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的朝圣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作者:(日)野町和嘉  页数:503  译者:邱永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类朝圣的脚步从不曾停歇,从撒哈拉到西藏高山佛国的甘露,从伊斯兰圣地麦加到世界文明摇篮尼罗河,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理念,相同的是朝圣者同样的虔诚,一个摄影家三十年的朝圣路途,见证着人类不朽的信仰。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著名摄影师野町和嘉,二十年来游历撒哈拉沙漠、中国西藏、印度、埃塞俄比亚、麦加、麦地那、埃及以及安第斯山,用镜头捕捉各种宗教朝圣路上的虔诚面孔。在全球化的力量残酷压碎多样文化织锦的今天,当我们的内心渴求孤舟靠岸、明灯指路的时候,野町和嘉为我们献上精神的朝圣之路上的别样景色,让我们学习拥有多样性的智慧,承认看待世界有不同的方法,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作者简介

  野町和嘉,日本人,1964年出生,25岁时开始涉足地球上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深入神秘莫测的宗教圣地,拍摄下了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环境下生存的人们的种种。

书籍目录

导言撒哈拉沙漠--进入另一纬度的旅行中国西藏--高山佛国印度--不朽甘露埃塞俄比亚--《旧约》传统麦加和麦地那--伊斯兰世界的支柱尼罗河--文明之河,原始之河大峡谷--人类的摇篮安第斯山--星雪朝圣节作者

章节摘录

  完成仪式后,我于1995年1月前往沙特阿拉伯。吉达(Jeddah),作为通往麦加和麦地那的通道,骄傲地展示了一个石油生产国的繁荣。海湾战争4年后,宁静重现,但战争仍给人们的心理以巨大影响。在我做摄影工作的30多年中,有一个场景超过任何东西,在我头脑中留下了不能抹去的记忆。这个场景就是,100万人在“吉祥之夜”(Laylatal-Qadr)通宵祈祷。那是1995年的斋月。我在麦加清真寺上面的一个高316英尺(约96米)的尖塔顶部,看着信众围绕天房(Kaaba,音译“克尔白”,意译“天房”,亦作“圣堂”——译者注)形成同心的许多圆圈。然后,在毛拉(Mullah,伊斯兰国家对老师、学者的敬称——译者注)高呼“阿拉阿克巴,神伟大”时,信众俯卧在地。当时,我仍然站立着,发现自己因敬畏而发抖。我想,我站在了一个只有神才有资格站立的地方,其实太过冒犯了。陪同我到塔顶的守卫再一次下去了,只留下我自己。我独自凝视着这些祈祷的大众。毛拉的声音,好像由某种超自然力量激发而疯狂,在夜空中朗朗地回响。我确信了一件事情:我所目击的这个场景,表现了人类精神旅程的顶点;自从人类的黎明以来,没有什么比此更能表现完全地、更绝对地屈从于神。“吉祥之夜”意思是“权力之夜”或“法令之夜”。它是纪念神显现于穆罕默德身上的那个夜晚,当时穆罕默德在麦加市郊希拉山(MountHillah)的一个洞穴顶上沉思。它揭示了一种力量,正是这个力量将这个麦加商人变为一个先知。当时,穆罕默德40岁,那是基督纪年的610年,当晚是斋月的第27个日夜。“吉祥之夜”在神圣清真寺的礼拜,据说相当于1000个月的祈祷。因此,在那个夜晚,朝觐者会从世界各地突然降临麦加。进入清真寺后,朝觐者首先行“塔瓦夫”(Tawaf),即巡礼天房——围绕神圣的天房步行。他们从天房东南角收藏着的神圣黑石开始,按逆时针方向,围绕天房走7圈。这是所有信徒义不容辞的礼节(顺便提一下,佛教徒是沿顺时针方向走)。穆斯林相信,天房是世界的中心,位于连接天和地的轴上。它由黑布掩盖着,据说是一个黑洞,其作用在伊斯兰教中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每天,12亿穆斯林,无论身处世界何方,都会面向天房礼拜。如果在亚洲,他们面向西;如果在非洲,他们则面向东。在这个“吉祥之夜”,伊斯兰世界每个角落的穆斯林,都会将他们的热情祈祷集中在天房,整夜礼拜。通过此举,他们可能飞向天堂里的安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摄影师的朝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很巧,同一个下午,看了这位日本摄影师野町和嘉的摄影集以及国内吕楠的《四季》。本书中有一部分是记录藏民的生活,而《四季》则完整记录了藏民一年四季的劳作生活。
      
      直观感受:野町和嘉镜头下的藏民有面带微笑的,而吕楠镜头下藏民几乎面无表情。
      
      产生一个疑问,其实2者拍摄年代相差不大,差不多是上世纪最后10年,但是为何镜头下的人物表情却大相径庭?
      
      单独说说此书,很厉害的一位摄影师,对于摄影,对于宗教有执着热情,甚至为了拍摄麦加的伊斯兰朝觐,皈依伊斯兰,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如此虔诚?
      
      照片记录了很多地方,有我喜欢的印度和西藏,也有南美和欧洲,其中非洲部分最为印象深刻。原因我想是因为非洲大陆的神秘,以及当地土著文化的原始性。很多非洲的镜头里,男子都是赤身裸体。不仅从语言上难以沟通,文化差异更是巨大。完成这样的拍摄项目更是难能可贵!
      
      非常棒的记录,更加坚信宗教和信仰的力量!
  •     从事摄影乃至艺术都得有这份朝圣之心,否则一事无成。野町和嘉最让我震动的是为了拍摄麦加朝圣,加入伊斯兰教,沉入此地生活达五年。有这种精神,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可惜,今天我们国人中的所谓大艺术家们早已失去了这份耐心,作品轻飘飘的,一阵风就会吹跑,更不会给我们心灵的震撼了。
  •     以下是百度来的:
      
      【根据伊斯兰教规定,凡具备相当条件的穆斯林男女毕生去麦加朝觐一次才能算作履行了天命。这些条件包括:   
      第一,必须是成年人(教法规定男满12岁,女满9岁,一般为年满14岁必须承担宗教义务者)。   
      第二,朝觐者必须身体健康,有能力履行朝觐的各项功课,年迈体弱者,理智不健全者,不能长途旅行或乘坐交通运输工具者,不承担朝觐义务,但是,可以出资请人代朝。   
      第三,妇女非丈夫和直系血亲陪同不能朝觐。   
      第四,因路途危险无法保证人身和财物安全者可以免去朝觐义务。  第五,不欠外债,清算了所有经济纠纷并为家人留下足够生活费用者可以朝觐。清初著名回族学者刘智将上述条件概括为“路塞、乏用、无亲邻、废疾,可无朝”。   
      
      凡属穆斯林,不管男女,如具备下列条件,一生中最少朝觐一次是当然的主命:精神健全,体格康健,身无债务,旅费备足,家人生活无缺。在往返麦加之行程中,更应顾及他的财物和他本身的安危。真主在古兰经里说:“凡能行此路程的人们, 都应当因为安拉去巡礼天房。”(古兰经第三章九十七节)。   
      
      假若一个穆斯林已达到上述条件,却未朝觐而归真了,他的家人或他们所选派的人,都可以替死者代行朝觐。残疾者,除健康外,达到上述其它条件时,也可请别人代朝。
      
      朝觐的第一道程序是受戒。朝觐者在进入麦加禁地前,必须在其外围的5大关口受戒。首先要举意,即立意受戒朝觐、祈求真主保佑朝觐顺利进行并认可朝觐者所完成的这项功课。其次,洗小净和大净,将身体局部和全部沐浴干净,以净洁之躯进入净洁神圣之地。再次,男子更换戒衣,上身、下身各披一块未经缝制的白布,不着内衣,不戴帽子,不穿袜子,不穿缝制之履;妇女可穿平时的衣服,不蒙面,不化妆,不裸足。这套程序可以理解为两重:人赤条条来,赤条条去,非以赤子之身、赤子之心不能完成圣洁之旅;造物主面前人人平等,皆为凡夫俗子,不以衣冠服饰而显现尊卑贫富等人为差别。伊斯兰学者还认为,朝觐本身也是审判日的预演,任何今生不修、胡作非为者必将在来世接受造物主的审判和惩罚。
      
      进入受戒状态则须慎言谨行:不得杀生,不得理发、剃须、剪指甲,不得砍伐花草树木,不得心生邪念,不得争吵斗殴,不得进行房事。尽管世界各地存在着各种种族矛盾、土地纷争、政治分歧甚至冲突、仇杀和战争,但是,朝觐之时必须消弭一切人间恩怨,不得从事任何政治活动,保持宁静,心怀善意,向往和平共处,祈求自己、家人和世界平安、吉庆。
      
      朝觐的第二道程序是举行瞻礼。进入麦加城后,稍息片刻即去禁寺,观瞻天房并盛赞真主,逢人少的时候,可以上前亲吻黑石。其意义在于表示自己应召而来,谦恭而殷勤地侍奉真主。
      
      朝觐的第三道程序是环游天房。进入禁寺中央广场,按逆时针方向,围绕天房行走7圈,前3圈快步走,后4圈保持正常速度。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方向、同一节奏、同一呼唤、同一动作、同一目标,几十万朝觐者构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合成一曲雄宏的旋律,表达他们对信仰的忠诚,并体现他们团结、有序、守纪的精神风貌。
      
      结束天房环游时,朝觐者在当年易卜拉欣立足处按照穆罕默德师表的规仪进行两拜,以纪念这位天房的修建者。接着,朝觐者必须在相距一里路程的两座小山萨法和麦尔卧之间奔走,以纪念当年易卜拉欣之妻哈吉尔为寻水救子而往返奔波的事迹,并品尝著名的“赞穆赞穆”圣泉之水。
      
      朝觐的第四程序是站驻阿拉法特山。伊斯兰历12月9日被称为“阿拉法特日”,也是朝觐活动至为关键的一天。届时,朝觐者先于头日离开麦加到7公里外的米纳山谷过夜,然后到位于麦加东南25公里处的阿拉法特山停留一天,纪念人类友好团聚,纪念穆罕默德发表临终演说,同时忏悔过失、罪孽,并祈求得到宽恕。
      
      朝觐的第五道程序是射石。伊斯兰历12月10日是宰牲节,朝觐者必须在黎明前返回米纳山谷,在一个叫做阿格白的地点用碎石击打3处象征魔鬼所在位置的地方,表达人类不受魔鬼和邪恶诱惑,坚守既定信仰的决心。
      
      朝觐的第六道程序是宰牲。朝觐者打鬼归来便屠宰牛羊献祭,进入宰牲节。这一天,全世界的穆斯林家家宰牲,部分留下自己食用,其余分散给街坊四邻和穷困之人。这项仪式既是对先祖舍身取义精神的纪念,也体现了有福同享、患难与共的仁爱之心。至此,朝觐者基本结束受戒状态,并于次日再巡游天房7圈,结束全部的朝觐功课。
      
      在离开麦加前,朝觐者往往还要再巡游天房,被称为辞朝。有条件亲吻天房门槛、抚摸天房幔帐的朝觐者都面对天房,倒退离开禁寺,以示无限崇敬和依依惜别之意。】
      
      我这一辈子都几乎不可能像本书的摄影师一样去亲自目睹麦加朝觐的盛况,那里是信仰的终极天堂,就像摄影师所说,他拿起相机拍照的时候都觉得是对圣城的侮辱与打扰。相比其他国家的一些传统习俗,都显得过于轻浮,我向来蔑视中国那些根本和信仰无关的传统,它们大多数充斥着对金钱和欲望的极度崇拜,在心灵的最深处,他们中的多少人还保留着纯粹的虔诚?
      
      或许连爱的能力都丧失了。
  •     在西方文化主导的众多国家地理系列中,日本摄影师野町和嘉的这本画册大概是很别致的一本。中日文化相似处很多,野町和嘉在写实的同时注重意境的营造,摄影的纪实本性与审美功能融合;画面充斥着油画般浓郁的色彩和浓烈情绪,同时又对拍摄对象有着极其冷静和理性的评判,让人在每一副图片前都欲罢不能。
      
      越是在人们难以驾驭生活时,越需要一个超然存在的“某人”为伴,所以越贫苦的地方往往宗教力量越强大。除去烧香礼拜、祭祀祈祷这些外在的行事仪轨,宗教往往渗透到道德规范、生活习俗和社会心理中。在普通人看来,它更多不是在庙宇里,而是和柴米油盐一样的生活必需品。至高的绝对信仰与最底层的艰难的物质生活胶合在一起,幻化成一种涤荡心灵的力量。
      
      这本书是野町和嘉历时30年走遍各大洲完成。朝圣之路有很多条,但都以最原始的方式将祈祷和感恩引向与信仰的直接交流。实践信仰是一种终生劳作,摄影也是。有热情并不见得能走多远,还需要一种东西去支撑。书名的双重意义大概也就在于此吧。
      
  •     简洁的画面能让人有着莫名其妙的感动,一定要真正体会周围的环境,才能拍出这样的片子。摄影不单单是技术的累积,更是心路历程累积,喜欢这样的片子:或者简洁明快,或者色彩鲜明,或者眼神深邃,或者单纯甜美,看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跟随摄影师体验的过程,推荐,超级推荐……
  •   不同的人关注点不一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