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气象 作者:李文华//张谊光 页数:192
Tag标签:无
前言
横断山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总面积5.5 ×105km2,境内南北纵列的山脉与幽深的河谷相间排列。著名的山峰有贡嘎山、雀儿山、四姑娘山、梅里雪山、自茫雪山、玉龙雪山。其主峰的海拔均在4000m以上,尤其是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m,冰清玉洁,被当地人们奉为神圣的象征,是地球上尚未被世人征服的处女雪峰。而四大水系中,除雅鲁藏布江水系外,号称三江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在27°30N附近,三江之间的水平距离为66km,形成的“三江并流”奇观,2004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由于横断山区独特的地质历史和自然条件,丰富的物种组成和生态系统,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之一。横断山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是许多少数民族生活和居住的地区,且地处边陲,合理保护和开发这一地区的自然资源,对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民族团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早在19世纪这一地区在生物和地学方面的重要性已为国际所察觉,且许多国家形形色色的人士到这一地区进行考察、搜集和探险并发表过大量文章。但由于横断山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当时的研究远远没有揭开这丰富宝库的一角,许多科学领域在这一地区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新中国成立后,较大规模的考察和研究陆续开展,特别是中国科学院曾组织的多次综合考察。例如,20世纪50年代末开展的西线南水北调引水路线综合考察,在国内轰动一时。然而,当时的考察主要属于线路性的短期研究。在这些多学科的考察中,横断山气候研究历来都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气候任务组的任务除了要回答该地区气候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规律外,还要为相关学科提供气候资料来阐明地学和生物科学的规律,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生态学的基础。遗憾的是在这一地区气象台站很少,对于具有明显垂直变化的山地气候来讲,寥寥无几的气象台站更是难以满足工作和研究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组织横断山地区考察,其中对横断山区垂直气候特点及其与森林生态系统关系成为研究重点之一。总结过去科学调查的经验教训,大家深感气象台站的稀少和气候资料的不足,决心在收集散落于有关部门的零星的气象资料的同时,尽可能补充建立定位和半定位的观测点,获取第一手的气候资料。
内容概要
在四年多对横断山区实地考察和在卧龙一四姑娘山、折多山、白马雪山、高黎贡山和小中甸林区海拔755~4500m之间建立35个气候剖面观测站点取得第一手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参考当地相关资料编写而成。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供生产主管部门、科研教育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和旅游探险部门查阅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一编 横断山区的地理生态环境第1章 地貌轮廓与经济社会现状1.1 位置与范围1.2 地形地势与山脉河流1.2.1 牟尼茫起山-大雪山-锦屏山1.2.2 沙鲁里山-玉龙雪山-衰牢山1.2.3 宁静山-云岭-无量山1.2.4 他念他翁山-怒-碧罗雪山1.2.5 伯舒拉岭-高黎贡山1.3 天气气候特征1.3.1 环流特征及其季节变化-.1.3.2 影响横断山区的季风1.3.3 主要天气系统1.3.4 基本气候特点1.4 主要森林植被类型1.4.1 热带北缘山地雨林季雨林1.4.2 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4.3 硬叶常绿栎林1.4.4 松林1.4.5 暗针叶林1.4.6 高山灌丛草甸1.5 特色资源1.5.1 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1.5.2 森林资源1.5.3 草地和沼泽湿地资源1.5.4 水力资源1.5.5 旅游资源1.6 民族人口和生产概况1.6.1 民族和人口1.6.2 生产概况1.7 I农业总产值1.8 区内生产总值1.9 小结参考文献第二编 横断山区的垂直气候第2章卧龙一四姑娘山的垂直气候2.1 自然地理环境综述2.2 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2.2.1 年平均气温2.2.2 月平均气温2.2.3 各级界限温度的初终期、持续日数和积温2.2.4 气温日较差2.2.5 四季及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2.2.6 气候大陆度2.3 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2.3.1 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分布2.3.2 降水的月际变化2.3.3 降水日数与降水强度2.3.4 降水的日变化与夜雨2.4 湿度与蒸发2.4.1 湿度2.4.2 蒸发2.5 云量与日照2.5.1 总云量和低云量2.5.2 年日照时数和百分率2.6 风2.6.1 周年各月各风向频率.2.6.2 各风向平均风速及其月际变化2.6.3 大风日数及定时最大风速2.7 地温与冻土2.7.1 地面温度2.7.2 冻土2.8 大熊猫生态分布中心气候条件评价2.8.1 大熊猫生态分布中心的气候条件2.8.2 大熊猫主食竹与气候2.9 小结参考文献第3章 折多山的垂直气候3.1 概况3.2 气候要素的分布3.2.1 温度3.2.2 降水3.2.3 云和天气现象3.2.4 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3.2.5 湿度3.2.6 风3.3 垂直气候带3.3.1 划带的指标与标准3.3.2 划带结果与分带描述3.4 垂直气候带资源的利用3.4.1 太阳能的利用3.4.2 风能利用3.5 小结参考文献第4章 白马雪山的垂直气候4.1 剖面概述4.1.1 剖面和测站的地理位置4.1.2 观测研究方案4.1.3 仪器鉴定与检修4.2 温度的垂直分布4.2.1 平均气温4.2.2 极端气温4.3 降水的垂直变化4.3.1 降水量随高度变化4.3.2 降水强度随高度变化4.3.3 降水形态与海拔高度4.3.4 关于风对降水影响试验的初步结果4.4 其他气候要素的垂直变化4.4.1 湿度4.4.2 蒸发量4.4.3 气压4.4.4 风4.4.5 谷风的垂直分布4.4.6 天气现象日数4.5 垂直气候带及其利用4.5.1 垂直气候带及其划分4.5.2 气候资源的立体结构4.5.3 分带利用评价4.6 小结致谢参考文献第5章 高黎贡山的垂直气候5.1 剖面概述5.1.1 剖面地理环境概况5.1.2 站点布设及观测项目5.2 气温分布特征5.2.1 年平均气温分布5.2.2 年最高、最低气温分布5.2.3 气温月际变化5.2.4 不同季节月平均气温分布5.2.5 不同季节月平均气温递减率分布5.2.6 四季分布5.2.7 气温日较差分布5.2.8 气温年较差及大陆度5.2.9 各界限温度初终期、持续日数及积温5.2.10 山地逆温及焚风5.3 降水分布特征5.3.1 年降水量的垂直变化及坡向分布5.3.2 降水量的季节分布5.3.3 降水量的月际变化5.3.4 降水日数分布5.3.5 一日最大降水量5.3.6 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和夜雨百分率5.4 年平均总云量和日照时数5.4.1 年平均总云量5.4.2 年日照时数5.4.3 日照百分率5.5 湿度分布5.5.1 年平均水汽压分布5.5.2 年平均相对湿度5.6 风的分布5.6.1 盛行风向5.6.2 平均风速5.6.3 山谷风5.7 几种天气日数的分布5.7.1 大风日5.7.2 雾日第三编 横断山区的森林气候
章节摘录
1.4.2 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五加科等常绿树种占优势,一般分布在海拔1600~1800m以下地区。 在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下部、多由喜温的亚热带树种和部分热带树种组成。乔木层的上层主要有壳斗科、樟科、杜英科、山茶科、楝科及木兰科的一些种类。下层常见绣毛山龙眼、薄叶山矾、黄毛榕、毛叶木姜子等,并有多种攀缘植物。 山地亚热带上部为常绿与落叶林,局部地区可达海拔2400~2600m,由于总的气候尚较温暖湿润,有樟、楠、槭阔叶混交林,青冈阔叶混交林,青冈栎林等。 此外,在山地亚热带和山地暖温带之间,还分布有建群种为阳性树种的落叶阔叶林,主要有山地亚热带桤木林、山地暖温带长穗桦林、杨树林和温带杨桦林等。 1.4.3 硬叶常绿栎林 硬叶常绿栎林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北美太平洋沿岸及我国川西、滇北和西藏东部,也就是横断山地区,是以季风型气候为特征的一个特殊森林类型。 高山栎类系强阳性树种,生长区域气候温凉湿润,对季节性干旱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分布海拔上限一般为2600~3500m,个别地区达4000m。高山栎生态幅度很广,不同立地条件下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生长状况有明显差异。其中暖性灌木高山栎乔林通常分布在海拔为2300~2600m的山地亚热带和山地温带谷地斜坡上,范围狭窄,但植株高大挺拔,立木密度小,林下灌木丛生。温性川滇高山栎在西藏昌都及其毗邻地区海拔为2800~3900m范围的山坡中上部阳坡、半阳坡较为常见。长松萝川滇高山栎矮林是亚高山地带温凉湿润环境下生长的一种高山栎林,生长低矮,树干1m以上即分叉,枝条上悬挂了大量淡绿色的长松萝,微风吹拂,飘然自曳。主要分布在藏东南海拔3500m以上的阴坡和半阳坡上。陡坡高山栎灌丛主要分布在干热河谷向阳坡中上部和石灰岩母质地区,组成树种有川滇高山栎、川西栎、灰背栎等,分布于海拔约为2800~3600m的范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