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环境与水患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任世芳 气象出版社 (2011-09出版)  作者:任世芳  页数:190  

内容概要

  《黄河环境与水患》分析统计了黄河中游公元2年至公元2000年之间耕地和人口的发展情况,并将这一人文背景的变化同黄河下游水患灾害的发生过程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

书籍目录

序 1绪论 1.1黄河流域概况和研究范围 1.2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人口篇 2黄河中游人口史研究的基础 2.1历代人口数据的来源 2.2历代人口数据的订正 参考文献 3西汉时期黄河中游的人口 3.1引言 3.2关于县数比例法的讨论 3.3西汉时期关中平原的人口 3.4修正后的西汉黄河中游人口分布 3.5武帝时期“户口减半”并非事实 3.6西汉时期本区的游牧民族人畜数量 参考文献 4东汉时期黄河中游的人口 4.1引言 4.2学者的几种解释 4.3两汉黄河中游人口的比较与分析 4.4东汉本区人口的新估计 4.5东汉时期本区的游牧民族人畜数量 4.6小结 参考文献 5西晋时期黄河中游的人口 5.1各种人口数字的混乱 6北魏时期黄河中游的人口 6.1引言 6.2学术界对北魏人口的讨论 6.3北魏人口峰值估算的出发点 6.4“倍而余矣”的正确解读 6.5北魏户口与境内西晋太康户口的比较 6.6北魏正光以前各亚区的人口 参考文献 7隋代黄河中游的人口 参考文献 8唐代黄河中游的人口 参考文献 9北宋时期黄河中游人口 参考文献 10金代黄河中游人口 参考文献 11元代黄河中游人口 参考文献 12明代黄河中游人口 12.1引言 12.2陕西户口 12.3山西户口 12.4小结 参考文献 13清代黄河中游人口 13.1引言 13.2山西人口 13.3陕西人口 13.4清代甘肃行省的人口 13.5小结 参考文献 14黄河中游现代人口 14.1山西现代人口 14.2陕西现代人口 14.3甘肃现代人口 14.4内蒙古现代人口 14.5宁夏现代人口 14.6小结 参考文献 15二千年来黄河中游人口发展的回顾 15.1引言 15.2人口发展的三个阶段 15.3明代以前增长缓慢的原因 15.4明代中叶以后人口迅猛增加的原因 参考文献 土地利用篇 16黄河中游土地利用史研究 16.1历代耕地数据的来源 16.2西汉全国人均耕地面积数字的评价 16.3应用人口与人均耕地关系曲线的尝试 参考文献 17明代黄河中游的耕地 17.1明代耕地数字的可信度 17.2陕西耕地 17.3山西耕地 17.4小结 参考文献 18清代黄河中游的耕地 18.1清代土地赋税制度简介 18.2耕地数字可靠性的评估 18.3原额地与实际耕地面积的差异 18.4阳曲县乾隆及光绪田赋比较 18.5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阳曲县人口的估算 18.6阳曲丈清结果有无普遍意义 18.7山西乾隆初及光绪中实额耕地 18.8陕西、甘肃乾隆初及光绪中实额耕地 参考文献 19现代黄河中游耕地 19.1耕地数据来源的选择 19.2内蒙古现有耕地 19.3山西现有耕地 19.4陕西现有耕地 19.5甘肃现有耕地 19.6宁夏现有耕地 19.7现有耕地的综合成果 参考文献 20从人均耕地估算历代实际耕地面积 20.1原额、实额和实际的含义和区别 20.2各亚区人均耕地关系曲线的计算 20.3历代耕地面积起伏过程的小结 参考文献 21土壤侵蚀的环境后效 21.1引言 21.2耕地地面坡度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21.3耕地坡度分级统计 21.4耕地土壤侵蚀量的估算 参考文献 22历代各亚区耕地土壤侵蚀量的估算 22.1西汉时期 22.2东汉时期 22.3西晋时期 22.4北魏时期 22.5隋代时期 22.6唐代时期 22.7北宋时期 22.8金代时期 22.9元代时期 22.10明代时期 22.11清代时期 22.12现代 参考文献 23明清以来黄河多沙粗沙区耕地发展与土壤侵蚀 23.1引言 23.2窟野河、孤山川和皇甫川流域的开发情况(多沙粗沙区) 23.3三川河、湫水河的开发情况(多沙区) 23.4基岩侵蚀产沙的影响 23.5初步的结论 参考文献 水患篇 24秦至北魏黄河中游环境变迁与下游水患之关系 24.1地质考察证明沙漠形成于周秦以后 24.2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并未开垦 24.3北魏前期大沙漠已经存在 24.4北魏时期鄂尔多斯高原上的人类活动和自然景观 24.5北魏时期黄河下游水患的真相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4.5.1游牧民族人口 前节指出,西汉晚期南匈奴五千余落南下内附,所谓一落即一个家庭,总数约3.5万人。 东汉初年,南单于的部众于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内迁,在西河郡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建单于庭,从此长驻于此。其部族分布在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等广大地区,王尚义先生估计当时南匈奴内迁者约有4万~5万人。 据《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永元二年(公元90年),南匈奴接连获得俘虏和归降人员,“党众最盛,领户三万四千,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胜兵五万一百七十”。葛剑雄认为:南迁的匈奴人并没有全部归于南单于,还有的被安置在汉朝管辖地区,所以人口总数应该更多。他又指出:从每户平均高达近7口看,匈奴的户显然不是真正的核心家庭,而已经包括各种附属人口。 王尚义则认为,南匈奴人口从公元50年到公元90年,40年间翻了两番多,平均年递增率高达4%,显然不是自然增殖,而是有塞外北匈奴大量回归。 从公元90年(永元二年)到本书统计的公元140年(永和五年),又过了50年。参照文献估计,年平均递增率4‰,这批匈奴人的后裔可增加22%,达到29万~30万人;而到东汉末年,即黄巾起义爆发的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总人口估计将增加45.6%,达到34.5万人。 再据《十六国春秋·前赵录》(亦见于《太平御览》一百四十二):东汉末(公元196年—公元220年间)曹操把河东之南匈奴“分其众为五部”,分居今汾河中游、吕梁山中段及忻州市一带,总人口约21万人,此数比公元90年内附者还少,故我们估计只指居住在黄河东岸者,而黄河西岸的南匈奴后裔也应有20万人以上,两岸合计约40万~50万人。 除了匈奴族之外,东汉时期黄河中游尚有羌族人在此进行活动。羌族原居今青海省,西汉时有部分迁入陇西,到东汉时人口众多,其势力扩大到陇东。公元116年汉兵曾击败先零羌于今庆阳马岭(泾河北支马莲河中游)。《后汉书·西羌传》载:“无虑顺帝时胜兵可二十万人。”又据《后汉书·匈奴传》,公元90年时南匈奴人口23.73万人,胜兵5.017万人,平均每4.73人出一胜兵,则羌族应共有将近100万人(文献估计为80万人,似乎偏少)。 羌族活动的范围,东入河北、山西、西抵河西走廊,南逼西安近郊,但其主力先零、虔人、牢姐、沈氐、全无、烧何、罕种、牢、巩唐等9部在公元107年—公元169年间一直活跃在黄河河口镇一一龙门区间及泾、渭、北洛河上游。另有12部活动在黄河、嘉陵江上游及河西走廊,因此王尚义先生估计约有40万人以上在黄河中游。

编辑推荐

《黄河环境与水患》可供从事地理、历史、环境变化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黄河环境与水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