徐特立同志和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的营救下走出了牢笼,回到了党的怀抱。 我的父亲曾山当年是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他和东南分局青年部长陈丕显同志一起对乔信明为支部书记的狱中党支部进行了认真审查,在全面了解了他们在狱中斗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后,确认他们是一批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好党员,因而给以充分肯定,立即恢复他们的组织关系。并把他们送到新四军,走上抗日战场。 皖南事变后,我父亲在盐城任华中局组织部长,分管党校工作。乔信明因出狱后没有休息,连续作战,双腿浮肿,不能骑马作战,被安排到盐城华中党校边学习边休养;他的爱人,也是本书的作者之一——于玲同志也带着谭震林同志的介绍信来到华中党校。由于她已有身孕,我父亲安排她住在了条件较好的图书馆。后来,乔信明的身体还没有彻底康复,就担任了苏中二分区副司令,在紧张的战斗中两条腿瘫痪了,被送到军部卫生部治疗。后来,我父亲和陈毅同志根据华中局的决定,亲自安排于玲同志护送乔信明到上海去治病。乔信明从上海回来后到黄花塘军部休养,我父亲又参与安排乔信明同志的休养生活。所以,父亲对乔信明夫妇是比较熟悉的。本书讲述的是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的方志敏同志以及乔信明同志(书中化名为赵天明)和他的难友们在狱中英勇斗争的故事。作者对残酷的战争年代、艰难险恶的环境、艰苦卓绝的斗争、传奇般的故事,用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使本书有很强的感染力。由于乔信明同志是本书故事的亲历者,于玲同志也是新四军的老战士,有丰富的战斗经历,在和乔信明相濡以沫的生活里,对乔信明的战斗经历和传奇故事已烂熟于心,她又是部队中不多的知识分子,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所以书中先后登场的各种人物栩栩如生,丰富多彩的故事信手拈来,特定的时代感也极为鲜活,本书也因此显得格外真实生动。本书的出版过程也是一个传奇。乔信明、于玲同志完成初稿后,因为时事动荡等原因,书稿竟然被雪藏了半个世纪。庆幸的是,50年后的今天,在他们子女的不懈努力下,经多方帮助,这本书终于有机会和读者见面,得以告慰这对可敬的革命夫妻。当然,同时也是某种遗憾,因为两位老人一笔一画写下了数十万字的书稿,却没能亲眼看到著作的出版。乔信明同志在1963年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时年仅54岁;于玲同志在2010年1月9日也驾鹤西去。当然,他们也许对此并不介意。他们是优秀的共产党人,是忠贞的革命者。在他们眼中,也许只要写出了书稿,就算完成了重要的心愿和使命:给后人留下了可贵的精神遗产。对于今天的人们,本书的确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革命者即使身陷囹固,仍然怀有坚定的信念:为求理想实现而奋斗,为谋民众利益而牺牲。为了坚定这个信念,他们表现出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表现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肝胆血性;即使面对死亡,他们也同样表现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革命勇气。今天,新中国已经走过了一个甲子的光荣岁月,中华民族已经直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改革开放更激发出我们国家和民族从未有过的发展活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尤其应该心怀感激,缅怀先烈,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学习他们舍身忘我的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光阴荏苒,时隔半个世纪,长篇纪实小说《掩不住的阳光》正如书名一样,在历经曲折、辗转之后云开日出,终于出版与读者见面了。此时此刻,我们作为两位作者的子女,真是思绪万千,感慨万分!这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书,从20世纪50年代末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来信约稿,至今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整整半个世纪,其中浸透了作者的艰辛和心血,凝聚了两代编辑人的不懈努力,得到了众多热心人士的鼎力相助。今天能够出版发行,是历史的巧合,历史的机缘,也是历史的必然。 2009年4月,在纪念父亲乔信明诞辰百年之际,我们编辑刊印了《乔信明将军诞辰一百周年纪念》画册。在这本画册里,收入了父亲乔信明和母亲于玲编写的《狱中斗争》电影剧本(封面)和1959年2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希望修改后出版这部小说(剧本)的来信。2009年5月,陈丕显同志的长子陈小津(中国船舶工业股份公司董事长、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看到这本画册后,对这个电影剧本很感兴趣,认为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题材,建议整理出版并组织影视创作。在京工作的乔信明、于玲的长子乔晓阳、次子乔泰阳与陈小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达成了一致意见。在南京工作的三个女儿乔阿光、乔春雷、乔文雷也非常赞同,决定由长女乔阿光根据乔晓阳的建议为《狱中斗争》剧本增写《引子》和《尾声》,并做适当修改,抓紧出版的有关准备。为充实剧本相关内容,2009年12月乔泰阳夫妇拜访了曾经多次采访乔信明、帮助筹划创作的新四军老战士王昊同志。王老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总政治部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部门领导,虽然年事已高,身体较弱,但是谈起往事,神采飞扬。他讲了当年的采访情况,特别提到他还曾配合我们的父母创作过一部长篇小说。他说,1959年初收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约稿信后,乔信明、于玲非常兴奋,决定在《狱中斗争》剧本的基础上充实提高,进行再创作。这年夏天,乔信明、于玲就与江苏省军区政委曾如清(当年狱中秘密党支部组织委员)以及王昊等同志,一起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曾经战斗过的黄山地区,着手剧本修改扩充、创作长篇小说。亲历者回顾叙说指点,执笔人加班加点突击,仅用一个多月就写成了四十多万字反映当年狱中斗争经历的长篇纪实小说书稿,定名为《掩不住的阳光》。后来,乔信明、于玲又作了修改并委托王昊同志整理出版这部小说。整理和出版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以后又遇到了一些特殊情况。这样,时间很快就到了对此类题材的作品口诛笔伐的“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间,王昊同志冒险保存了小说的原始手稿,1978年交给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新四军老战士吴早文同志,请他帮助整理出版。以后,吴早文编辑作了不少努力,又由于一些原因没能出版,他就一直把这部小说的原始手稿珍藏在家中。2007年12月,根据王昊同志提供的姓名地址,吴早文夫人给乔阿光写了一封信,说是吴老已84岁了,患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但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一再说要负责看护好稿子,天天要拿给他看;现在稿子在我们这里不能发挥作用,子女不在身边,稿子太重去邮局寄也拿不动,希望来人把稿子拿回去。可是,老人家的身体太虚弱了,这封很重要又很感人的信件没有寄出。这样,直到乔泰阳从王昊处得知原始手稿的下落后,立即告知在上海文新集团工作的女儿乔争月与上海文艺出版社联系。此时,吴早文已住进医院神志不清了,几经周折找到他的家,从白发苍苍的吴早文夫人袁秀凤手中接过了厚厚两大包珍贵的手稿,马上专程送往北京。小说手稿到京后,乔晓阳、陈小津、乔泰阳专门研究了整理和出版工作。中船集团公司组织人力、设备,把这批纸张已经破旧发黄的手稿复印保存、制成电子版。随后由乔阿光、乔泰阳和夫人曾红对小说原稿集中整理,由乔晓阳和夫人卢红生审查阅读。这部纪实长篇小说以乔信明及其难友根据方志敏临终前重要指示开展狱中斗争为主线,内容丰富,情节复杂,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很多,并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作者是在患病和担负繁重工作任务的情况下,利用疗养时间进行创作的,来不及进行全面细致的修改;加之手稿几经辗转,多处破损,一些字迹略显模糊,整理工作颇费时日。特别是辨认繁体字、核对生疏词汇、梳理零散稿纸、查证重要史实等,进行了数次整理、反复校对,并送有关作家和军史专家审阅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时常被这些真实的故事和生动的描述所感动,又时常想起父母亲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沉浸在难以忘怀的回忆之中,久久不能平静。在完成了这部书稿的整理之后,我们更加感悟到新中国的建立来之不易,前辈们的品格令人敬佩,后来人的责任铭记在心……冥冥之中,又感到这是父母亲给我们留下的一份十分宝贵的传家之宝,要格外珍惜,传承下去。2010年8月,我们终于将这部长篇纪实小说的稿子送交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考虑到曾庆红同志的父亲曾山同志是这一段狱中斗争历史的见证人,又是给予父母亲许多关心、帮助的老领导;上海解放后,陈毅同志和曾山同志担任上海市领导,他们安排乔信明到上海治疗腿伤,几家都住在上海,孩子们就在华东保育院学习、生活;庆红同志一贯重视革命历史研究和革命传统教育,我们希望他能为这部小说作个序。庆红同志得知后欣然同意,几天之内就撰写了一篇充满深情厚谊的序言文稿,并对乔晓阳说:“这部小说已经耽搁了五十年,在我这里不能耽搁。” 历经整整半个世纪,这部长篇纪实小说的创作、保存、整理和出版,凝聚了有关领导和许多人的努力、智慧和奉献。在此,我们首先要感谢父母亲乔信明、于玲以及他们的亲密战友曾如清、何秉才、赖荣光、单志辉、陈志强等革命前辈留下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非常感谢王昊同志热诚指导、全程参与了筹划和创作,南空有关同志积极协助,还有吴早文夫妇保存小说原始手稿达三十多年,这种牢记嘱托、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们十分感动。特别感谢陈小津同志和中船集团公司,不仅提出了出版这部剧本(小说)的好建议,而且给予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持。诚挚感谢空军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关心,空军和北空创作室的两位主任刘天增、郭兵艺认真审阅点评,航空杂志社佟玉斌编审加班加点审读校对。真诚感谢总后创作室主任周大新在担负繁重创作任务的情况下,作了细致精到的指点帮助。尤其要感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对这部小说长达半个世纪的关怀和约定,1959年吴金风编辑的约稿来信启动了长篇纪实小说的创作,2010年张鹰主任接收稿件后精心审阅编辑,有关领导全力相助;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少传奇而又感人的故事。还有许多同志对这部小说也很关注,采用多种方式给予了支持和协助,在此一并致谢。几十年来,我们子女只知道父母创作了《狱中斗争》电影剧本,却不知晓又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现在回忆起来,还是那时我们年纪尚小,随父母同上黄山只是自己贪玩,完全没有注意到大人们做的事。这样,直到2009年12月,王昊同志对我们讲述了这部小说的创作经过,特别是后来看到原始手稿的大多数章节里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母亲于玲的笔迹时,才知道这部巨著中凝结了父母亲多少心血和汗水啊!这时,乔阿光回想起那一段时间母亲经常失眠,翻字典、寻词摘句的情景。2010年1月初,就在这部小说手稿找回不久,我们93岁高龄的母亲病危了。在北京的两个儿子与夫人火速赶往南京,特地带上了一箱子小说手稿,准备送给母亲看看。到了南京人民医院见着母亲时,她躺在病床上紧紧握住我们的手,留下了最后一句话:“妈妈不会走的……”这时,她的心脏已极度衰弱,医生要求不能有任何事情引起她的情绪激动。这样,这个箱子在病房里放了四天,直到她驾鹤西去也没敢把手稿拿出来。这是我们既深感遗憾又比较欣慰的事,虽然她没有看见亲手撰写的小说手稿,但是毕竟这些手稿在与她分别半个世纪以后,又回到她的身旁,陪伴着她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在这部长篇纪实小说出版的时候,我们更加怀念敬爱的父亲和母亲。我们为这部小说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告慰他们的英灵,传承他们的品格。希望这部小说出版以后,能够使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前辈的创业艰苦,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弘扬前辈的革命精神,为建设和保卫祖国、造福社会和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乔信明 于玲的子女:乔阿光 乔晓阳 乔泰阳 乔春雷 乔文雷 2010年11月25日
内容概要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北上抗日途中,遭到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红军将士浴血奋战,弹尽粮绝,某师参谋长赵天明坚持到最后不幸被捕。在南昌陆军监狱里,遇见了已被关押的方志敏和其他战友。 监狱内外国民党官员贪污腐化、尔虞我诈,想方设法迫害革命志士。方志敏大义凛然,不为威逼利诱所动,壮烈牺牲。临终前,他秘密指示赵天明组织难友坚持狱中斗争。赵天明与郑镜清、贺平才等组成秘密党支部,带领难友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机智勇敢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斗争,在狱中传播了革命火种。 抗日战争爆发,赵天明等人积极争取出狱,准备奔赴抗日战场。军法处长曹直斋、监狱长钱金堂等国民党顽固派千方百计阻止他们出狱,先后四次将其押送转移,伺机暗害。 赵天明等人及时识破敌人的阴谋诡计,巧妙地与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取得联系。最后终于云开日出,在党组织和徐特立同志全力营救下走出关押三年多的牢房,投入抗日战争的新战场……
作者简介
乔信明(1909-1963),湖北大冶人。1928年参加农民自卫军,1929年参加共青团,1930年参加红军,1932年转为中共党员。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闽浙赣军区红军五分校军事总教员,红十军八十二团团长、八十七团政委,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二十师参谋长;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大队长,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参谋长,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参谋长,挺进纵队一团团长,新四军一师一旅一团团长,苏中军区二分区副司令,苏中军区后勤部长兼政委,华东野战军总留守处负责人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军管会房产管理部门负责人、华东军区空军后勤部政委、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同年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于玲(1917-2010),江苏江阴人。1937年参加进步读书会活动,在当地报纸办副刊,动员妇女抗日。1939年参加江南抗日义勇军,同年入党。历任“江抗”四路政治部组织干事、常熟市塘南区委书记、“江抗”驻澄办事处副主任和祝塘常备队大队长、江阴县委宣传部长兼祝文区长、苏中军区二分区政治部民运科长、华野总留守处直属队协理员和子弟学校副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南京分校秘书科长、华东军区空军后勤部宣教科长、江苏省监察厅处长兼厅党组成员、江苏省手工业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兼局党组成员、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顾问(副厅级)。
书籍目录
序言关于《掩不住的阳光》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后记附图
章节摘录
重溪镇,这是赣东北苏区北面的重镇。从赣东北苏区的中心婺源镇爬过一重高山,越过一座威武的关隘,再翻过一道峻岭,就到了群山环抱里的重溪镇了。重溪镇,一片片瓦屋,一条条石街,河水从镇头流过,高大的樟树在镇边摇曳,四周鲜艳的茶花把小镇装点得花团锦簇……这个镇,也许没有太多的特点,也许不为很多人所知,也许在地图上找不到。但是,只要从这里向北走一天路程,就是国民党统治的白色地区了,再向北,就是国民党军驻扎的德兴县城。在那边人民的心目里,重溪镇是光明的象征,是理想的世界。在灾难、劳役、赋税、地租、高利贷等等的盘剥重压之下,农民们拄着锄头,远望着南方,叹着气,悄声说:“要能搬到重溪那边,多好啊!”有人就举家南迁了,苏维埃政府就把他们安顿在重溪镇附近,分给他们土地。于是,他们第一次成了土地的主人。当然,还有很多人“热土难舍,故乡难离”,心里却是把重溪镇作为安慰,汲取力量,挨过苦难的岁月。 今天的重溪镇沸腾起来了,人头攒动,锣鼓震天…… 歌声震响着重溪镇四周的崇山峻岭,应和着潺潺流过的河水…… 茶花开来满园香, 红军脸上发红光, 威武雄壮方主席, 调兵遣将上战场。 姑娘们在歌唱,儿童们在歌唱,唱得满脸红光。青春的光辉,美丽的向往,热情的颂扬,依恋的情愫……无限制地从他们心底流淌出来,演化成嘹亮的歌声,回荡在峰峦叠嶂之间。 街头上贴起了大文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北上抗日宣言。”镇外,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的战士们集合在河滩上、草坪上。即将远征的红军战士,依依不舍地望着苍茫的群山,望着清澈的溪流,望着正在欢歌的村姑和孩童,望着送别他们的父老乡亲。要远征了,要离开生长的土地了,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言一语……都给人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山是如此的青翠,像翡翠琢成的;水是如此碧绿,像锦缎铺成的;树枝在点头,小草在招手,鲜艳的茶花满山遍野,像在微笑。歌声是这样迷人,他们心弦被拨动了,震荡起来了,一阵悸动,一阵心酸,一阵火热,被诱得也都大声唱起来: 十月里来茶花香, 红军战士在北上。 一马当先方志敏。 带兵北上打东洋。 1934年的初冬,灾难深重的岁月啊!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了我国的东北;1932年又将魔爪伸到上海,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突袭我驻沪军队,强占上海闸北。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沪战爆发,紧接着在3月上旬伪“满洲国”在长春宣布成立,1933年1月初日本陆海空军联合攻陷山海关……蒋介石却说,抗日要先“剿匪”,“匪”未剿清之前,绝对不能言抗日,违者即予最严厉之处罚。称其为“安内攘外决策”,大举进攻我苏区。眼看中国就要断送在蒋介石反动集团之手了。中国共产党发出了伟大号召:“中国工农红军愿意在一致抗日等三个条件下与全国军队停战,以便团结全国力量抵抗外侵。”中国人民的优秀子女行动起来了,组织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坚决北上抗日! 老人们领着青年走了过来,望着红军指挥员说:“同志,我只有这一个儿子,交给你们吧,狠狠地打日本强盗!狠狠地打不准我们抗日的反动派!” 青年妇女领着小伙子过来,小伙子粗粗壮壮,穿着自制的军服,斜挎着绣着红五星的干粮袋,走进了队伍里。青年妇女高呼起来:“参加红军最光荣,北上抗日最光荣!” 一队又一队穿着新军服的青年来了,走进了队伍里…… 一队又一队的担架队、运输队走来了,走进了队伍里…… 锣鼓声欢快地响起来了。 大娘、大嫂、姑娘们来了,送来了一担担的军鞋,一篮篮的鸡蛋,一袋袋的干粮…… 身材高大的方志敏跨着大步从镇上走出来,捋了捋长发,微笑着向人们招了招手,走向部队集合的沙滩上。 锣鼓声更加响了,战士们和群众欢呼起来,都齐声唱道: 用兵如神方志敏。 哪怕鬼子再猖狂。 …… “工友们、农友们、兄弟姐妹们!红军要出发了,要去北上抗日,挽救我们苦难的民族,挽救我们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感谢乡亲们的支援……”方志敏激动地说。 “感谢乡亲们的支援!”战士们也欢呼起来。 方志敏神采飞扬,深邃的眼睛里闪着亮光,不断挥动着双手。他遏止不住内心的激动,热情相送的人民,英姿勃发的战士,给予了他无穷的力量。崇山峻岭的险恶,国民党反动派的拦击,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是他和他所带领的这支部队即将面临的。然而,对这样的人民,这样的战士来说,这又算得了什么! ……
编辑推荐
《掩不住的阳光》是一部极具传奇色彩的书,五十年前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约稿,五十年后隆重推出。 关于作者 开国将军乔信明,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被捕入狱的我党干部中职务较高的幸存者,也是方志敏狱中斗争和生活的见证人。这部作品,就是根据其亲身经历创作的:于玲女士是乔信明将军的夫人,由大家闺秀、名校毕业而投身革命,成为新四军的女干部。长篇纪实小说《掩不住的阳光》是这一对革命夫妇的心血结晶,可以看作是革命岁月绽放出的爱情之花结出的壮硕果实。 关于书名 或许是经历过牢狱生活的人对于阳光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乔信明将军五个儿女中有三个的名字都与阳光有关……阳光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真理,象征着正义!它终究无法遮掩得住,就像赵天明和他的战友们终于;中出牢笼,走向抗日战场……这部热烈讴歌光明的作品也像“掩不住的阳光”一样,几经辗转,历经周折,终与广大读者见面。 关于《掩不住的阳光》 1959年2月,一封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约稿信到了乔信明将军的案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作品完成了,却只得尘封于箱底。1963年9月乔信明将军因病逝世;2010年1月,这部书稿在离开半个世纪以后又回到于玲女士的身旁,陪伴老人度过了最后时光……2010年8月,又来到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的案头。这次正式出版凝聚了两代编辑人的不懈努力和众多热心人的鼎力相助。这是历史的机缘,又是历史的巧合,更是历史的必然。 关于原型 这是一部纪实小说,打开书卷,方志敏、刘畴西、周群、曾山、陈丕显和徐特立老人等革命前辈便从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栩栩如生而又真实自然地向我们展示了历史背后令人颤栗的真实……乔信明、曾如清、何秉才、赖荣光、单志辉等,也可以在作品中找到他们的原型。这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历史画卷的真实再现。掩卷沉思,你会觉得,血写的历史极具震撼的力量。 尘封半个世纪的红色传奇,方志敏最后岁月的见证人,记述狱中斗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