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 作者:康月田 页数:425
内容概要
王必成中将素以“虎将”而闻名。他出身大别山贫苦农家,十几岁参加红军,作战机智勇猛,数年间从传令兵晋升为师级干部。抗战年代,在茅山抗日根据地打出“王老虎”的威名,继而挺进苏北,回师江南,同日伪顽进行殊死搏斗,与叶飞、陶勇并称“叶王陶”而名震大江南北。解放战争中,他指挥所部在苏中,莱芜连战连捷,孟良崮上击毙张灵甫,豫东战役活捉区寿年,淮海战场痛击黄百韬兵团,渡江后直捣杭州,并受命卫戍南京。抗美援朝战争中,指挥第九兵团参加了金城战役。和平年代,他致力国防和军队建设,总结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精心培育“南京路上好八连”优秀典型。“文革”中,坚持抓训练,稳定部队,对林彪。“四人帮”两个反党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本书以纪实文学的手法,叙述了一代名将王必成的传奇人生。
作者简介
康月田,河南南乐人。1972年参军。曾任秘书、科学院研究室副主任、军史所副所长,现任正师职研究员,兼军事科学院军队高级将领传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大校军衔。长期从事军战史研究,长于军事人物研究,目前具体主持大型传记丛书《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的编审,定稿工作。先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史》、《第四野战军战史》、《大辞海》军事卷等20余部著作的编撰,著有《谋兵争雄》,参与主编《铁血八十年》,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中,曾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图书奖、军科科研成果三等奖、军科研究生教学成果奖。
书籍目录
序章 虎将,魂归茅山第一章 大别山下的农家娃 1. 农民的儿子 2. 虎气少年 3. 参加红军第二章 鄂豫皖岁月 1. 传令兵 2. 交通队长 3. 血染战衣 4. 向川陕转移第三章 转战巴山蜀水 1. 参加反“三路围攻” 2. 激战雷音铺 3. 痛击“双枪兵” 4. 血战万源 5. 再战黄猫垭第四章 踏上长征路 1. 突破嘉陵江 2. 迎接中央红军 3. 经历团结与分裂 4. 血战百丈 5. 再次翻越雪山草地第五章 入抗大学习 1. 读书终生受益 2. 清算张国焘的错误第六章 茅山虎将 1. 岩寺整编 2. 打开茅山局面 3. 东进战略侦察 4. “王老虎”与“老虎团”第七章 在苏北抗日战场 1. 东进黄桥 2. 夺让姜堰 3. 运筹黄桥决战 4. 铁骨铮言鼓斗志 5. 决战黄桥 6. 传奇人物“叶王陶” 7. 参加讨伐李长江 8. 裕华镇攻点打援第八章 重返江南 1. 反“清乡” 2. 苏南反顽战役 3. 再次威震茅山 4. 杭村缴炮 5. 训练场上 6. 向南发展第九章 转战苏浙皖边 1. 首战天目山 2. 再战天目山 3. 三战天目山 4. 对日反攻作战第十章 参加苏中战役 1. 初战泰兴 2. 二战如南 3. 三战李堡 4. 四战林梓 5. 五战如黄路第十一章 血战涟水 1. 痛击张灵甫 2. 判断主要防御方向 3. 涟水失守 4. 陈毅收回成命第十二章 激战莱芜第十三章 击毙张灵甫第十四章 转战豫皖苏第十五章 鏖战豫东第十六章 逐鹿淮海第十七章 打过长江去第十八章 在抗美援朝战场第十九章 在上海警备区第二十章 抓紧军事训练第二十一章 历经磨难第二十二章 南疆戍边第二十三章 厉兵秣马第二十四章 三次回乡第二十五章 战友情深尾声后记
章节摘录
1.农民的儿子巍巍大别山,绵亘数百公里,像一条苍翠的巨龙横卧在中原大地。这里钟灵毓秀,英雄辈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孕育出几百名将军,被誉为20世纪最大的人民军队“将军摇篮”之一。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岗的长岗村,是大别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1912年2月23日,伴随着一阵响亮的啼哭声,一个男孩降生了。这是一个几代雇农的家庭。男孩的降生,给这个贫穷苦难的家庭带来了欢欣和希望。那时大概谁也不会料到,这个男孩日后会成为驰骋华东战场、威震敌胆、叱咤风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这个男孩,就是王必成。麻城县境地处大别山南麓,属鄂东北边陲,与豫皖交界,背负雄关,面朝江汉。据《麻城县志》记载:两汉时,该地为西陵属地。东汉时,因后赵南侵,其部将麻秋在今县城东北七八公里处的古城畈筑城以守,始有麻城之名。南北朝时,南梁置信安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信安为麻城县,是为麻城建制之始。位于麻城县西北部的乘马岗,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匹神马每晚都来这里的一家小店饮水。当地一位徒步进京赶考的秀才,因故就要误了考期,正在一筹莫展之时,得乘此马及时赴考,竟金榜有名。尽管乘马岗名字的传说动听美丽,却未能改变它地处山区丘陵、交通闭塞、经济长期落后的状况。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绝大多数人家处于饥寒交迫之中。溯源王必成的祖籍,并不是麻城乘马岗,而是罗田县沙塘硌王家坳。大约在清道光年间,王必成的太祖父王盛举逃荒至麻城县太平乡土神区杨泗寨。这里地处光山、麻城交界,山高皇帝远,是两县谁也不管的地方。在杨泗寨的半山腰,有一个山岗叫长岗,背倚杨泗寨,原是一片荒疏之地。王盛举在这里搭起几间草房,租种几斗课田■口度日。祖父王贤君有礼福、礼禄、礼康、礼宁、礼寿五个儿子。老大礼福过继给伯父王贤振为嗣,老四礼宁即是王必成的生父。老实巴交的王贤君,将王家的无限希冀寄托在这福、禄、康、宁、礼五个儿子身上,愿他们的日子光耀先祖。善良的愿望虽好,但在黑暗的旧社会,穷人哪儿还有什么福禄寿,哪儿能过得上康宁的日子呢?1917年,王礼宁患病因无钱医治,抛下怀孕的妻子余氏和刚满5岁的儿子王必成,与世长辞。不久,王必成的遗腹妹妹王汉清出生了。母亲余氏带着两个孩子十分艰辛,日子过不下去。大伯父王礼福未娶亲,便把王必成母子招领过来,担负起抚养孤儿寡母的责任。1919年,王氏兄弟分家,王必成家分得3斗课田。不久,余氏生下一男孩,取名海清,即王必成同母异父的弟弟。一家五口人,全靠伯父打长工、种课田、磨粉粉过日子。王必成深为伯父喜爱,母亲余氏更是对他疼爱有加。王海清6岁因病夭折,从此两房共一子,王必成更成了伯父、母亲的“宠儿”。“重男轻女”的封建习俗,毫不例外地影响着他的长辈们,他们将两房延续香火、传宗接代的无限希冀寄托在王必成身上,希望他平平安安,永远过安定的生活。家庭,是人生立足的基地,制约、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成长。然而,纵观王必成一生叱咤风云的壮烈伟绩,却正与长辈的传统意愿相悖逆。王必成生在一个动乱的年代,中国革命正处在萌生期,像千千万万革命者一样,他接受了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走上了一条为民族、为阶级抗争的坎坷之路。尽管这条路前途未卜,充满艰难险阻,但他仍然坚定不移,义无反顾地不停地探索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王必成在家里虽然很“娇贵”,但在那贫苦的家庭里,仍然过着终年劳作仍不得一饱的艰难生活。他的身子很瘦弱,尖尖的下巴,菜黄色的脸庞,没有少儿红润的肌肤,但他那一双眼睛却闪烁着聪颖伶俐的目光。他在母亲和伯父的“宠爱”中,同妹妹、弟弟一起默默忍受着生活“馈赠”的一切磨难。同时,他还要用自己稚嫩的小手,悉心地呵护着他们,常常在他们受到别人的欺负时,及时地站出来。童年贫困的家庭生活,留给王必成的自然不是家乡乘马岗名字的美丽传说,只有心灵中难以抹去的阴影,不堪回首的记忆。正是这种环境,使王必成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沉默寡言、倔强耿直、疾恶如仇,但又通情达理的性格。母亲余氏是一个善良的农家妇女,一生含辛茹苦。幼小的王必成,朦胧中似乎懂得母亲的艰辛,开始帮助母亲做一些简单的杂活。母亲打扫屋里屋外,他也拿着小笤帚东一下西一下地划拉;母亲做饭,他也往灶门里添柴添草。王必成伴随着母亲劳动,伴随着劳动成长。尽管他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劳动,或者说那时他做的根本算不上什么劳动,但对他劳动观念的养成,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效果。七八岁以后,王必成便有了更多的劳动机会,他随伯父种课田、磨粉粉,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杂活。王礼福把振兴家道的希望寄托在王必成身上。11岁那年,伯父把他送到距家三四公里的江家塘私塾读书。年幼的王必成深知伯父的良苦用心,已经感觉到父亲去世后家庭的艰难处境,在私塾读书非常刻苦用功。虽然他对所学的内容懵懵懂懂,但他的记忆力极强,识字、背书又多又快,成绩名列前茅,常常受到先生的夸奖。这也为他参加革命后,大多不用讲稿,即可在各种会议和不同场合条理十分清晰、逻辑性极强的讲话,打下了基础。私塾先生李大雅,是一位颇具民主意识、爱国思想的旧知识分子,后来投身了革命。王必成纯洁的心灵,深受其民主、爱国思想的影响。那时,在乘马岗这样偏僻的地区,能进私塾读书的大都是地主豪绅家的子弟,像王必成这样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也能进私塾已算是极不简单了。因此,他常受到纨绔子弟的奚落。每当这时,王必成便怒目而视,露出两颗虎牙,从此他“龇牙豹”的绰号,便在纨绔子弟中叫开了。蜷缩在草房冰冷的床板上,王必成望着窗外的繁星常寻思:人间为何如此不平等!天下穷富本是命里注定的吗?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穷人家的孩子难道命里注定要受欺负吗?他百思不得其解。童年的王必成,渴望有人能回答他的疑问,渴望天下的所有穷人,能自由而不被奴役。
后记
王必成是我十分崇敬的一位将军,可对将军的真正认识,则是1997年组织上确定让我承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王必成》的写作任务之后。通过采访有关当事人、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将军的认识和崇敬在一步一步地加深。每一位被采访者对将军溢于言表的崇拜之言、敬爱之情,深深地感染着我;文献资料中记载将军传奇、曲折的人生经历,紧紧地吸引着我。动笔之后,思路时常为将军的品格魅力所感动而中断,因领略到一种磅礴大气、正直无私、震撼人心的壮美而激动不已。如果说开始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作将军的传记,到后来则变成了自觉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书稿是以高级将领传《王必成》为蓝本而就的。将军之路苍茫深远,将军之躯清晰伟岸。将军的一生,是绚丽灿烂而又充满曲折的一生。从将军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可以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从将军充满曲折的经历,可以感受到前进道路上的坎坷。我很想通过一部30余万字的书稿,完美地记述将军辉煌传奇的一生,尽力表现将军在人生历程中创造的非凡风采,但是仅凭自己对历史知识、对人物描写知识的浅薄把握,深知奉献给读者的这本书稿,无论如何没有达到所追求的境界,所传达的不过是将军巍然历程之缩影。写成这部书稿,是许多人一起努力、共同付出的结果。解放军原政治学院副政委乐时鸣、原福州军区空军参谋长恽前程、原空军学院副院长徐超、北京卫戍区原副司令员邱巍高,兰州军区空军原后勤部政委储孔玉等老领导,满怀对将军的深厚感情认真审阅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跟随将军多年的老秘书、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部长林登泉少将,不仅给我以热情鼓励,还花费很大精力一字一句地对书稿进行了审改。将军的夫人陈瑛同志,不顾盛夏酷暑仔细审阅书稿,纠正舛误;一遍遍一次次生动具体地娓娓讲述将军的过去,补充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将军的其他亲属,长期跟随将军战斗、工作的其他老部下,都为书稿的写成给予了热情支持。他们对将军的深刻印象和怀念之情,成为丰富书稿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是在为纪念将军尽责,更多地是在为社会、为未来尽一分责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解放军出版社董保存副总编、钱庆国编辑一直给予了热情帮助和指导,书稿得以成书,他们功不可没!在此,将深深的敬意和谢意,献给所有给予支持、帮助的领导和朋友。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军史著述、人物传记、回忆录以及回忆文章等,鉴于篇幅有限,未能一一注明,是为致歉和感谢!本书难免有错漏和不当之处,敬请当事人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康月田二00七年深秋于北京西山
编辑推荐
《王必成中将》以纪实文学的手法,叙述了一代名将王必成的传奇人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